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卖100万钢材赚赚多少

钢材是价格由多种因素导致:

卖100万钢材赚赚多少

1、国际钢材市场行情的大势,进出口的数量和价格,以及国家对进出口的相关政策。

2、主要城市行情走势。

3、钢厂因素:出厂价格变化、成本变化、库存、检修、排产计划

4、终端用户因素:心理预期、资源储备、对后市的预测、刚性需求量。

5、短暂性因素:运输情况、天气情况、季节性影响、本地区域特性等等。

温馨提示:

1、以上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建议。

2、钢材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有波动,而且每个地方的价格也会有所不同的,具体以您交易时的市场成交价为准。

应答时间:2021-11-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硅谷为什么这么牛

废硅胶、有机硅边角料市场冷清,近期环保督查“回头看”越来越严,华东华南各大有机硅裂解厂仍处于停工状态,暂停采购各种废原材料,近期,废硅胶、有机硅边角料价格的总体趋势仍然处在下降通道之中,这让废硅胶、有机硅边角料等相关从业者感到非常困惑。

冷冷清清,华南某废硅胶、有机硅边角料回收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2017年7月下旬以来,废硅胶、有机硅边角料价格一路大涨,如今市场冷冷清清,收购价格一降再降,优级废硅胶、有机硅边角料收购价格跌到11元/KG左右,与之前价格最高峰相比足足跌去6千,华北地区质量较差的废模具胶、废密封胶根本没人问。

“现在我们的优级品收购价格在每公斤10-11.5元之间,之前最贵的时候在17至18元。”该负责人告诉笔者。废模具硅胶、废电子硅胶、废密封硅胶、硅胶边角料价格从暴涨到暴跌,让废品收购者也摸不着头脑。“就在最近价格回落的时候,我的一位同行一天就损失了15万多元。”该负责人说,为了避免赔本,他每天收购量降到最低点。

据了解,从2017年7月开始,因为有机硅各种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带旺废硅胶、有机硅边角料价格持续火爆,各大收购公司生意非常红火,然而好景不长,高价只持续到2018年4月中旬,之后废硅胶、有机硅边角料价格逐渐下滑,而且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是一天一个价。近期,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废硅胶、有机硅边角料供货商也积极出货,短期供应持续增加,也是导致价格从高点快速回落的原因。

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资讯

标签:硅橡胶 白炭黑 单体中间体 硅油 有机硅 硅 全球有机硅网

上一篇:市场需求开始下降!部分有机硅产品报盘回落

下一篇:真跌了!有机硅中下游企业却说“订单不足、暂停采购”

热点资讯

硅酮胶涨价!有机硅107胶、DMC、硅油、生胶、混炼胶9月14日最新报价(有调整),速看!

飞涨的有机硅!DMC、107胶、硅油、生胶、混炼胶最新价格(大面积调整),速看!

有机硅D4是什么?

什么是金属硅?

合盛硅业昭通水电硅循环经济项目其一期工业硅涉及的1024亩土地已完全征收

DMC今天最高报35元/KG!DMC今天最高报35元/KG!警惕!原料暴涨后硅酮密封胶、混炼胶背后暗藏的“猫腻”

“碳达峰”是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

硅烷偶联剂再涨,双二五跌落神坛!8月11日气硅、硅胶助剂最新价格

氟硅橡胶对比硅橡胶,区别在哪?

彻底疯了!密封胶巨头大涨15%!陶氏、瓦克发涨价函,107胶38.5元/KG、硅油40元/KG

资讯排行

金属硅涨!旺季来临!DMC黎明还远吗?9月23日最新有机硅主流报价

卡博特橡胶用炭黑价格上调1500元/吨

今日上涨!

汉高宣布10月8日起涨价

阿朗新科9月20日起产品调价

DMC又跳水!超预期!

大爆发!双双“破7”!硅制品订单暴涨!生胶厂再让利!DMC现货吃紧!

DMC又变!有跌有涨!9月19日金属硅、107胶、硅油、生胶、DMC厂家主流报价,速看!

DMC大跌!撑不住!什么情况?

兴发宣布大事!DMC出口猛增60%!消费类硅制品全球热销!9月15日有机硅报价,略变

涨声一片!地产宣布复工!9月14日有机硅DMC主流报价

DMC龙头提价!“稳”而后“进”?9月13日金属硅、107胶、硅油、生胶、DMC厂家主流报价,速看!

一化工厂突发大火!有机硅安全大检查或提前?9月9日有机硅主流报价,速看

大涨1000?107胶、生胶、硅油、DMC全线跟涨,9月8日最新有机硅主流报价

合盛大涨16.48%!光伏胶涨价!3万吨电子胶签约!9月7日最新有机硅主流报价

大爆发!硅胶传统订单强势回归!DMC提价!9月6日最新有机硅主流报价

DMC再变!下游迭代加快!9月5日金属硅、107胶、硅油、生胶、DMC厂家主流报价,速看!

热度增长148.7%!硅胶烤垫受追捧

运价周跌8%,集装箱海运跌势难挡?

高开低走!本周DMC出现松动,有机硅走势窥变化...

企业旺铺推荐

广州市瑞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华岱有机硅有限公司

东莞市慕森有机硅科技有限公司

江山大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大易化工有限公司

圣戈班汇杰(杭州)新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市仲皓璟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宁夏福泰硅业有限公司

湖北梦之江硅胶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信毓新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闻普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东莞市南炬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河南海博瑞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天汇有机硅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特赛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河南科沃有机硅有限公司

山东硅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聚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拓格电子有限公司

广东皓明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一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南京久帝化工有限公司

佛山市力信化工有限公司

南京古田化工有限公司

宝思德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四川省俊川科技有限公司

忍嘉有机硅新材料(东莞〉有限公司

深圳市龙晖翔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莱宝硅材料有限公司

福建思科硅材料有限公司

东莞福橡贸易有限公司

浙江圣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新海鸿化工有限公司

浙江省润禾有机硅新材料有限公司

天津市汇田电工技术有限公司

江西海多有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新蓝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茂顺化工装备厂 雪达化工装备厂

武汉市捷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无锡市华宸有机硅设备有限公司

江西九江三辰实业有限公司

无锡苏釜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睿恪行商贸有限公司

上海崇越贸易有限公司

江山市华顺有机硅有限公司

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枣阳市德凯源有机硅有限公司

上海云鹰商贸有限公司

沧州信联化工有限公司

广州盛泰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瑞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华岱有机硅有限公司

东莞市慕森有机硅科技有限公司

江山大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大易化工有限公司

圣戈班汇杰(杭州)新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市仲皓璟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宁夏福泰硅业有限公司

湖北梦之江硅胶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信毓新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闻普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东莞市南炬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河南海博瑞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天汇有机硅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特赛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河南科沃有机硅有限公司

山东硅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常州聚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拓格电子有限公司

广东皓明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

之所以称硅谷是一个奇迹,是因为它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对硅谷的学术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理论和经验数据解释它成功的奥秘。下面我将根据自己这些年对硅谷的个人观察以及同硅谷各种人物的交谈,来讲一个硅谷的故事。

硅谷文化

许多人有一种看法,认为硅谷就是一所大学、一个科技园区和很多的资金加总而成的。这是一种机械的“三合一论”,与硅谷的发展事实不符。199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萨克森尼安(Anna Lee Saxenian)写了一本书:《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号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该书比较了波士顿附近128号公路周围的高科技公司与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顿附近有两所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又有充足的资金——波士顿靠近纽约这一金融和商业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前,128号公路周围的高科技产业遥遥领先于硅谷。但是80年代以后,硅谷超越了前者。对此,连该书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她很坦率地说,她在80年代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原来的主题是想论述硅谷为什么将走下坡路,因为那里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硅谷的收益增长得更快。这引起她深思,她试图去解开这个迷,于是写了这本书。

显然,著名学府和充足资金并不是造就硅谷的充分条件。那么,硅谷奇迹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硅谷人,还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少人把硅谷的成功归因于“硅谷文化”。然而“文化”一词太虚泛了,它可以把我们尚不理解的因素都装在里面。但有一点大家都同意,那就是硅谷文化的重要成分是创业文化。

那么又是什么构成创业文化呢?虽然我们还不能对此有准确的说法,但我注意到近年来硅谷人喜欢形容硅谷是创业公司的“栖息地”(Habitat)。用一个生物学的术语来形容硅谷文化,的确耐人寻味。栖息地原指动植物栖生之地。动植物之所以在此栖息是因为环境适宜,而环境则包括了复杂的因素,比如气温、湿度、植被,还有许多我们尚未了解的因素。把硅谷说成是高科技创业公司的栖息地,说明其中层次复杂,难以用机械或电子工程的术语来恰当地形容它,最好用生物的术语作类比。这一栖息地至少包括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硅谷公司的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萨克森尼安的书讲到,128号公路周围的公司(比如王安公司、Digital、Prime Computer等)大而全,自成体系,配件相互不通用。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生产方式。而在硅谷,公司不是大而全,而是专业化,不同公司生产的部件相容。这种开放型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快速的革新。

第二,硅谷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常有发生。听说某人原来在3Com工作,后来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两年后又想回来,但觉得有点不好意思。3Com公司的人说,没有关系,我们非常欢迎你回来。这在其他地方恐怕就比较难了。在硅谷,有时候换公司你都不用换停车场,因为停车场的这边是你原来工作的公司,而对面可能就是你将要去的公司。伴随着人才流动的是信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

第三,加州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法律并不相同。一位法学专家特别指出,美国各州都有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雇员受雇时,要签一个保证书,防止将来跳槽时商业秘密被泄露。在其他州这一法律的执行过于严格,使得跳槽的人很容易成为原公司的被告。但在加州却不是这样,这就有利于跳槽。

第四,硅谷人容许失败。在硅谷失败了不丢脸,一家公司没干成,再去干另一家。在硅谷常听到这样一句话:It’s OK to fail,即“失败是可以的”。硅谷对失败的宽容气氛,使得人人都跃跃欲试,开创新企业。这也对不想试的人造成压力。若在其他许多地方,创业者失败了则会遭人白眼。、

第五,硅谷人的生活和工作观是“活着为了工作”(Live to work ),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工作为了活着”(Work to live)。硅谷人是工作狂。工作本身是乐趣,创业本身是目标。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们穿的是牛仔裤,吃的是披萨,喝的是可乐。他们的消费与他们的财富相比,小得不成比例。

第六,在硅谷工作的外国移民特别多。美国已是移民国家,但硅谷尤其吸引新移民。硅谷是多民族的大熔炉。就任何地区的人的才能来说,如果其自然分布是相似的话,那么能更多吸引新移民的地方将不成比例地获得更多的聪明才智。在硅谷有两个国家的新移民数量最多,一是印度人,二是中国人。“IC”本来是集成电路的英文缩写,在硅谷,它成了印度人(Indian)和中国人( Chinese)的英文缩写。第一代新移民尤其工作努力,因为他们没有本土资源可依靠,故此背水一战。

第七,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股票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绝大多数硅谷公司上市时还不盈利,因此没有资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于是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为这些公司上市开了方便之门。众所周知,公司上市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方式,而我更想强调的是,上市又是激励创业者的主要动力。

以上只是我对构成硅谷栖息地的不完全的描述。这些因素一起创造了一片新天地。人们对它的理解仍然只是刚刚开始。

企业家与创业公司

我们常常会把企业家和经理人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英文里,企业家是Entrepreneur,由此衍生出“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经理人是Manager,来源于“管理”(Managing)一词。

企业家开创从前没有的事业。新想法、新产品、新工艺、新人马、新市场,从无到有,弃旧从新。企业家与革命家相像,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甘冒风险,不喜欢四平八稳。企业家创建一家公司成功后,往往会卖掉这个公司,再去创办另一家公司,以此为乐。硅谷有一位名叫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的企业家,创办了网景公司(Netscape)。在这之前,他创办了好几家公司,办好了就卖掉。现在他又在创办第7家公司。企业家往往没有受过正规的商学院教育,所以没有现成的框框。

但经理人则不一样。经理人的主要职责是要管理好一个现有的企业,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愿也不应冒太大的风险。经理人往往受过正规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有的还是名牌大学毕业。

当然,企业家和经理人之间有关联,有先是企业家后又成为经理人的,也有先是经理人后来成为企业家的,或者一个人同时既是企业家又是经理人。例如,惠普的两位创业者是企业家。在惠普成长起来以后,他们又是很好的管理者,很好的经理人。但这不是通则。

在多数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素质不太容易既适合做企业家又适合做经理人。一个很好的企业家可能是非常糟糕的管理者。比如思科公司(Cisco)的创业者是一对夫妻,他们的管理技能就很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往往后来会被股东炒鱿鱼。

在硅谷,创业是一种风气。其他地方的人们多热衷于买卖股票。但在硅谷,人们想的是如何自己创业,乃至于发行原始股。

创业的两个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Ideas)。现在,从有一个想法到公司上市,大概只需18个月,而且这个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创业人发扬的是“延安精神”“插队精神”。大家挤在租来的小办公室内,每天喝点可乐,吃点披萨,穿着随意甚至邋遢。

近几年来,特别是在与计算机有关的公司,创业者起初不拿工资。他们拿原始股,等将来公司上市或者卖给别的企业时,即可变现发大财。因为那点工资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要发工资的话,还要筹这笔钱,成本会很高。比如Hotmail是一个印度人办的公司。他的公司从创业到卖给微软仅一年时间,便以上亿美元成交。微软愿意出大价钱的原因是Hotmail拥有几千万的客户,而Hotmail说,我们的客户就是我们的资产,估价时可比照有线电视客户的价值。

企业家创办的公司,上市或者卖给其他的企业后,创业家就此大功告成。通常创业家不愿意在公司里继续干下去,而是另起炉灶。思科公司的创始人在20世纪80年代时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工程师。在工作中,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在计算机之间加一个硬件便可以使联网变得方便。他去找校方,但校方不愿意搞,他又问能不能介绍给其他大学,校方也不愿意。

一气之下,他和妻子跑到旧金山,用25美元注册了一家公司,取名Cisco,是旧金山英文名称San Francisco的最后五个字母。公司的标志是金门大桥。他们没有钱,就利用信用卡上的一万美元透支额度开始创业,制造了第一台网络联接的路由器(Router)。

企业家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去找风险投资家要钱。风险投资的资金对企业家来说成本高,甚至本人也会被风险投资家炒鱿鱼。此事就发生在思科公司,下面还会讲到。

创新与创业又是两个密切联系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可以在已有的企业中实现,也可以通过建立新企业实现。创业(Start-up)指的是在已有企业之外建立全新的企业。

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多创新不是发生在已有的、技术力量和资金都很雄厚的大企业,而是产生在那些看上去既无技术力量又无资金的新建小企业。比如,最早热销的个人电脑是由苹果公司的两个年轻人发明的,而不是IBM发明的。又比如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最初是IBM向微软购买的。显然,无论技术还是资金,当时的苹果和微软公司都无法与IBM相比。

这不是一个简单易答的问题。它可能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激励。大公司无法给创新者提供足够的报酬,因为风险太大,所以报酬也得足够大。缺乏激励导致许多新想法无法在大公司中生长。二是约束。大公司内部创新往往会受到软预算约束的困扰:在一个大公司内部,停止一个项目或关闭一个部门是很困难的决定,而市场淘汰一家小公司则轻而易举。

我们看到,许多创新是通过创业来实现的。因此,现在一些大公司除了自己搞研发外,还去购买小的创业公司的产品或技术。

创业资本/风险投资

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280号公路边有一个地方叫沙丘路(Sandhill Road)3000号,那里有几幢小楼房。据说,大约美国一半的创业资本公司都在这里。这显然是创业资本公司的圣地。创业资本的投资风险非常高。但我们通常只听到成功的例子,那是因为或者失败的公司已经消失,被人们遗忘;或者失败者不愿意谈及失败的经历。事实上,平均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是不成功的。但有些成功的投资,回报是投资成本的成百上千倍。正是由于高风险/高收益,风险投资多由私人而非政府进行。

风险投资公司有一套经营方法。比如凯鹏华盈(KPCB)是硅谷一家有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它当初投资了英特尔、亚马逊、苹果等后来特别成功的公司。有人说它是世界第一风险投资公司。它有多少人呢?一共25个人,包括9个合伙人,四五个助手,加上几个秘书,仅此而已。

比如该公司投资亚马逊时,亚马逊的创始人约在一个星期六来风险投资公司会面,说有一个想法,在网上卖书。公司留下了他的网址,并且约此人一个星期后再来。然后几个合伙人就立即上网订了几本书,书很快就寄来了。所以,很简单,一星期后他们就签约了,这项投资就这么做成了。这一笔生意当然赚了大钱。那么他们的项目鉴定报告有多长呢?一共两页。在该公司,一个项目往往是由一个合伙人主要负责,但最后9个合伙人要一致同意才能上。所以他们摸索了一套自己的办法。其他的公司可能是另外一套办法。因此,成功的就生存下来了,而输者被自然淘汰。

再讲Hotmail的例子。创始人是一个印度人,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他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到做Hotmail,而是想做网络上的数据库,为此谈了半天,风险投资公司认为他的想法没有希望。临结束前他说,我还有一个想法,是做免费的基于网页的电子邮件。这里面其实有两层想法:一是免费,二是基于网页。

免费这一想法并无新意,在这之前已有三家公司搞免费电子邮件,都失败了。而第二层想法,即电子邮件基于网页,是一个全新的想法。基于网页的电子邮件最大的方便之处有二:一是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用;二是一个上网账号可以供多人使用私人的电子邮件。这一点在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国家特别有意义,因为当时这样的地区上网账户稀缺,而每个人都想要自己的私人信箱。毫不奇怪,印度的用户占Hotmail客户的四分之一。风险投资公司最初问他要多少钱?他说50万美元。但风险投资公司最后只给了3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很快,Hotmail成功了。

人们谈论风险投资,往往仅限于资金方面的作用。不错,风险投资提供了资本。但是风险投资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组织和改造公司的领导班子。所谓领导班子,指总裁(CEO)和主管财务、销售和技术的几位副总裁。世界上比资本更为缺乏的是好的公司领导班子。在美国,据说现在有150家大公司CEO的位置找不到合适的人。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之所以比其他同行强,关键在于它知道谁和谁能搭配在一起,不仅每一个人都要好,而且这几个人还要能在一起配合,这就难了。硅谷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而风险投资家有广泛的关系网,熟悉各种各样的人。哪个风险投资家在这方面的能力强,它所投资的公司上市的时候,市场价值就高。

风险投资公司组织领导班子时,有时不得不把创业者赶走。企业家当然会很愤怒。乔布斯创建了苹果公司,后来被赶走了。几年后又把他请回来,那是后话。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思科公司。这对创业者夫妻创业后,凯鹏华盈给他们注入了资金。结果怎么样呢?该风险投资公司派人来当总经理,因为它是大股东。结果有一天开会时,把女合伙人叫来跟她说,现在董事会做出决定,你被解雇了。之后,男合伙人也离开了。

这位女合伙人像艺术家一样,管理毫无章法,跟其他管理人员无法协作。而男合伙人根本就是一个技术人员,对公司战略毫无感觉。夫妻俩一气之下,把33%的股票全卖了。当时他们的股票大概每股只卖了10美元,现在已远不止这个价格。后来他们俩离婚了,这位女士跑到新罕布什尔开了一家专门卖指甲油的公司,或许她偶尔也会感慨思科公司已是硅谷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吧。

企业家把公司做大了,公司治理结构会有一个转变过程。企业从创业进入成熟后,需要不同的人才来管理。这个转变的过程需要有机制。风险投资家往往在其中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风险投资公司与所融资的企业的关系非常密切。从组织班子、参与管理、实行监督这一角度看,风险投资公司与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等金融中介机构有重大差别,因为后者与他们投资的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保持距离型”(Arm’s length)的,他们的操作只限于交易而不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而前者对他们所投资的公司起战略决策作用。

“另类”大学

讲硅谷的故事不能不提斯坦福大学。熟悉硅谷历史的人都知道,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产生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企业(即斯坦福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的产值就占硅谷产值的50%~60%。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实力很强,但这恐怕不是全部。波士顿附近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加起来,我想比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实力更强。在旧金山东边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工程技术实力也不亚于斯坦福大学,但在它们周围并没有类似硅谷的区域出现。

在某种意义上,斯坦福大学是“另类”大学。首先是校方对师生创业的积极态度。有时候一个人的影响力有特殊意义。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教授(Frederick Terman)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他把已在东部工作的、自己之前的学生休利特和帕卡德招回到斯坦福,从自己腰包里给他们投资了500多美元帮助他们开创了惠普公司。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笔“天使资本”(Angel Capital) 。后来惠普公司对硅谷的影响有目共睹。特曼教授开此先河,开创了大学支持教授、学生创业的风气,一直影响到现在。

斯坦福大学师生创业是一种风气。硅谷的有些公司就是一些正在斯坦福大学就学的学生们创办的。著名的例子是雅虎(Yahoo!)。当时杨致远(Jerry Yang)和一个同学写了一个搜索引擎的程序,放在学校的网络上。虽然这个搜索引擎很受欢迎,但学校管计算机的人抱怨网络因此变得太拥挤。结果他们就自己出来办了家公司,取名雅虎,纯属玩一玩。没有想到一不留神赚了大钱。

在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一栋楼里先后诞生了三家著名公司:SUN、硅图和思科。SUN公司的名称是斯坦福大学网络(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缩写。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他们当时发明了工作站(Workstation)后,便自己出来办了公司。开创硅图公司的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这已不是他的第一家公司了。网景浏览器的前身Mosaic原是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开发的。伊利诺伊大学是在美国工程科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拥有超级计算机。斯坦福大学的吉姆·克拉克发现后,把他们整个科研小组挖到硅谷,创立网景公司,并开发了Navigator浏览器,从此改变了人们上网的体验。网景公司上市时极为轰动。类似的,Unix操作系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明的操作系统,后来被广泛应用在SUN公司的工作站上。

需要指出的是,斯坦福大学并没有“校办工厂”或“校办企业”。它办的工业园区当年以象征性的1美元的价格出租给创业公司。它的技术专利办公室只是帮助教授申请专利。学校的几十亿美元的基金交给一个资本管理公司做多样化投资以分散风险,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投在风险投资公司。但斯坦福大学不参加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并不“经商”。学校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校友和成功企业家对学校的捐赠。学校则以捐赠者命名建筑物和讲座教授的方式铭记这些捐赠者。

硅谷不是计划造出来的

我们从硅谷的成功中看到的是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硅谷不是计划造出来的。硅谷也不可能产生于僵化的体制。只有一种自由的创业体制,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才能创造出硅谷这样的奇迹。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体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创业者的栖息地。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创业和创业公司,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主流经济学中,过去只局限于研究价格调节机制。在非主流的经济学里,特别是奥地利学派,则非常强调企业家精神。比如熊彼特,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最大活力是企业家的创新,他称之为“创造性的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奥地利学派的另外一个重要代表是哈耶克。他从根本上批评计划经济,认为社会的知识分散在每个个人身上,而任何计划者都不可能把握所有信息。因此,只有发挥每一个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经济才会有活力。如今硅谷的成功,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越是高科技越是要政府来管,因为市场会失灵。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什么是高科技?高科技的重要特点是不确定因素大,风险大。如果政府参与大量的创业投资,将会冒很大风险。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发展高科技方面,政府不是没有作为。政府应该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调动和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比如,放宽政策,明确产权,允许技术入股,允许企业转让;搞好类似纳斯达克的资本市场,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放宽留学生回国政策,支持海外与国内的高科技合作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1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