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 山鸡养殖
七彩山鸡又叫环颈雉鸡、野鸡,是由美国内华达州引进我国的。七彩山鸡的羽毛非常漂亮,长相跟孔雀颇有几分相似。
现在四川彭山县谢家镇的邓庙村,这里青山绿水环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特别是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绿化面积超过90%,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七彩山鸡,又名环颈雉鸡、也叫山鸡、野鸡,是由美国内华达州引进我国的。七彩山鸡的羽毛非常漂亮,乍一看,长相跟孔雀倒颇有几分相似。本节目讲述的是王飞跟着父亲两个人一起靠外出打工挣来的几千块,独自办起了七彩山鸡养殖场的创业故事。
17岁那年,王飞背上行囊,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涯。一次偶然的机会,23岁的王飞在央视看到饲养山鸡致富的报道,心中便萌生了养殖山鸡的梦想。
2008年,王飞回到了家乡,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以每只100元的价格从成都买回了38只鸡苗。鸡生蛋,蛋孵苗,第一年,王飞的七彩山鸡就达到了700多只。那一年,他一共赚了1万多元钱。
2009年年初,王飞一次性自然孵化了1500只小山鸡。为了给山鸡更好的生长空间,王飞把自家的'屋子全部腾出来养鸡,自己和父亲搬到了隔壁三叔家。
然而,一场疾病也正在滋生。当年下半年,眼看王飞的山鸡就要上市,一夜之间,却全部死亡。养殖密度过大,山鸡感染了烈性传染病。
思量再三,他决定从头开始。很快,他又到成都买回了700只小鸡苗。他把家门前的那块空地开辟出来,围上网,打上木桩,专门饲养成年山鸡。这样一来,鸡苗和成年鸡就分开了,他还跟县里畜牧局的技术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确保一有状况就能及时解决。
如今,王飞的鸡舍里有七彩山鸡、绿壳蛋鸡和小鸡苗共3000多只。去年底,在眉山市彭山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又新建了一所占地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新辟了一块荒山地,添加了小型自动孵化设备。实现年出栏成年七彩山鸡6000余只,出栏小鸡苗10000余只的养殖规模,年利润达10万余元
?
?
养野鸡的创业故事
2005年,26岁的吴艳还是四川省江油市一家棉纺织厂的纺织女工,一个月收入700元。吴艳的家在农村,自小家境贫寒。那个时候的她,因为胆小自卑,就连跟别人说话都有严重的障碍。
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胆小害羞的吴艳竟然要干出一件在别人看来胆大包天的事情,她竟然要主动选择下岗,回老家创业。这件事情激起了丈夫黄秀东的强烈反对。黄秀东认为,吴艳跟生人讲话都困难,更别提自己创业了。
但吴艳却不顾丈夫的反对,2005年她带着下岗安置费和借来的5万块钱,独身一人回到距离江油市200公里的家乡大英县象山镇白角滩村,干起了野鸡养殖。
野鸡养殖对吴艳来说完全陌生,她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在家乡租下了一所旧校舍和小山梁,买了300组种鸡。由于缺少资金,吴艳没有孵化设备。她土法上马,想用电热毯加棉被进行孵化,结果第一批1000多只蛋全部报废。吴艳没有气馁,第二年,她又借了些钱,并请来一位畜牧局的亲戚驻点指导,一批批的小野鸡终于孵出。
与此同时,吴艳还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拜师学艺等途径学习养殖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她废寝忘食地守在养鸡场观察野鸡采食、产蛋等情况,摸索科学养殖方法,使野鸡存活率大大提高。半年后,野鸡到了发情季节,开始产蛋,这可把吴艳高兴坏了。然而,高兴之余吴艳没有想到,等待她的却是现实一连串的打击。
2006年,吴艳拿着野鸡到饭店推销。她在大英县卖野鸡是独一份,就定价为300元一只。可她找了十几家饭店,都没人买账。
鸡养大了卖不出去,5万元本钱已经所剩无几,吴艳陷入了资金困境。又累又急,她突发了急性胆囊炎。孤零零一个人趟在医院里,吴艳已经穷得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了。
但吴艳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生病,却让她在绝望中遇到了一位重要的人,不仅给她的财富带来转机,还让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人就是杨建设,是当地卫生院的院长。吴艳付不起医药费,杨院长二话没说先帮她看好了病,告诉她,等有钱了再来还。
一个月后,吴艳出院了。为了答谢,她请杨院长到家中做客,还炖野鸡给杨院长吃。这次吃饭让杨院长对吴艳有了更深的了解。没想到,杨院长听说吴艳的野鸡难销,竟然主动帮她宣传。
杨院长的热心帮助,让吴艳封闭的心变得开朗起来,她开始尝试着交朋友,没想到这些朋友竟然成了她前期开拓市场的最好途径。2007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她把野鸡卖到大英县的几家野味馆,价格定到每只198元,一共净赚了三十多万。
2007年8月份,吴艳跟四川九寨沟一家公司签订了15万只野鸡的购销合同。吴艳的丈夫黄秀东也辞去工作跟她一起干。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她把三十万元全部投入,跟二十多家养殖户成立了合作社,由她卖鸡苗给农户,等野鸡出栏后再统一销售。本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吴艳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天灾竟然要把她逼入绝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九寨沟也是重灾区,15万只野鸡合同全部终止。一天,吴艳回到家,被家里的景象惊呆了。
合作社的养殖户从吴艳手里买来的鸡苗,养到出栏了又卖不出去,大伙都急了,天天坐在吴艳家里摔摔打打,就是想让吴艳按照合同收鸡,因为农户自己不知道野鸡的销路在哪。为了卖鸡,吴艳两口子在四川省内到处找销路。 2009年5月,跟养殖户承诺的10万只野鸡依然找不到销路,吴艳也实在没有钱去收购养殖户手里的鸡了。无奈之下,她要瞒着丈夫去做一件事情。
过了不几天,丈夫黄秀东就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一到晚上,吴艳总是对着一面小镜子比比划划,嘴里还念念有词,问她干什么她也不说。
原来,吴艳打算去向县委书记寻求帮助,但一直以来她都有一个弱点,跟陌生人一说话脸就红,特别是跟她觉得重要的人对话时,她就更是紧张。于是,吴艳想出了一个办法,头天把要说的内容和县委书记可能会问到的问题都写在纸上,然后背下来,对着小镜子反复练习。
吴艳对着小镜子练习之后,第二天直接找到了县委书记,不但争取到了一万元的资金补助,还获得了十万元的贷款。这件事情,让很多人都对吴艳刮目相看。
励志故事:甘肃80后放弃年薪15万回家乡搞规模化养殖
农村创业故事:冯永飞养殖兔子有绝招
下面分享一篇农村小伙子养兔子有绝招的故事供大家阅览。
2009年11月10日,一场大雪覆盖了山西吕梁山区的沟沟壑壑,晚上10点多,采访的记者和一个叫冯永飞的浙江商人,还在山路上冒着雪赶回临汾市区。
记者:你今天晚上必须要赶回临汾吗?
冯永飞:对呀,一定要赶回去了。今天晚上不赶回去明天更跑不掉了,要在这里呆一个礼拜了。
因为在浙江那边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冯永飞怕困在山里一时间回不去,尽管山路又窄又滑、并且一边是峭壁,另一边就是悬崖,冯永飞还是决定连夜往临汾赶。
冯永飞:今天真的很紧张,都把心都吊起来了。吓死了,我在家里的话这样下雪我也不敢开车了。
冯永飞心急火燎想赶时间,但车却时不时的就被陷在雪里。
就这样一路上走走停停,100多公里的路,走了近10个小时,凌晨的时候终于到了临汾市区,第二天,冯永飞还要去看他在临汾市的另一个养兔基地。
冯永飞是浙江南浔人,2007年认准了山西这个地方,现在他已经在山西临汾建了5个长毛兔养殖基地,有500多户农民在给他养殖长毛兔。
那么,一个浙江商人为什么不远千里地要在山西发动农民养殖长毛兔,他又怎么在两年的时间里在临汾市建起了5个养殖基地,最初的原因就是兔子的胡须惹出的祸。
江苏省的大丰市是我国长毛兔的主要养殖区,当地农民都有养殖长毛兔的传统,生产集中,容易控制,冯永飞决定选择大丰做货源地。
冯永飞:我自己有一个基地,肯定一个货源量肯定也能保证,要不这个兔毛量不是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的吗。那这个量也是能够保证的。(换掉)
然而,冯永飞在大丰人生地不熟,也不可能一家一户地要求农民怎么剪兔毛,在朋友的介绍下,冯永飞结识了一个叫康桂林的人。
康桂林是大丰本地人,做了20多年收兔毛的生意,和当地的养殖户收购商贩都熟悉。冯永飞找到他,提出跟他合作收购兔毛,利润两个人分成,而康桂林主要负责控制养殖户剪毛时的质量,凡是掺进兔子胡须的,收购的价格就低。
康桂林:就和小贩子和养殖户说,现在为了销售数量你们把那个兔毛分开价格能高一点,胡须掺在里面价格低,我们加工的时候难度高一点。
虽然收兔毛的的活交给了康桂林,但冯永飞还是经常去了解收购情况。自从康桂林给养殖户提出把兔子胡须和兔毛分开的要求后,冯永飞收上来的兔毛质量果然得到了提高,冯永飞的客户也很满意。
这样的好日子大概过了3年,2006年正在冯永飞暗暗为自己的决定得意的时候,香港那边的客户又找上门来了。
客户:他也没有一个固定性,如果我们收的这批毛注意点的,农户注意点的胡须少剪几根进去的,问题严重性少一点,如果有一个地区他随便不管的,乱剪的毛的,那这个肯定严重了。
冯永飞赶到江苏大丰,找到了康桂林询问收购情况。康桂林也如实的说出了当时收购兔毛的难处。
原来收不到符合质量标准的兔毛是和整个兔毛市场的价格行情有关。兔毛市场一般是9年一个周期,其中3年涨,3年落,3年平。
冯永飞到江苏大丰的时候正好赶上兔毛价格不好的时候,冯永飞的到来正好解决了养殖户的销售问题,所以即使冯永飞要求兔毛里不能掺有胡须,做起来有点麻烦,但是能为了能卖出兔毛,养殖户们也都愿意合作。可是3年之后兔毛开始涨价了,情况就不一样了。
康桂林:行情本来就是这样,三年一次高潮,到高潮的时候原来不收购的也来收购,收购的也收购了,收购人比较多的时候质量就差一些。
2006年,兔毛市场又出现了一个销售高峰,兔毛紧俏,即使有些杂质的兔毛也很好卖,农民也剪兔毛的.时候也就不再注意兔子的胡须问题了,这让冯永飞感到自己失控了。
冯永飞:刚开始的时候有效的,卖不掉的时候有效的,他肯定乖乖的听我的,后来我货送到香港,他们对这个货很满意的。行情一上去,你买,我买,你不要,马上有人家买去了,所以对我来说也是控制不住。
价格高的时候老百姓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按要求处理兔毛了。这让冯永飞意识到一个问题。
冯永飞:不是我自己培养起来的基地,如果是我自己培养起来的基地肯定是好的,他们是传统养兔的,不是靠我的。
折腾了几年,在大丰的养殖户眼里,冯永飞还是一个收兔毛的。为解决兔毛里掺进胡须的问题,冯永飞决定有一个大动作,没想到这个决定遭到了几个股东的坚决抵制,致使冯永飞陷入了众叛亲离、孤军奋战的境地。
2007年2月冯永飞决定,在他的家乡南浔投资1000多万建一个种兔场,这让冯永飞的股东们炸开了锅。
股东沈火根:当时因为建兔场的时候是兔毛行情最不好的时候。建个兔场你肯定要亏的,这两年行情稍微好起来了。当时真的,他建种兔场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想不通,因为明亏本的事情。
当时不仅是兔毛的市场行情不好,也是因为,养殖兔子年头多的养殖户在自己家里都可以培育,专门搞种兔生意是不赚钱的,况且冯永飞要投资1000多万,股东们都认为风险太大,尽管冯永飞反复说明自己见种兔场的意图,但股东们都觉得没有必要。
冯永飞:他们是想不通,觉得你花这么多钱,你什么时候拿出来。他们问我这个问题。
既然解释不通,作为最大的股东,冯永飞就自己做决定开始建设种兔场了,开工之后,冯永飞想让一个叫钱玉良的股东负责种兔场的筹建,却遭到了拒绝。
钱玉良是最早和冯永飞一起收兔毛的人,和他的感情也最好,冯永飞希望他能帮忙操持种兔场建设的事情。
股东钱玉良:我不来做,我当时就跟他说了,我不来做的。我现在种兔场一般都不来。
一起共事这么多年,钱玉良还是第一次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冯永飞。
支使不动钱玉良,冯永飞就找到了一直负责兔毛收购的股东沈火根,希望他能帮助自己一起打理种兔场的工作。
股东沈火根:怎么抵抗,他叫我去干,我一般不去,因为我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非要我去做,我不去了。
就这样冯永飞找到一个人就被一个人拒绝,一次次碰壁后,冯永飞把所有建种兔场的事情揽下来,每天都呆在场里,看着和自己共事多年的股东们形同陌路,冯永飞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但兔子胡须的问题不解决,他将失去一个未来的市场,他不能不坚持自己的做法。但是为了缓和跟股东们的关系,冯永飞给5个股东都配备了汽车,但是股东们似乎并不买账,却对建种兔场仍然不满意、不参与,此时的冯永飞,只有争取一个好的结果,让结果去说服每一个股东。
他叫吴鹏,来自甘肃镇原县孟坝镇,毕业于湖南衡阳工业职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2年5月10日,他和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完成注册,决定放弃年薪15万的收入回到家乡搞牛、羊、驴规模化养殖。5月25日开工建设。吴鹏和民工一起抬水泥、扛石头、和沙浆、砌堡坎,亲力亲为,把自己抽得飞转。不到4个月,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养殖场屹立在了孟坝镇工业园区。
来看看这位80后小伙的创业故事。
吴鹏出生在镇原县孟坝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赵咀村。2000年7月,吴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湖南衡阳工业职工大学,成为他们自然村里第二个大学生。
2003年6月,吴鹏作为优秀大学生毕业生,被推荐到深圳一公司任助理机械工程师,年薪5万,是同学当中起步工资最高的。“研究生能做到的事情,我一样可以做到。”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吴鹏白天上班,晚上上网、看书,如饥似渴地钻研专业知识。
2006年,吴鹏跳槽到深圳一家公司,任产品开发部工艺工程师,年薪10万。2010年,江苏一单位把吴鹏挖了过去,给予产品研发部副部长的职位和15万年薪的优厚报酬。
是什么让吴鹏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呢?
其实,早在2011年2月,吴鹏就坚定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有一次,吴鹏看到一个山东农民往安徽调拨了20头西门塔尔肉牛,收入15元。还有一次,宁夏灵武人在山东买了100只波尔山羊,付了17万元。从这里他看到了效益,也看到了前景,吴鹏说:“山东农村和我们农村的.情况很相似,人家能把养殖产业发展那么大、那么好,为什么我们不行?“如果我们的家乡也能像这样搞规模化养殖,农民很快就能富起来。”
不久,吴鹏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城市稳定的工作,回乡搞牛、羊、驴规模化养殖。这也缘于孟坝镇召开的一次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动员会。孟坝镇党委书记耿勤学“反哺故土,回报桑 梓”的理念深深打动了吴鹏,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动家乡群众致富。此后工作之余,吴鹏就和耿勤学保持着密切联系,他向耿勤学谈他的创业梦想和宏伟目标, 耿勤学向他介绍县上的发展思路、镇上的发展情况和创业项目。一头是有为有梦的热血青年,一头是倾心发展的乡镇领导,为了家乡的发展,他们就这样连在了一 起。
2012年3月,吴鹏带着全部积蓄匆匆返乡。回到村里,吴鹏一天都没有耽搁,开始紧锣密鼓地着手场地选址、设施修建等前期工作。妻子李燕燕和父亲则在承包来的30亩地里覆地膜、种玉米、种草,中午顶着阳春三月烈日忙于田间,一忙一个昏黑。
“学校毕业后再就没干过农活,一下干这么多活,感觉很累、很辛苦,但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李燕燕信心坚定地说。玉米成熟季节,李燕燕和父亲又在地里忙碌,过度劳累加上天热,李燕燕曾晕倒在地里。“她以前就没干过活,现在能吃下这个苦,我真的想不到。父亲年龄这么大了,还在没黑没明地干活,我很感动。他们都这样拼力支持我,我一定要干出点事情来!”
家人的支持,让吴鹏更加坚定了信心。吴鹏的弟弟吴旭弘原来在新疆经营车辆运输,年收入20余万元。看到哥哥决心这么大,规划这么宏伟,但是创业阶段势单力薄,吴旭弘毅然卖掉了车辆,举家返回老家,与哥哥一同创业。现在下乡收购驴驹、草料等工作吴旭弘承担了一大部分,为哥哥减轻了不少负担。
在甘肃庆阳市镇原县孟坝镇工业园区,棚舍内驴驹三五成群,鸣叫声此起彼伏。吴鹏也被孟坝镇誉为“先进创业者”的80后。吴鹏有一颗创业的红心,也有一个团结幸福的家庭,又遇上了专注发展产业的好领导,这些因素都注定吴鹏会干出一番事业。吴鹏说:“家庭、社会及各级领导的支持,给了我极大的动力。以后我要继续扩大规模,建活畜屠宰深加工厂、有机肥加工车间,上大型沼气照明、供热、采暖项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3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