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

猴坑掌门人——方继凡

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

黄山区,南拥举世闻名的黄山,北卧风光旖旎的太平湖,地貌“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自然生态环境无与伦比,是中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产地,是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的创始地、主产地,是“中国名茶之乡”。

黄山区产茶历史悠久,茶品优异,茶贸易兴旺,千百年来,锻造了众多茶界精英,方继凡——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就是其杰出代表。 方继凡,男,196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山区第四届党代会代表,黄山区质量技术协会副会长,黄山市茶叶学会常务理事,黄山区消费者协会常务理事,黄山区茶业协会副会长,太平湖镇汪王岭“茶产业发展顾问”,安徽省农资市场社会监督员等职。

方继凡,是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物、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全省农村优秀人才、安徽省茶产业十大杰出企业家、黄山市劳动模范,2008年中国茶行业十大年度经济人物,是全省优秀***员、第九届省党代表。

1982年,高中毕业的方继凡,走进军营,退伍后在黄山区汽车运输公司工作。1992年创办黄山区新明猴村茶场,开始经营太平猴魁茶。2001年,率先在黄山区注册太平猴魁茶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猴坑”牌专用商标。2006年方继凡在猴村茶场的基础上,注册成立“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

方继凡同志世代祖居中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区(创始地)——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猴村(猴坑),他自幼学习植茶与制茶,对太平猴魁茶有着深厚的真挚情感。 1、依托公司, 示范带动农户致富。

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走订单农业之路,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农户则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规范化生产加工,企业引导茶农使用新产品、新技术,确保太平猴魁茶的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

方继凡在太平猴魁核心产区建有太平猴魁有机茶示范基地400余亩、标准化加工厂两座,吸纳数十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公司就业。示范基地实行有机茶标准化管理,施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统一管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公司还在龙门乡东坑村和太平湖镇汪王岭村建有太平猴魁示范基地,基地有专业技术人员,对茶农提供免费咨询、免费服务、接待观摩学习者,并以成本价为当地茶农提供优良种苗和生产物资,帮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不懈努力,太平猴魁价格近年来增加近十倍,带动整个黄山区积极生产太平猴魁,使近万户茶农脱贫致富。

他所创办的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也取得了骄人业绩,2009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创利税数百万元,向国家和地方缴纳的税收一直在黄山区茶行业中名列首位。公司受厚爱,获得了几十项荣誉称号(详见公司荣誉)。

2、珍视茶品, 重点保护核心产区。

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是国家级生态保护村、是太平猴魁专业村,全村1400多人以茶为生。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带领茶农致富,方继凡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九十年代末,为维护太平猴魁茶品牌声誉,方继凡精心策划了对太平猴魁核心产区的保护工作。他带领猴村村民,本着“地域大保护,核心小保护”的原则,与猴村村民和派出所制定了《村民公约》和《警民共建》,禁止任何人将外地的鲜叶和干茶运往本地进行加工销售。此举大大保证了太平猴魁茶纯正性,使该村的茶叶一直供不应求,价格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村民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这是一件被当地村民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

2009年,太平猴魁创始地、核心产地的新明乡三合村猴村人口平均收入,划时代的高达15万元。

3、宣传猴魁, 千方百计不遗余力。

为提高太平猴魁的知名度,方继凡不惜重金,先后支付数百万元,积极参与国内外各项茶事活动,常年在各媒体和报刊、杂志宣传太平猴魁,为塑造太平猴魁品牌,立下汗马之功。

2003年。①、建立“太平猴魁”网站,全面系统地宣传太平猴魁,这是太平猴魁首家专业网站。②、太平猴魁茶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猴坑”牌太平猴魁积极参与,成为首批“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③、第八届中国黄山节,无偿提供价值15万余元的太平猴魁茶,作为黄山节的指定用茶,得到各级领导称赞,提高了猴魁茶的影响力。④、方继凡出资带领部分茶农参加第四届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交流交易会,陪同他们参观其它地方的新技术新产品,使茶农们开阔了思路;并组织他们在安徽电视台的《金点子行动》栏目做嘉宾代表,对太平猴魁进行宣传。⑤、中国消费者报社举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纪念活动,方继凡斥资12万元,在《中国消费者报》上做了整彩版太平猴魁的大型广告,这在太平猴魁历史上是第一次。

2004年。①、中央电视台二套《金土地》栏目播出《两个茶农一台戏》,详细介绍“猴坑”牌太平猴魁在竞争中发展的故事,太平猴魁以专访形式首登央视。②、安徽电视台《田野风》栏目播出专题节目《猴年·猴坑·猴魁》,再现了方继凡引导猴魁产地观念转变、猴魁历史变迁,以及“猴坑”牌太平猴魁在国际茶博上荣获首席“茶王”桂冠的真实场景。③、积极协办第六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 并在演出现场以多种形式宣传猴魁文化。

2005年。①、赞助安徽电视台的《相约花戏楼》栏目和旅游卫视,对太平猴魁进行长时段宣传。②、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期刊《茶叶信息》上,做常年太平猴魁广告,扩大宣传力度。

2006年。①、耗资8万元,以特约协办单位身份,赞助在黄山市举办的第九届亚洲音乐节。②、《安徽商报》和黄山日报,先后就方继凡荣获“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物”和带领茶农致富等事迹发表文章。《徽商杂志》还以“猴魁新茶王敢为天下后”为题对方继凡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2007年。①、赞助、协办2007中国黄山茶叶、名优农产品暨旅游(北京)博览会。②、投资黄山(屯溪)市区道路路名指示牌,宣传黄山茶。③、赞助安徽经视、《小康》杂志、区广播电视台,宣传推介太平猴魁。

2008年。①、赞助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栏目31万,做长年广告宣传。②、多次为四川地震捐款。③、向洪水灾区捐款捐物。

2009年。①、赞助、协办2009中央电视台《茶通超人》大赛,赞助、参与上海东方卫视《魅力东方迎世博》走进黄山大型直播电视节目,在全国人民面前极大地为太平猴魁做了两次有效的宣传。②、在区政府组织下,出资30余万,上央视4套做广告宣传太平猴魁茶。③、赞助安徽茶叶知名品牌电视展播、黄山年鉴、合肥市及屯溪区路名指示牌等制作和建设。④、不遗余力,争取太平猴魁茶光彩亮相2010上海世博会,并使太平猴魁茶取得绿茶类世博会特许第一茶。

2010年。①、协办2010中国黄山太平猴魁开园暨第四届茶文化旅游节。②、首进西北陕西汉中宣传推介太平猴魁茶。③、研制太平猴魁茶国家标准实物样。④、“猴坑”牌太平猴魁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永久收藏。⑤、在《新安晚报》整版宣传太平猴魁茶。⑥、协办“2010第二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论坛暨国际旅游品牌颁奖媒体新闻发布会”。⑦、承办安徽省徽茶文化与徽茶产业学术研讨会、黄山市茶业经济促进会一届三次理事会议。

2011年。①、邀请安徽卫视“帮女郎”走进猴坑。②、承办“2011中国黄山第五届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暨太平猴魁开园仪式”。③、在新安江上运营太平猴魁游船“猴坑茶业号”。④、赞助“2011世界茶产业论坛”。⑤、赞助“第七届中国黄山茶博会”。⑥、赴香港参加第三届香港国际茶展、赴山东参加“山东茶博会”、赴四川参展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参展第五届中国国际糖酒食品交易会、赴广西参展2011年国际徽商精英年会(“徽商大观”名优特产展)。⑦、赞助市跆拳道锦标赛、新明中心学校运动会。

4、当村主任, 全心为民谋福。

2005年春, 方继凡同志被推选为新明乡三合村村委会主任。三合村虽是太平猴魁原产地,但多年来,交通和通信一直制约着这里的茶叶经济发展。

上任伊始,为解决当地交通状况,他积极实施三合至猴村的太平猴魁“快速通道”和新明通往三合村(芦溪坑)接线桥工程。积极配合供电部门,实施“阳光茶园行”电力下乡工作。推动茶乡通讯工程,发展茶乡行和农家乐旅游项目。为提高办事效率,方继凡自费为村里购买一部车,其费用从未向村里报过一分钱。2006年,组织制定三合村新农村规划并通过评审。为村民安全着想,他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积极争取,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解决了三门滩村民组泥石流泥石流困扰难题,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三门滩村民移民迁至新规划的农民新村安置,深得村民赞许。现在他领导的三合村是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序号 发证时间 获奖名称 1 2002年 黄山市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 2 2004年 黄山市“农村致富带头人” 3 2004年 黄山区“农村致富带头人” 4 2004年 全省农村优秀人才 5 2004年 黄山市科学技术奖 6 2005年 黄山市科学技术奖 7 2005年 安徽省茶产业明星企业家 8 2005年 新明乡双培双带标兵 9 2005年 第四届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 10 2005年 黄山市劳动模范 11 2006年 2005年度黄山市质量工作先进个人 12 2006年 黄山区科技成果奖 13 2006年 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物 14 2007年 2006年度黄山区双带标兵 15 2007年 二○○六年度“优秀***员” 16 2007年 2007年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17 2007年 全市十大创业之星 18 2008年 2007年安徽省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 19 2008年 安徽省茶产业十大杰出企业家 20 2008年 森林防火工作先进个人 21 2008年 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 22 2009年 2008年度茶业协会“优秀会员” 23 2009年 太平猴魁茶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24 2009年 2009中国黄山茶叶名优农产品博览会先进个人 25 2009年 安徽茶产业十大杰出人物 26 2009年 世界华商联合会理事军旅华商委员会常务理事 27 2009年 杰出军旅华商 28 2009年 安徽省农民十大创业之星 29 2010年 新中国六十周年茶事功勋人物 30 2010年 安徽茶产业十大杰出人物 31 2010年 安徽首届企业品牌百杰 32 2010年 十佳健康养生推动人物 33 2011年 2010年度优秀企业经营者 34 2011年 省非遗太平猴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35 2011年 全省优秀***员 36 2011年 省级科技成果奖 37 2011年 安徽行业十大**** 38 2012年 2011年度企业优秀经营者 39 2012年 黄山市2011年度经济人物 40 2012年 全国“创业之星”

茶子树的种植技术是什么?

除了传统茶区信阳、南阳之外,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看到了“南茶北移”商机,开始大规模种植或示范种植。这既有对茶产业再认识的成因,又有政府对茶经济鼓励与支持的原因。

有理由展望,3年之后,河南将成为产茶大省。

在规模种茶即将收尾之时,种植茶叶的各市不仅要追求规模,还应该考虑如何拉长茶叶产业链,在消费环节做好引导,这才是“培植”的又一侧重点。

一、“南茶北种”忙

驻马店市、三门峡市开始规模化种植茶叶,而平顶山市、洛阳市也跃跃欲试开始了尝试种植,南茶北移,在2012年的春天,落到了实地。

在这个春天里,种植茶树在河南成为一大现象。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眼下,在驻马店市,确山县、泌阳县掀起的万亩茶树种植高潮已过,现在到了种植收尾期。

在确山县龙山口茶场、虎头山茶场、天目山茶场和泌阳县铜山湖茶场、凤凰岭茶场、盘古山茶场,以及驿城区老乐山茶场,当地号称“七大战区”中,声势浩大的种植场面已被泛绿的茶苗所取代。

显见,驻马店茶产业的宏大规划已从纸面落实到了各个茶场里。更具雄心的规划是,到2020年,驻马店要实现茶叶生产面积5万亩、采摘面积4万亩、产值近3亿元的目标。

在三门峡,更具吸引力的茶产业规划已出台,在去年已有千亩生态茶的基础上,远景规划茶叶种植规模将扩大到50万亩,茶叶经济规模达30亿元以上。

在2012年春天里,三门峡卢氏县实现了种植1.9万亩规模,形成了以南山7乡镇为种植核心区、以沿洛河沿岸为重点推广区,以北山杜关、官道口为试验区的发展格局,仅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就达3000亩。

而在陕县、灵宝市、渑池县等县市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均开始了茶叶种植。南茶北移在驻马店和三门峡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种植之时,平顶山今年的动作仍然处在示范阶段。

在平顶山鲁山县张良镇杨李沟村,一座占地300亩的“南茶北移示范基地”内,“盘旋层叠的梯田里,一棵棵刚植的茶树苗已分叉,刚刚萌发的叶子泛着红”。

这座新茶园,是鲁山县今年第一次尝试种植茶树。茶树的品种叫“白毫早”。今年3月初,平顶山市景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200多万棵福建“白毫早”茶苗,雇用近百名附近村民,在信阳专业技术人员及鲁山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授下,在张良镇杨李沟这处300亩的山坡上建起了鲁山县第一座茶园。

而洛阳在去年成功推出“洛阳牡丹红茶”之后,欲让洛阳牡丹红茶落地的设想也浮出了水面。据当地媒体报道,洛阳市将在“南部山区发展茶园1万亩”,2012年着手实施。

在新兴茶叶种植大市摩拳擦掌大力发展茶叶经济之时,传统种植大区信阳、南阳同样扩大了种植面积,提升种植技术。

[page]

二、北移的可行性

只要有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温度与降雨量等自然条件,茶树北移的跨步,具有产业可行性。驻马店、三门峡、平顶山等地具备种茶的客观条件。

南茶北移,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首先还要考虑茶树生产条件上的可行性。毕竟,如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发生在茶身上,河南是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上的抱负的。

“南茶北移有可行性,茶树生产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土壤条件,二是温度,三是降雨量。三个条件都许可的话,茶树种植向北发展,是正常现象。”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中心主任吕立哲向记者分析。

人们知道,信阳与南阳是河南种植茶树的传统茶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比如在信阳,年平均气温为15.1℃;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信阳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昼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非常利于茶树生长。

在南阳桐柏县,茶业生产同样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桐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态良好,属我国高纬度茶区。从历史的角度看,桐柏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是著名茶区,宋时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吕立哲的观点在今年新种茶大市如三门峡、驻马店、平顶山、洛阳获得了新印证。

比如三门峡,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接合部,尤其是卢氏县西南山区一带,光照、雨水、温差、水质等条件都适合茶树生长,因为“卢氏南部山区的气候、土壤、土质、海拔、温度等自然条件与毗邻的产茶区十分相近”。

三门峡农科院高九思研究员介绍,三门峡,是生产高山云雾茶、生态有机茶的最好地区之一,因为从茶叶品质上看,三门峡红茶具有“高海拔、高纬度、高质量”的特点,产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特质,茶叶内在品质较好。

在平顶山鲁山县示范茶园内,当地农业局技术人员经过土壤检测和比对,发现与信阳茶园的土壤pH值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南水北调工程从这一地域附近经过,将来还有改变小流域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成为平顶山开始探索茶树种植可行性之路。

虽然驻马店今年开始大规模种茶,实际上当地种茶历史颇为悠久。据介绍,作为茶马古道皇家驿站,历史记载驻马店产茶年代久远。新中国成立后,早在1965年开始,驻马店就开始在确山县瓦岗乡试种茶叶。到上世纪70年代末,确山、泌阳两县茶园面积曾达万余亩,只是到这些年来茶叶种植才式微。

[page]

三、北移市场考量

南茶北移不仅是政府引导之举,更深层的内因在于对市场规律的体认和遵循。

在自然生产条件具备的条件之下,河南各地争相种植茶树,呈现了“南茶北移”的现象,这其中,重要的考量不仅是政策的引导,需要着重考虑的还有市场前景的引导。

政府引导是先导性因素。省政府规划了“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目标,至“十二五”末茶园种植面积计划增长到200万亩,较2010年年底的97.7万亩翻一番。更长远的规划——《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茶产业的种植规模、单产效益等指标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其中,“南茶北移”正是扩大茶产业规模的主要方式。

政府如此大手笔规划茶产业,与茶产业的消费属性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量正在大幅提升。作为传统茶叶产区,河南具有做大茶产业的条件和优势。更大的诱因是,作为河南传统名茶信阳毛尖虽然有近百年美誉,但是,其单位产值低、总产值低和产业规模低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信阳人,与同是茶叶名牌的安溪铁观音相比,信阳毛尖无论在单产、单价,还是在亩产值和总产值上都有较大差距。

痛定思痛,河南茶看到了自身突破发展的种种瓶颈,包括发展理念、品牌建设、产能规模、品种开拓、体系建设等。

两年来,河南茶在突破茶品上有了新突破,相继推出了“信阳红”、“桐柏红”、“函谷红”等,实现了单产收益的倍增效应,这是河南遵循茶产业增长规律的结果。

河南茶产业发展理念的突破获取的收益,不只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在于河南在“做大茶文章”上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束缚。茶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它同样是致富经济,茶产业大发展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市场需求的扩大需要生产扩大。

吕立哲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河南做大茶产业的内因。吕认为,从“信阳红”等红茶产品的创新来看,红茶在信阳和郑州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为扩大茶叶种植提供了市场基础,比如在驻马店,其种植茶树的品种就是从南方福建等地引进的,其种植开发茶叶的品种就是红茶。

而南茶北移则实现了茶区与销区之间更近距离的对接,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分析,更贴近市场的地方更具有产业优势。郑州是河南茶叶销售重地,这些新晋茶叶大市距离郑州相对距离近,它们种植茶叶理论上更有优势。

在扩大茶产业种植规模之时,注重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系统性课题,尤其是品牌培育课题,应是河南茶产业突破之道。

[page]

四、亟待耕耘消费端

在河南大规模种植茶树之时,如何提升河南茶产业附加值理应纳入新种茶地区政府的考量之中。

4月6日,记者采访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茶叶种植的魏科长之时,他正在信阳考察,在今年种茶任务收尾之时,他便赶到信阳考察学习茶产业深加工了。显然,驻马店市在种植茶树之时,便考虑到茶产业链延伸发展。

记者注意到,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与茶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还包括茶文化。”这一文化范畴包括茶旅游,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观光茶园和茶旅游设施项目,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事实上,在驻马店市茶产业的发展体系中,还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

更重要的是市场力量的介入,才是政府做大茶产业的关键之举。据了解,在驻马店七大茶场建设中,引导企业规模化种植正是其发展茶产业的特色之一。这显然是政府明晰了“政策引导之后市场化发展道路才是正途”这一发展思路。

不过,市场化还是需要茶产业发展理念与营销创新,实现河南茶产业发展的突破。比如,“信阳红”、“桐柏红”,还有“函谷红”等河南红茶的扎堆创新之举,虽然市场效益显现,但不免有跟风之嫌,突破河南走向全国的营销之举仍难见作为。

“河南茶不仅要在种植上努力,更需要在品牌营销上再加把力。”河南省茶产业观察人士分析。

苗木培育种植方法

1、实生育苗:以条播法为宜。冬春季均可播种。冬播在l1月,春播在2~3月。冬播的沟宽10~12cm,沟距18~21cm,深4~5cm,每亩播种量100~125千克。播前种子要水选和消毒,播后覆土3~4cm,再薄薄盖一层稻草,在4月下旬应揭草。

2、无性育苗

①扦插育苗:用于扦插的育苗圃土壤分两层,表层为1:1或2:1的黄心土加沙混合(比例视黄心土粘度而定),厚6~10cm;下层为肥沃土壤,疏松层约10cm,扦插土壤的pH值不超过6。

②嫁接育苗:主要是以芽苗砧嫁接为主,以普通油茶实生芽苗作砧木,在嫁接前35天至45天浸种后播种,即播于沙床或营养土上,深约3cm,覆沙后稍加压实,沙厚1Ocm左右,沙太薄苗茎早出地面变细老化,对嫁接不利。

3、油茶成林种植管理

①垦复:油茶进入盛果期后,根据立地条件、品种类型,每年至少浅锄一次,3年深挖一次。一般在每年雨季过后和旱季到来之前进行。深度在10cm左右。深挖应在采果后至翌年树液流动前深度在15~20cm。垦复一定要注意林地水土保持。地势平缓,坡度在15。以下的油茶林地,可全垦,但视坡面的长短,在山顶、山腰和山脚留水保带。坡度在15。以上,特别是砂岩、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宜采用带垦,挖一带留一带,隔年轮换。

②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油茶生长状况、以及生长的不同时期,施以不同类型的肥料。大年以磷钾肥、有机肥为主;小年以磷氮肥为主。每年每亩施复合肥15kg以上,并与有机肥并重施用。

③修剪:油茶以疏剪为主,大年重剪,小年轻剪。在每年果实采收后至翌年树液流动前,剪除枯枝、病虫枝、交叉枝、细弱内膛枝、脚枝、徒长枝等。

④调整密度:密植林地,一般在10~12年,枝叶互相覆盖时。此时应视林地情况,在2~3年内,分1~2次进行密度调整,稀林补植、劣林换种。

:病虫妨害

1、炭疽病:冬前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夏季防治50%退菌特可湿性粉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

2、软腐病:50%多菌灵300-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50%退菌特1000-1500倍液,1/100波尔多液。

3、根腐病:1%硫酸铜或敌克松等消毒病苗。

4、蓝翅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可喷洒20%果乳剂5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幼虫期可喷洒90%敌百虫500倍液。

5、象虫: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1兑水1000倍。

参考资料:

茶子树栽培技术-百度百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