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
麝
麝,偶蹄目麝科的1属。又名香獐,因雄麝在脐部和生殖器之间有香囊,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故得名。体长70~80厘米,后肢明显长于前肢,肩高低于50厘米;雌雄头上均无角;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呈獠牙状突出口外,作为争斗的武器;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
我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
冬季发情交配,怀孕期半年,夏初产仔,每胎1~2仔。幼麝 1.5岁即达性成熟。在雌麝产仔育仔时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鸡卵,位于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泌香期持续约1周。此时睾丸和香囊肿胀,体温略有升高,进食量减少,尿内所含17-酮类固醇明显升高。香囊内贮满香液,以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据《本草纲目》载,麝香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疗中风、脑炎的特效药。
尽管麝在我国的分布区比较广泛,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却远不如对麝香的熟悉程度,因为麝香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明朝的《本草纲目》等诸多本草药典均将麝香列为诸香之冠、药材中的珍品,认为它能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主治风痰、伤寒、瘟疫、暑湿、燥火、气滞、疮伤、眼疾等多种疾病,很多著名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六神丸、苏合香丸、云南白药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现代临床药理研究也证明麝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刺激心血管、促进雄性激素分泌和抗炎症等作用。
麝香是麝的雄兽腹部下方生长的香腺和香囊中分泌和贮存的一种外激素或信息化合物。香囊是雄兽的副性征之一,为椭圆形的袋状物,埋于生殖器前的组织深处,香腺处于香囊的前方和两侧,主体部分包绕在香囊的前方,向后侧方逐渐变细,伸向囊的腹面两侧。麝香由香腺部和香囊部的皮脂腺分泌形成,香腺主要是由要是由腺泡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高柱状的腺泡细胞游离部脱离腺泡细胞进入腺泡腔,成为麝香的初香液,初香液经导管进入香囊腔后与皮脂腺所分泌的大量皮脂共同形成麝香,并进行熟化和贮存,大约需要两个月的转化过程,才形成粉粒状的“蚂蚁香”和颗粒状的成熟的“挡门子香”。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干后为深褐色,其形状多呈粉末状,也有时为籽粒状、皮膜状和油脂状,成分有麝香酮(0.5—2%)、灰分(7—8%)、水分(10—15%)和胆固醇酯(0.4—2.4%)等。雄兽从1岁就开始分泌麝香,3—12岁是麝香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其形成和分泌过程是连续性的,但只有每年的5—7月间有4—10天的泌香旺盛期,届时雄兽常发生睾丸及阴囊肿胀下垂,腺囊增大,拒食等生理反应。麝香在生物学上称为外激素,具有浓厚而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平时是它们彼此相互辩认、增加交往,以及减少同竞争对手遭遇的通讯联系手段,在繁殖期间则具有吸引异性的强烈作用。
麝香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也有着传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四大动物香料(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之首,香味浓厚,浓郁芳馥,经久不散。我国生产的麝香不仅质量居世界之首,产量也占世界的70%以上。然而,由于世世代代都在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已很少见到麝的踪迹,尤其是北方原麝,已经在新疆、河北等地消失,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有绝灭的危险。
由于各种麝类动物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我国近日将它们均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麝类动物资源的总蕴藏量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为原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现在我国对麝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仅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麝类资源。而且早在50年代后期就发展了麝类养殖业,并改变了以往杀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从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学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时,可以活体取香二次,为减少破坏野生种群、扩大饲养规模、提高麝香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科研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养麝香腺细胞,为早日解决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础。
西藏首次拍到黑麝影像,这种动物的数量到底有多稀有?
1、形状不一样
麝的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
獐子一般指原麝,原麝头小、眼大,耳长而直立,尾短,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雌雄均无角,全身暗褐色。
2、栖息环境不一样
麝,中国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的波密、察隅、错那、措美、林芝、米林、工布江达等地。
原麝(獐子)分布于东北、华北,多在针阔混交林、针叶落叶林、针叶混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生境中栖居,有时随季节的不同而作垂直的迁徙。
3、交配期不一样
麝冬季发情交配(于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
原麝(獐子)每年10月至翌年1月发情,11月和12月为高峰期,此期间雄兽争雌斗争激烈,互以犬齿厮打。
百度百科-原麝(獐子)
百度百科-麝
中国是麝的主要分布国。中国已知分布6种。分别是原麝、马麝、林麝、黑麝、安徽麝、白腹麝。
雄性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扁球形脐下腺上有一个凸起,俗称产麝香的香囊。麝香囊内积聚的物质是麝香,是雄性麝特有的生理分泌物,不是獐或其他鹿类动物所具有的。麝的形状与狍子相似,而雄麝生来就有麝香,也被称为?香狍子?。由于国内外对麝的需求量很大,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麝被无情捕杀,导致国内所有麝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因为它们生性胆小谨慎,在野外很难见到它们,只能去动物园或者相关的养殖场见证。为了拍到他们的照片,我找了几家麝场帮忙,都被拒绝了。最后,我有幸得到了上海崇明东平麝场的许可,可以亲眼看到这些神奇的动物。但前提是在35摄氏度以上的热天穿防疫服。但它是一只森林麝。
林麝和狍子在分类和外貌上是不同的,需要仔细区分。它们在麝中体型娇小,体长不到1米,体重只有7~12公斤,比狍子还小。幼麝侧面的斑点在成年后消失了,留下了棕色的背部、灰棕色的脸、白色的喉咙和胸部醒目的棕色条纹,与黄狍子不同。雄性麝的上犬齿非常发达,可以长到6.5厘米,突出在嘴唇外面的獠牙看起来锋利有力。
在我国,林麝分布在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青海等地,主要栖息在海拔32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或山地灌木中。孤独的林麝经常一个人生活,早上不省人事的时候喜欢吃各种灌木、苔藓、松萝的幼叶。与平原相比,林麝经常生活在倾斜的岩石斜坡上,这使它们善于跳跃,即使它们有歪斜的树干,它们也能平稳地爬上来。倾斜约40度的斜坡或树木有利于它们避开天敌。
然而,在猎人和人类面前,麝失去了所有的战斗技能,成了待宰的?羔羊?。
从雌性麝粗壮有力的后腿来看,不难想象林麝的跳跃能力是极好的。林麝在农场跳过3米高的围栏没问题,所以围栏要设置成5米高(麝:写人物的人好坏)。
进了林麝场,主人告诉我林麝生性胆小,很容易受惊,一定要慢慢走,慢慢靠近。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麝场不愿意接受我的来访。原来外界的干扰确实会引起麝的应激反应。
麝的惊吓行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四处乱跑,受惊的林麝会沿着围栏边缘漫无目的地逃跑,其间或多或少会出现抓痕;另一种是翻跟头。如果四周都是墙,林麝会直接爬墙。当他们爬到顶端时,他们会做另一个前翻,以此类推。所以为了避免林麝应激反应的发生,我没有观察太久。
麝不要被外界打扰。可以在动物园养吗?原来的麝其实是中国太原动物园养的,可惜没能形成种群。德国莱比锡动物园不仅能让麝顺利存活,而且母麝还能毫无畏惧地把幼崽带给游客。
林麝在上海崇明东平麝场饲养了30多年。生活在这里的林麝,经过几代的繁衍,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陌生人的警惕,但对照顾它们的工作人员来说,却像家人一样亲近。站在老农场主人肩膀上的年轻麝的照片一直挂在农场大门前。可惜这个麝场已经撑不住了。真心希望这50只麝能有个好归宿。
我们不应该从药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麝。它们是稀有濒危动物,稀有程度不低于大熊猫。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0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