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中国农科院养殖技术合作特种养殖蝎子养殖的相关资料

 蝎子的养殖方法:

中国农科院养殖技术合作特种养殖蝎子养殖的相关资料

一、概述

(一)蝎子的种类及分布

蝎子又称全蝎或全虫,是已知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之一。蝎子喜欢温热,广泛分布于世界除寒带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就我国而言,南方自海南岛至北方边陲黑龙江均有分布。

(二) 蝎子的使用价值

蝎子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 有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节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经栾抽搐、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破伤风、淋巴结核、疮疡肿毒等。目前以蝎子配伍的汤剂达百余种,全蝎配成的中药达 60 多种。如“再造丸”、“大活络丸”、“七珍丸”、“牵正散 ” 、“止疼散”、“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

除药用外,蝎子作为一大名菜早已进了宾馆、饭店甚至于寻常百姓的餐桌。 常食之不仅有良好的去凤、解毒、止痛、通络的功效, 而且对于消化道癌、 食道癌、结肠癌、肝癌均有疗效。目前,蝎子制品作为良好的滋补和保健食品正兴起于大江南北。

(三)蝎毒

蝎子的药理作用主要依赖于蝎毒。根据科学家测定:蝎毒中含有蛋白质、 透明质胶酶、 生物胺等成分,毒素占总含量的 60% ~ 70% 。

蝎毒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系统、脑血管系统,对恶性肿瘤、顽固病毒和艾滋病等有特殊疗效。目前以蝎毒为主要原料的药物已在日本、新加坡投入批量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蝎毒主要用于制造绿色农药。 该类农药不含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以纯天然物质制造,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但对幼小的昆虫类有奇特的杀伤力,使生产绿色蔬菜和水果的理想用药。目前该类农药主要在俄罗斯等国推广使用。

我国对蝎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技术研究相对落后,这已经引起我国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科研部门正在从事蝎毒的药理分析。采集技术,应用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进入试生产阶段。

(四)人工养蝎分析

1 、广阔的销路

由于人们长期的开山造田, 矿资源开发,对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为地大量捕捉,造成野生蝎资源枯竭甚至面临绝种的危险,这与市场对蝎子日益膨胀的需求量构成了十分突出的供求矛盾。虽然蝎子的价格一涨再涨,全国蝎子的产量也仅能满足市场需求量的 30% 左右。 这一信息告诉我们蝎子已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 价格的飞涨无人可当, 可以说无论什么时候买入都是正确的选择, 因此很多内行家总是囤积数百公斤甚至数吨蝎子, 不断获取由于价格的飞升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

2 、成熟的技术

我国对人工养蝎技术的研究始于 50 年代,该技术至今已经过了四十余年的锤炼,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因此国家科委将人工养蝎作为“星火计划”八五重点推广,中央电视台农业科技节目反复播送实用养蝎技术资料,为进一步鼓励人们养蝎的积极性,国家还出台了家庭养蝎长期免税等优惠政策。这一切都为人们养蝎提供了技术及政策上的保障。

3 、人工养蝎的便利条件

第一、投资可大可小;第二、占地面极小,劳动强度少,城乡男女均可养殖;第三、 蝎子排粪量少,无臭味,不污染环境;第四、蝎子生命力强,抗病力强,很少遭受病害;第五、淘汰下来的蝎子仍可入药,不影响利用价值;第六、蝎子繁殖速度快,产仔率高。

4 、可观经济效益

随着蝎子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蝎子的价格也逐年攀升,活蝎最高价以攀升至 600 余元。因此人工养蝎是一项理想的家庭副业,是下岗职工和农民朋友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

二、蝎子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

(一)蝎子的外部特征

1 、蝎子的外部特征

东亚钳蝎的成蝎一般体长 4 ~ .6 厘米(雌蝎约长 5.2 厘米,雄蝎约长 4.8 厘米),躯干的背面,尾的末节和毒针的末端成灰褐色和紫褐色,其余部分均为黄橙色。躯体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后腹部三部分。头胸部和前腹部统称为躯干部,成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成尾状,俗称尾巴,实际上它并不是尾巴,因为尾巴里面是没有消化道的。整个体形似琵琶。

2 、雌雄蝎子的区别

蝎子雌雄异体,成蝎的两性差别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体长体宽不同。雄蝎体长 4 ~ 4.5 厘米,体宽 0.7 ~ 1 厘米 ; 雄蝎体长 5 ~ 6 厘米 , 体宽 1 ~ 1.5 厘米。

( 2 )、角须的钳不同。雄蝎角须的钳比较粗短,雌蝎角许的钳比较细长。

( 3 )、躯干宽度和后腹部宽度的比例不同。雄蝎上述比例之比不到 2 ,二雌蝎比例则超过 2.5 。

( 4 )胸板下边的宽度不同。雄蝎的胸板下边较窄,雌蝎的胸板下边较宽。

(二)蝎子的生活习性

人工养蝎必须创造适宜蝎子生存和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因而应该对蝎子的生活习性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

1 、栖息的环境

蝎子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常潜伏在碎石、土穴、缝隙之间。它喜欢安静,清洁、温暖的环境,对声音呈负趋性,轻微的音响能使蝎子惊慌逃窜。蝎子喜欢清洁,遇到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刺激性的异味,会远远避开。

2 、活动规律

蝎子在常温下有冬眠习性,在立冬前后入蜇,翌年清明前后出蜇,全年蜇伏期在六个月左右。蝎子冬眠时,大多成堆潜伏于窝穴内,缩拢附肢,尾部上卷,不吃不动。

生长期蝎子昼伏夜出,白天躲在石下或缝隙中,极少出来活动,一般在黄昏出来活动,凌晨 2 ~ 3 点返回窝穴内栖息。

3 、捕食习性

蝎子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蜘蛛、蚴蜒和蚊类、蝇类多种昆虫。蝎子喜欢吃的昆虫有如下特点:鲜活,体软多汁、大小适中、含丰富蛋白质和脂肪,无特殊气味。

蝎子视力很差,基本上没有搜寻、跟踪、追捕以及远距离发现目标的能力。它主要以感知周围小昆虫活动时引起的空气震动来发现目标,因此它对行动非常敏捷的舍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相对的对行动比较迟缓的鼠妇来说,它的捕食能力就相对较差。

蝎子较低的捕食能力养成了蝎子耐饥饿和食量大的习性,在有水分和风化土的情况下,蝎子不吃不喝也能存活 8 ~ 9 个月。饥饿的蝎子一次可以吃掉与其体重差不多的食物。

4 、水分

蝎子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分,水分缺乏,将影响机体活动的顺利进行。

蝎子体内的水分不停的消耗着。其消耗方式有 3 个:一是体表散发水分,二是通过粪便排出水分;三是通过呼吸散失水分。因此蝎子需要不停的从外界获取适量水分以维持自身的体液平衡。蝎子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水分:第一、通过进食获取大量水分,第二、通过皮肤吸收活动范围内的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第三、在非常干燥的情况下,蝎子也直接饮水。其中前两者是蝎子水分的主要来源,因此当环境湿度正常,食物供应充足时,蝎子不需要饮水。

5 、温度

蝎子是冷血动物,它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完全受温度支配。

蝎子在 -2 ~ 42 ℃之间可以生存。但是 -2 ~ 0 ℃、 40 ~ 42 ℃时,蝎子仅能存活 5 个小时左右。

蝎子冬眠的温度为 2 ~ 7 。当温度长期高于 7 ℃时,蝎子冬眠不安, 体内新陈代谢加快,易出现早衰而不能安全越冬的现象。

蝎子在 12 ℃以上开始活动。在 12 ~ 24 ℃时,蝎子活动时间短,范围小,机体生长处于缓慢状态。温度达到 25 ~ 39 ℃时,蝎子的交配、产籽才能进行,生长发育处于良好状态。蝎子处于 42 ℃以上的高温下,活动很快失序,继之昏迷,半小时左右脱水死亡。

6 、湿度

蝎子对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环境温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蝎子的生活。

这里所说的湿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土壤湿度。土壤湿度指蝎窝内土壤的含水率。正常湿度为 15% 左右。

(2)大气湿度 。大气湿度又称相对湿度,指周围环境的大气湿润度,正常湿度为 70% 左右。大气湿度偏低或偏高都会影响蝎子对水分的获取。

一般说来,蝎子活动的场所要偏湿一些,蝎子栖息的窝穴则要干燥些。

7 、种内竞争

种内竞争是自然界优胜劣汰这一规律的反映,对维持生态平衡、物种延续和进化都很有利。蝎子的种内竞争主要表现在蝎子之间的互相攻击,大攻击小,强攻击弱,未蜕皮的攻击正在蜕皮的等。

蝎子的种内竞争有其诱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严重缺食缺水;( 2 )相互干扰严重;( 3 )温度、湿度等生态因素恶化;( 4 )争夺空间;( 5 )争夺配偶。这些问题我们搞清楚了,处理得当,蝎子的种内竞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蝎子的生活史

常温下,蝎子从仔蝎到成蝎需要 3 年的时间,蝎子的繁殖期 4~5年,每年产一胎,寿命7~8年。

蝎子的卵细胞在卵巢内发育约一年, 蝎子交配受精后,受精卵在体内约经40天完成胚胎发育,产出仔蝎。产仔时间一般在 7 ~ 8 月份。

仔蝎产出后爬伏在母蝎背上,仔蝎不取食,靠体内残留的卵黄为营养维持生长发育。仔蝎体长 1 厘米左右,乳白色,体肥胖,附肢短,活动能力弱,一般头朝外成丘状群集在母蝎背上。仔蝎产出为 1 龄,蝎子一共蜕皮 6 次, 7 龄即为成蝎。

适宜条件下,蝎子出生后第 5 天便在母蝎背上完成第一次蜕皮,进入2龄。退皮后的小蝎会跌落在母蝎周围,但很快又会爬上母蝎背部。 2 龄幼蝎体色加重变为淡褐色,体重增加,体形也变得细长。再过 5 ~ 7 天幼蝎便离开母蝎背部独立生活,这时的幼蝎活动能力增强,尾针可以蜇刺,并能排除少许毒液,有捕食小虫的能力,夜间开始四处活动捕获食物。

幼蝎在 9 月份可蜕第二次皮成为 3 龄蝎,体长达 2 厘米以上,体重也有所增加。 3 龄蝎经过 40 天左右的时间吃肥储备好足够的营养准备越冬。 10 月下旬进入冬眠,翌年清明前后起蜇, 5 月以后随气温升高幼蝎又达到一次进食高峰。 6 月份蜕第三次皮成为第 4 龄蝎, 8 月底蜕第 4 次皮成为 5 龄蝎,然后进入冬眠。第三年 6 月和 8 月各蜕一次皮成为 7 龄成蝎。

第 3 年末达到性成熟,到来年夏天开始繁殖。

蝎子每次蜕皮后不断进食,体重不断增加,体长也呈跳跃式增长。

创造恒温条件可以部分地改变蝎子的生活习性,全年均可生长发育,各次蜕皮间隔时间明显缩短,从仔蝎到成蝎只需 250 天左右。

三、蝎子无冬眠养殖技术

常温下,蝎子的生长周期为 3 年,时间极其漫长。究其原因,温度是制约蝎子生长发育的第一要素。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日平均气温在 30 ℃左右的时间仅有 100 天左右,而利于蝎子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 25 ℃~ 39 ℃之间。虽然蝎子出蛰与入蛰的时间有 6 个月,但刚出蛰的一个月左右和入蛰前的一个月左右由于外界温度较低,蝎子生长发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累计计算在 3 年生长期中的实际生长发育时间仅为 11 个月左右。如果能人为地改变蝎子的冬眠习性,就意味着缩短蝎子的生长周期,经济效益就会大幅度提高。

下面就介绍两种无冬眠养殖技术。

< 一 > 太阳能养能养殖

说起太阳能已不是什么新名词,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早已进入千家万户。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日常食用的西红柿、黄瓜,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鲜花无不出自太阳能温室。我们介绍的太阳能养蝎也是基于太阳能温室的原理,加以科学的指导,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无数次的改进,逐步探索出一整套太阳能养蝎新技术。

1 、太阳能蝎池的建造

太阳能蝎池的建造需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以能充分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为佳。现以 1.2X2X0.4 米的蝎池为例介绍太阳能蝎池的具体建造方法。

选好场址,下挖 .1.2X2米深 40 厘米的长方体土坑,在长方体坑的底部均布两个直径 45 厘米的井,井深 30 厘米~ 50 厘米为宜。然后沿坑的四周单砖砌起至地面平。填满砖头、石块等物,盖上预先制好的水泥盖板。盖板上预先留有供蝎子进出的小孔。至此蝎池的下半部分就完工了。

沿水泥盖板的四周单砖砌起围墙,沿围墙四周距离盖板平面 15 厘米处贴 15 厘米的玻璃条以防止蝎子外逃。在蝎子池北坡设窗口供蝎池通风及投喂饲料用。蝎池南坡用塑料薄膜密封(夏季揭开),内置瓦片成山坡状。整个太阳能蝎池建好了,整个蝎池外形酷似农民种菜的太阳能塑料大棚,只不过缩小了许多。

2 、蝎子在太阳能蝎池内的生活规律

6月中旬至 9 月中旬,天气炎热,是野生蝎子的最佳生长区。这段时间应将蝎池上面的塑料薄膜揭开。傍晚 ,蝎池上部温度较高,蝎子自下部向上运动至上部觅食。午夜以后,天期见凉,气温下降,蝎子向下运动至水泥板下面栖息。翌日,随着太阳的升高,外界温度逐步回升,蝎子悄悄的向上运动,伏于上部瓦片的背面充分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至中午上部温度升值 38 ℃以上,蝎子又悄悄的向下运动至水泥盖板背面。午后,上部太阳直射温度升值 45 ℃以上,水泥盖板背面温度也超过 38 ℃,蝎子继续向下运动。蝎池底部温度大约为 27 ℃左右。傍晚,太阳落山,蝎池温度逐渐降低,蝎子又向上运动至水泥盖板上部觅食。

3月初至6月中旬,气温回升,野生蝎子开始生长;9月中旬至 11 月底 , 气温逐渐降低,野生蝎子吃肥开始冬眠。这两个时间段内蝎子生长发育缓慢。这时我们用塑料薄膜将蝎池盖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太阳能蝎池的上部温度能高达 42 ℃以上,下部温度不低于 18 ℃,蝎子通过上下层的运动始终生活在最佳温度环境中,使蝎子在一年中的最佳生长时间由 3 个月左右延长至 9 个月左右。

11 月底至翌年 2 月底,外界温度降低,太阳能蝎池内的温度已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应将蝎池上面盖好草帘,使蝎子进入冬眠。

( 二)恒温养蝎

尽管太阳能养蝎有很多优点,但它有不能分层架养,空间利用率低等缺陷,因此,很多城镇待业青年、下岗职工还是普遍采用恒温养殖法。

恒温养蝎大都采用架养,根据房间高度养殖架可分为 3 层和 4 层,,一般底层用作养殖饲料虫,其余几层用作养殖蝎子。层间的合理高度为底层 30 厘米,其余层为 60 厘米,每层上沿内侧贴上玻璃条或塑料薄膜等光滑材料,防止蝎子外逃。这种饲养架适合于居住条件比较紧张的养殖户。

暖房的加温设备可采用火炉,火炕,火墙,火道,暖气等,以经济实用为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四、种蝎

< 一〉种蝎的来源

养殖户最好从人工养蝎单位引进种蝎或自己选育。

1 、引种

引进种蝎时,要对所引进蝎有详细的了解,如种蝎的品种,蝎龄,雌蝎是否有孕等情况。要挑选个大,体长在 4.8 厘米以上,肢体无残缺,并且健壮、行动敏捷,静止时腹部卷曲,前腹部肥大、皮肤有光泽的蝎子。

选种时要注意雌雄蝎的比例搭配。有的养殖户为了获仔蝎而只选雌蝎不选雄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雌蝎受精后,虽然精子在纳精囊中可长期储存,供终生繁殖使用,但繁殖率逐年降低,且仔蝎体质较弱,成活率偏低,为了提高雌蝎的产仔 数量和所产仔蝎的质量,种蝎需要年年交配,因而引进种蝎时必须引进适当数量的雄蝎。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雌雄比例可按 3 : 1 进行搭配。

引种时间除了蝎子怀孕后期和产期,其他时间均可进行。

种蝎进入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刚投入池子的蝎子在 2 ~ 3 天内会有一部分不进食,因此不可大量投为饲料虫。要检查蝎池的防逃措施是否完善,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救。

2 、育种

养殖户除了向人工养殖单位购买种蝎外也可以自主进行选育。

(二)蝎子的提纯复壮

在 4---5 龄蝎群中选择个大、有光泽、健康活泼且适应性强的个体专池精心饲养。待这些蝎子交配产仔后,将体壮、产期早、产仔率高的雌蝎挑出来放入专池,然后往池中放入适量优良成雄蝎进行交配繁殖。为了保留和发挥种蝎的优良性状,此项工作要经常进行。

五、蝎子的饲养管理

(一)饲养密度

为了减少蝎子间的相互干扰,蝎子的饲养密度必须适宜。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每平方米蝎池合适的饲养密度为: 2--3 龄蝎 10000 只左右, 4--5 龄蝎 6000 只左右, 6 龄蝎 4000 只左右,成蝎 2000 只左右,孕种蝎 500 只左右。

(二 ) 生态因素

蝎子的生态发育是周围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养蝎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你所创作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宜和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

影响蝎子生长发育的生态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和食物等。

1、温度。蝎子是冷血动物,温度对它的作用最为明显,蝎子的生长发育,交配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完全由温度支配。

蝎子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32℃~38℃之间。

2、湿度。湿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蝎子的生长发育。蝎窝内的土壤湿度在10%---20%>之间,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15%~18%之间。大气湿度在60%~85%之间,可用干湿温度计进行测量。

温度和湿度是相互影响的。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时,水分蒸发快,湿度往往较小,室内撒水后,湿度增高了,而温度则随水分蒸发是不断吸收热量而下降,可见温度和湿度是相互对立的矛盾。

温度和湿度这一矛盾并存往往会引出四种结果:低温高湿,低温低湿,高温低湿,高温高湿。前三者都不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后者蝎子活动量大,蜕皮快,发育好,所以,高温高湿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态环境。

3 、食物。选择蝎子的食物必须符合下列原则:第一,蝎子喜欢吃,且能促进其生长发育;第二,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大量供应;第三,能长期的和蝎子共处而不污染环境。

依据上述原则我们推荐黄粉虫、土元、鼠妇做为蝎子的食物。

土元和鼠妇不仅给蝎子提供全面的丰富的营养,而且在蝎池中还起着义务清洁工的作用。

上述因素密切联系,共同影响着蝎子的生长发育,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蝎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做到面面俱到,不可偏废。

(三)蝎子的蜕皮

蝎子蜕皮需要一定的蜕皮条件:

1 、有充足的营养和体力; 2 、温度和湿度等生态环境要适宜;3、场所要安静、隐蔽。

由于刚蜕过皮的蝎子身体柔软,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常成为其他蝎子攻击的对象。刚蜕皮后的蝎子食欲比较旺盛,因此蜕皮前后应将所有的蝎子喂足喂饱。

(四)蝎子的交配

无冬眠条件下,正常发育的蝎子 8 个月左右趋于成熟,在适宜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交配。

1只雄蝎短时间内能和两只雌蝎进行交配,特别强壮的雄蝎最多只能连续和 3 只雌蝎进行交配。雄蝎交配后,要待 3 个月后才可能再次和雌蝎进行交配。

雌蝎交配受精后,精子可能在精囊内长期储存,因而蝎子交配一次可终生繁殖,但繁殖率逐年下降。

蝎子交配期的管理,关键在于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使雄蝎和雌蝎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顺利完成交配。

这些条件是: 1 、温度在 28 ℃~ 39 ℃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温度越高交配成功率就越高。 2 、避免强光照射。强光会使蝎子交配过程延长或中断,光线微弱会诱发其交配。 3 、蝎子怕风,无风和微风的天气有利于蝎子的交配, 4 、地面平坦、坚实,具有一定的摩擦力,有利于固定精夹,能保证蝎子交配顺利完成。 5 、蝎子胆小,怕惊扰,应为其创造隐蔽、安静的交配环境。

(五)蝎子的产仔

蝎子为卵胎生。在无冬眠条件下,受精卵在雌蝎体内 40 天左右便可完成胚胎发育。

孕蝎在临产前几天,由于生殖孔收缩而产生阵痛,因而表现不安、少食或停食,不爱活动,只是夜间缓慢外出寻找产仔场所。临产时,雌蝎第 1 、2 对步足相抱,节状器下垂,第 3 、 4 对步足支撑地面,前腹部向前倾斜,触肢前伸且下垂,后腹部向上弯曲,背纹较为明显。

1 、隔离临产的孕蝎。产期孕蝎严禁混养,原因是:第一,刚产下的仔蝎受到其它蝎子的干扰,就难以爬上仔蝎背上,爬不上母蝎背的仔蝎不能成活;第二,刚产仔的雌蝎受到其它蝎子的干扰,会烦躁不安,来回爬动,摔掉背上的仔蝎,从而降低仔蝎的成活率 ; 第三,存活的幼蝎有被其它蝎子咬伤、吃掉的危险。所以,应为孕蝎设置合理的产房。

2 、产房。常见的产房有土坯产房,水泥板产房,木板巢格产房和罐头瓶产房。

土坯产房和水泥板产房占面积小,有一定的吸湿能力,可保证蝎子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但由于各产房相通,容易产生“串房”现象,较难控制相互干扰。而木板巢格产房和罐头瓶产房则能克服孕蝎相互干扰的问题。孕蝎在这两种产房内有安静的环境,可以顺利产仔。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孕蝎的成活率,但木板巢格产房的制作比较麻烦,因此,最好采用罐头瓶产房。

将准备好的无污染的细土装进瓶内约1厘米深夯实,投入 4 ~ 6 只饲料虫供次些产仔其间食用。

3 、蝎子的产仔。当孕蝎有了临产征兆时,就把它放入产房中待产,每个产房中方入一只孕蝎为宜。

蝎子产仔时步足歪曲支撑地面,前腹部高高隆起,生殖孔张开,产出一个个米粒状的椭形小白团,这就是仔蝎。孕蝎每产 4--5 只子蝎需休息片刻。平均一胎产 25 只左右,少则 10 只,多则 30 ~ 40 只,个别也有一胎产 60 只以上的。

初生仔蝎全身细嫩,体色乳白,几天后体色加重。5 天左右在母蝎背上第一次蜕皮,而后变为淡褐色, 10 天后便可离开母蝎背独立生活。

(六)蝎子的分零饲养

1 、母子蝎分离。当 2 龄蝎离开母蝎背后,应及时进行大小分离。这是因为:第一,雌蝎在产期体力消耗很大,体液散失较多,身体虚弱,急待觅食补充,若不分离,雌蝎在缺水缺食情况下会攻击幼蝎;第二,大小混养,成蝎活动时会踏伤幼蝎;第三,幼蝎从母体内带来的卵黄已消耗殆尽,分离饲养有利于幼蝎进食补充营养;第四,幼蝎和成蝎对饲料虫的要求不同,分开饲养便于管理。

2 、幼蝎的饲养。 2--4 龄蝎称为幼蝎,此期的饲养要求如下:第一,孕蝎进入产期就要为幼蝎备足适口的小饲料虫;第二,幼蝎正处于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要做好饲养的搭配,主要以小黄粉虫和小土元轮换投喂,切忌饲料单一;第三,幼蝎攀附能力强,行动敏捷,注意防止幼蝎逃跑;第四,随着幼蝎的成长,体形逐渐长大,蝎池密度不知不觉中变高了,要注意分池饲养,以降低蝎池密度。

3 、青年蝎的饲养。 5 ~ 6 龄蝎为青年蝎。这个时间除供给充足的新鲜、洁净、高营养的食物外,要不失时机的进行种蝎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为搞好下一代繁殖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成年蝎的饲养。成年蝎已经成熟,具有交配繁殖能力。这个时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增加投喂饲料虫的次数,坚持“多投少喂”的原则。特别是在夜晚 8---11 时蝎子进食高峰期,每小时应投为一次。第二,合理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加强对种蝎的管理。优良成年蝎即可作为种蝎使用。

5 、种蝎的管理。种蝎的管理意义重大,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按时备足优良种蝎,雄蝎与雌蝎的比例为 1 : 3 ,专池精心饲养;第二,创造适宜的变配条件,使每只雌蝎都能受孕;第三,在孕蝎临产前准备好合适的产房,并做好孕蝎临产前的准备工作;第四,幼蝎下地后,适时进行母子蝎分离饲养;第五,做好种蝎的育肥复壮工作。雌蝎的体质恢复后,就可以适时投入适量雄蝎进行交配,以便为下次繁殖奠定基础。

 

养殖蚂蚁需要哪些设备?

要购买幼虫(白手起家).不可能自己把虫子发酵出来.

在购买处咨询养殖方法.

你要先去买种虫,然后把虫子放入网箱里,放入麦皮和每天滴几滴水去便可需要麦糠,放一些黄粉虫下去,过1~2个月后,会蜕皮变成黑色的小虫子,它们再进行交配,就会生出非常小的黄粉虫,很难看见的。过一个月小虫子基本可以变成成年的小虫子。需要把那些黑色的小虫子与黄粉虫分开,分别分成3个盆子,一个装小的(出生不久的),一个装成年的黄粉虫,另一个装黑色小虫子。就这样一直繁衍下去……你也可以在盆子里放进青菜或大白菜,这样黄粉虫会长得快点,也会大一点,黄粉虫可以用来喂小鸟或着小鸡,我现在养来也是喂八哥和小鸡鸡的。黄粉虫养殖

一.养殖条件

养殖条件不高非常简单,家庭闲置房屋、闲置厂房、仓库、只要不漏、通风好均可用来养殖。

二。养殖器具

1.养殖盒 80*40*8(cm)

2.产卵筛 76*36*7(cm )

3.养殖架 一般高在两米左右,中间隔档一般在13-15公分,制作木架,用方木将木架连起来固定好,防止歪斜或倾倒,然后就可以按顺序把饲养盘排放上架。

4、筛盘、筛子。用粗细几种铁筛网做底,12目大孔的可以筛虫卵做筛盘。40目中孔的可以做1-2个筛子,用来筛大龄虫的虫粪,60目小孔的也可做1-2个筛子,用米筛小龄虫的虫粪。

5、饲养房内部要求。温度冬夏都要保持在15℃-25℃之间,低于10℃以下虫不食也不生长,超过38℃以上,虫体发热会烧死。湿度要保持在60-70%之间,地面不宜过湿,冬季要取暖,如冬季不养可以采收取措施越冬、夏季要通风、室内要备有温度计和湿度计。

三、黄粉虫养殖的技术

按各虫期顺序分别叙述

(一)成虫期 从长速快,肥壮的老熟幼虫盘中把刚刚变出,健康肥壮的蛹,用手轻拿放入蛹盘内,蛹盘是12目的筛盘,操作步骤是将虫盘均匀放入1厘米厚的麦麸子,然后把12月的筛盘套放在木盘里,然后再均匀的放入1厘米厚的麦麸子,然后放入挑出的蛹,选蛹时切勿用劲捏,不能甩扔,以防蛹体内外受损,目前挑蛹的方法也只是用手捡,不能用镊子、筷子夹。挑蛹要及时,以防被虫咬伤。每个蛹盘放薄薄的一层蛹,蛹不能堆积成厚层,不能挤压,翻动、撞击。挑蛹前要洗,防化学物质接触损害蛹体。将蛹盘送入种虫室,可以横竖交替的撂起来,待其羽化,出成虫开始喂饲的时候再上架,便于管理,蛹羽化的温度控制在25℃-30℃,空气相对湿度60%-70%为好,约6-8天将有90%以上的蛹羽化成成虫。刚羽化的成虫很稚嫩,不大活动,约5天后体色变深,鞘翅变硬。雄雌成虫群集交尾时一般在暗处,交尾时间较长,产卵时雌虫尾部插在筛孔中产出。黄粉虫是一生多次交配,多次产卵的昆虫,每只雌成虫一次产卵3-5粒,一粒生产出50-350个卵子,卵的寿命为30-80天。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在产卵期不要随意搅动,发现筛盘底部附着一层卵粒时,就可以换盘了。这时将成虫筛卵后放在盛有饲料的另一盘中,拨出死虫,添加饲料,3-7天换一次卵盘。因为产卵期的成虫需要大量的营养和水分,所以必须及时添加麦麸子和菜,也可增加点鱼粉,若营养不足,成虫间会互相咬杀,造成损失。

控制室温25℃-30℃,空气相对湿度60℃-70℃,室内暗光、弱光为好、开始成虫外翅由白、软、渐变黄至黑硬、由弱变强,此期间可以不喂饲。

成虫繁殖期内,有部分成虫繁殖后死亡,属自然死亡,一段时间被活虫咬成空壳一大部分死成虫时用簸箕拨出死虫。成虫期要防成虫逃外,要经常检查,找出逃跑原因。如果逃出来与卵接触,会把产出的卵吃掉,损失严重。同时防止高温及天敌。室温高于35℃时成虫产卵明显下降,烦燥不安。为了提高利用率,孵化率和成活率,也可以将产卵盛期过后,死虫太多,产卵量少的成虫,全盘淘汰,作为饵料喂饲。

要控制好种虫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夏季通风,降温。冬季保温增温、增湿、室内温度低于15℃,产卵极少。低于10℃,成虫不大活动,低于0℃冻死。冬季空气相对湿度低,对成虫成活,繁殖影响很大,增湿,保湿是重要环节。

(二)卵孵化期 成虫产卵在盛有饲料的木盘中,将换下盛有卵的木盘上架或横竖相交的撂起来自然孵化,即可自然孵化出幼虫,要注意观察,不宜翻动,防止损伤卵粒或伤害正在孵化中心的幼虫,在成虫室内同等条件下有一周多的时间就能出虫,当饲料表面出现幼虫皮时,1龄虫已经诞生了。

(三)幼虫期 卵孵化到幼虫化蛹前这段时间称为幼虫期,而各龄幼虫都是中国林蛙最好的饲料,目前,

饲养黄粉虫的目的也是获得大龄的幼虫作为特种养殖的饵料。因此,幼虫的管理至关重要。在温度20℃-30℃,空气相对湿度50%-60%,投喂麦麸子和菜类,幼虫期大约100天左右(80-180天)。

黄粉虫的卵经过7-9天孵化后,头部先钻出卵壳,体长约2厘米。它啃食部分卵壳后爬至孵化盘的麸子内,以麸皮为食。长到4-5毫米时,体色变淡黄,停食1-2天,便进行第一次蜕皮,蜕皮后体白,约2天又变淡**,以后8-10天蜕一次皮,逐渐长大,每蜕一次皮为一龄,2龄的小虫平均体重约0.03-0.05克。在正常管理下,每盘要保证10万条,小虫虽然耗料少,也要满足,以免食卵或小幼虫,经常在麸皮表面撒碎菜叶,也可适量喷雾在麸皮表面点葡萄糖粉水等,调点湿度,最适的料温是25℃-28℃,空气相对湿度为65%左右。

当麸皮吃完后,均变为微小颗粒的虫粪,在虫粪积的多的时候,要把粪筛掉,用60目的筛子筛,筛后添加新麸子和菜正常喂饲,如果虫量多,可以一盘分二盘。注意的是,当虫量大时,因虫运动发热,使料温增高,如果室内气温度是30℃,那么盘内的料温很可能36℃-38℃,幼虫会因高温死亡。

幼虫在3-4龄的时候生长发育增快,耗料增多,排粪也增多,体长有10-20毫米,体宽约1毫米-2毫米,平均个体重约0.07克-0.15克。这个时期好管理,每天喂养麸子和菜叶,这个时间麦麸子和菜类的日投喂量为幼虫体重的10%左右,也要根据环境条件灵活掌握。这个时间的粪要保证10-15天筛一次,用30目的筛子筛。然后添加新饲料,如果虫量大,也要注意筛虫的同时分盘。

经过2-3个月的正常管理成为大龄幼虫,此时摄食多,生长发育快,排粪也多,当幼虫体长达22毫米-32毫米时,体重为最大值(0.15-0.20克)这时的老幼虫也是用于作活饵料的最佳时期。搞好大龄幼虫期的饲养管理,对获得大量优质虫体及蛹来说。也十分关健。

这个时间每天喂麸皮、青菜,投菜不能太湿,投量不能太多,如果虫盘过湿,使虫沾水死亡发热。如果大龄幼虫逐渐变蛹,应挑出留种,以避免幼虫啃食蛹体。同时注意幼虫外逃。

(四)蛹期 幼虫在饲料表层化蛹,在化蛹前大龄幼虫爬到饲料表层,静卧后虫体慢慢伸缩,在蜕最后一次皮过程中完成化蛹,化蛹可在几秒钟之内结束。在蛹期从表面看,不食不动,但体内却的器官却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对外界环境条件也很敏感,要保持适宜的温度25℃-30℃,空气相对湿度65%,保证卫生,禁止吸烟,农药、化学药品。不翻动不挤压蛹体。及时挑蛹,以免被幼虫咬伤。化成成虫及时喂食,以免成虫咬伤未羽化的蛹。在蛹期要防鼠、防蚂蚁等害虫。有的蛹在化蛹过程中受病毒感染,化蛹后成为死蛹,因此要经常检查,发现这种情况用0.3×10ˉ6漂白粉溶液喷雾空间以消毒灭菌,同时将死蛹及时挑出处理掉。

四、疾病防治

1、软腐病 此病多发于雨季。发病后幼虫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粪便稀清,最后变黑而死亡,发病原因是室内空气潮湿,放养密度过大,清粪,运输时用力过大造成虫体受伤。发现软虫体,死虫要及时取出,停放青料,清理残食,调节室内湿度。用0.25克氯毒素或金霉素与麦麸子250克拌匀投喂。

2、干枯病 虫体患病后,尾、头部干枯发展到全身干枯而死亡。病因是空气太干燥,饲料过干。尤其冬季生炉子,空气干,严重。蛹是最怕干的,湿度小,蛹极易死亡。防治办法是空气干燥季节及时的投喂青菜,在地面洒水,蒸气,设水盆降温增湿。

五、管理措施

在黄粉虫的养殖过程中,掌握好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十分重要,它关系到黄粉虫繁殖的速度,虫体质量,经济效益等问题。

1、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饲养房,如非进入不可的人员必须在门外脚采生石灰后进入。

2、在黄粉虫的生活史中,四变态是重要的环节。掌握好每个环节变态的时间,形体,特征,就能把握养殖的技术。

3、饲料要新鲜,糠麸不变质,青菜不腐烂,最好用粗麸。

4、在幼虫期,每脱一次皮,更换饲料,及时筛粪,添加新饲料,及时挑蛹,在成虫期饲料底部有卵粒和虫粪,容易发霉,要及时换盘。

5、为了加快繁殖生长,对幼虫羽化后的成虫,在饲料中适当添加葡萄糖粉或维生素粉,鱼粉,每天要喂青菜。(白菜、萝卜、土豆等)

6、饲养人员每天都要察看各虫期的情况,如发现病虫应及时清除,防止病菌感染。

7、黄粉虫的养殖要按计划进行。饲养虫量和养殖经济动物的数量要衔接,使各龄的幼虫数量都要有记录,才能保证黄粉 虫养殖的成功。

面包虫,黄粉虫,喜食面包,因而又叫面包虫。 其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动物蛋白饲料之王”。其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为47%,脂肪含量为23%,碳水化合物为23%,其养分全面,居各种动植物之首。它富含19种氨基酸等多种是鱼类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2、E、核黄素、不饱和脂肪等极为丰富,可谓是饲养观赏鱼的理想饵料之一。 雌虫短小而圆,雄虫体长而硕大。刚生下来的面包虫卵极为细小,用肉眼几乎看不见,等长至0.1—0.2厘米时,可用肉眼看见它们蠕动的模样。幼虫在春、秋季成长快速,至蛹化为止,需经过4—5次脱皮。 面包虫的整个生活史为4个月左右,饲养方法也比较简单:将盆壁光滑的搪瓷盆或陶瓷盆刷洗干净,加厚度10厘米左右的麸皮,然后将面包虫放进去,上面再撒一些面粉或玉米粉,盖上几片菜叶或菜片,南瓜、西葫芦、黄瓜、大白菜、圆白菜、小白菜等均可。这些菜叶既可供面包虫食用,有能增加湿度。然后将盆放置在室内温度较高的地方,一般为22~25℃,湿度为50%~60%。面包虫从卵孵出到成体要经过6~7次的蜕皮,大约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变成成虫(黑壳虫)。平均体长32毫米,体宽3.5毫米,平均体重0.2克,个别的体重可达0.25克。变蛹后蛹长17毫米,体宽4毫米,平均体重0.1克。面包虫的变蛹过程是先从头裂开一小口,尾部开始蠕动,皮慢慢从头顶往后蜕,经5~10分钟就可全部蜕完。蛹全身为乳白色,经5~6个小时以后变为深**,再经过 3~5天蛹开始变成成虫(黑壳虫)。成虫经过交配,2~3天后就开始产卵,这期间可在盆内放入一些叶菜,一方面可以供面包虫采食,另一方面可让成虫产卵于叶菜上。卵为乳白色,像小米粒一样大小。注意剩余的叶菜不能扔掉,以免将虫卵同时扔掉。卵经过9~10天孵出幼虫,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幼虫在麦麸中蠕动。这时可把干菜叶拿出,在麦麸上再盖一层新鲜菜叶和面粉或玉米粉等供幼虫食用,幼虫便会很快长起来。在面包虫的繁育中,应挑选个体大的蛹留种,单放一个盆中作为产卵用。这样的幼虫大小基本一致,而且在更换虫屎时也不会将虫卵筛出。喂鸟时可先将个体大的挑出来喂。对已经变成蛹的可挑出放入另一盆中,再继续繁殖。大小不同的面包虫应分别饲养。一盆面包虫喂完后,要再进行繁殖时,应将旧盆清洗干净再用。在面包虫的养殖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麦麸是否吃完,如已吃完可用筛子把虫子筛出,更换新的麸皮。盆内麸皮变黑后可撒上少许新鲜的鼓皮和面粉、玉米粉等。要经常更换新菜叶,每次不要放得大多。供虫食用的新菜叶应增加湿度,但不宜放得大多,以免饲料变质发霉。面包虫在养殖过程中,每隔两三代就应引进一些新的、个体较大的种源,以免由于近亲繁殖使虫子的体形体质越变越差。 面包虫抗病力强,但如管理不当或环境突变也会出现疾病,以干枯病、软腐病较为常见:1、干枯病:此病多发于高温干燥的夏季,病虫从头到尾干枯,体色变黑。防治方法:多投喂一些青菜;2、软腐病:此病多发于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饲料发霉变质,虫体受伤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虫行动迟缓,体变黑变软,腐烂死亡。防治方法:保持盒(箱)通风干燥,减少或停喂青饲料,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清理残饵及粪便,及时隔离病虫,保持合理的密度。 面包虫的成虫不会变成飞虫,白的是刚蜕皮的糼虫,是长大的过程 1、面包虫由于生活在粮仓中,经过长期的退化,羽化了的成虫是不会飞的,只是可以爬(爬行本领也不太大,普通的颜料盆就爬不出来),可以产卵,一般把卵产在菜叶上,如果下面辅纸,也可以产在纸上。再把卵放进新的饲料中,就可以孵化出幼虫。即我们喂SS的“虫子”。 2、在幼虫长大的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四次蜕皮才能长大(跟蛇似的),每次刚蜕皮后就是“白虫”,模样确实不好看,像蛆似的,但营养丰富,跟没蜕皮的没什么区别,一两天内就可以长出硬壳来,不要扔掉。 3、幼虫化蛹后,我觉得比幼虫还好看,像睡着的小BB,如果不想让它繁殖,也可以喂SS。 4、黑虫是死掉的幼虫,如果你的饲料足够干燥,这种很快风化了的虫干也可以喂SS,我经常喂SS这种虫干。但如果你不像我这样贫穷且吝啬,不提倡这种喂法,不太安全。因为一旦虫干没有风干好,变了质,会吃死SS的。但我家鼠鼠很聪明,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不能吃的它都不动。不知别家鼠鼠是否有这本领。 然后再经常喂些添色饲料就行了,不能多喂,或许再喂些煮烂的菠菜叶就可以拉。

养蚂蚁的设备比较简单,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根据饲养数量、规模的大小确定。(1)人工蚁巢内设蚁后居住的皇宫、孵化虫卵的孵化室、培育幼虫的育婴室、化蛹的蛹室、贮藏食物的贮藏室、工蚁居住的大房、小室,之间有四通八达的通道连接,这种结构的蚁巢适合家庭式养殖。 工厂化养殖的人工蚁巢要由蚁巢杯、底部蚁土、蚁巢主体或人工蚁洞构成。根据人工使用功能的不同,人工蚁巢还可分为引种巢、接后巢、育后主巢、育后副巢、生产主巢(简称主巢)、生产副巢(简称副巢)。(2)引种架它是旧巢的蚂蚁转到新巢的一个中介。 引种架由水泥板、水池(隔离水沟)、储水池、蚁岛、旧巢、引种巢、滴水线、砖墙构成。水泥板为托架,砖墙为柱。水泥板(135厘米X43厘米X4厘米)两边用水泥浆钩边为坝(拦水坝约3厘米,1厘米厚),两端砌砖墙后,中间形成3厘米深的水池。引种架可由多层组成,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空间。 每层的水泥板要设有一个排水小孔,用一小截棉线穿挂,使上层的水顺着线往下流,水滴不大不小,以刚好能保持蚁架内的空间相对湿度为准。往蓄水池加一次水可滴2天,也可通过安装自来水管进行定时自动加水。水泥板除一块用来封顶做蓄水池用,其它都用来装蚁巢。 用来做顶层蓄水池的水泥板四边要用水泥浆钩边为拦水坝/坝约6厘米,1厘米厚,从而形成6厘米深的蓄水池。(3)滴水系统滴水线的滴水不仅保持隔离水沟的水位和水质不易变质,还能通过滴水保持养蚁架内的空气相对湿度的稳定,而且可以保证蚂蚁饮水的需要。 (4)养殖架工厂化养殖蚂蚁,使用的是立体化养殖架,以求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养殖架的设计样式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的养殖方式制作出不同结构的养殖架。(5)饲养箱饲养箱一般为装过食物、服装的纸质箱(不能用装过化学药品的纸箱),长35~40厘米、宽20~25厘米、高10~15厘米。 箱内放置蚂蚁最喜欢用来做窝的马尾松,其次是豆科植物,如大豆、小豆、蚕豆等的秸秆,再次就是野生植物,如大叶樟、小叶樟、老草等。由于蚂蚁不在即将发霉或已发霉的草把上分化做窝,所以箱内所放的植物均需晒干v防止霉变。草把的松紧度要适宜,既不能太紧,又不能太松。 然后,将分好窝的种蚁连同制作好的草把一同放入箱内,箱四周用胶带封闭,箱的一端钻一小孔即可。饲养箱的间隔应不少于60厘米,否则易引起争斗。(6)饲养室可以是闲置的空房,只要无杂物堆放,清洁,无农药污染,无螨、蝇、蟑螂、鼠、蛇等侵扰,背风向阳,空气流通,保温容易即可。 饲养室的门、窗要有纱门和纱窗,以免通风时天敌侵入。(7)大棚棚体构造及规格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常用型号一般有25型和30型。30型塑料大棚长30米,宽6米,高2米以下。棚顶为弧形,上面覆盖着无毒塑料薄膜。棚内中央留2米宽的通道,两边各放宽2米,长30米左右的饲养架,饲养架可以用木条或竹竿搭成,然后再缚扎一些竹筒,以供蚂蚁做巢。 棚内不铺设水泥或三合土,可以种植各种花草和蔬菜。或者密封棚内深10厘米、宽20厘米的环绕式水槽,槽用水泥砂浆抹缝,防止渗漏,灌上水,可防止蚂蚁外逃。水槽外留一人行道,便于观察蚂蚁的活动。在水槽围成的空阔地上,安放几个高1。7米、长1。5米、宽30厘米的多层养蚁架,层与层之间约30厘米,每层架面要平整,在架面上铺一层农用薄膜,其上撒一层厚约2厘米的土,:即可将引进的种蚁放在上面饲养。 (8)养蚁场野外放养蚂蚁的场所只要是水源丰富、空气清新、土__好、天然饵料丰富、朝南向阳山坡即可。(9)水源蚂蚁的防逃设施是防逃沟,沟内需要蓄水,且水要经常换,因为防逃沟内的水是蚂蚁补充体内水分的来源之一。若水质不干净,蚂蚁有可能患病。(10)交配场所高空网为临时性装置,是蚂蚁交配繁殖时期安装的,以满足蚂蚁进行分飞交配活动的需要。 高空网高度一般在10米以上,飞行距离在1000米以上(可采用环形跑道网,以减少用地面积)。高空网的大小应根据参加分飞交配活动的有翅蚂蚁数量来确定,1万只蚂蚁分飞时所需空间一般为50米3。参加分飞的雄蚁是雌蚁的5倍。在人工培育下,有翅雌蚁能成为蚁后的可达50%以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2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