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流均骑行散记的散文

“重五香艾粽叶青,杨花绕城燕雀鸣”。适逢端午三天小长假,自行车协会组织了一次亲水之旅——流均湿地游。

流均骑行散记的散文

 早晨6时40分,各位车友在翔宇大道集结后出发。清新的空气,飞驰的双轮,风拂耳鬓,放飞的情绪倾洒在夏日的清晨。

 路旁民房内居然传来老式织布机的咣咣声,仿佛时光回转了多年,面前的浓荫翠意牵扯了眼球,绿草青味充溢了鼻腔,成熟的麦子在田垄里翻唱,欢快的心情也随收获的季节流淌……

 不知不觉到了朱桥,大家微乏口干之际,路边的西瓜成了佳品,沙瓤脆嫩,汁甜味美,两只西瓜倾刻间便被同志们大块朵颐了,文天祥所云“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应是此时最好的写照。

 沿着树荫浓密的流朱大道(流均至朱桥),赏着一路的农家小景,11:00车队抵达流均。流均地处淮安的最东端,据说是当年乾隆下江南时,因迷路在此过宿而得名,因“留君”怕有犯上之嫌,故取谐音“流均”。60公里的骑行已感疲惫,只是距湿地还有一段路程,大家参考地图行走,并无人知道确切路径,多次询问,路人告诉我们要走到莫河口再乘船游览至九龙口。继续前行,渐渐走入沟河纵横的乡间道路,正是收获的季节,本就狭窄的小路铺满了麦子、油菜、蚕豆等作物秸杆,难度系数呈几何级递增。心系美景,鼓劲前行,转农舍、过小桥、越沟渠,穿田埂,终于上了莫河口堤坝,堤坝上的道路由三、四块砖头斜角向前铺陈,约50公分的路骑行起来非得小心谨慎不可。辗转不远,找了条水泥船,船主帮忙找了寄放自行车的院落。

 存车登船后顿觉轻松,三二人立于船头,四五人坐在船尾,还有几位居然爬上了舱顶。船过莫河口,视野渐渐开阔,湖田苇青,柔风吹拂,船体两侧的波纹在行进中呈放射状散开,似绽放的烟花渲染心情。水面上有青青的绿草,开着淡淡的白花,曼舞的蝶儿上下穿插,纤细的豆娘亭亭俏立,成群的鸭鹅飘浮游走,青碧的蒲苇密密绵绵,明媚秀逸的湖荡在这多层次交织的夏日里越发雅丽。几人兴致勃起,坐上船舷、脱了鞋袜,让双脚垂入湖面,悠然撩拔着湖水,晶晶的水珠湿染肌肤,润润的清凉浸透心底,行的船、飞的鸟、游的鸭、荡的草、舞的蝶、飘的笑……汇成的不是喧杂的燥动,却是宁馨的静悄。

 半小时光阴行至岸边,找一船家吃饭,船娘端出藕茶消暑解渴,品酒尝鲜之后方知我们已到了盐城建湖的地界,向前到镇上草掠一番,这里就是九龙口风景区。传说,尧舜时期玉帝曾派九条青龙来降服黑蟒,青龙与黑蟒展开殊死搏斗,最后与黑蟒同归于尽,化作现今的.蚬河、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舍河、溪河、莫河、涧河、城河等九条自然河流在此汇集,故名“九龙口”。

 原路返回,拉低帽沿懒懒的斜躺在船尾,天光湖影,尽收眼底。戏水的人撩起水珠撒向舱顶,舱顶的人聊发着少年的狂妄,对着浮游的鸭群纵声长啸,惊起数只胆小者急忙向苇塘深处划去,引来对岸小狗竖耳叫嚣,慌得蝶儿纷飞、柴蒲轻摇。对面的船夫大声“呵斥”:水中的杂物会弄伤腿脚,向着来船的游人善意的哄笑,得意的笑声抛洒水面,一群多是不惑之年的家伙仿佛在肆意不羁中走回年少,那些曾经为我们念念不忘的往事渐渐忘掉,而就在此际,就在这样的芦荡密布、荷藕湖波中,童年的滋味竟顺着凉风悄然的回转,静静的在心头缭绕……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水乡泽国的风光算是此行的“彩虹”,可想到70公里的回程,对于部分体力稍逊和首次骑行的队员那绝对算是“彩虹之后的风雨”了。

 上岸取车,细细打量这弯绕曲折的村落,平日里想像的里下河水乡是幅轻墨浅晕的图画,低墙小瓦,橹动歌飘。门前休息的老者、驾船入河的鸭翁、忙于收获的妇孺,都被湿湿的滋养,不紧不慢的步履中释放出水水的温敦。似乎被村人的宁静所感染,尽管骑行在铺满农物的小路,却不忍放肆埋怨。行至村后,两汪荷荡闪现眼前,芊芊茫茫的藕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虽未放,却绿意满天,忍不住停车拍照,想这秀色荷田定会印记心底、难以忘掉。

 返至流均,码表显示已行了80公里,还有60公里才到家啊,体力已显不足,汗水浸透衣背,咬牙坚持,憧憬着前方朱桥的西瓜,把香甜的滋味化作前行的动力,用力蹬踏。

 路边有农妇一边用木棍捶打收获的油菜秸杆,一边把捶落的菜籽用筛子筛选,细小的菜籽似黑色的小珠,精灵般成堆跌落,再回势反弹,弹跌滚动间呼应着筛线,收获人的眼角眯眯的露出笑意,仿佛不是在劳作,却是在娱悦。那画面仿佛带有魔力,令艰涩前行的我们怦然心动。每天惯性的工作、生活,常常会忽视很多的东西,如眼前的场景、如路侧的鸟鸣、如芬芳的泥地、如前行的林荫……这所有常常与平日脱节,其实,再平凡的生活也应囊括百态,这才会有自由奔放的生命热情、异彩纷呈的过程场景。今天大家把疲惫、汗水、喘吁置换成记忆中的风景,让低碳的“长旅”放飞眼界,让模式的日子充满欢欣。

 140公里的骑行,两腿几近麻木,挪着双脚歪进家门,赶快倒上温茶,畅快淋漓的酣饮,温润茶水沁入心底,水汽盈盈间顺笔游走,杂文絮语里情趣无限。

油菜花开的日子里,是老家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候。全副武装骑着山地车四处游览的人就是在此时出现,披着鲜艳外套,箍好护膝护腕,戴上墨镜,骑行的旅程正式开始。从崎岖的乡道到平坦的省道,追着行驶的队友,追上赶超的机动车,还要做一个胜利的“v”字型手势,骑行人的行为风格,多是如此。我见过很多骑行在老家土地上的本地人、外地人,看到他们乐此不疲又神采奕奕的表情,总是会为之羡慕和叹服。

骑行的人在街上是流行的景致。老街拥挤,路况糟糕,上了年纪的老头四下走动,也有扛着东西走走停停的。骑行的人来了,总要不断按着车铃,还要高声催促“让路”,让路的人听不到,骑行的人无奈。停下车和脚步,骑行的人有点心急火燎,着急起来,反而比不顾一切冲刺时还要累。骑行的队伍慢了起来,而他们彼此间欢愉的表情仍旧没停,他们鲜艳的衣服在人群里晃眼。也就是一个转身,打头阵的骑行人高声呐喊,率先跨上车子,间隔三秒持续按铃,表示骑行模式开启。他身后的车队车手,马上应和,于是忽忽的风声和呐喊声组成了最流行的调子,四下飘摇。

走过街道,下到郊区,骑行的人在老家乡道上的反应状况则要欢快很多,至少是没有揪心的障碍物堵着路。打先锋的车子一路狂奔,留下一连串的呼呼风声;他身后的每一队车子,自此更要酝酿下脚步和速度;走得匀速又稳定。郊区的道路是越野的感觉,前行的节奏颠簸有力,挑战的味道更重。郊区的风景不一定最好,也算是给所有骑行人一些格外的视觉体验,有山有水的郊区,开着花,天空湛蓝无边,骑行人是蓝天下的一队风帆,骑到哪里都有笑语欢歌。

遇到骑行的人是男生,一脸黝黑,戴着墨镜和口罩,只露出很小的下巴来。我在路边停车,男生远远按着铃声,走近时一阵风飘过。也遇到骑行的人是女生,素颜,裹着厚围巾,同样看不到脸。这让我想到,在高原上的某次经历,也是看着无数人骑车飞过,他们表情狂放,似乎自己马上就要飞起来了。现在,这种狂放不羁的感觉和现象来到老家的原野上,我同样看到和那些人一样的骑行主义者,他们的心裹在一起,随时准备海角天涯。

小时候我也喜欢骑行,常抓着父亲的二八自行车学,学的速度飞快。由刚会上到车座位的技术到后来抬车把,各种危险又好玩的技能都要学习并展示出来,最欣慰的是能够骑着自行车带动我妈,总觉得那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情。后来,我的骑行方式变成来往镇上的学校和村里的家,一年来回50多次,却不厌烦。骑行的内容单一,每次骑行所要带的东西各不一样,吃的饭菜,穿的衣服,用的书本,等等。骑行的路不长,却要用好几年的时光,慢慢度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0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