关于苏州园林的介绍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场失意还乡的朝廷御史王献臣建造此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楼台倒影,清幽恬静。东部平岗草地,竹坞曲水,空间开阔。
盆景园与雅石斋是镶嵌在拙政园中的二颗璀璨的明珠。拙政园西部一片清影摇曳的竹篱墙内,集萃着苏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称为“名园瑰宝”,拥有50余个品种,近万盆盆景。雅石斋位于中部,一个池水、游廊萦绕的幽静的小院,里面陈列着室内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态的多种奇石配以红木座架供奉于案桌、条几,越显钟灵毓秀。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环秀山庄 位于苏州市中心,面积仅0.2公顷。最早为宋代金谷园的一部分,几经易手,多次扩建,清道光始称环秀山庄,又名颐园。清代嘉庆年间,叠山大师戈裕良重构花园,根据小块太湖石的自然纹理进行组合,堆叠出一座大型湖石假山,山上蹬道、曲涧、山洞等曲折回环,变幻莫测,营造出“空山不见人”、“清泉石上流”的山水空间。
退思园 位于吴江同里镇东溪街,占地0.65公顷,为江南古镇园林的代表。建于清光绪年间,由落职官员任兰生出资白银十万两建造。以《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句名园。园呈横向布局,依次为迎客区、住宅区、庭院区、山水花园。东部花园水池居中,各式建筑低矮轻巧,高低错落,贴水而筑,故被誉为“贴水园”。全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修筑,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一处贴水园建筑,体现了晚清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
p苏州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是去苏州的导游。让我们来看看!希望能帮到你。
苏州旅游指南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是宋代苏州园林的代表。与其他著名的苏州园林一起被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列为“苏州园林”。沧浪亭是五代时我们吴郡使臣孙承佑的池亭,后来逐渐废弃。北宋李青四年(1044年),著名诗人苏舜钦被贬,将其买下,建成私家园林,因园北有一亭名为沧浪,名为沧浪,沧浪之水清澈浑浊。历经沧桑的沧浪亭,如今占地11000平方米。园内景色素以古朴、淳朴、大方著称,但缺少雕琢的味道。园内的流水、山岗、亭台都显示出古朴自然的魅力,让人暗暗惊叹。
苏州最美景点介绍
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外的乔峰镇,是苏州著名的古刹和佛教胜地之一。它因唐代诗人张继的诗“霜夜,江风钓火,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于世。它已经在全世界被传唱了很长时间。寒山寺建于六朝梁朝田健时期,名称不一,如古立明塔、乔峰寺等。后来,因为唐代高僧寒山和持德(二仙和)来到这里,所以改名为“寒山寺”。之后历代沿用原名或别名,多次交替。寺庙也是在历史的沧桑中,几经兴废,直到1980年。寒山寺入口前有照壁。这面墙的脊檐是游龙雕刻的。正面黄墙上有“寒山寺”三个大字,气势磅礴。入口后面的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峰江楼、普明楼等。寒山寺的主殿,——圣雄殿,有一个向前延伸的露台,周围是雕刻的汉白玉柱子,中间有一个清代宣彤三年铸造的炉鼎。大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佛像,大殿两侧是明代成化年间从五台山迁来铸造的十八面镀金铁罗汉。佛像后面的墙壁之间,供奉着寒山和石像,与其他寺院不同(一般寺院在岛上供奉观音)。寒山寺曾以“韵钟”承古今。它的钟楼位于藏经楼的南侧。是一座重檐六角亭,造型轻盈,轮廓优美。楼内悬挂着著名的“寒山巨钟”。此钟铸造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重两吨。钟声响亮悠扬,余音绕梁。
狮子林
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花园路东北侧。郑源二年(公元1342年),佛教高僧天乳为纪念中峰禅师而建正宗菩提寺,元末,禅师韦泽的弟子、著名高僧天乳“出资,买地盖房,以住其师。”园中“有各种各样的竹林,树下有许多奇石,看起来像狮子”;因为中峰禅师曾经提倡天目山的狮子山,所以他取了佛书《狮吼》,改名为狮子林。
留园
刘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它以精美的建筑布局和许多奇石而闻名。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是四大名园之一
净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面石泉街括家头巷11号,是典型的清代大宅,面积仅0.54公顷。它是所有苏州园林中最小最精致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沧浪亭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苏州园林”。最初,网师园是南宋侍郎史的府邸。当时,石在此建有“万卷堂”,自诩藏书数千册,并把自己的花园命名为“余音”。清乾隆年间,光禄寺邵青宋宗元退位后,在万卷堂遗址上为母亲修建了一处养亲之所,命名为网师园。教师网园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充满变化。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为府邸,为三进院落格局,有门楼、车馆、万卷馆、谢秀楼、五凤书屋等建筑。它是中国中部的主要园林,有静音桥、竹外轩、射鸭馆、蔡霞池、舞厅、观松读画轩等景观。西内园有风亭、寺春果等景观。“只有几亩地,却有无穷的回报;虽离家近,却有忘云忘水之乐。”网师园以主花园为中心,西边是紧凑的内花园,东边是雅致的房屋,南边是宴饮的地方,北边是读书的地方。可以说是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精致细腻,极其曲折深邃。网师园的夜花园是花园的独特部分,它将夜花园与传统音乐表演结合在一起。每晚以江南园林的典雅风格,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音乐,一厅一戏一个小调,让游客有一种穿梭于评弹、昆曲、小迪、古筝之间的美妙感觉。
你知道上面介绍的苏州旅游攻略吗?
/p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9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