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刺母猴文言文答案
1. 棘刺母猴文言文翻译
燕王好微巧⑴,卫人曰:“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⑵。”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⑶。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⑷。”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⑸,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⑹,视之晏阴之间⑺,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⑻:“臣为削者也⑼,诸微物必以削削之⑽,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何以理之⑾?”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
曰:“臣请之舍取之⑿。”因逃。
――节选自韩非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⒁
n注释
⑴微巧:指小巧玲珑的玩物。⑵棘刺:酸枣树上的刺。母猴:即沐猴,又称猕猴,猴的一种。⑶五乘之奉:以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乘:方圆六里为一乘。⑷客:指卫国人。为:制作。⑸不入宫:不入后宫,指过独居生活。⑹霁(jì):雨停云散。⑺晏阴:即阴阳,半阴半暗。晏:阳。⑻台下:郑国的地名。冶者:冶工,铁匠。⑼为削者:做刻刀的人。⑽以削削之:用刻刀来刻削它。⑾理:指刻削。⑿之舍:到住处去。⒀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依据法令进行治理。其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著有《韩非子》。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子第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的编辑起来,《储说》、《说林》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专靠投机钻营为生之人的猥琐行径。
寓言告诉人们,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施展骗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骗术终有破绽,只要细加分析和追究,一切黑嘴谎言都将原形毕露。 aaawwdwrrwf
2. 谁有初中文言文棘刺母猴的答案n注释 ⑴微巧:指小巧玲珑的玩物。
⑵棘刺:酸枣树上的刺。母猴:即沐猴,又称猕猴,猴的一种。
⑶五乘之奉:以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乘:方圆六里为一乘。
⑷客:指卫国人。为:制作。
⑸不入宫:不入后宫,指过独居生活。⑹霁(jì):雨停云散。
⑺晏阴:即阴阳,半阴半暗。晏:阳。
⑻台下:郑国的地名。冶者:冶工,铁匠。
⑼为削者:做刻刀的人。⑽以削削之:用刻刀来刻削它。
⑾理:指刻削。⑿之舍:到住处去。
⒀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依据法令进行治理。其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著有《韩非子》。
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子第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的编辑起来,《储说》、《说林》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n 知识钩玄 [通假字] 说 说通悦,高兴;如“燕王说之”。
奉 奉通俸,俸禄;如“养之以五乘之奉”。 [古今异义] 乘 今常用义:乘坐。
文中古义:方圆六里为一乘;如“养之以五乘之奉”。 治 今常用义:治理。
文中古义:对付,这里指刻削;如“难以治棘刺之端”。 理 今常用义:道理。
文中古义:刻削;如“何以理之”。 [一词多义] 好 (1)hào,动词,喜爱;如“燕王好微巧”。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2)hǎo,形容词,好的,美的;如“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 端 (1)名词,头。顶端;如“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核舟记》) (2)名词,方面;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为 (1)动词,做,制作;如“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 (2)介词,被;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3)动词,是;如“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食 (1)动词,吃;如“不饮酒食肉”。 (2)名词,食物;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 舍 (1)shè,名词,客舍,客馆;如“臣请之舍取之”。“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2)shě,动词,放弃,丢弃;如“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如名词 “燕王好微巧”中的“微巧”是形容词,意思是“细小巧妙”,这里是形容词用如名词,意思是“小巧玲珑的玩物”;该分句可译为“燕国国王喜好细小巧妙的玩物”。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臣为削者也”中的“臣”是判断主语,“为”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我是做刀具的”。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不能观其母猴”之前省略主语“燕王”,即“(燕王)不能观其母猴”;该分句可译为“(燕王)不能观看他的沐猴”。
②“何以理之”之前省略主语“客”,指那个卫国人;该分句可译为“(你)用什么工具做啊?(2)省略宾语 “难以治棘刺之端”之中,介词“以”(用)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削锋”(刀锋),即“难以(之)治棘刺之端”;该分句可译为“(刀锋)无法在酸枣树的刺尖上刻削”。 (3)省略介词 ①“必半岁不入宫”之中,谓语动词“入”之后省略介词“于”(到),即“必半岁不入(于)宫”;该分句可译为“必须半年不进入到后宫里面”。
②“视之晏阴之间”之中,“视之”(观看它)之后省略介词“于”(在),即“视之(于)晏阴之间”;该分句可译为“在半明半暗的地方观看它”。 1. 宾语前置 “何以理之”之中,代词“何”(什么)充当介词“以”(用)的宾语,宾语前置,该分句正常语序为“以何理之”;该分句可译为“用什么工具做啊?” 2. 状语后置 “养之以五乘之奉”之中,介词短语“以五乘之奉”(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在句中作谓语“养”的状语,状语后置,该分句正常语序为“以五乘之奉养之”;该分句可译为“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养着他”。
n 翻译 燕国国王喜好细小巧妙的玩物,有个卫国人说:“(我)可以在酸枣树上的刺的尖上刻上沐猴。”燕国国王很赏识他,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养着他。
国王说:“我看看你是怎么在酸枣树的刺尖上刻沐猴的。”那人说:“当国王的想看它,必须半年不进入到后宫里面,不喝酒吃肉,雨停日出的时候,在半明半暗的地方观看它,这样才可能看见酸枣树刺尖上的沐猴。”
燕国国王于是就养着哪个卫国人,(却又)不能观看他的沐猴。有个郑国台下(地名)的铁匠对燕国国王说:“我是做刀具的,所有细微的东西都肯定要用刀具切削而成的,被切削的东西肯定要比刀刃大。
实际荆棘的刺尖上容不下刀锋,(刀锋)无法在酸枣树的刺尖上刻削,国王你请看看他的刀具,可不可以刻沐猴就清楚了。”国王说:“好。”
(于是)对那个卫国人说:“你刻酸枣树的刺尖上的沐猴,用什么工具做啊?”答:“用刀。”国王说:“我想看看那刀。”
那人。
3.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翻译一曰另外一种说法。
燕王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个卫人说:“我能在棘刺尖上雕刻猕猴。”
燕王很高兴,用三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去供养他。燕王说:“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弥猴。”
卫人说:“君王要想看它,必须在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不饮酒吃肉。在雨停日出、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我在棘刺尖上刻的猕猴。”
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但不能看他刻的猕猴。郑国有个台下地方的铁匠对燕王说:“我是做削刀的人。
各种微小曲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削刀的刀锋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
燕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人说:“你在棘刺尖上制作猕猴,用什么来刻削?”卫人说:“用削刀。”
燕王说:“我想看看你的削刀。”卫人说:“请您允许我到到处去取削刀。”
趁机就逃跑了。
4.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床头捉刀人》《涓蜀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①荆:楚国的别名. ②表:标志,此处用作动词,测量,即测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词,即标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涨. ④溺:淹没在水里. ⑤惊:乱. 而:这里作“如”解. 都舍:大厦.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导:通过. 译文: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有倾,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作者:司马迁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字词解释 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方且:正要 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止:劝阻 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须:等。
5. 《棘刺母猴》出自何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燕王征巧术人。
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
王 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 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燕王因养卫人,不 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 而所削必大于削。
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 与不能可知也。”
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
曰:“以削。” 王曰:“吾欲观见之。”
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韩非(约前280-前233)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 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 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
他推崇老子,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 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他还继承了前期法家 的法、术、势,并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
韩非著作收集 在《韩非子》中,其文多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 观察,主张君主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 咄逼人,所向披靡。如《说难》论述对人君谏说之难,顺之以招祸,逆之而致祸, 稍不留神便命丧身亡,列举谏说的种种困难,提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种种不同 的进言方法,对社会和人君心理进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缜密透彻,犀利刻削, 入木三分。
韩文中的长篇大论,如《显学》、《五蠹》、《孤愤》等,都写得波 澜壮阔,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短篇往往则就一个问题深入论述,辞旨简洁爽利。
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的28个短篇,借评论史实批驳 不同的意见,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驳论辩难,仍是其冷峻文风的体现。《韩非 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6. 求棘刺雕猴译文棘刺雕猴 朝代:先秦 作者:韩非 原文: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
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
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
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
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燕王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个卫人请求用棘刺的尖端雕刻猕猴,燕王很高兴,用三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供养他。
燕王说:“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弥猴。”卫人说:“君王要想看它,必须在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不饮酒吃肉。
在雨停日出、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我在棘刺尖上刻的母猴。”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但不能看他刻的猕猴。
郑国有个为国君服杂役的铁匠对燕王说:“我是做削刀的人。各种微小的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
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削刀的刀锋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燕王说:“好。”
于是对那个卫人说:“你在棘刺尖上制作猕猴,用什么来刻削?”卫人说:“用削刀。”燕王说:“我想看看你的削刀。”
卫人说:“请您允许我到住处去取削刀。”趁机就逃跑了。
注释 ①微巧:小巧的东西。 ②棘:俗称酸枣树,多刺。
③母猴:又叫沐猴、猕猴。 ④乘:春秋战国时一种田地的区划,《周礼》以方四里为一丘,四丘为一乘;《管子》以方六里为一乘。
古时以封地的赋税作俸禄。 ⑤霁:雨止天晴。
⑥晏阴:阴暗。 ⑦台下:为国君服杂役的奴仆。
⑧冶者:打铁的人。 ⑨削:刻刀,这里作动词用,制造刻刀。
⑩治:同“制”,造,作。 11.端:顶端。
7. 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理之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理之?
===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
译文
棘刺尖儿上雕猴子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