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可能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 抑郁症: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可能患有抑郁症,但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2. 焦虑和压力:大学生可能面临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和未来规划等方面的压力。长时间承受过大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增加自杀的风险。

3. 孤独感和社交障碍:离开家庭和熟悉的环境,大学生可能会在新环境中感到孤独和无助。如果在社交方面遇到困难,这种孤独感可能进一步加剧。

4. 人际关系问题:与同学、朋友、恋人甚至家人之间的冲突和问题可能会导致心理痛苦,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5. 自尊心问题:一些大学生可能面临自尊心受挫的问题,如学术成绩不如预期、社交困境或其他方面的挫折。长期的自尊心受挫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和自杀风险增加。

6. 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来自家庭冲突、家庭暴力、虐待或其他不良家庭环境的学生可能面临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

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些大学生可能曾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如意外、性侵犯或其他暴力事件,这可能导致PTSD等心理健康问题。

8. 药物和酒精滥用:药物和酒精滥用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恶化,加重抑郁、焦虑等症状,从而增加自杀的风险。

要预防大学生自杀,关键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及时识别和处理心理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专业辅导和充分的资源。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研究者发现,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很复杂,个体差异较大。总的来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方面:精神障碍、性格偏差和长期存在的应激。

2.1

精神障碍

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研究一再证实,精神障碍是自杀的主要原因。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则是导致自杀的主要精神障碍。

研究数据告诉我们,在自杀死亡的人群中,大约有70%生前患有精神障碍(吴才智, 2015)。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患有一种以上精神障碍的人自杀风险会更高(Nordentoft, Mortensen, & Pedersen, 2011)。

2.2

性格偏差

性格偏差在心理学中通常叫做人格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自杀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在这里列举比较突出的三类(吴才智, 2015):

1 抑郁性人格

这是自杀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性格偏差类型。这类学生自卑、内向、自限、敏感;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封闭自己,从不跟人吐露心事;兴趣少而狭隘,整天生活在个人世界里,咀嚼自己的痛苦,不关心身外事。

2 自恋性人格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强,自恋,不能跟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没有知心朋友。他们往往表现好,各方面显得很优秀:懂事、上进、学习好、同学关系表面上也不错,但他们长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标准和压力下,没有欢乐和放松,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需要实现的目标和压力。

3 冲动性人格

这类人格问题在专业上叫作“边缘性人格障碍”。这类学生的特点是依赖、任性、冲动,往往心情波动特别大,经常出现情绪和行为失控,非常需要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在关系中表现得特别纠结,特别容易冲动。在面临要失去自己所要依赖的对象,用其他办法都不能挽回的情况下,他们以死要挟,期望能挽回对方。

2.3

长期存在的应激

应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对某个目标任务时,所经受的心理压力。

某省的研究显示,89%的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一年内至少遭遇过一个应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应激事件分别是学业受挫(44%)、爱情受挫(38%)、严重家庭冲突(19%)、身体疾病(12%)和人际冲突或关系恶化(10%)(吴才智, 2015)。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自杀者的行为都与应激事件有关;外部应激事件甚至会成为一个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自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人身上,可能精神障碍带来的功能损伤与失控是其自杀的主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负性应激事件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事实上,往往是多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共同推动自杀者走上了这条道路。

一、当代大学生的自杀原因分析

青年大学生作为自杀群体的一种,下面分析导致大学生的轻生行为的原因。

(一)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

1.忽视素质教育的教育体制。在高考之前,很多老师、家长给学生们灌输的观念就是“只要考上大学,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在“一切为了高考”的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而学生成了满负荷运转的考试机器。所以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往往会忽视平时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动态等。对学生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也未能及时去引导和疏通,这种性格缺陷一直延续到大学。再加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多少都存在一些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一般都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长期下去,更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2.

(二)心理障碍的三个方面

1.抑郁倾向。较早就已经出现了抑郁、焦虑等神经症性问题有的可能还是精神病性问题,这些问题到了高校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随着学业繁重、学生社团等学生工作繁忙、个人感情波动等客观因素变得可能更严重。

2.人格问题。这些大学生比较内向自抑,追求的理想较大,或者自我意识特别强等,比如,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自己又达不到自己所期待的理想值,即一旦在现实中遭遇冲突如就业困难、考试失利受到处分等等,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很快退缩,自我封闭起来,不善于求助,因此很难获得来自周围的支持,便容易产生恶性心境障碍导致自杀现象的出现。

3.情感敏感。往往在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破裂之时,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这种自杀现象容易发生在男女关系或同性恋关系破裂,或者与亲人关系出现裂痕之后。自己的精神支柱或者内在动力丧失就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生命的热爱。

二、大学生培养良好心态,珍爱生命的建议

(一)完善自身性格,加强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和一些正能量的人交往、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的感染,来完善自己的性格。也可以出去旅游,换换环境,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提升自身面对逆境的能力。还可以去做一名志愿者,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听听他人的故事,感受奉献他人的欢乐。总之,消除自杀行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性格优化。在遇到挫折和考验时,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

(二)心理疏导及心理治疗。很多自杀行为都是有预兆的,比如自杀者在自杀前会选择沉默,把自己一个人关在狭小空间里,要么会选择自己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或者问一些“我死了会怎么样啊?”,“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个世界依旧不会变。”等相似的话语。这个时候,在有自杀动机者旁边的人要有所觉察,给予他们

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从而也导致了更多的自杀现象。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客观环境与内在自我的矛盾等等,往往会选择逃避,多用自杀来群求解脱。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自杀的后果往往会是巨大的痛楚及惋惜。所以青年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养成健全人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4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