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养殖泥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众所周知。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价值高,素有“水中人参”之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泥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那么,泥鳅养殖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首先我们要对泥鳅有深刻的了解,包括其生活习性,食性等,泥鳅属底层温水性鱼类,栖息在河川、稻田、沟渠的底层,在水温过高或过低时潜入泥中,天气剧变或发病时浮上水面。 泥鳅有特殊的呼吸功能,除了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可以用肠呼吸。其肠壁薄,密布血管,当水中缺氧时,会游到水面直接吞进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从肛门排出废气,因而它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很强。

养殖泥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一、饲养池塘建造

泥鳅池塘要做到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底质土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成鳅养殖池的面积以100~300m2为宜,池的四周必须高出水面40cm,围栏材料最好是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等

二、清池消毒与苗种放养

养殖泥鳅的水域先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清整消毒,清除野杂鱼和敌害。晒到塘底有裂缝后在塘周挖小坑,鳅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将块状生石灰浇水化灰并趁热泼洒,用量一般为每亩水体用生石灰50kg左右。然后加注新水,蓄水深度20~30cm,在鳅池向阳一侧堆施基肥,施肥量为30~40kg/亩,再把池水加深到40~50cm,几天后即可放鳅种。

四、食性与饲料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喜欢的食物,鱼粉、血粉、动物内脏、野杂鱼、虾蟹肉、螺蚌肉、蚯蚓、蚕蛹粉、黄粉虫和谷物、米糠、豆渣、豆饼、菜饼、麦饼、酒糟、酱糟、豆腐渣、蔬菜叶等都是泥鳅适口的饵料。但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动物性饵料不宜单独投喂,最好是动物、植物性饵料搭配投喂。否则,容易使泥鳅贪吃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

五、追肥与水质管理

追肥可以促使水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弥补人工饵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一方面增加泥鳅免疫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饵料成本。所以,鳅种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使水体始终处于“肥、活、嫩、爽”状态。池水透明度在30~40cm,水色为黄绿色。追肥可以在池塘四周堆放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泼洒粪肥。

六、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包括巡塘查水质、看水色,观察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另外,泥鳅逃逸能力很强,平时注意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善,塘埂有无渗漏,尤其在雨天更要注意防逃管理。

以上就是关于泥鳅养殖注意事项的一些个人见解,供大家参考。

养殖方法:

1、鳅池建设。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80平方米,池深1~1.5m。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cm左右,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

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鳅池内可种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等,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另外,还可在鳅池周围种植一些葡萄或丝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

2、苗种放养。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彻底清池;5~7天后,蓄水10~20cm,施用10~15kg/亩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

3、饲料投喂。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

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4小时内吃完为准。

4、水质调控。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cm;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关于日常管理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2、病害防治。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3、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泥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8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