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各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简介
龙胜各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县城龙胜镇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直线距离371公里,公路里程531公里。与桂林直线距离63公里,公路里程87公里。广州至成都的国道321线从龙胜境内通过,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与物资集散地。
龙胜旅游资源丰富,有"天下一绝"的国家一级景点龙脊梯田景观,有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内的堪称"华南第一泉"的温泉,还有距离旅游中心城市最近、并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坪原始森林保护区等。
建制沿革龙胜古称桑江,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为桂林郡辖地。
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地,在两汉、三国时期属荆州武陵郡郡镡成县地;
龙胜欣赏晋至隋,属始安郡地(郡治桂林);
唐龙朔二年(662年)置灵川县,龙胜属灵川县地;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置义宁县,龙胜属义宁县地;宋、元、明三代,龙胜仍属义宁县地。明代于义宁县城西北30里司坪置巡检司(桑江口),治理义宁县西北(今龙胜境)庶政,明末,桑江口巡检"裁汰"。
清顺治末年(1657~1161年)复置桑江司,仍属义宁县管辖。乾隆六年(1741年)将桑江司管辖的义宁县西北部置"龙胜理苗分府"(亦称龙胜厅),直属桂林府,设"理苗通判(知县职)统理全府庶政。府治在"桑江适中龙胜之地"(引自《龙胜厅志》)。并将。桑江司"移驻龙胜,改称"龙胜司",派理苗通判、义宁协副释、左营都司,以及龙胜司巡检等进驻龙胜。另增置"广南司",派右营守备进驻广南(今平等乡广南城),广南司巡检则驻瓢里(今瓢里乡之瓢里街),"龙胜"之名始载入史册。民国元年(1912年),"龙胜厅"改为"龙胜县",属桂林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仍称"龙胜县",属桂林专区。1951年8月19日,龙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称"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县级)",1955年9月改称"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县",1956年12月改称"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南地区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1953年12月26日起,"官衙"更名为"和平"、"正威"更名为"瓢里"。
1959年6月7日起,兴安县的中禄、大新、小寨、燕满田、江柳五个大队划归龙胜县。
1959年6月20日起,兴安县两金公社的矮岭大队划归龙胜县。
1961年5月30日起,兴安县两金公社的江口、银矿、珠波、皮帽四个大队划归龙胜县。
1962年5月4日起,三门公社篦梳大队划归三江县。
1951年7月起,临桂县的庙坪乡划归龙胜县,1962年8月后,又将庙坪公社划回临桂县。
1987年9月15日,从马堤乡的16个村中,划出甘甲、洋湾、布弄、中洞、新寨、里木、从林、大湾等8个村,成立伟江乡。9月17日,从瓢里乡的23个村中,划出金坪、乐江、江口、石京、石甲、凉坪、光明、独镜、地灵、大雄、宝赠、同乐、西腰等13个村,成立乐江乡。全县共设10个乡、1个镇。
2014年1月,和平乡更名为龙脊镇,平等乡改为平等镇。
龙胜各族自治县辖5个镇、5个乡:龙胜镇、瓢里镇、三门镇、龙脊镇、泗水乡、江底乡、马堤乡、伟江乡、平等镇、乐江乡。县人民 *** 驻龙胜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界于东经109°43′28″-110°21′14″,北纬25°29′--26°12′之间,东临兴安、资源县,南接灵川、临桂县,西南与融安、三江县为邻,北毗湖南省城步,西北与湖南通道县接壤。县境南北最大纵距78千米,东西最大横距60千米,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县城龙胜镇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直线距离371公里,公路里程531公里。与桂林直线距离63公里,公路里程87公里。
地貌龙胜"万山环峙,五水分流",东、南、北三面高而西部低。越城岭自东北迤逦而来,向西南延绵而去,崇山万叠,峭壁千寻,河谷幽深,水流湍急,气势磅礴,地貌万千。全县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峰有21座,平均海拔为700~8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7.26%。全县最高点为海拔1940米的大南山,最低点为海拔163米的桑江出县处石门塘,从最低海拔至最高海拔垂直高差1777米,16度至46度以上的陡坡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2%,15度以下的缓坡仅占12.8%,山峰与山坡常呈阶梯状倾斜,部分地方形成悬崖峭壁。山地植被发育,森林覆盖面广,如今尚存的原始森林有花坪和西江坪两处。
龙胜梯田龙胜全县平均海拔700米,最高峰福平包海拔1916米。最低处石门塘,海拔163米。全县为高山区,高差极大,山峰连绵,河谷幽深。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峰有21座。
水文县境水系发达,溪河遍布,大小溪流达480余条,总长1535公里,年径流量262.61亿立方米,集雨面积3867.65平方公里。干流桑江自东向西,其本流分南流水系和北流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河流滩多,落差大,水力理论蕴藏量为48.83万千瓦,可以开发21.02万千瓦,已开发7837千瓦,1987年发电量1622万度。
气候龙胜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1℃,平均无霜期314天,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
县境气候温和,县城年平均气温18℃,最高年(1979年)年均气温18.7℃,最低年1984年年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39.5℃(1962年7月30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8℃(1977年1月30日)。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全年气温最低时期。3月份气温逐渐上升,但3、4月仍出现<12℃连续3~7天的"倒春寒"。7、8月份为年气温高月份,月平均气温在26℃以上。气温呈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状。境内气温水平分布,大致自北向南逐步递增,但平等乡由于受北面大南山屏障作用。
龙胜江心洲公园 人口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079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龙胜镇32598、瓢里镇14559、三门镇15531、和平乡15244、泗水乡12583、江底乡8597、马堤乡10686、伟江乡8852、平等乡24970、乐江乡17176。现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龙胜各族自治县现居境内民族达10种之多,2001年全县总人口16.7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5%以上。其中苗族2.2万人,瑶族2.7万人,侗族4.5万人,壮族3.3万人,汉族4万人。
2004年全县总人口1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77.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8‰,计画生育率达99.18%。
经济龙胜境内多山,重峦叠嶂,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梯田层层,森林辽阔,宜农宜林。林田之间,牧草、经济作物丰盛,可牧也可发展多种经营。但山区交通不便,工业和商业发展缓慢。
各个历史时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各年代产值均以1980年不变价换算之比值增长情况是:
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年工农业总产值约800万元。其中:农业760万元,占95%,工业40万元,占5%。
中华民国37年至38年(1948年至1949年)年工农业总产值1715.7万元。其中:农业1611.8万元,占93.9%;工业103.9万元,占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3133.5万元。其中:农业2734.7万元,占87.27%;工业398.8万元,占12.73%。
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3753万元。其中:农业2930万元,占78%,工业823万元,占22%。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6513.3万元。其中:农业4362万元,占66.97%,工业2151.3万元,占33.03%。
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44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2.9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1.6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1.87亿元,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亿元,增长3.58%,本级财政收入4420万元,有82%的行政村通车,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数字程控电话覆盖全县。
龙胜南门风雨桥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8612亿元(现价,下同),增长16.8%;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5.6350亿元、13.1097亿元、6.1165亿元,分别增长12.7%、21.3%、12.6%;组织财政收入2.004亿元,增长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4.1168亿元,增长34.4%。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49亿元,增长14.9%;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5.82亿元、14.68亿元、6.99亿元,分别增长3.9%、19.3%、16.4%;组织财政收入2.28亿元,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1.73亿元。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0.6亿元,同比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79亿元,增长44.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32.96亿元,同比增长36.9%;财政收入完成4.13亿元,同比增长2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68元,同比增长13.73%;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602元,同比增长17.6%;金融部门各项储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36.03亿元、21.57亿元,分别增长20.63%、12.9%。
工业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4.6336亿元,增长32.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1077亿元,增长40.5%。完成工业增加值11.6841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2387亿元,同比增长34.6%;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由上年的44.5%提高到47%。
实现工业总产值35.44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规模企业产值23.22亿元,同比增长23.84%;工业增加值达到15.39亿元,同比增长33.48%,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5.34%,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3.57%;工业企业入库税金1.604亿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2.84亿元的56.48%,占全县组织财政收入3.2995亿元的48.67%。
2012年完成工业投资13.29亿元,同比增长68.52%,全年工业总产值39.5亿元,增加值17.15亿元,分别增长30.15%、24.6%,增幅位居桂林全市前列。
农业1999年,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9.8万亩,其中水田10.2万亩,旱地9.6万亩,宜果荒山荒坡地12万亩。全县农业人口14.5万人,农业人均耕地面积1.36亩,其中农业人均水田面积0.7亩。1999年粮食产量达6.06万吨,水果总面积53760亩,主要水果有柑桔、梨、板栗、月柿、白果;大牲畜饲养量30多万头,家禽年出笼57万羽,肉类总产量达8233吨。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49519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8万千瓦;年出口滑石块、粉15万吨,创汇2000万美元。
201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6万吨,比上年增长3.7%。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增效。罗汉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值0.75亿元。种植西红柿、高山萝卜、茄子、辣椒等高山商品蔬菜5万亩,总产量16.21万吨,产值1.86亿元。
201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6.1万亩,粮食总产量6.16万吨,肉类总产量增长18.4%,水产品产量增长13.08%。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35.48%,全县累计建立专业合作社83家,有2家企业成为市级龙头企业。新增农机具3739台,全县水稻机耕水平达59.69%。
社会事业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6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4%以内。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建成五保村13个,城乡困难民众医疗救助、农村居民政策性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全年社会救助资金投入达496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基金使用率从83.6%提高到94.5%。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719套,竣工342套。
教育1999年,全县有完小105所,教学点198个,在校学生18899人;国中14所,在校国中生8577人;普通高中1 所,学生73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人才培训中心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职教工2310人,正式教工1869人。
龙胜各族自治县风景2011年投入经费1136万元保障学前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建设和平、江底、三门、马堤、伟江、乐江六个乡镇的中心幼稚园,2011年秋季学期,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74%。按照"国小集中乡镇办、国中集中县城办"的布局调整思路,经过几年努力,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布局调整的重点项目基本完成。
卫生1999年,全县共有国家医疗卫生机构16家,其中县直有6家,有住院病床247张,有干部职工473人,技术人员387人,具有本科学历29人,大专学历65人,中专学历268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71人。1999年,全县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394人,其中高级职称107人,中级职称1397人,初级职称2890人。现有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1个、科技示范村33个、科技示范户2416户,1999年实施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1项,举办培训班300多期,科普讲座11场次。
风景名胜龙胜是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自然景观独特和民族风情浓郁,不仅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也是广西旅游大县。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224.37万人次,增长32%,实现旅游总收入19.04亿元,增长47%。
龙脊梯田龙脊梯田因山脉 如龙的背脊而得名,是广西著名风景区,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龙脊梯田景区主要分为平安壮寨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平安壮寨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两大著名景观;金坑红瑶梯田有"大界千层天梯","西山韶乐"和"金佛顶"三大著名景观。这里的壮、瑶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青瓦木楼之中,淳朴善良。金竹壮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北壮的楷模;黄洛红瑶寨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集体长发村之最;龙脊古壮寨至今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
魅力龙脊 龙胜温泉龙胜温泉位于龙胜县城东北32公里的矮岭溪边龙胜温泉,从县城乘车需40分钟可到达。温泉由地下1200米深处岩层涌出,水温在45℃-58℃之间,水中含有锂、锶、铁、锌、铜等十几种于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龙胜温泉水是优良的天然饮用矿泉水和医疗矿泉水,有关放射指标、生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水中还含有锂、锶、锌、铜等十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龙胜温泉共有16股热泉,组成上下两个泉群,总流量6.12立方米/秒,恒温60.C。整个龙胜温泉泉池有20多个。
龙胜温泉 花坪花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临桂两县交界处,总面积15133.3公顷,其前身为桂林地区广福林区,1960年被广西区批准为保护区,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和典型常绿阔叶林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花坪自然保护区是珠江源头,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5月6日,花坪最早发现"植物熊猫"--银杉。花坪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银杉数量最多的地区。
民族风情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
1 ."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红瑶同胞与其它各民族人民欢聚一堂,进行文化和贸易交流。
"红衣节"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红衣节"的内容有女子抢花炮,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和瑶族妇女长发比赛等。其中,女子抢花炮是在原有的抢花炮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是该县的首创活动。龙胜"红衣节"已被自治区定为全区民族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2. 白面瑶寨
白面瑶寨位于离龙胜温泉六公里处的公路边,35户红瑶村民居住在这里。寨边枫木参天,寨门有清代寨规石碑,寨前矗立的"红瑶柱"是瑶民图腾崇拜。村民人人皆会山歌,热情好客。歌舞项目有:顶竹杠、背新娘、长鼓舞、长发梳妆等。
3. 三门瑶寨
位于龙胜温泉10公里处,村寨依山傍水,民风淳朴,这里集瑶族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经济生态为一体,在这里可以目睹和体验种桑、养蚕、人工织布及瑶族刺绣。
4. 细门瑶寨
细门瑶寨位于龙胜至温泉的路上,距龙胜温泉8公里,是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寨,寨前梯田如盘龙缠绕。瑶族古老的民族歌舞和浓浓的珍珠油茶是款待宾客的佳品。歌舞节目有:彩群舞、打糍粑、长鼓舞、送新娘等。
龙胜细门瑶寨5. 黄洛瑶寨
黄洛瑶寨位于龙脊景区境内,是龙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瑶族村寨,居住着清一色的红瑶族。自古红瑶妇女有储长发的传统习惯,全村60户人家中,头发长达一米以上的有60名,最长的达1.9米,获得"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
歌舞节目有:长发表演、红棍舞、伞舞等。
6.金竹壮寨
金竹壮寨位于龙胜县和平乡龙脊景区境内,距县城约17公里,因金色的竹林而得名。金竹壮寨是典型的壮族村寨,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壮寨的楷模。金竹壮寨为旅游团队接待定点村寨,歌舞项目有:竹邦舞、狮公舞、板鞋舞等。
名优特产作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龙胜植被完好,无污染,绿化率高达76.4%,全境像一个大的森林公园。龙胜的茶油、椪柑、南山梨、茶叶、猕猴桃、香菇、木耳、罗汉果、辣椒、苡米等土特产久负盛名,均系无公害天然绿色产品。
1. 龙胜椪柑 龙胜椪柑是柑桔中的上乘品种,多次获广西优质果品奖,并获中国农业产品博览会银质奖,以外观美、保鲜期长等优点而著称,年产量2万吨以上,鲜果收获期为11月份,保鲜供货期12月至次年3月份。
2. 南山苹果梨 是龙胜选育推广的特优水果,产于海拔800~1500米高山地带,由于这里早晚温差大,果子肉嫩无渣,特别脆甜,为梨中的珍品。南山梨8月份成熟,年可供货150吨。
3. 茶油 是中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之一,油而不腻,龙胜现已建成22万亩油茶基地,是广西主要的茶油产地之一,年可供茶油1500吨以上。生产期1--3月份。由于耐贮存,全年可以供货。
4. 龙脊茶叶 主要产于龙胜龙脊旅游区云雾山中,是中国28大名茶之一,是清代的贡品茶。该茶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以清醇芳馨著称,年产量5吨,全年可供货。
5. 香菇 香菇有"植物性食品顶峰"和"素中之荤"的美称,除食用外还可入药。香菇营养价值较高。年产鲜菇450吨,干菇30吨以上。以春冬为旺产期。
6. 龙脊辣椒 种植于500--800米高海拔区,主要产于著名的龙脊梯田景区一带云雾山中,辣椒皮厚籽多,辣香味纯,为独特的饮食佐料佳品。年产鲜货150--200吨,干货25吨,鲜货产期为11月份。
7. 竹笋 又称龙角菜,"山野大素"之一,新鲜竹笋清甜脆嫩,具有独特的山野自然风味,是食品学家极力推荐的一种保健食用山菜。龙胜盛产各种竹类,其中毛竹、冬笋和摆竹笋产量最大,已建成11万亩笋竹两用林基地,年产鲜笋1.5万吨。
8. 蕨菜 又称凤爪菜、吉祥菜,"山野大素"之一。是一种味道鲜美的纯天然山菜。经科学认定,蕨菜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粗纤维、铁、钙和多种维生素,其含量是一般蔬菜的几倍至十几倍。
9. 苡米 又名六谷米,是制作清凉饮料之佳品,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糖份,有去湿补脾、健胃、利尿、消热等功效。是龙胜传统出口商品之一,远销东南亚各国,年可供货60吨。
10. 八珍杨梅、红薯果脯(蜜饯系列) 采用龙胜山区盛产的野生杨梅和品质优良的本地红薯,运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产品色泽晶亮,年产鲜杨梅果脯10吨,干果脯5吨,红薯果脯20吨。
11. 龙绿牌脱水蕨菜、脱水竹笋、脱水南山萝卜 年产量100--150吨。
金昌旅游景点有哪些 金昌旅游必去景点攻略
1、骊_古城:又名“犁_古城”,位于中国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海拔2,400米左右,始建于西汉时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城市和军事要塞,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性典型城市
2、永北海子公园:在当地又称北湖,距县城北1公里,因清泉汇集,潭水若漫而得名。北海子正处于祁连山北麓东大河冲积扇边缘的地下水出露带,泉水汇流注入金川河。诸泉之中,以马踏泉最为著名,泉水上涌,常年不息,永昌八景中的“柳池映月”、“金水潺声”二景即在此处。
3、位于县城中心:又名声教楼。清嘉庆二十一年本《永昌县志》称:“晨夕考钟伐鼓,以振文教,故为声教。”始筑于明万历初年,十四年(1586)建成。楼规制呈方形,分台基与楼体两部分
4、圣容寺塔:座落于金川西村的一山岗上,塔因寺而名,建于唐代。其形与西安小雁塔相仿,是河西现存的最早的古塔建筑
5、金川峡水库: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县城北12公里的金川河峡谷中,库容面积6500万立方米
金川县旅游景点
金川县旅游景点:
1、金川河谷
金川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原生态、高海拔雪梨种植区。从明末清初年间开始,嘉绒藏族就开始在这里广泛种植具有高度耐寒性和药用功能的雪梨树。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生长栽培,金川境内的雪梨种植区沿大渡河畔绵延百余里,数量达到十余万株,规模很大,在河谷山涧,呈梯度排列。
2、沙耳乡
“沙耳尼”系嘉戎藏语译音略称,意为“阳光明亮之地”。沿省道211经过青宁乡、咯尔乡到达梨花最佳观赏区沙耳乡,沙耳乡的金江村、金坪村、大坪村、丹扎木村、山梗子村都是梨花观赏的最佳区域,从211省道下来,各村都有水泥路通往梨花观景点/台,沙耳乡是摄影爱好者的必游之地。
3、甲居藏寨
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上,或在河坝彩林间,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
4、中路藏寨
这里是摄影人的乐园。她有21座存留下来的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碉楼,或藏在民居群中,或孤独的守在荒野。还有宁静如诗般的田野,能非常清晰地眺望墨尔多神山。这里还有与丹巴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民居,是丹巴日照时间最长的地方。
5、中国碉王
马尔邦关碉位于四川阿坝州金川县马尔邦乡,高达51.2米,基宽6.5×5米,顶宽3米,是目前已知保存较好的古碉,被誉为“中国碉王”,迄今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为原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小官寨碉。
金川区景点
金水湖、金川公园、紫金花城景区、紫金花卉示范种植基地、金川圣容寺等。
1、金水湖:金水湖景区位于戈壁城市甘肃省金昌市市区东部,总占地面积约236公顷,是西北最大的人工中水蓄水景观带。景区蓄水池由五个不同面积的湖面组成,总水面面积约60公顷,总蓄水容量约230万立方米。
2、金川公园:位于城区中心,南临公园路,北临庆阳路,东接金汇里,西靠金谷里小区)。始建于1983年8月。2008年以来,又对人工湖驳岸、码头、园桥进行了改造,在人工湖周边完成绿地改造,成为集游览、休闲、娱乐、健身、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绿地园林。
3、紫金花城景区:金昌市将旅游开发融入城市建设之中,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景中城”“城中景”个性化城市建设,同时将景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整体谋划推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承载能力,为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紫金花卉示范种植基地:走进金昌龙首新区,400亩各类花卉构成了金川区紫金花卉的种植基地,形成了一片花的海洋。站在紫金花卉示范种植基地,顿时被这一片神秘的“花海”所震撼。
5、金川圣容寺:圣容寺位于县城北10公里处。据多种佛教史籍记载,北魏太武太延元年(435年),西去印度的刘萨诃和尚行至番禾郡(今永昌县)东北望御谷山,预言此山裂开当有瑞像(佛像)出现,时平则佛像俱全,时乱则首落。
金川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去金川县旅游哪里最好玩,金川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不少去金川县旅游的人都有这个问题,下面我就为你介绍金川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1、土基钦波观音庙
土基钦波观音庙建于公元七世纪(土基钦波是指四臂观世音菩萨),有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独特的藏旌建筑风格,气势雄伟,规模庞大,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扎巴和信徒的维护修建,到现在建筑面积达1822平方米。庙内供奉着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师、文殊菩萨等100多尊神像,庙中还有各种价值昂贵金银塔,并藏有大量经卷。庙壁上挂满笔调考究的唐卡,内外墙壁上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壁画尽雕刻佛教传略,具有浓郁的佛教文化风格。该庙第年农历正月十五跳神,庙会称“跳布扎”。僧人们带上面具,淋漓至地演绎人世间的因果报应,叫人们改邪向善。
2、金川广法寺
曾被列为清代四大皇庙之一的广法寺,位于金川县南,安宁乡末末扎境内,距县城23公里.该寺前身名雍忠寺,“雍忠”意为吉祥神,由本教八个派列中的雍志本得名,为黑教寺院。乾隆四十一年帑银重修,赐名广法寺。御书“正教恒宣”扁额,悬于殿堂.厂法寺建筑雕塑宏伟壮观,富丽堂皇,正殿西南而立,纯金屋顶映日生辉,前后四门有四座藏经塔,玲珑古朴,辉映生彩、寺内钟鼓齐鸣,诵经朗朗,聚僧曾达2000余众,嘉绒佛徒凡欲进西藏深造,无广法寺所授名号,入藏无果,有则能优厚晋级。这里不仅有让人留恋往返的古建筑物,而且还有让人浮想联翩的传说,据传,宋代有一苯波教高僧,于嘉绒藏区主山神一一嘉莫木尔多山狮子岩下石洞中发现了苯教寺、稀贵经卷,经卷中有“苯教东方主寺”三建造图,其中一位土司叫拉谢雍忠,为大鹏所生花蛋变为人,受父差遣传授苯教于金川,后与魔头斗胜而成了国王.
3、索乌山风景区
索乌山风景区,位于金川县城东部万林乡二甲村线碉沟内,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景区地质结构以花岗岩为主,以松木坪为中心向周边幅射的索乌大庙、菩萨沟、线碉沟、竹厂沟,大树子沟等景点组成。索乌庙 索乌庙位于男、女山的山脚下,该庙原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顶为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中间为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索乌大庙。1944年靖化县政府又拨款重修,更显得雄伟壮观,可惜,在-中完全被毁,现仅存木结构庙房二层三间,供有莫尔都、索乌、哈姆神像和神位,年年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菩萨沟 菩萨沟为风景名胜集中区,它又分为男山、女山、城墙山、棋盘山。男山,亦称索乌(意思是先祖父)。是索乌山主峰,海拔3750米,象一高大威武的男子汉,昂首挺胸,目光炯炯,高出云霞。因其山体自然形成一尊巨大的佛像。女山,又名哈姆峰,传说为嘉绒藏区十八土司辖区的第一大神山嘉莫尔都山神之女,是索乌山主峰之一。
4、嘎达山风景区
嘎达山风景区位于金川西北部安宁地区一带,距县城42公里,景区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是古东女国和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波教圣地。在状如圈椅的苍茫环山中,莽莽-之上翻腾着万态云霞;流彩山岗之中,飞瀑与奇峰怪石相映相衬,刚柔济溶;凌空绝壁之间,古庙遗文光影神色杂陈期间。嘎达山风景区由中国碉王——关碉、龙龟飞瀑、自然天成高达240米的东巴·石菩萨、巨型岩洞、悬空古庙群、原始森林等景观组成。中国碉王——关碉 此碉威然矗立,高达49.5米,是目前已知保存较好的最高古碉,被誉为“中国碉王”,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本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马长寿先生在考察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碉堡时指出:“中国之碉源出四川,四川之碉源出金川”,这是嘉绒藏族对丰富战争艺术的杰出贡献,著名美国记者索尔兹伯看到金川的石碉惊叹,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明珠。
5、金川阿科里风景区
阿科里躲在阿坝的一个高原河谷里,安安静静地等待你去发现它,爱上它。这里,有淳朴的藏族人民,有高山、河流、原始森林、村庄,更有很难见到的藏族古风民情。阿科里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它被一条名叫“太阳河”的河流滋养着,延续着神奇而古老的文明。如果你愿意,请跟我们一起走近它。
6、阿坝御制平定金川之碑
阿坝御制平定金川之碑简介 该碑位于金川县安宁乡炭厂沟口,并有碑亭,建立于清乾隆51年。该碑座东向西,面对大金川河。碑为穹降形碑首,碑首上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身为长方形,正面以汉文刻平定金川喝拉依战事史略,全文447字。碑身背面以满文和藏文刻与正面汉文字内容相同的碑文,碑高4.50米,宽2米,厚1.30米。碑下为龟座,座高0.80米,长4.30米,宽2米。该碑外建有碑亭,以保护该碑。碑亭平面呈方形,而阔3间4柱8.30米,进深亦3间4柱8.30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