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熊猫历史
1.熊猫,大家知道南京的熊猫吗,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公司和产品吗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国有综合性大型电子企业,集现代通信、数字视音频、电子智能系统、电子装备、电子制造等多个产业于一体。公司创建于1936年,被誉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它是CEC中国电子的骨干企业。 十一五期间,熊猫集团累计营业收入1300多亿元,利税68亿元。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2%,全球市场用户已达九千多万。 南京熊猫集团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国防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连续24年跻身中国最大工业企业五百强,位列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前列。熊猫品牌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1996年,熊猫集团控股的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电子行业第一家A+H股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0775
希望能帮到你 ^^
2.世上第一部手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1993年,南京熊猫推出中国第一台手机,在合资品牌一统天下的模拟手机时代,卖出过2万多台自主研发的手机。1999年前后,南京熊猫和爱立信在南京成立合资公司,开始同时生产爱立信和熊猫手机。这个时期的熊猫仍然是市场领先者。 “在第二代手机的推进上我们落后了。”施秋生说,“整个行业纷纷引进生产线、贴牌,很少有企业沉迷于技术和自主研发。而我们太执著于自己的技术开发,开拓市场的速度放慢。”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熊猫急需补齐市场销售的软肋。 “销售是熊猫的薄弱环节。”施秋生回忆说,“我们有自己的产品,也有技术成果,市场也推了,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这个时候,曾经的南京郊区邮局员工、手机销售商马志平出现在南京熊猫的视野。 1989年,24岁的马志平开始下海经商。这个“开着凌志车送货的老马”是江苏最大的手机分销商,业界盛传仅仅是科健6388一个型号手机,1999年马志平就卖掉26万部。 2002年2月8日,南京熊猫与马志平夫妇名下的江苏天创公司合资成立熊猫移动,熊猫移动主要负责熊猫手机的生产和销售。马志平则以49%的股权出任熊猫移动董事长。 同年5月,马志平通过其控制的南京合纵从中国高科手里接下了科健信息——上市公司中科健的控股公司,主要负责科健手机的销售——44%的股权,外加7%股仅的委托经营权,从而掌握了科健手机的终端销售渠道。 借助马志平控制下的科健手机销售渠道,熊猫手机销售一路飙升。知情人透露,2002年底到2003年中这半年间,熊猫手机6个月内出货150万台,销售总额达到13.06亿元。这个销售额度几乎是马志平操盘熊猫销售前3年的销售总和。 纸上富贵背后的财务黑洞 在马志平强势推动的销售策略下,2003年熊猫手机销售达到历史性的250.74万部——之前的2001年是30万台,2002年是70万台,销售收入则达到32.65亿元,净利润8800万元。但是好景不长,2004年,熊猫手机的销售下滑到160万台。 更糟糕的是,财务报告显示,江苏天创拖欠熊猫移动货款和其他应收款累计达12.8亿元,此外,熊猫移动还为江苏天创承担了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债务担保,另外,熊猫移动还被马志平的另一关联企业上海易美拖欠1.62亿货款。 也就是说,狂飙突进的熊猫手机带给南京熊猫的仅仅是纸上富贵。利润被吸进了看不见的财务黑洞。 “南京熊猫的经营性现金流几年来一直是负的,资金回笼能力很差,”上海隆瑞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尹中余分析说,“2000年南京熊猫的现金流是负1.7亿元,2001年是负5100万,2002年是负近2亿元,2003年是负2196万元,但2004年前三季度的现金流量却达到了惊人负8.5亿元。” 这么大的财务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得从一家叫做上海易美的公司说起。早在马志平名下的江苏天创与南京熊猫合资之前,2001年10月,马志平即与人出资成立易美,主营移动通信设备的研发和销售。这家叫做易美的公司,向南京熊猫支付一定的“借牌”费用后,在自己生产的手机上贴上熊猫手机的标签,也生产熊猫手机。 斯时,马志平并不拥有对易美的控制权,但是很快,控股易美50.12%股权的南京宽频科技股份公司向江苏天创转让了持有的全部易美股权。这使得马志平最终得以控制易美,并进而基本控制熊猫移动。 “马志平私人控制的江苏天创是熊猫手机的全国总代理,这种关系非常容易导致南京熊猫和天创之间发生巨额的资金往来,同时,熊猫移动、天创和易美三家公司的利益也必然搅和在一起。”江苏信泰一位分析师说。 天有不测风云,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状况也瞬息万变,易美的销售开始急剧下滑。截至2004年上半年,易美欠下南京熊猫1.62亿元债款。牵—发而动全身,熊猫移动的财务黑洞最终浮出水面。
希望采纳
3.熊猫电视怎么样1. 是以前的老牌子,近年被其他国内多家彩电企业所取代,风光不再。
2. 南京熊猫是一个有着70余年历史的军工企业,专业为部队生产机载雷达显示及军事通讯卫星,。2009年熊猫成功收购夏普液晶面板生产线,再次拥有整机生产能力的企业。目前南京熊猫已向索尼、东芝等国际一线品牌供应液晶面板。
3. 南京熊猫一直秉承军工品质,服务人民的经营理念。
“熊猫电视”创建于1936年,被誉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十二五期间,中电熊猫集团将大力推进消费类电子、电子装备、电子元器件和现代服务业4大产业的发展,形成四个事业部、二十家专业公司的事业发展架构。
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大力振兴熊猫品牌,是中电熊猫肩负的使命,也是其母公司-CEC中国电子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增光膜片,提高光线利用率。增亮膜的功能可将模组腔体内部通过导光板或扩散片发出的四处散乱的散射光通过光线折射与全反射原理收集,提升中心视角辉度,减少光耗损失。
4.中国第一台手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由哪个公司研发1993年,南京熊猫推出中国第一台手机,在合资品牌一统天下的模拟手机时代,卖出过2万多台自主研发的手机。
1999年前后,南京熊猫和爱立信在南京成立合资公司,开始同时生产爱立信和熊猫手机。这个时期的熊猫仍然是市场领先者。
“在第二代手机的推进上我们落后了。”施秋生说,“整个行业纷纷引进生产线、贴牌,很少有企业沉迷于技术和自主研发。
而我们太执著于自己的技术开发,开拓市场的速度放慢。”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熊猫急需补齐市场销售的软肋。
“销售是熊猫的薄弱环节。”施秋生回忆说,“我们有自己的产品,也有技术成果,市场也推了,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这个时候,曾经的南京郊区邮局员工、手机销售商马志平出现在南京熊猫的视野。 1989年,24岁的马志平开始下海经商。
这个“开着凌志车送货的老马”是江苏最大的手机分销商,业界盛传仅仅是科健6388一个型号手机,1999年马志平就卖掉26万部。 2002年2月8日,南京熊猫与马志平夫妇名下的江苏天创公司合资成立熊猫移动,熊猫移动主要负责熊猫手机的生产和销售。
马志平则以49%的股权出任熊猫移动董事长。 同年5月,马志平通过其控制的南京合纵从中国高科手里接下了科健信息——上市公司中科健的控股公司,主要负责科健手机的销售——44%的股权,外加7%股仅的委托经营权,从而掌握了科健手机的终端销售渠道。
借助马志平控制下的科健手机销售渠道,熊猫手机销售一路飙升。知情人透露,2002年底到2003年中这半年间,熊猫手机6个月内出货150万台,销售总额达到13.06亿元。
这个销售额度几乎是马志平操盘熊猫销售前3年的销售总和。 纸上富贵背后的财务黑洞 在马志平强势推动的销售策略下,2003年熊猫手机销售达到历史性的250.74万部——之前的2001年是30万台,2002年是70万台,销售收入则达到32.65亿元,净利润8800万元。
但是好景不长,2004年,熊猫手机的销售下滑到160万台。 更糟糕的是,财务报告显示,江苏天创拖欠熊猫移动货款和其他应收款累计达12.8亿元,此外,熊猫移动还为江苏天创承担了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债务担保,另外,熊猫移动还被马志平的另一关联企业上海易美拖欠1.62亿货款。
也就是说,狂飙突进的熊猫手机带给南京熊猫的仅仅是纸上富贵。利润被吸进了看不见的财务黑洞。
“南京熊猫的经营性现金流几年来一直是负的,资金回笼能力很差,”上海隆瑞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尹中余分析说,“2000年南京熊猫的现金流是负1.7亿元,2001年是负5100万,2002年是负近2亿元,2003年是负2196万元,但2004年前三季度的现金流量却达到了惊人负8.5亿元。” 这么大的财务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得从一家叫做上海易美的公司说起。
早在马志平名下的江苏天创与南京熊猫合资之前,2001年10月,马志平即与人出资成立易美,主营移动通信设备的研发和销售。这家叫做易美的公司,向南京熊猫支付一定的“借牌”费用后,在自己生产的手机上贴上熊猫手机的标签,也生产熊猫手机。
斯时,马志平并不拥有对易美的控制权,但是很快,控股易美50.12%股权的南京宽频科技股份公司向江苏天创转让了持有的全部易美股权。这使得马志平最终得以控制易美,并进而基本控制熊猫移动。
“马志平私人控制的江苏天创是熊猫手机的全国总代理,这种关系非常容易导致南京熊猫和天创之间发生巨额的资金往来,同时,熊猫移动、天创和易美三家公司的利益也必然搅和在一起。”江苏信泰一位分析师说。
天有不测风云,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状况也瞬息万变,易美的销售开始急剧下滑。截至2004年上半年,易美欠下南京熊猫1.62亿元债款。
牵—发而动全身,熊猫移动的财务黑洞最终浮出水面。
5.熊猫电视机大家觉得如何是以前的老牌子,近年被长虹、康佳、创维等国内多家彩电企业所取代,风光不再。
南京熊猫是一个有着70余年历史的军工企业,专业为部队生产机载雷达显示及军事通讯卫星,是中国彩电第一个驰名商标.2009年熊猫成功收购夏普液晶面板生产线,再次成为中国家电业唯一拥有整机生产能力的企业.目前,南京熊猫已向索尼、东芝等国际一线品牌供应液晶面板。南京熊猫一直秉承军工品质,服务人民的经营理念。为国人生产最好的液晶彩电视!
熊猫质量不比创维;海信差。
世上第一部手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1、波导手机
波导手机,传呼机起家,在1999年就进入了手机产业,它与法国SAGEM签订了类似科健三星的合作协议,凭借价格低和完善的渠道策略,很快在国内崛起,同步扩张海外市场。
“手机中的战斗机”广告语红遍大江南北,由于设计不错,广告营销到位,赢得当年 “国产手机品牌销量第一”的称号。2005年以后,受到国际手机大牌的冲击,波导手机销量一泻千里,最后被时代抛弃。
2、夏新手机
不得不提A8,那个“会跳舞的手机。A8一款手机给夏新带来了8亿元的利润!好的势头延续到2005年,夏新市值70亿,毛利率接近五成!
然而从2006年到2008年,随着智能手机和拍照手机的大量入局,核心技术的不足和营销的失败,让夏新江河日下,连续三年的亏损,使得夏新从名噪一时的手机巨头沦落到面临退市,转眼不过几年间,烟消云散,令人唏嘘!
3、熊猫手机
早期最具民族品牌的潜质,虽然公开做被贴牌手机,但是当年营销做的很不错。2002 年央视 CCTV 的年度广告标王,重金请影帝梁朝伟为手机代言,堪比今天的OPPO和VIVO。凭借着梁朝伟的超高人气,熊猫手机名噪一时。
梁朝伟手持熊猫 GM800闪耀登场,这台翻盖手机拥有超个性的外形,配备雅马哈芯片以及 TFT 彩屏,定位商务,价格也很高端。2005年后,由于市场份额的大幅减少,熊猫手机慢慢淡出市场。2006 年,熊猫退出手机市场。当年的央视标王,最终黯然收场。
4、天语
山寨之王”天语在虐遍了所有对手之后,一度压倒前文提到的波导和夏新,登上了国产手机销量冠军的宝座。当年论出货量,也只有诺基亚敢和天语一搏。
后来功能机转智能机,在小米等一众厂商的超高性价比压力下,天语逐渐走向没落,期间还和阿里合作跳了一出大神,推出了阿里OS,但是也无力回天,K-Touch的标志几近从人们视线中消失。
5、?首信
这个品牌很多人已经想不起来,早期首信与诺基亚合资成立首信诺基亚,为诺基亚品牌代工手机。在2001年,首信开始推出自有品牌手机,凭借低价彩屏手机在当年迅速打响品牌,在国内掀起了彩屏手机的潮流。
不过,2004年开始,首信手机业务开始急剧下滑,销售低迷库存加大,手机的返销率也很高。此后很少能再看到首信手机的广告,业界当时认为,首信已基本退出手机市场。1993年,南京熊猫推出中国第一台手机,在合资品牌一统天下的模拟手机时代,卖出过2万多台自主研发的手机。1999年前后,南京熊猫和爱立信在南京成立合资公司,开始同时生产爱立信和熊猫手机。这个时期的熊猫仍然是市场领先者。 “在第二代手机的推进上我们落后了。”施秋生说,“整个行业纷纷引进生产线、贴牌,很少有企业沉迷于技术和自主研发。而我们太执著于自己的技术开发,开拓市场的速度放慢。”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熊猫急需补齐市场销售的软肋。 “销售是熊猫的薄弱环节。”施秋生回忆说,“我们有自己的产品,也有技术成果,市场也推了,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这个时候,曾经的南京郊区邮局员工、手机销售商马志平出现在南京熊猫的视野。 1989年,24岁的马志平开始下海经商。这个“开着凌志车送货的老马”是江苏最大的手机分销商,业界盛传仅仅是科健6388一个型号手机,1999年马志平就卖掉26万部。 2002年2月8日,南京熊猫与马志平夫妇名下的江苏天创公司合资成立熊猫移动,熊猫移动主要负责熊猫手机的生产和销售。马志平则以49%的股权出任熊猫移动董事长。 同年5月,马志平通过其控制的南京合纵从中国高科手里接下了科健信息——上市公司中科健的控股公司,主要负责科健手机的销售——44%的股权,外加7%股仅的委托经营权,从而掌握了科健手机的终端销售渠道。 借助马志平控制下的科健手机销售渠道,熊猫手机销售一路飙升。知情人透露,2002年底到2003年中这半年间,熊猫手机6个月内出货150万台,销售总额达到13.06亿元。这个销售额度几乎是马志平操盘熊猫销售前3年的销售总和。 纸上富贵背后的财务黑洞 在马志平强势推动的销售策略下,2003年熊猫手机销售达到历史性的250.74万部——之前的2001年是30万台,2002年是70万台,销售收入则达到32.65亿元,净利润8800万元。但是好景不长,2004年,熊猫手机的销售下滑到160万台。 更糟糕的是,财务报告显示,江苏天创拖欠熊猫移动货款和其他应收款累计达12.8亿元,此外,熊猫移动还为江苏天创承担了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债务担保,另外,熊猫移动还被马志平的另一关联企业上海易美拖欠1.62亿货款。 也就是说,狂飙突进的熊猫手机带给南京熊猫的仅仅是纸上富贵。利润被吸进了看不见的财务黑洞。 “南京熊猫的经营性现金流几年来一直是负的,资金回笼能力很差,”上海隆瑞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尹中余分析说,“2000年南京熊猫的现金流是负1.7亿元,2001年是负5100万,2002年是负近2亿元,2003年是负2196万元,但2004年前三季度的现金流量却达到了惊人负8.5亿元。” 这么大的财务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得从一家叫做上海易美的公司说起。早在马志平名下的江苏天创与南京熊猫合资之前,2001年10月,马志平即与人出资成立易美,主营移动通信设备的研发和销售。这家叫做易美的公司,向南京熊猫支付一定的“借牌”费用后,在自己生产的手机上贴上熊猫手机的标签,也生产熊猫手机。 斯时,马志平并不拥有对易美的控制权,但是很快,控股易美50.12%股权的南京宽频科技股份公司向江苏天创转让了持有的全部易美股权。这使得马志平最终得以控制易美,并进而基本控制熊猫移动。 “马志平私人控制的江苏天创是熊猫手机的全国总代理,这种关系非常容易导致南京熊猫和天创之间发生巨额的资金往来,同时,熊猫移动、天创和易美三家公司的利益也必然搅和在一起。”江苏信泰一位分析师说。 天有不测风云,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状况也瞬息万变,易美的销售开始急剧下滑。截至2004年上半年,易美欠下南京熊猫1.62亿元债款。牵—发而动全身,熊猫移动的财务黑洞最终浮出水面。
求采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3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