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农药混剂有哪几种类型?
①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一般杀虫作用比较慢,其与极少量化学农药混用,取长补短,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也有利延缓抗性的产生。②杀卵剂与杀幼虫剂混用:通常昆虫卵的阶段对药剂不易产生抗性,但杀卵剂单独使用通常效果不佳。因为这类药剂只能在卵期(即产卵后至孵化前)使用,而对已孵化的幼虫和用药后产的卵可能就无效或效果差。国外在棉铃虫抗性治理中比较强调使用这类混剂。由于这类混剂中杀幼虫剂用量低,选择压力小,有利延缓抗性的产生。其中如灭多威及拉维因等是理想的杀卵剂。③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混剂大多数属于这类混剂。鉴于国内外学者对使用混剂的主要担心是怕害虫会产生多抗性和交互抗性,因此在混剂研制中,就应特别重视考虑如何避免产生多抗性和交互抗性问题。从昆虫种群遗传来说,只有当害虫对混剂中所有各单剂比较敏感或抗性水平甚低时,即抗性基因频率在很低时,使用该混剂后,害虫种群中多抗性基因频率才可能维持在极低的水平,即有利延缓甚至避免产生多抗性的危险。因此,这类混剂应挑选敏感药剂作为混剂的候选单剂;其次选择与已产生抗性的药剂间没有明显交互抗性药剂作为混剂的候选单剂,这对确保混剂不产生交互抗性是极为重要的。在害虫化学防治和抗性治理中,药剂间有无交互抗性是决定这些药剂能否交替使用和混用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多种害虫因具有击倒因子决定了DDT与拟除虫菊酯间存在交互抗性(Sawieki,1982)。据报道,我国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机理主要是多功能氧化酶的解毒作用,其次是表皮穿透及击倒因子。交互抗性谱测定结果也表明,抗氰戊菊酯的棉铃虫对菊酯类杀虫剂品种间交互抗性的范围程度不同于棉蚜。
从混剂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使用具有不同作用机制(最好是不同抗性机制)和明显具有增效作用的混剂,不仅能起到增强药效,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及兼治几种病、虫、草等作用,还能延缓抗性的发展。
农药混用后,对抗性害虫增效的原因,其中以生化机理增效最重要。如甲萘威、二溴磷、稻瘟净等对稻黑尾叶蝉的羧酸酯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所以同马拉硫磷混用后,可防治对马拉硫磷有抗性的黑尾叶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但在短短几年之后,抗药性就成为突出的问题,为了延缓抗性的发展,充分发挥这类农药的优点,延长其有效使用寿命,我国一般都采用与其他类别杀虫剂混用的办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0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