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水产养殖的中国概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在水产业中的比重也正在日益提高。中国淡水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已有《养鱼经》问世。淡水养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池塘精养鲤科鱼类,以投饵、施肥取得高产,并将各种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以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另一类型是在湖泊、水库、河沟、水稻田等大、中型水域中放养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饵料获得水产品。1986年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约4600万亩(约占可养面积的61%),其中池塘占35%,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湖泊占17%,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内蒙古地区;水库占37%,分布全国;河沟占9%,主要在江苏、浙江水网地区。淡水养殖总产量多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以22%左右的速度递增,1986年产量为295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36%。其中池塘占74%,水库占 8%,其余为湖泊、河沟和水稻田的产量。

水产养殖的中国概况

中国淡水养殖对象除传统的鲤科鱼类外,还增加了非鲫、虹鳟、银鲑、白鲫、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淡水珍珠贝等。人工繁殖技术和网箱培育方法的采用,为养殖提供了大量苗种。

中国的海水养殖也有较久的历史,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插竹养牡蛎和藻类养殖的记载。1986年已进行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为488万亩(占可供养殖面积2000万亩的24%),产量为85.8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10%。其中海带占23.7%,紫菜占1.6%,贻贝占24.5%,牡蛎占6.4%,蛏和蚶占17.5%。此外还养殖鲻、鲮、鲈、遮目鱼、对虾、海水珍珠、鲍、扇贝、海参等。

我国在水产品养殖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的商品青虾主要靠采捕自然资源,产量低而不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水域的青虾产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此,江苏、浙江便着手进行青虾生物学研究。60年代中期,青虾养殖开始起步;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研人员利用青虾抱卵虾进行人工育苗及养殖试验,由于青虾养殖技术水平较低,池塘养殖青虾产量不高,规格不大,效益较低;80年代末至90年代,超强度的捕捞和水质污染,使得天然青虾资源量急剧减少,成虾价格大幅上涨,经济价值越来越高,青虾开始作为名、特、优品种和调整养殖结构的重点,其养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商品青虾已由原来依靠天然捕捞转向了人工育苗和人工养殖。截至2009年,全国青虾养殖产量209401吨,特别在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发展最快,广东、福建、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紧跟其后。以江苏省为例,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摸索,池塘青虾养殖规模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5万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1/15公顷。发展到现在的150万亩左右,养殖产量可达12930吨,尤以2000—2004年养殖规模发展最快,年突破200万亩。在养殖结构上,由原来池塘常规鱼和青虾混养,发展到青虾与河蟹混养、青虾与名特鱼类混养、青虾与鱼种套养、青虾罗氏沼虾或南美白对虾轮养(套养)和池塘青虾双季主养等多种模式。在养殖产量上,池塘主养单产已由原来70千克左右提高到100千克以上。在饲料品种的选择上,更加注重考虑青虾的营养需求和饲料的品质,池塘主养青虾大部分推广使用以全价颗粒饲料为主的饲料。在养殖方式上,更加注重环境与养殖的协调统一,产品质量与养殖技术应用的协调统一,积极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形成养殖环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青虾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导品种,更是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零一八年中国水产养殖产出破5000万吨大关,占水产品产出总量比重近80%,是全球唯一养殖产量超越捕捞产量的重要渔业国家,全国渔业及其直接相关产业产出总值高达24761亿元人民币,其中渔业产值总额高达12314亿元、渔工业及其建筑产总值5667亿元、渔业流通产业与渔业服务产业总值6781亿元。在渔业总值中,海捞总值1988亿元,海水养殖总值3307亿元,淡水渔捞总462亿元,淡水养殖总值5876亿元,水产业育苗总值681亿元。?

我国水产养殖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环境污染、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为此,我们对如何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工业化程度低,缺乏大型农场和综合性渔业集团公司等“龙头企业”,中国的水产品品牌的创建、质量安全控制、产品深加工以及包装设计等环节都相对缓慢,这严重影响了流通、加工以及对外贸易等后续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入WTO后,中国水产品正面临国内市场上优质低价水产品占比较大,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二)水污染较重

水产养殖业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工农业的发展等对水资源产生很大影响,这些产业在水产养殖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工业污水对水资源却造成了一定污染。废水在各种条件下流入河流和湖泊,导致对水产养殖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特别是大中城市河流的支流污染情况严重。例如,长江的一些支流已经消失,一些支流在石油污染下已经减少,部分湖泊的污染状况也在不断加剧,阻碍了水生植物养殖业的发展。

二、完善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

根据生产区域和生产类别,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如渔业协会、渔业和农民协会。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将分散家庭的小规模农业纳入工业化生态链,有力推动了改良种子供应、农业技术、饲料选择、疾病预防、水产品营销和加工专业化以及处理等环节的一体化进程。通过严格的质量认证(如HACCP认证)和水产养殖产业的营销推广,也可以真正创造出具有较高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二)积极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渔业的执法监督,积极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一流的品质塑造一流的品牌,一流的品牌获得一流的收益,没有优质的水域生态环境,是不可能生产出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水产品,可以说水域生态环境是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根本。因此,第一,可以抓住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加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做好水域生态环境的检测和保护工作,对一些高污染、高排放以及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企业进行关闭处理。

第二,加强渔业部门的执法力度,对不法捕捞等行为坚决打击,但是很多地区依然存在偷、毒、炸鱼等不法行为,造成渔业资源浪费的同时,更污染了水域生态环境,加上不科学、不规范的用药,对水产品的品质、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执法部门对这些行为应当加强监督,发现并予以坚决的打击。

第三,加强水产养殖的规章制度,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行水产养殖上岗证的制度,例如湖口县实行的水域滩涂证制度,并把广大水产养殖户的切身利益与水域滩涂养殖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加强了对水产养殖户的监督管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8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