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蛤怎么养
花蛤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水产品,它的肉质鲜美,滑而不腻,很多人都喜欢吃,市场需求也比较大。花蛤怎么养出来的呢?
花蛤怎么养
1、花蛤养殖场有几个硬性要求:交通便利、没有污染源、潮流通畅。养殖场的底质要求稳定,含沙量在70%-90%的中、低潮区滩涂,和底质、水质条件适合的池塘都是不错的选择。
2、已连续养殖多年的滩涂(或池底)需翻滩改良,翻出的泥沙经过潮水多次冲洗和太阳暴晒后,整平滩面,捡除敌害生物及杂物。易受洪水冲刷和泥沙覆盖的埕地要用芒草筑堤防洪,堤宽30~40厘米,堤高出埕面20~30厘米,以稳定埕面,防止种苗流失。
3、选择自然的海滩涂作为养殖场地,滩涂沙厚超过0.3米,沙质细柔、干净,滩涂较为平坦、海水涨退时覆盖或显露明显,涨潮时海水层厚度0.80.4米;在养殖的滩涂范围内用围隔与外围分隔开,围隔高度为20-30cm;在围隔外侧设置拦网。对养殖滩涂进行预消毒处理,退潮时用5-10ppm浓度二氧化氯海水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用涨潮海水清洗干净。
4、垦区内池塘、滩地养蛤,要做好堤坝、水闸整修,播苗前1个月先排干池水,连续曝晒池底15-20天,再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消毒后用过滤海水进水浸泡2-3天,排干池水,并重复浸泡排水2-3次,清塘后进水深30-50厘米。每隔2-3天每立方米分别用尿素0.5-1克和过磷酸钙0.1-0.5克作培养基础饵料,使水色呈浅褐色以利花蛤生长。
5、养殖花蛤要注意养殖的温度,一般来说,海水温度在15-30℃都很适合花蛤生长。水温低至10℃以下时,花蛤即停止生长。如果养殖户是在虾塘里养蛤,应该控制水面高度在30-50厘米。
6、可根据苗种规格不同播苗,小苗一般在4~5月,中苗在12月至翌年2~3月,大苗在产卵之前;播苗有两种方法,干播和湿播,干播在退潮露出埕地后,将蛤苗均匀的撒播,防止成堆;而湿播则是在潮水未退埕地时,在潮流缓慢的地区均匀撒播,湿播的播种时间长,且成活率较高,但只适用于大中苗。
7、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及时清除危害严重的敌害生物,注意水质。垦区蓄水养蛤,要注意观察水色变化,晴天时每隔2-3天每立方米施尿素0.5-1克,使水色保持浅褐色。若水色变清、饵料不足时,每立方米可投喂1克豆浆作为代用饵料。
8、花蛤育苗正值夏季,此时高温容易导致其死亡腐败,育苗过程可以采用沉淀、紫外线等方式杀菌,或者泼洒漂白粉消毒。为了抑制花蛤幼苗过度繁殖,也可以往池子里每立方投放1-2克的土霉素。
花蛤培育1-2年以后,在壳长3厘米的时候即可收获。
(一)养殖场的选择条件成蛤的养殖场,应选择风浪较为平静,潮流畅通,地势平坦,砂多泥少(含砂量为70%~90%)的中、低潮区;海水比重为1.010~l.025,最为理想的比重为1.012~1.020;流速为40~100厘米/秒。(二)整埕播苗1.播苗季节:播苗季节,依苗种的个体规格大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白苗,一般在4~5月播苗;中苗大多在12月播苗,有的地方因天气寒冷等原因,推迟到翌年春天播苗;大苗一般在产卵之前播苗。2.整埕:整埕工作,主要是先在埕地靠近港道处和潮下带的边缘,用芒草筑堤,以防蛤苗流失。堤宽30~40厘米、高约25厘米。大片的滩涂也要用芒草围堤,隔成数块,便于管理。而后捡去埕面上的石块、杂物,用砂填好洼地,整平埕面。若埕地较软,则须开挖排水沟,以防埕面积水。最后,在播苗之前一星期,用漂白粉(15千克/亩)或茶籽饼(8千克/亩)泼洒埕地,杀除敌害生物。3.播苗方法:播苗方法有干播和湿播两种。(1)干播:退潮后埕地干露时,从停泊在埕地上的运苗船中卸下蛤苗。播苗时,要求播撒均匀,防止成堆集结。若潮水已上涨无法继续播苗或播苗未完成时,则应将蛤苗卸下,浸没于水中,待下一潮水再播。白苗因个小体轻,易被潮水带走而流失,故多选用此法播苗。(2)湿播:湿播是在潮水未退出埕面时,用船把蛤苗运至插好标志的埕地上,在标志范围内按量播撒均匀。播苗,应在平潮或潮流缓慢时进行,以免蛤苗流失。用湿播方法,增加了播苗时间,提高了工效和蛤苗的成活率,但播撒较不均匀。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中苗和大苗播撒。4.播苗密度:播苗密度,直接影响到蛤仔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如播苗密度太大,蛤仔生长较慢;如播苗密度太疏,不能充分利用养成面积,单产较低。因此,要掌握适宜的播苗密度。其播苗量,要根据蛤苗个体的大小、潮区的高低和底质条件等因素来决定(表19-6):蛤苗个体大的,成活率高,可少播;潮区低的,蛤苗摄食时间长,生长快,同时敌害也较多,蛤苗受害率高,应适当多播;底质较硬的埕地,稳定性好,亦可多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2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