鳊鱼养殖注意事项
1、注意饲料质量:
很多养殖户在饲喂过程中,不太重视饲料的质量,如果饲料变质霉变,鳊鱼在吃后会感染疾病,从而影响到其他的鳊鱼,造成大面积感染,这样对于鳊鱼养殖时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投喂时一定要注意饲料的质量,不要贪图小便宜,一旦发现饲料有霉变的现象,就不宜继续投喂了。
2、过量使用药物:
现在养殖的鳊鱼都是经过多层培育的优良品种,很多的养殖户往往会使用药物来增强它的抗药性,但是如果过量的使用药物,鳊鱼会发生不良的反应。所以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药物的用量,达到防治效果即可。而每种药物的标准不一样,要根据使用说明结合实际情况使用。
3、水质管控差:
鳊鱼的适应性强,在南北方都有养殖,但是很多养殖户往往对水质的管控较差,如果鳊鱼长期生长在水质较差的环境时无法生长良好的,极易感染疾病。而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平时就需要做好水质的管控,可以在水中放置设备,实时监测水体质量,一旦发现水质变差是要及时调控。
4、病害后防治后没有继续护理:
很多养殖虎仔防治病害后就不放在心上,对于后续的护理工作不伤心,病害解决后鳊鱼的体质还是比较弱的,这时水中的病菌没有完全去除,这时如果不加以护理,那么极有可能会出现再次感染,这时在发生时,就难以防治了。
鳊鱼分布于我国各大水域,鳊鱼的养殖技术有什么技巧吗?
鳊鱼2—3龄可达性成熟,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在4月底至6月初,即水温在20—29℃的时节为产卵期。池塘培育的鳊鱼在繁殖季节,如有微流水或其他条件刺激,能造成不集中的自然产卵。所以每年3月左右,就要将雌雄亲鱼分开培育,人工催情,集中成批繁殖,生产鱼苗。
人工繁殖鱼苗,可采取自然产卵或人工催产方法。用于繁殖的亲鱼最好在池塘中经过一年培育,也可以直接从天然水体中捕起选择。鳊鱼的雌雄鉴别比较容易,从鱼种阶段开始,雌鱼胸鳍的第一根鳍条薄而平直,雄鱼的厚则呈“波浪”形弯曲。性成熟后,雄鱼胸鳍的前数根鳍条的背面,尾柄的背、腹侧缘都有密集的“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较小,轻压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仅眼眶骨及背部有少量“珠星”,腹部膨大而柔软。繁殖时可选择成熟好的亲鱼,按计划配组并入产卵池,或先用激素进行人工催产,让其自然产卵授精。由于鳊鱼鱼卵为粘性,可使卵附着在人工设置的等鱼巢上,然后在静水中孵化。也可以采用人工采卵授精,然后将受精卵脱粘,再进行流水式人工孵化。 鳊鱼鱼苗细小娇嫩,操作时要细致小心。鱼苗下塘时,水质不宜太肥,出塘计数时不宜过于密集拥挤。鱼苗养成春片鱼种,常采用分级饲养法。
鱼苗孵出2—3天后,才逐渐脱离鱼巢自由活动,并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因此当鱼苗下池后,要每天适量施肥。脱粘孵化的鱼苗,亩放12—15万尾为宜。当鱼苗开口摄食时,最好先喂1—2次熟蛋黄,再喂几天黄豆浆,以后依水质肥瘦和鱼苗生长情况而决定施肥量。经15—20天饲养,鱼苗可长到2—3厘米,这时再分池饲养。第二次分池疏养,亩放4—5万尾火片鱼种,培育以施肥培养浮游生物为主,同时可隔日投喂豆饼浆,还要加喂些瓢莎、小浮萍等植物饲料。经一个月左右时间,可养成4—5厘米规格的夏花,成活率可达80%左右。由夏花养成冬片鱼种,即第三级饲养。其方法与培育草鱼基本相同。池水的透明度一般保持在30厘米左右。放养密度一般每亩5000—7000尾,再搭配养10—20%的鲢、鳙和青鱼夏花。也可以在主养鲢、鳙鱼种池内搭配放养10—20%的团头鲂。下塘初期,喂瓢莎、小浮萍和豆饼浆等,以后喂紫背浮萍、轮叶黑藻或切碎的新鲜旱草等。入冬时,一般可长到12—15厘米,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水域选择
1、选择在靠近村庄、房屋的深水库湾设置渔排。一可方便管理,二可避免枯水期网箱搭底。
2、选择向阳背风,库底原为农田或平坦开阔山地的水域。这样的水域水质肥,天然饵料相对丰富。
3、选择远离航道、码头,水流在0.1米/秒以内的水域。这样的水域相对安静,可减少鱼群的应激反应。
4、上游及周边有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水域不宜选择。
网箱制作
1、网箱材料:采用3×3聚乙烯结节网。
2、网箱规格:为带箱盖的六面体封闭式网箱。箱长4米,宽3米,深3米;网目3厘米。
3、渔排结构:由泡沫大浮球和松木板构建成桥伐式渔排。一般一个渔排安装20—50个网箱。
网箱安装
1、网箱的固定:将网箱上纲4个角的角绳结扎于松木板框架的4个内角上,另用4×6聚乙烯线将网箱上纲周边绕扎固定于框架边上;在网箱4个底角上吊挂2—3公斤重的鹅卵石或沙袋,使网箱在水中充分展开成形。
2、饲料台制作:用40目筛绢和直径6毫米元钢筋,制成2米×2米,边高0.2米的方形饲料台。饲料台吊挂于网箱内一角,以贴箱底为准。
3、网箱下水时间:网箱应于鱼种入箱前7天安装下水,使网片附生藻类后变得光滑,以避免鱼种表皮、鳞片磨擦损伤。
鱼种放养
1、放养的规格与密度:为了提高鱼种成活率和养殖效益,生产上一般提倡放养个体尾重5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尾重5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100—120尾,尾重1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80—100尾。
2、鱼种的锻炼与吊养:鱼种从出塘前10天开始,在投喂饲料时,每公斤饲料添加Vc1克,可提高鱼种的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鱼种出塘前应经2—3次的拉网锻炼;在鱼种起运前一天,用鱼种网箱吊养24小时,这样可减少鱼种在运输环节中的损耗,提高入箱后的成活率。
3、鱼种的消毒:采用食盐浸浴法,既有效又安全。食盐浓度3%—5%,浸浴时间5—10分钟,具体视当时的水温和鱼体忍耐度而灵活掌握。浸浴可在帆布桶内或在铺垫薄膜的船舱中进行。
饲料投喂
1、饲料选择:在整个养殖过程,全部选用专用颗粒料。颗粒料以鱼粉、菜籽饼、麸皮等为主要原料,经小型硬颗粒饲料机制成不同粒径的鱼种料(粒径1—1.5毫米)和成鱼料(粒径2.5—3.5毫米)。颗粒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达26%左右即可。
2、投喂方法:养殖初期,投喂鱼种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7%,养殖中、后期,投喂成鱼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日投饵次数为3次。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天气、水温、摄食状况灵活调整,一般每次投饵量掌握在1小时左右吃完为宜。
日常管理
1、洗刷网箱:一般每隔7—10天洗刷网箱一次,以防止网目堵塞,影响网箱内外水体的流通交换。
2、清洗饲料台:每天早上都要检查、清洗饲料台,以防剩饵腐烂败坏水质。同时根据头天剩饵情况决定当天的投饵量。
3、防止逃鱼:每天都要认真观察、检查网箱有否破损、滑节,如有应随时修补。
鳊鱼是我国重要的一种淡水鱼类,其是草实行鱼类,胃口大,生长速度也快,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养殖鳊鱼时掌握正确的养殖管理方法对于养殖的效益具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养殖鳊鱼时重点要做好哪些事项呢?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介绍。
定期下肥调水:下肥主要在于培肥培藻,肥度好藻相好的水体,鱼摄食旺盛,长势快,且高温季节发病率低;一般优良养殖水体透明度在20-30cm左右,水质清爽,呈现肥活嫩爽;高温投食量大,水体中氮含量充足,氨氮亚盐等易超标,诱发出血病,建议下肥使用“活肥+黄金液/乌金膏”,有效培育硅藻、小型绿藻,控制水质指标,对青鳊摄食和长势有明显效果。
定期改底:养鱼先养水,养水先改底,池塘底质在池塘养殖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定期改底,不仅能有效分解残饵粪便,氧化池塘底质,而且杀灭池底寄生虫虫卵和一些厌氧性细菌,将池底有机质氧化成可被水体藻类吸收利用的无机盐,废物利用,减少池底耗氧物质,提高养殖产量;改底优选全国底改明星水世纪“强效底净/全效底改”,真正的过硫酸氢钾产品,安全高效无残留,性价比高;“强效底净+原子氧+优加益生菌”有效降解亚盐,增氧调水。
定时开增氧机:青鱼摄食量和消化率与水中溶氧量有很大关系。当溶氧量小于3mg/L时,青鳊摄食差或不摄食;3~4mg/L时摄食量一般,大约为正常食量的一半;5mg/L左右时吃食量处于正常状态,且摄食旺盛;一天中下午3点至5点为为池塘溶氧最高的时间段,期间开启增氧机,搅动水体,打破水体分层,使水体溶氧分布均匀,同时中午开增氧机,能有效曝气,减少水体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
定期使用菌种调水:所谓低产养水,高产养菌,菌种在养殖水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年青鳊养殖,疾病爆发严重,治愈率普遍不高,而且极易反弹;定期下菌种调水,在控制疾病反弹方面,有明显效果;另外及时下菌种,可调水控制氨氮亚盐,对花鲢长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建议每10天左右使用“优加益生菌/活力益水素”一次,调水控制指标,控制疾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1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