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盱眙的龙虾散文
记得八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和上海一家报社的几位记者去江苏盱眙采风。
在小县城里,我们听到了盱眙有一种名叫小龙虾的特产,是该县一道很有特色的香饽饽的莱肴,便准备在晚间找一个餐馆品尝一下。没想到我们的行踪被该县的领导知道了,特地派办公室的同志专程来接我们去县招待所,要向我们介绍龙虾。我们推辞不了,只得前往。
在招待所的饭厅里,县委书记亲为我们的到来接风,亲自给我们介绍龙虾的历史,让我们在品尝龙虾的过程中了解了龙虾。
盱眙的龙虾属于淡水龙虾,原长在美国。原名叫“克拉氏螯虾”,是一种头大、甲壳厚、体较长的螯虾,它们的身体呈暗红色。三十年代传入我国江苏南京一带,后来传入盱胎,繁殖于山清水秀的陡湖、洪泽湖、天泉湖、猫耳湖、八仙湖一带,是一种没有污染的特别野货。
听着书记的介绍,品尝着个大肥嫩的龙虾,我们从此认识了小龙虾。那时,盱胎的龙虾美食刚盛行,市场上有红烧、盐水煮的,那时的“十三香龙虾”品牌刚刚才推出。我们在招待所分类进行了品尝,在笑声中走进了盱眙龙虾的美食世界。
味美的盱胎的“十三香龙虾”,是由三十多种中药提炼后烹饪而成的,用此种作料做调味品,色泽鲜红,肉质细嫩,掀起头盖,只见虾黄像蛋黄一样闪着光亮,咬上去既香又鲜美。席间,我们又参观了龙虾烹饪的全过程。鲜活的龙虾从清水中取出,倒入煮沸了的第一口锅,锅内放盐、酒等驱腥作料;几分钟后,再把龙虾提起来,放入由十三香配制的大锅里煮,加入大葱后,一盆盆龙虾就端上桌子。
书记告诉我们:这里的厨师是专门经过考核培训后才能上岗的,龙虾的烹饪很讲究学问和手艺。首先,要根据龙虾的量一次性加上料配和水,使之入味。如果中途再加水和料,会冲淡原计和原味……真是大饱了眼福和口福。除了十三香龙虾,干煸龙虾也是一道纯美的风景。干煸龙虾一般是去了龙虾头的,放在尖头辣椒中炒后加入少许五香粉等,杀上餐桌也有别样的风味。厨师很会变花样,把干煸的龙虾放在鲜嫩的桑树叶上,摆成一朵花状,还有的像孔雀开屏,很有红绿相融春烂漫的浓浓情趣。当然,干煸龙虾也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如果炒得时一间过长,龙虾肉会变老、变硬,嚼上去会像棉花球一样。所以,龙虾的烹饪很有讲究。
县委书记告诉我们:盱胎拥有天然湖泊,养生的龙虾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高蛋白,含有锌、碘、硒等微量元素。它们不仅仅只是餐桌上的佳肴,而且食用后有化痰止咳的药物作用,特别是手术后的病人,吃了会使伤口生肌愈合,有黑鱼的同等功效。席间,同行一定要我即兴赋小诗一首。我来不及多想,便一口气吐出:“一盆盖着青葱的龙虾//盛满了一片燃烧的晚霞//早已馋了的手//牵住了火红的螯手//你多像《西游记》里八戒欢喜的新娘//藏在红盖头里羞答答//揭开你红色的盖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轻轻地吻你一口//美美地咬你一口//啊!所有的味美都长留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搏得了满座的掌声,这是我很早写的一首赞美盱胎龙虾的小诗。第二天我们又在当地领导的的带领下去洪泽湖畔参观了刚刚建起的龙虾养殖场,探寻了龙虾在水草丛中爬上落下的活跃场面。
那时,盱胎的龙虾还不被上海人认识。在我的记忆中,原来有一家叫“红露园”的餐馆和“大胡子龙虾馆”,大概是上海滩最早推出盱胎龙虾的地方。他们是在一位盱胎友人的介绍下把龙虾引上餐桌的。但那时的宝钢人不爱吃龙虾,很少有人问津。一时间弄得店老板失手无措。因为在上海郊区,龙虾历来是被看作不上品的东西。每当夏雨过后,这些野东西就会从河里爬上岸,但无人会去捉它们,即使捕捉来也是捣碎后用来喂鸡鸭的。
为了打开上海餐饮的大门,精明的盱眙人终于下决心开始了运作,这个当年由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神话的地方又一次续写起了美食史上的神话故事。他们派出特级大师,手把手地教会上海厨师怎样制作十三香龙虾、干煸龙虾,还推出了火煱龙虾,唱响了进军上海滩的悠悠乐章,书写了苏北这个小县城又一个关于龙虾的神话。食客们这才晃然大悟,原来盱胎的龙虾和上海本地龙虾的.肉质、大小就是不一样。由于十三香味美,品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从上海赶到宝钢城区的食客,不仅自已多次来,还带来了一批批新朋友。从此,盱胎龙虾名声大振。
大约从2006年开始,盱胎的龙虾连锁店陆续开进了上海,以“朱记”、“朱老大”命名的龙虾店从宝山拓展到普陀、杨浦、市中心的一些高档饭店,每天有4吨的量从盱胎运抵上海市场。盱胎龙虾成为盱胎人搞活经济和打响旅游品牌的精彩,创造了一种特有的美食文化。“牵着你的手,轻轻吻一口,掀起红盖头,脱去红肚兜,深深咬一口”。当人们品尝龙虾,唱着打油诗时,一种快乐总会从心底升起,长久地不散。也有文友来信说:这首打油诗里有你当年诵诗的影子。我一笑了之:只要打趣顺口的,就让它溜吧,对唱响盱胎龙虾品牌有好处。
盱胎龙虾走进上海人家的餐桌,历经了几个年头。看来,任何一样新的事物的诞生,不经过历炼是不行的,特别是吃的东西,绝不会是靠吹打出来才成为经典的。前不久,有朋友告诉我:一些地方的餐馆有了“李鬼”,把从湖北、山东等地运来的龙虾当作盱眙龙虾叫卖,但终究逃不过食客者的眼睛和蒙骗不了众人的嘴巴。去年又有新说,有人说小龙虾有了问题,说龙虾喜欢在脏地方生长……对盱眙龙虾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其实,盱眙龙虾是从活水的湖泊中培育生长的,是与其他地方的龙虾不一样,它们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去年夏天,我的几位东北朋友来上海出差,我当然又把他们请进了盱胎龙虾馆品龙虾。其中一位朋友不爱吃辣,但要求享受一下干煸龙虾的美味,经我和店主人商量,采用了大葱、香料和麻油的方法干煸,还配上了甜浆和味美酱油。朋友蘸着作料,和我们一样开心地品着龙虾,他说:这盱胎的龙虾果然味道好极了,是纯天然的佳品。
大学生创业钟情苏北农村
王波坐在偌大的总经理办公室里,一副青年企业家的派头。?在别人看来,苏北农村又穷又落后,我一个大学生读了这么多年书又回到了农村,有点?没出息?。但我不这么理解,落后的地方比起发达地区,它的上升空间就更大一些。?西装革履的王波说话慢条斯理。
毕业两年后,王波从淮安市涟水县五港镇五里村主任助理到五里村党总支书记,从带动村民养殖肉牛到办起服装厂,不但帮村民找到了致富路,也找准了自己的事业之路。而在苏北,像他这样从城市回到乡村创业的大学生还有很多。
从城市到乡村
?我学的是行政管理,曾经在上海的一家外资服装企业工作过。我不想一辈子给别人打工,但在大城市创业,门槛高、成本高、风险也大,而农村创业门槛低、成本也低、发展余地大,如果我能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农村,就一定能干出大事业。?王波说。
经过到苏南及邻近地区农村市场的考察,结合五里村的实际情况,王波选择了养殖肉牛。
村民李华成是王波的合伙人:?王波年轻,刚开始,一些包括我在内的年纪大的养牛户担心他没经验,万一失败了就得欠一屁股债。?
?村民刚开始不信任我,但我有信心,我在苏南学到了不少经验,那边集约化程度高,肉牛养殖业很成规模系统,而我们这里都是散户养殖,粗放型的,人的思想观念也落后,我把外面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到五里村,我们这个产业的上升空间就大了。?王波说。
王波们筹集了20万元,购进了38头乳牛,他整天泡在牛舍里,喂料、加水、梳毛、铲粪。五里村有养肉牛的传统,加上人力成本低、技术先进等原因,王波一下子?火?了起来。
李华成激动地告诉记者:?第一批成牛出栏后,赚了20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尝到甜头后,王书记组织大家成立了养牛协会,传授经验,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目前,全村养殖大户已由原来的12户增加到36户。?我们这儿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但相应地也给我带来了机遇,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突破,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很难实现。?王波很清楚成功的原因。
和王波同岁的王玮也是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现任盱眙县淮河镇城根村党总支书记,同时又是大洲村龙虾养殖产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我毕业于苏州大学政法系,我的同学90%都留在大城市,我却来到了苏北农村,因为在我看来,好好干,在农村更容易出彩!?
农村优势资源商机巨大
在村民眼中,王玮是个不折不扣的高材生:?我第一次来时,村民们就像看明星一样在村头等着看我,还小声议论着,他们觉得我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能在农村待下去呢?其实苏北农村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张白纸,任由我绘制,甚至连注释也可以由自己补上。?
王玮所在的盱眙县是中国龙虾之都,产业优势十分明显。?但令我痛心的是盱眙人自己却不吃盱眙龙虾,因为吃不起。大洲村也有养殖龙虾的资源优势,却没有人开发。摆在我眼前的现实是大洲穷,大洲的集体经济弱,大洲的乡亲们口袋不鼓。?
从城市里出来的王玮想改变现实,可是一没经验二没技术,很多事情都要仰仗书记朱成芹大姐:?朱书记就像有着宽大翅膀的?母鸡大姐?,一直护着我们这些小鸡。?
?我们有经验,但大学生村官有的是冲劲和先进的想法,常常打开新局面,他一直说也要在咱村开辟龙虾养殖场,刚开始我有点怀疑,怕做不成,没想到最后就被他做成了。?朱成芹笑呵呵地说。
?我想开辟龙虾养殖市场,苦于没人投资。一天我刚到办公室,就来了几个上海人,说愿意投资龙虾养殖。?听到消息后,王玮兴奋得差点儿跳起来,?我赶紧带他们考察大洲的水资源,分析龙虾目前的市场行情,以及我们村的优势,客商们兴趣大增。?客商当即拍板,在大洲村建立300亩龙虾养殖基地,投入资金80万元,产出龙虾全部直销上海,投放虾苗2万尾,5月就已初见成效,亩产龙虾200多公斤,每亩水面带来效益3000多元,还带动了60 多个贫困家庭致富,74人就业。
记者看到,在150亩的项目基地上,微风轻拂,清波荡漾,等待10月底的第二次虾苗的放养。?我们现在眼界开阔了,不但要养殖龙虾,目前还搭起了蔬菜大棚,这样种植养殖完毕后,水上绿油油,水里红火火,这景象多美好啊!?王玮对未来充满憧憬。
年纪轻轻就能独当一面
因为出色的工作业绩,王玮从副书记升职为了城根村的.书记。?以前有?母鸡大姐?的保护,现在全靠我自己了,年纪轻轻就能独当一面,这在城市里不太可能。?他说。
涟水县陈师镇沙河村原主任助理嵇芳,也被村民们称作?独当一面的能干小丫头?。2008年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家境优越的嵇芳放弃父母已安排好的城里工作,来到涟水县这个贫穷的苏北农村。
记者到来时,嵇芳正在自己生产塑料制品的工厂,一边和工人唠家常,一边拿着一个塑料盆告诉新手:?得努力了,这个塑料盆是一个次品。?她告诉记者:?我想过留城,但对年轻人来说,也许到农村基层去,发展的空间更大。?
为什么一个女孩子有创业的想法?嵇芳说:?村里经济很薄弱,许多妇女常年留守在家,大量剩余时间无事可做,除了打牌还是打牌,一没经济收入,二也浪费时间。?经过考察,嵇芳选择了塑料制品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这个项目在苏南很成熟,甚至饱和了,但在苏北,却是一个空白。我一方面可以借此带动留守妇女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嵇芳了解到位于苏南的丹阳是全国著名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通过多重渠道与一个厂家联系上了,自己3次自费去丹阳洽谈,终于签下了协议。目前,嵇芳的企业吸纳村内富余劳动力25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主任助理当好了,经济收入也提高了,嵇芳开始迈入青年女企业家的行列。
一直给予大学生农村创业以各种支持的团淮安市委书记陈灼,说起这批青年来,啧啧称赞:?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准了苏北农村创业的广阔市场,扎根农村,改变了以往年轻人非得到苏南等发达地区就业创业的想法,我想苏北农村会给他们以回报的。?
实习生 周忱 本报记者 戴袁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6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