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聋哑人深山开农庄生意怎么样?
桐岭口村,坐落在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水埠村委的一个大山脚下。在这大山深处,有一个农庄,常有天南地北的游客前来休闲,他们喜欢这里,不仅仅是因为风景秀美,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农庄是5名聋哑人开办的。
聋哑人开农庄,而一般人不懂手语,他们如何与顾客交流?顾客点菜、住宿的要求,他们如何理解?带着这些疑惑,9月17日,作者辗转百余公里,来到桐岭口村的这个农庄。农庄坐落在一座青山脚下,周围林立茂盛,绿水长流,门口还有4个大小不一的鱼塘。农庄周围云雾缭绕,尤如一幅山水画卷。
农庄老板叫冯国云,今年44岁,是桐岭口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其父冯贵华介绍说,多年前儿子在桂林一所聋哑学校就读,结识了很多聋哑同学和校友。毕业后,儿子四处打工谋生。
2015年初,冯国云特邀几个同学来村中玩耍,没想到同学们发现村里山环水绕,宛若仙境,很是漂亮。同学陈明胜提出建议:大家合伙开一个农庄。冯国云同意了,并四处张罗。
冯贵华说,2015年3月,他们就开始破土动工建农庄了,“总共投资将近200万元,我掏了整个家当,出了80多万。”冯国云的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一些远房亲戚和朋友,你10000元,他5000元,也东凑西凑了一部分钱,支持冯国云创业。
冯国云的同学陈明胜,也是聋哑人,为建农庄也出了近一半的钱。就在2015年底,聋哑人冯国云、陈明胜、赵常玉、吴斌、秦树斌五人的农庄正式对外营业了。他们有的是南京人,有的是桂林人,有的是桂林市全州县人。
农庄主要以休闲观光、吃鱼和住宿为主要营业内容。鱼,是从外边的水库买回后,放在流动的山泉水塘中“养瘦”,再做给顾客吃。“比如原来是10斤的鱼,要养到变成六七斤再卖,因为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养出的鱼特别新鲜。”冯贵华说。此外,他们还提供自种自养的土鸡、青菜。
平时,他们相当自觉的洗菜、切菜、炒菜,还自种了稻谷。除了自己吃以外,还将这大山之中种的天然绿色大米,提供给顾客吃。
好山好水好生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7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