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鲁西南方言杂谈-木旋匠(修改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小时候在鲁西南农村度过。当时,家家户户用的擀面杠、纺棉用的棉锭子、针线轱辘的、捣蒜的锤子等物件,都是由当地的传统手艺人--木旋(方言中发xuàn 或suàn 音)匠来制作的。

鲁西南方言杂谈-木旋匠(修改稿)

当时,一般木旋匠在农村集市上出摊,边卖成品、边制作,若不逢集,就到周边村庄走街串巷。寻到合适地点,木旋匠就把旋床子支好,挑出所用的旋刀,点上水,在磨刀石上刷刷地磨将起来,一些好看热闹的大人、小孩,呼啦围上去观瞧。旋刀磨好了,譬如顾客要做一个针线轱辘的,他会取出一截泛红的圆形枣木棍,将那根枣木棍两端圆心支在两个“掺钉”上,调节“走马”的位置把枣木棍固定。用“拉弓”的弦线把木头缠绕2、3道圈,左手拉弓带动木头匀速旋转,右手拿起旋刀稳稳地切削木头。待旋出大模样,再换在旋床子另一部分,或另一个旋床上,用钻刀钻上透眼,不大功夫一个轱辘子就呈现出来了。

那时候,木旋匠用的旋床子,主要包括旋帮、旋撑、压杆、踏杆、走马、掺钉、耳眼、拉弓(拉嗡的)等部件,非常简陋。其主要加工流程包括锯木、坯木、上掺、固定、拉弓、旋切、钻孔等需要七、八道工序。据说,一般木旋的木料多是梨木、桃木、枣木、椿木等较硬的木料,甚至还有疙瘩、过节,旋刀反复切、削、刻,容易钝刀,木旋匠干活前都要先磨刀;另外,雕磨也是最费工夫的活,这一工序要求非常严格,要精工细作,做到表面光滑、过渡自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那时候,木旋匠都没有图纸,旋刀角度、力道不同旋出来的东西外观大不相同。何时变换采用宽窄不同的刻刀、尖刀、锉刀,何时采取立刀、坡刀,就靠自己日积月累的刀工经验和现场发挥。如今,木旋生意大不如前了,但在乡村依然有市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8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