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凭什么说小米就是手机界的联想?

不一样,小米和联想是有共同点,但也有更多的不同之处,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共同点就将它们混为一谈。

凭什么说小米就是手机界的联想?

为什么联想和小米会被人混为一谈?这大概是因为两者之间都给人贴牌,组装,没有技术含量的感觉。

事实上不仅仅联想,PC行业都这样。PC行业已经沦落到了被各大元件厂商把持的地步,PC厂商给元件厂商打工。

作为对比,联想集团是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PC厂商,但它的2020财年营收只有507.16亿美元,利润只有7.19亿美元,目前市值158.2亿美元。

与同行业内的元件大厂英特尔相比,后者的年营收高达778.67亿美元,利润高达209亿美元,目前市值1955.41亿美元。

与手机行业内的苹果相比,拿苹果对比是因为苹果跟联想的业务一样,都是电脑手机平板电脑,而三星电子的业务范围太广。

苹果去年的营收为2745.15亿美元,利润高达574.11亿美元,目前市值高达2.52万亿美元。

如果是小厂商也就算了,可联想作为行业内的销量第一,营收仅有其核心元件供应商英特尔的一半左右也就算了,关键在于其利润和市值居然不到英特尔的二十分之一。

至于跟手机行业的苹果更是没得比,说联想就是给元件供应商们打工的并不为过。这在手机行业是不可想象的,想想如果行业第一的苹果或是三星营收利润市值被元件供应商吊打那会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而小米,与联想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前文所说的不少人认为小米跟联想一样都是贴牌厂、组装厂、没有技术含量。

但更多的是不同点:

从营收利润来看:

小米营收利润不算高,但也不像联想一样堪称给元件厂商打工。

营收只有 384.48 亿美元,净利润却吊打联想,有31.84亿美元,市值也有849.75亿美元。

小米曾宣称保持硬件利润率5%,这一口号被很多人嘲讽。然而哪怕是小米真的仅仅保持硬件利润率5%,也依然是吊打联想的,因为联想的整体净利率仅仅1.287%。

从业务来看:

联想的主业务是电脑,副业是手机和平板电脑;

小米的主业是手机,副业就多了,有平板电脑,有笔记本电脑,还有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甚至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产品。

从企业经营理念看:

很多人说华为的路线是“技工贸”,联想的路线是“贸工技”。在我看来联想的路线顶多算是“贸工”,跟“技”没啥关系。

联想创建35年了,早该不仅仅权限于“贸工技”中的“贸工”了,可这么多年了联想有几个产品能体现出“技”的?

而且,从联想公司的动作来看,联想也从未有过技术投入的想法,“贸工技”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其实仅仅是“贸工”。

至于小米,我认为小米初期的经营理念也一样是仅仅是“贸工”。但几年过去了之后,小米发现没有技术实力,在行业内真的是存在天花板的。

于是也开始投入资金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芯片。

虽然现在还没有获得显著成果,但与联想不同,至少小米是有发展自己的技术的念头的。

从品牌来讲:

联想是中国全球化最成功的几个品牌之一,电子电器行业内与之能相提并论的只有华为和海尔。

这方面小米还差得远。

从行业地位来说:

联想在自己主业电脑行业内销量全球第一,而小米的全球排名在第4到第6之间徘徊。

总的来说,题主说的小米沦落到联想那样,不知道指的是哪样?

如果指的是财务数据,我就觉得那就太看低小米了。

联想的财务数据,除了营收,别的都很难看。虽然小米被普遍看衰,但不管怎么样都很难沦落到百分之一点几净利率的时候。

而市值,小米股价再怎么被看衰,也不会暴跌70%,导致市值跟联想一个水平线吧?

如果指的是行业地位,那就是高看小米了。那也不该用沦落两字。

全球化品牌,我是相信小米几年后的未来有可能做到跟联想一个级别。

但是小米能像联想一样,在自己的主业内做到行业第一,我是不敢相信的。无论如何,就算小米能超过OV,在小米的面前还有苹果三星华为三座大山,小米又是凭的什么超过苹果三星华为呢?

题主对联想和小米都有所误解,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共同点就将他们混为一谈。

联想虽然财报数据难看,但在PC内的行业地位是数一数二的。

小米虽然财报数据在手机行业内属于比较难看的了,但是依然吊打PC领域内No.1的联想。而且小米在手机行业内地位顶多算是个二线厂商,无法跟PC行业内的联想相提并论。

联想成为这样有自身因素,也有PC行业的因素。相比较于小米,联想的成长空间很小,但更稳定。

小米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曾经手机界的黑马,魅族是如何衰落的?

这个引发美国人排队购买的中国品牌就是一加。虽然平时很少看到一加的营销广告,但现场的极客、 科技 媒体,都被这部手机俘获。实际上,在许多人不知道的地方,这个名为一加的手机品牌已经闷声卖了多年爆款高端手机。

一加手机:七年跌宕高端之路

就在上周,这个品牌刚刚迎来成立七周年,回顾它的七年高端之路,你会发现它不断在和自己“较真”,虽然路遇险峻风景,但梦想和专注贯穿始终,做最好的自己。

十年前,国产手机在海外市场是“性价比”的代名词,想要占领海外市场,仿佛就不能脱离廉价的定位。但一加并没有随波逐流,最开始团队就打算做精品手机,用高端配置满足用户需求,这意味着要和当时瓜分市场的手机巨头们夺食。这样的想法,被许多人视为异想天开,难以长久。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条路,一走就是七年。

当时,国内手机品牌沉迷中低端厮杀,高端机市场长期被苹果三星两大巨头占据,而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只能在巨头洗牌的市场里,紧随前车之辙,跟上每一次潮水。

一加手机CEO刘作虎一开始对市场和销量是没信心的,大刀阔斧研发出来的精品机型,能找到需要它的用户吗?出于这种考虑,团队的备货量也不高。在做产品上,团队充满激情;但在对市场的预判上,团队却没什么信心。

有一次,团队在后台数据看到,竟然有五、六千台手机在印度激活,发现是有人从美国代购寄到印度去,刘作虎当时觉得很惊讶。没多久,印度亚马逊找到刘作虎团队,说一定要合作,甚至做了网页跳转链接,直接通向一加官网。对于想把用户留存在自己领地的电商团队来说,这可以算“极度慷慨”了。

这无疑开了个好头,一加的手机质量经受住了市场检验。许多人不知道这部横空出世的手机来自哪里,但都愿意称呼它为“旗舰杀手”,也都记住了它的名字,“OnePlus”。就这样,一加在国产手机厮杀低端市场的环境里找准了定位。

但呼啸而至的成绩总是容易让团队心理膨胀,一加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起初顺遂的道路,开始逐渐波折起来。

2015年,团队采取了激进措施,大肆扩张线下门店,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不理智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加拥有了超过40家线下体验店。一加试图抓住一切机会,覆盖中国、欧美、印度、东南亚等市场,在中国兼顾线上和线下两类渠道,把公司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多个的市场中去,反而让口碑陷入了被动。

在公司成立不久,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情况下进行版图扩张,不仅要承担巨额的运营成本,还挤压了留给产品的研发时间。为此,刘作虎迅速受到了市场的迎头痛击。这一年,一加的营收亏损。公司内部员工也开始人心浮动,有人选择离职,有人观望,刘作虎的压力显然是最大的那一个。

对于每一场成长来说,挫折不是必然的结果,却是必经的过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为曾经的错误埋单,修正错误的决策,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刘作虎在今年和罗永浩的对谈里说,那个时候团队做了错误的决定,声量提高了,但代价太大了。刘作虎觉得,膨胀心态必须得遏制下来。2015年后,团队迅速调整步伐,冷静下来,把重心转移回了产品上,更注重观察用户的反馈。

一加经历了短暂的迷失,但很快地认清了一切喧哗都是虚无。刘作虎重新回到了那间办公室,仿佛那里只有他和手机。他不断研究模型机,手指上下左右地滑动,通过节奏的变换感受怎样让一部手机更流畅,更简洁。对于工科生刘作虎来说,用心打磨好每一寸产品细节才是他本职。让刘作虎感慨的是,一加3发布时,老用户仍然非常支持。一个老用户曾这么评价一加“一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踩了坑后也能够迅速调整回来”。

一加的“较真”,除了敢于选择与其它厂商截然不同的道路、迅速修正错误外,更重要的还有对产品的坚持。哪怕是面对强势的合作商,一加也没有牺牲用户的体验,作出丝毫让步。

用高端产品和美国主流运营商T-Mobile合作的手机品牌,一加是国内第一家。T-Mobile向来强势,在选择和一加合作之前,做了大量严苛的市场调查工作。一直以来,T-Mobile在国内手机厂商眼里都是“难啃的骨头”。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当T-Mobile要求按照合作规定预装自己的第三方软件时,刘作虎竟然拒绝了。

在他看来,这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这不是我们的产品理念”。周围的人特别惊讶,这样的要求只有如苹果这样的强势品牌才有拒绝的底气。刘作虎不想将就,谈了多个回合,最后T-Mobile也被一加对产品的坚持所打动,答应了这个要求。

他的判断一向很工科思维:实用。每个人用得最多的就是屏幕,一块好屏幕能让眼睛没那么累。90Hz的屏幕一上市,用户们眼前一亮,纷纷反馈“旦用难回!”流畅,顺滑,清晰,当放下“视觉友好型”的90Hz屏幕,再拿起市面上流行的60Hz屏幕时,能迅速地体验到“由奢入俭难”的切身感受。一加的90Hz流体屏面世后,更多厂商成为了跟随者,提高了手机屏幕的天花板。

或许七年前,一加走上做高端这条路时还不被看好,而如今一加已经走得越来越稳健。面对未知的未来,刘作虎在内部信中写下:“开弓已没回头箭,一加会比以往任何一刻都更没有后路可退”。一加的下一个阶段,将是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继续做大做强,不止于“小而美”。

国产“小糖人”

在嘈杂的市场里,刘作虎和一加手机像是“安静的异类”,不工于言辞,而是将重心放在研究更好的产品上。

在他的影响下,一加的核心价值观一直都是简单的“将产品做好”。

在强敌环伺、巨头林立的手机行业里打造一个新的手机品牌,是很多创业者的理想,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如果没有足以打动用户的产品,那么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加从无到有,甚至在全球高端市场里占据一席之地。依凭的多是朴素的产品观和贴近用户需求的价值观,但越是这样的观念越“易学难工”,难以坚守。一加这条高端之路的成功,不仅在于坚信好的产品高于眼花缭乱的营销,高于众人效仿的市场潮流,高于运营商的强势要求,同时还身体力行地将其悉数践行。

这条高端之路,一加走得缓慢而稳健,每一步都可溯洄。

七年之间,一加风靡海外,就连郭杰瑞都惊讶于它的知名度“我以为OnePlus在美国一般般火,没想到这么火”。相比之下,它在国内就低调得多。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部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一个墨西哥的天才音乐人在北美出了一张专辑,但几十年中却一直籍籍无名,身边的邻居也不知道他曾做过音乐。然而,人们发现,这位名叫“sugar man”的扫地僧却在南非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图腾。

印度、美国、欧洲,如果你曾偶然逛过当地的手机市场,一定会发现一种奇特的景观:不同语种的销售员都会向你推荐一部手机“OnePlus”,尽管他们的口音不尽相同。

你就像《寻找小糖人》这部纪录片里的一个美国人一样,偶然到南非旅行的时候,发现当地人像崇拜猫王似的崇拜“sugar man”,而这位超级巨星正来自你的家乡。

一加手机的高端之路,始于七年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途经曲折,偶有失落,但这条路似乎越走越笃定。

有一家公司,做出了中国第一款电容式触屏手机。口碑超过当时的iphone3GS,出道即巅峰。第二款机型,被誉为国产机皇,让无数人彻夜排队,在专卖店前排起长龙,是中国最早具有粉丝文化的手机 科技 公司。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窄边框(MX至MX4),引入安卓第一款正面指纹识别,将全金属机身带入千元机时代。拥有口碑绝佳、国产操作系统的祖师爷“Flyme”。在2012年,“中华酷联”还在埋头做低端补贴机时,它早已凭借精美的机身和性价比坐拥粉丝无数,名声响彻国内外,它就是——魅族。

魅族无疑拥有在那个时代最好的牌。供应链方面,与三星具有最好的关系,最新的猎户座处理器,自家顶尖的2K屏幕只供应给魅族。独特的“侘寂美学”在那时可真的算颜值爆表,雷军的性价比之道更是取师于黄章,资金上更有土豪相助,14年阿里注资5.9亿美元。大量的注资+顶尖的硬件+优秀的设计+极致的性价比,妥妥的天选之子,请问,拿什么来输?可谁都没有想到,仅仅3年的时间,魅族从声势浩荡的黑马沦为19年市场份额不到1%,奄奄一息,随时被倒闭的“珠海小厂”。

魅族衰落如此之快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万年不变的联发科”,也有归结为“Pro7的失败”、“黄氏打磨”“品控”“缺货”等等。但魅族之兴衰,不可简单地归结为几款失败的手机产品上。要想理清魅族兴衰的缘由,就得尽可能了解到巅峰时期的魅族公司内部和外界发生了什么?

魅族有难

2014年春节的某个傍晚,魅族的几位元老人物在黄章的别墅二楼大眼瞪小眼地相互看着,有人终于忍不住向跟前隐退3年一脸茫然的黄章说到:“魅族有难了”。公司内部库存压力,MX2是2021年推出的产品,但到了2013年依然还有几十万的库存,对本来就缺钱的魅族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外界的天变了,2011年10月随着雷军一声“1999”互联网手机的性价比时代正式开启,小米仅用3年时间便以6080万部的销量排名中国市场份额第一(14.97%)。对比之下魅族黯然失色,一时间360、ov、华为等纷纷加入赛道,乐视更狠,挖走魅族两位副总裁夹带30多号人,直接全部挖走。内忧外患之下,魅族一度陷入飞车危险的境地。黄章不得不第一次出山收拾这烂摊子。

归来

魅族总部,黄章对着两百多名员工讲到“我大彻大悟太晚了”。黄章复出后做的最重要的事:1、股权架构调整( 此前并没有利润分配),2、引入阿里5.9亿美元缓解公司资金压力(如同吞下恶魔果实,此资金注入拥有协议,需要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

偏离命运的航道

魅族拿到钱后,全面对标小米、采取机海战术、加大营销投入,发力线下渠道以及大规模扩张。对标小米:1、战略上全面狙击小米,小米当时是尖子生,抄它的作业无疑是最佳选择,2、黄章与雷军的个人恩怨。黄章还时常对小米开炮,论坛及微博均有涉及,由此开始了全面反攻小米的战略。

魅蓝由红米诞生,大搞机海战术,小米有生态链,魅族马上联合海尔、阿里等弄了个“LifeKit智能硬件平台”。魅族大打价格战,仅仅跟随小米的机型定价,最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MX4发布后,雷军微博下刷屏的1799,价格战没有赢家,但魅族一定是输得最惨的那个。2015年魅族净亏损达到惊人的10.37亿元,让一向资金链羸弱的魅族雪上加霜,并且由于16年的机海战术形成月月发新机,有一个月甚至连开三场发布会,更是让手机发布会变成了“演唱会”,那年魅族一共发布了14款手机。丰富产品线固然是好事,但步子一下跨得太大,魅族的供应链、研发、团队很难跟上,于是祖传打磨联发科,外观换个模具就勉强上市了。发布的机型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甚至让刚了解魅族的用户难以分清有什么大区别。

崩塌

2015年2000万出货量、2016年2200万出货量,大部分机型为低端机,利润微薄。同时在一些机型上还出现品控问题:比如跳电、边框漏胶、机身与屏幕衔接处有明显缝隙、SIM卡槽和实体按键松垮等等。突然暴涨的机型也让Flyme团队搓手不及,Flyme5/6时代BUG多到离谱,“Bugme”的名头也是从那个年代得来的。众多机型适配工作太大,也让魅族的系统常年无法及时升级,用着万年不变的安卓6.0/7.0底层。让人好感尽失的营销,因为阿里资金的注入,手头变得阔绰的魅族加大了营销投入,魅族掀起了手机界第一场“世界骂战”。在表面互称友商的当时,魅族直接称:“你个垃圾”“卡慢丑小米造”“买米3的大概都是无脑屌丝”那个年代的手机品牌基本都被魅族碰瓷过,甚至连“优衣库事件”魅族都要整下活。无节操的情色营销、恶意的碰瓷策略给魅族的品牌价值,带来了巨大的污点。也让多年塑造的“文艺青年、有追求、匠心”的形象逐渐崩塌,似乎开始了精神分裂......

屠龙勇士

2016年6月,高通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控告魅族,称其侵犯3G和4G相关专利,将魅族与高通长达7年的纠纷曝光与众。这份恩怨从09年M8时代开始,高通曾主动和魅族洽谈合作,魅族不满高通的专利收费模式,且当时跟三星和联发科关系极好,于是一口回绝,自此屠龙勇士诞生。高通有一个追溯条款,凡是你公司之前的产品,涉及到高通专利的都得一次性补缴之前的费用,否则不予合作,这意味着魅族要从M8时代算起重新交。而魅族一个做MP3的电子厂哪有钱去交呢?不过,当年魅族和高通打官司的时候,国内手机厂商不但没有落井下石,甚至某几家大厂都不约而同的私底下找到魅族,提出愿意提供法律与资金支持,这也算是中国手机行业难得的一次大团结了。高通的恩怨直到16年12月30日才告一段落,但此时的魅族已经步入衰退期,魅族在与高通的交恶中失去了太多东西。17年手机掀起的双摄大潮,魅族足足晚了半年,原因在于魅族打磨了联发科P10一整年,而P10压根不支持双摄,长期诟病的性能、信号也受联发科芯片所限,而三星猎户座延迟半年出货自带基带信号问题,也将Pro5和Pro6的高端之路安排的明明白白。若是魅族早点用上高通的处理器又或者是三星处理器不掉链子,魅族如今会是如何?

被拖入泥潭

步入17年的魅族早已外强中干,但将它拖入深渊泥潭,沉底扭转命运的则是7个月后发布的Pro7。在14年阿里注入资金后,魅族大力发展线下渠道,从1000家扩充到2000家,线下渠道没有进行转型,不温不火,甚至出现专卖店随意加价的情况。魅族手机本身利润就低,也急需一款手机拉大溢价空间,提振市场信心。事实上在备受争议的杨拓来之前,白永祥在15年就已经确定了Pro7的设计。那时魅族专门花了大价钱请了美国著名的设计公司“frog”来设计,光为了让背后那块副屏,就耗费了6000万,备了第二年618五折出售还清不完的货...这样一款集魅族全公司之力,打造的“年度旗舰”。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时至今日,我也认为那块副屏使用价值不大,但在17年手机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恰恰是一个珠海小厂敢于冒如此巨大的风险来尝试打破这个僵局。这次失败后,魅族的衰落之势再难逆转,黄章再次出山接管魅族,使得Pro7的负责人老白逐渐退出管理层、魅蓝业务被砍、李楠离职,大规模裁员达2000人,线下专卖店也到了倒闭潮大量缩减关门,黄章只好选择回归精品路线,魅族重新走上小而美的道路。但如今留给魅族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曲终

手机是一个重资产行业,研发、运营、营销、备货、渠道、售后等等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正如黄章所说,如果早日引入资本运作,当初收购moto的就不是联想,而是魅族;如果有钱,交得起高通的授权费,魅族就不用万年打磨联发科;如果有钱,补足供应链短板,魅族就不会在每次关键的时候,都面临缺货危机。而且魅族的资金情况一直不好,如果方向错了就难以翻身,实属无奈。

魅族成于追求,败于追求,魅族是一家设计驱动型公司,它对手机外观、手感的追求、工匠般的专注,得到了无数人的认可与追捧,但魅族沉浸在这片荣光,逐渐迷失了方向。魅族固执的重复打磨后盖弧度、边框宽度,没有敏锐察觉到市场的变化,脱离了手机升级的主流方向,尴尬的是,魅族引以为傲的手感不到实体店去亲子上手,人们是很难体会到的,而线下店随意加价、漫天推销的氛围又打消了人们购买的热情和欲望。但无疑魅族拥有一群真心热爱、认真做手机的人,今天虽然混得这么惨,但他们做出的东西,依然跟别人不一样,至少我觉得魅族的手机依然是安卓机中最好看的其中一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1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