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牲畜养殖场整治后百姓得到什么好处

提起养猪、养鸡,人们或许会联想到粪尿遍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度成了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为了改善我市城乡生态环境,有效控制畜禽养殖面源污染,近年来,市农业局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坚持分类整治,使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排污设施更加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牲畜养殖场整治后百姓得到什么好处

突出整治 57家养殖场搬“新家”

毛观明是安仁镇生猪养殖大户。以前,他的养猪场坐落在安仁镇黄石玄村,养殖场离紧水滩水库、村庄较近。2009年,市农业局干部做通他的思想工作,将1500多头生猪搬迁至他在兰巨乡豫章村投资兴建的养殖场。如今他的养殖场占地5000多平方米,有130多头母猪、2000多头商品猪。

“当年搬迁时养殖场损失不少,有点心痛。如今养猪上山,猪的质量更好,废弃物也通过充分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毛观明切身体会到了养殖场“搬迁”的好处。

开展畜禽养殖整治以前,各乡镇(街道)大大小小的养殖场分布很不集中,有些养殖场还建在离农户比较近的地方,不仅猪粪臭气难闻,而且产生的废水也对周边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2009年以来,市农业局相继制定出台了《龙泉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龙泉市养殖污染整治“19301”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畜牧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把畜禽养殖业的生产布局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非禁养区三类。方案出台后至今,市农业局工作人员采取入户宣传、会议集中宣传和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动员禁养区内57家养殖场整体搬迁,拆除管理房1000m2,栏舍6000多m2,涉及生猪54家2.5万头,家禽3家2.5万羽。

通过搬迁,引导分散养殖向养殖大户转变,养殖小户向规模养殖场转变,规模养殖场向养殖优势区域转变,积极推进产业布局调整。2010年,兰巨农业现代园区成为浙江省首批现代农业园区。我市在“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多个场点”的生态养殖布局基础上,将畜牧业发展列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范围,设立畜牧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畜牧类特色精品园2个。

“两分三化” 少了污染多了利润

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中,市农业局注重引导企业改造养殖场地,引导他们实施控污方式转变,使废弃物变废为宝。改造后的猪场以“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无害化、沼气化、肥料化”的“两分三化”技术推广为重点,建设上实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干粪经处理后变为有机肥用于出售,污水通过沼气池发酵并经沉淀池处理,有效地解决了污水问题,实现了良性发展。

坐落在竹垟畲族乡际上村的浙江畲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猪舍10000平方米,存栏猪3000多头。2010年,公司狠下决心投资200多万元,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的要求进行生态化改造,还引进“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法”,养殖场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状况,实现了“低碳养殖”。公司负责人说:“企业要长久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通过养殖模式的改造,变废为宝,在为公司增加利润的同时,也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两分三化”技术示范场10个,带动102家存栏50头以上规模猪场进行全方位改造;完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80余处,面积达2400m3,提高了养殖场的排泄物综合利用能力。在城北、兰巨、竹垟等乡镇建成有机肥加工厂3家,年处理畜禽粪便5000多吨,消纳废弃菌棒500多万袋,生产有机肥2000吨,产生效益100多万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2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