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希伯来大学考古证明黎凡特地区的古人类部族之间有往来

最近,以色列中部的一次考古发掘证实,智人很可能曾经与一群被称为中更新世智人的古人类一起生活。此次由国际间共同合作开展的发掘工作,提供了这两个人种共存并相互往来的首个证据,该发现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杂志上。

希伯来大学考古证明黎凡特地区的古人类部族之间有往来

此次发现源于由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Yossi Zaidner博士领导的一个考古小组,在以色列中部一个名为Nesher Ramla的地方发现了石器和人类化石。他们将这些石器和化石分享给了来自法国(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波尔多蒙田大学、巴黎国家自然 历史 博物馆和巴黎萨克雷大学)的测算专家团队。该团队测定这些石器和化石的年代可追溯到12万年前,当时唯一在非洲、欧洲和近东地区生活的已知人种就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

由特拉维夫大学Israel Hershkovitz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仔细观察这些人类化石,它们的特征竟然与那些据说在30多万年前就已经灭绝的进化不太完全的人种高度相似。他们将其发现发表在《科学》杂志的同题论文上,并根据发现这些化石的地点,将新型人类化石命名为“Nesher Ramla人型”。“这次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它表明,在人类进化的后期阶段,有多种类型的智人同时生活在同一地点。” Zaidner博士说道。

Nesher Ramla位于现在的Ramla附近,大约12万至14万年前,该地是古人类活跃的地区。正因如此,这里沉淀了一个8米长的深厚地层,堆积着石器残片、猎物骨头和古代火堆的遗迹。研究这些遗迹可以了解Nesher Ramla人在当时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擅长捕猎,能够猎取犀牛、野牛、鹿和马;他们制作石器的方法和技术也相当先进,在此次发掘工作前,人们只在更高级的人种,如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中才看到这些技术。

他们的石器如此先进,让Zaidner团队意识到,12万年前,Nesher Ramla人和生活在以色列的智人就已经互相往来、彼此分享知识。“Nesher Ramla人和智人不太可能各自独立发明出这样一套高度相似的‘技术’。”Zaidner解释说,“更合理的解释是,通过交流,这两个人种互相分享了知识。我们仍然不知道这种交流的范围有多广,时间有多长,是个人之间的见面和往来,还是群体之间的往来。”

Nesher Ramla的考古发现为12万年前的不同古人类之间发生过密切文化交流和基因混合提供了考古支持。尽管遗传学研究表明,早在20万年之前,古人类和现代人类这两个群体之间就发生了联系,但是直到这次发现才帮助人们了解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联系,以及发生在哪里。我们现在知道,这两个群体在现代以色列的土地上相遇,他们之间的联系密切到可以分享工具制作和技术方面的知识。

希伯来大学考古研究院与露特伯格国际学院联合为留学生开设了考古学学位,为学生提供课堂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考古专业学习体验。圣经地考古学硕士( M.A. in Archaeology in the Land of the Bible ) 学位主要 研究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的古代以色列 历史 和文化。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在考古学、古代文本和古代语言等学术领域有所精进。在这座有着三千年 历史 的文化名城学习考古专业可谓是得天独厚,学生可以参观重要的考古遗址、博物馆,与世界顶尖的考古专家共同进行研究和发掘工作。

讲解下希伯来大学

1.为什么以色列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1、教育投入仅次于军费 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数据,2015年以色列教育支出约合264亿美元,占GDP的8%。

以色列人口840万,人均教育支出是中国的8倍。以色列 *** 的教育投入,仅次于军费。

其教育支出除了用于支付教师工资,主要用于学校研究项目和购买教学设备。2、在教育体系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里的老师都是学术界数一数二的学者,一般都是以色列教育系统培养出来,本科毕业后到英美国家进修。”在希伯来大学进修中东和 *** 研究硕士的中国学生贵铭豪说。

在以色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就读的中国学生高正擎对老师很满意,“他们知道学生哪里懂,哪里不懂,讲课循序渐进,很清楚。”3、不断提问和敢于质疑 孩子从幼教开始就要学会提问,这是以色列教育中基本的教育方法。

“以色列学生善于提问。”在希伯来大学攻读计算神经生物学博士的吴宗泽对此深有感触。

以色列学校鼓励学生发问,课堂上学生们会不断发问,尽管老师课前准备充分,但有时候还是会被问倒。“这种状况在中国似乎有点冒犯老师,但在以色列,反倒是老师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吴宗泽说。以色列有句谚语,“两个犹太人在一起,从来不会同意对方。”

在希伯来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董杨阳说:“无论上课还是在公司会议室里,以色列人上一秒还面红耳赤地在争吵,下一秒钟大家就开心地像没事发生一样。”4、实践锻炼能力 高正擎说,以色列老师曾带领学生参观水泥厂。

在工厂,老师帮学生回顾已学的理论知识,工厂人员会介绍各种类型的水泥和具体生产流程。“这种外出课程每年一次,老师在现场给学生讲解,像导游,但比导游更专业。”

不只是理工科,人文历史类的课程也会安排学生外出学习。在以色列理工修读化学工程的中国学生李松林说:“教以色列历史课的老师会带学生到博物馆、历史遗迹或重要地标进行考察,例如红海、戈兰高地等。”

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世界知名创新创业学者夏罗默·麦特尔(Shlomo Maital)主张“行动学习”。麦特尔教授认为,通过阅读虽然可以获取知识,但是要想获得技能,例如创业能力,则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就像游泳需要下水才能学会一样。”

以色列孩子从小接受实践教育,中小学开设手工课,男生做木工或金属制品,女孩则学习与家庭生活和农业相关的手艺。到了高中,学生每年要参加60小时的志愿活动,平均每周70分钟。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评语,完不成社会活动的学生没资格上大学,表现差的很难被好大学录取。5、高校“牵手”企业 以色列高校和企业之间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是在教学领域,更多是在科技转化层面。

高校与企业的“牵手”,成为以色列创新的源泉。计算机科学系是以色列理工学院最大的系,2012年全球排18位。

该系和世界多家企业合作,包括Google、IBM、苹果、英特尔等公司。据该系的塔莫·萨尔曼(Tamer Salman)教授介绍,合作企业人员会到学校授课,给学生介绍行业最新发展。

有些企业则选择与教授一起合作完成研究项目。另外,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修与课程合作的公司提供的项目,在授课教授和公司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项目。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企业则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推进项目。希伯来大学科技转化中心支持教授和研究人员对接企业,将成功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市场。

企业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学校推动创新获得收益,企业也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和财富。目前学校转化中心已获得超过880项技术专利,商业化产品每年在全球范围创造超过20亿美元的销售额。

6、特殊兵役教育 在以色列,年满18岁的男性必须服兵役3年,女性则为2年。《塔木德》里讲述服兵役的诸多原因,其中一项是“当兵可以让人更自信,让人拥有管理技能以及面对压力时知道如何处理的能力。”

士兵连续训练两三周,每次持续几个小时,休息时间短暂,食物也不多,各种活动都在严格的时限下进行。在这种训练环境下,士兵们需要有快速反应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和挑战。

军队就像大熔炉,将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人集中起来。在工作和训练中,年轻人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一起合作处理问题,共度难关。

研究团队合作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埃拉·米隆·斯科佩尔(Ella Miron-Spektor)称,军队是以色列人学习团队合作的独特方式。以色列青年在兵役结束后往往不会马上回到学校。

大部分人选择到南美或亚洲等地游玩,不仅释放压力,也开阔视野,一路打工挣旅费,还能接触不同的人和事。21岁的阿米特·贝尔曼(Amit Bermon)现在以色列航空公司做空乘。

他喜欢旅游,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看到全球不同城市的风景。他很喜欢香港,“香港充满各种色彩,一切都很吸引人。”

在这种特殊教育下,很多年轻人在结束兵役后,无论是创立企业还是回到学校读书,都比没有服兵役的同龄人表现得更加成熟、有决断力和责任感。以色列作家索尔·辛格(SauI Singer)在《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中写道:“在以色列,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在学术上的经历比不上其在军队的经历重要。”

2.以色列创新教育的三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以色列地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对现实的不满迫使他们不断创新与变革。环境使得以色列人以十分宽容的心态对待失败,尤其在对待创业方面,失败容忍度很高。这也是以色列人能够把创业当作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生存环境的不稳定使得以色列人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创业也不会考虑时间长短的问题,在企业做到成长期就将其卖掉。因此以色列的风投也往往对企业初期阶段更热衷。

在以色列的社会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存。前面讲到以色列有着服兵役的传统,他们的集体主义就来源于这种平等体制下的军队训练,团队之间强调互相依靠,而恶劣生存环境也使得以色列社会中的每个人必须互相协调与配合。

以色列企业家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创业动力与以色列国家的独特文化不无关系。以色列文化所倡导的平等,给予以色列人自由开放,敢想敢做的创新动力。以色列社会的等级观念十分淡漠,如果将中国等级观念算作99,那么以色列就是0到3,甚至比美国还要平等。此外,而社会动荡环境也锻炼出了以色列人对风险的高容忍度,与快速应对风险的能力。

当然,大家首先会认为创新能力强来自于犹太人的基因,然而再好的基因也需要教育。教育不是比拼哪个学生的分数高,而是教会孩子独立思考。以色列的教育做的就是这件事。从小学起,以色列孩子就挑战权威,不停地问问题;长大后更是充满挑战权威的精神,所以当以色列的老师很难。不过当以色列人的领导更难,因为你不能靠权势来发布命令,而是需要通过辩论来让手下人信服。这种不服从权威的思辨,俗语称之为“两个犹太人有三个观点”。

其次,以色列的文化适合创新。这个国家的人不把失败看得很重,创立一家公司失败了,可以再创建一家,社会对失败的宽容度很高。因此,以色列的年轻人有个点子就开始干,不会瞻前顾后不敢动手。当然,失败也会付出代价,比如失去财产,老婆和你离婚,但以色列人没有社会压力,不会像日本人那样破产了就剖腹自杀。

以色列人创新能力强并不因为基因优良,而在于孩子从小被鼓励挑战权威,并且社会对失败的宽容度极高。

再次,以色列有完善的社会环境鼓励创业。风投从财务方面提供支持, *** 从政策法规方面提供帮助,比如设立孵化器等。以色列是个小国,做一件事很容易通过朋友找朋友,找到需要的帮助,这对于创新也是利好消息。

另外,以色列尊重知识产权,科学家的专利可以占25%的股份,不用担心自己的成果被窃取。

还有一个特殊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以色列全民皆兵。以色列法律规定,无论男孩女孩,年满18岁都要入伍,男孩3年,女孩两年。在军队服役的时间里,由于以色列生存环境险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大家学会了团队配合;一部分士兵被提升为指挥官,从而学会了管理技能,对于创业大有裨益。

3.为什么以色列人创新能力这么强

以色列人是犹太人

犹太人——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拥有人类最高智慧的民族,一个颠沛流离,历经沧桑的民族。奇迹般的复国,又奇迹般的崛起。若没有神的保守,他们早就被他国同化了。

他们饱经战乱,所以人格上是坚强,又很刻苦。

还有就是犹太人真的注重教育和学习,以色列人均年看书量到达一年68本 俄罗斯人平均一人一年24本 接近是俄罗斯的三倍了,有知识,懂创新,让以色列成为富有的国家。

还有就是他们的辩论精神,他们很注重知识的延伸,所以想得就更多了。

最后就是,犹太人真的很聪明。

这几点应该说明他们的创新意识吧。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以下简称希大)是以色列第一所大学,也是犹太民族在其祖先发源地获得文化复兴的象征。其校园除斯科普司山校区外,还有吉瓦特拉姆校区、雷霍伏特校区和英科雷姆校区。希大始创于1918年,落成于1925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充满活力、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

悠久的历史

希伯来大学

早在19世纪末叶,当第一批犹太人新居在以色列创建时,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数学家赫曼·斯卡支拉教授就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建议犹太民族创办希伯来大学。到1902年,查姆·马丁·巴博教授和伯索得·菲威尔博士联合提出了创办大学的具体规划,得到了犹太复国运动***的支持。于是便开始征集学校用,并于1918年由威兹曼博士主持举行奠基典礼。7年后希大正式开办。学校第一届董事会由以下著名犹太人士组成:奥地利物理学家、神经病学家及心理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色列神学家和哲学家马丁·巴博,美国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查姆·那克曼·比亚里克等。他们明确了希大的3个主要目标:一是要将希大建成具有国际声誉的高等学府;二是要为犹太人国家的创建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三是要把希大建成一所犹太人的大学.

成立初期的艰难岁月

希大刚成立时只有3个研究所:微生物、化学和犹太人研究所,共有33名教员,141名学生。一年之后,希大又设立了巴勒斯坦自然史研究所和卫生学系。不久,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下属的一家图书馆又并入希大,这就是著名的犹太人国家及大学图书馆。 希大于1931年向其13名毕业生授予它有史以来第一批学位枣文学硕士学位。1936年开始授予博士学位。 在希大创建后的最初岁月里,大学办学条件相当艰苦,设备不足,但是大学的科学家们还是想方设法开展科学研究,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植物群、动物群、以色列的地质地理及地方疾病防治等。

中期的发展

到了本世纪30年代,由于大批在欧洲遭受歧视迫害的犹太学生及学者涌入,希大得到了迅速扩大。到1947年,希大已发展成一所规模庞大、设备完善、集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担负起了巴勒斯坦地区发展中的犹太人研究中心。组成单位已达7个: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医学预备学院、农学院、教育系、犹太人国家及大学图书馆,大学出版社和成人教育中心。学生人数已达1,000多名,教师人数已有约200名。 希伯来大学

不幸的是,巴勒斯坦地区发生了战争,使得希大与耶路撒冷犹太人控制区分割开来而成为一座“孤岛”,学校不得不放弃斯科普司山而到耶路撒冷城另觅校区。尽管如此,希大还得到了很大发展。到1967年为止,学生人数已超过1.25万名。1967年6月9日,耶路撒冷重又统一,希大长期的流亡生涯至此告终。于是希大马上就开始重建和扩大斯科普司山校区,使其在1981年重新成为希大的主校区。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目前,希大共有学生约2万人,其中40%为理科生,70%来自耶路撒冷以外地区。 这些学生中,有本科生1.4万人,硕士研究生4,5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人(其中50%为理科生);此外,还有各类外国留学生1,800人。除正规全日制教育外,希大还有约1.4万名以上的接受者继续教育和进修的学生。 希大共有2,133名教师,其中有正教授393名,副教授258名,高级讲师328名,讲师313名,初级教员741名。 希伯来大学

1991年希大的财政预算近两亿美元,固定资产(包括土地及建筑)价值约7.5亿美元。希大各校园总占地面积580英亩。

编辑本段学校排名

201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7 2011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 数学与自然科学(理科):35 社会科学(社科):52-75 2011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数学:22 物理:51-75 计算机科学:26 经济学/商学:51-75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1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