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为什么让李傕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三国志贾诩传》
初,卓女壻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卓死,吕布使李肃至陕,欲以诏命诛辅。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肃。其后辅营兵有夜叛出者,营中惊,辅以为皆叛,乃取金宝,独与素所厚友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逾城北渡河,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旣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三国志董卓传》
傕、汜等以王允、吕布杀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军者男女数百人,皆诛杀也。牛辅既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去。傕等恐,乃先遣使诣长安,求乞赦免。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不许之。傕等益怀忧惧,不知所为。武威人贾诩时在傕军,说之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傕等然之,各相谓曰:“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钞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众以为然,于是共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王允闻之,乃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引傕众得入。城溃,放兵虏掠,死者万馀人。杀卫尉种拂等。吕布战败出奔。王允奉天子保宣平城门楼上。于是大赦天下。李傕、郭汜、樊稠等皆为将军。遂围门楼,共表请司徒王允出,问“太师何罪”?允穷蹙乃下,后数日见杀。傕等葬董卓于郿,并收董氏所焚尸之灰,合敛一棺而葬之。葬日,大风雨,霆震卓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后汉书董卓传》
贾诩劝说李傕等人造反攻打长安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自保,当时的贾诩原本正在牛辅手下任事,然后董卓的死引起了凉州集团的崩坏,由于牛辅的能力和器量都不足,导致牛辅的陕西兵团解体与内讧,牛辅也在弃军潜逃时,被自己的心腹胡赤儿谋财杀害了,虽然贾诩本传没提,但贾诩应该是在当时的陕军混乱中侥幸捡回了一条命。然后就发生了李傕等人的西归,以及向王允乞降的经过,而王允这人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长安的军力以及天下局势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概就是所谓的一朝权在手,就发面膨胀的代表,这也说明王允这货骨子里也不是个好东西,不然不会这么放飞自我傲世群雄了。他坚决不同意赦免李傕等人,当然贾诩也包括在里面,不过就是罪大罪小的问题,李傕等人凌乱了,像牛辅一样只顾着自保逃命,没想过集结自己手里的军队,还可以整一个大新闻。
但贾诩又不傻,像李傕等人这样跑路,就算身边的人不会各个是胡赤儿,但最后的结果一定上不会好,而且如果等朝廷缓过劲来,派出军队去追捕这些亡命徒,到时就算是逃入凉州也没有,反而让凉州原来的军阀土匪强盗们,帮着捕快一起鸡飞狗跳的,贾诩这种文人又哪里是这些祸害的对手,最终的结局一定是死翘翘,而且是像野狗一样的死在路上那种。所以贾诩必然不会答应李傕他们这样作死,关键是他们作大死可以,但别拉着他一起亡命,相反贾诩还凭着自己的口才,说动李傕等人联合起来,破罐破摔的拼上一拼,不是说长安实际没多少兵力么?现在正是去帮董太师报仇的时候,逃跑有个卵用,一个亭长村干部就能发动群众抓了你,哥哥们手里的部队是干嘛的,不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么?就算最后打输了,那时在逃就是了,不战而逃死了也窝囊?所谓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贾诩就是这样鼓动李傕这帮人替他卖命的,其实贾诩也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意思。
本期的三国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生于讨伐董卓期间,主要涉及的人物有:曹操、袁绍、吕布、王匡,小说原文如下:
流星马探听得,报入袁绍大寨里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操引军往来救应。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
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各路诸侯亮联合讨伐董卓,盟主袁绍发号施令令各路诸侯各领兵一处,用以围歼董卓。董卓帐下大将吕布与河内太守王匡正面遭遇,吕布不仅斩杀了王匡手下大将方锐,而且大败王匡军队。幸亏得到乔瑁、袁遗两路人马营救,否则王匡恐有性命之忧。
小说情节中所提及的董卓军队大败王匡军队之事,确是历史真实事件。然而小说作者此处情节有加工的成分。根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原文如下:“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於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
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小说中提及的吕布出现在此场战斗之中以及其在此战中的英勇表现,皆是作者虚构而成。小说情节中所提及的两军正面交锋也是作者虚构,实际情况是董卓以一小部精锐的凉州骑兵绕后偷袭王匡军队,杀得王匡军队几乎全军覆灭。
至于小说中提及的王匡此人,此处必须着重介绍一下。此人虽然现今不为人所熟悉,然后却是当时有名的人物,根据《英雄记》记载:“(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
可以看出,此人年少成名而且名声极好,深受大将军何进的重用。又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王匡与曹操、袁绍年少时都是好友。
然而王匡虽然与曹操、袁绍同为好友,却被此两人利用,最终下场悲凉。在讨伐董卓这场战斗中,董卓曾经派遣使者对各路诸侯进行劝降,王匡自然也不例外。
而此时发生了一件事,根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身为盟主的袁绍命令王匡杀了董卓派遣来的使者也就是王匡的妹夫胡母班,王匡无奈将胡母班斩杀,而后曹操入驻兖州,为了巩固统治,利用王匡与胡母班家族的这段往事,杀死了王匡。此举不仅令曹操拉拢到兖州的地方势力胡母班家族,还用王匡的死来恐吓其余地方势力,可谓一石二鸟。
而王匡这悲凉的一生,先是被好友袁绍逼迫杀死妹夫胡母班,之后被好友曹操用来实施一石二鸟,虽然空有盛名,然而于此乱世之中只能说是智力低俗之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3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