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三江平原河流有汛期吗

三江平原河流有汛期吗

汛期出现在 9~12 月

三江平原河流有汛期吗

三江平原属温带溼润、半溼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1月均温-21~-18℃,7月均温21~22℃,无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 300~2 500℃。冻结期长达7~8个月,最大冻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这里虽然纬度较高,年均气温1℃-4℃,但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雨热同季,适于农业(尤其是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

三江平原有没有凌汛

肯定有, 三江是中国最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流。参考河流流向的纬度变化。

简述三江平原河曲地貌发育的原因

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溼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溼,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请问三江平原河曲的原因是什么?

1、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河道变迁,复杂的微地貌,易于积水,促使沼泽溼地的大面积形成;

2、土层沉积地表,使地表渗透性差;

3、气候因素,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量集中于夏季,且多秋雨,冬季积雪深度大,封冻期长,季节性冻土层厚;

4、水文因素,河流比较小,流速缓,多为沼泽性河流,春汛与夏汛之间只出现平水不出现枯水,洪水期间,洼地和河流受松花江、黑龙江等大河、大江的洪水顶托,泄洪条件差,内水不能外排,长期积蓄地表。

三江平原和三江源的“三江”有区别吗?

三江源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在青藏高原

三江平原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在东北

三江平原 河西平原 河套平原 青藏高原

不是河西平原,是河西走廊吧

河西走廊引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

三江平原引乌苏里江,松花江灌溉 发展灌溉农业

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

青藏高原适合发展游牧业,即使是发展农业,也是河谷农业,在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那里地势较低,气候较为适宜

三江平原是冲击性平原,主要是由什么河流冲击而成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即东北平原东北部,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被誉为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三江平原在哪个省?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

华北平原河流汛期是几月

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溼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溼润或半溼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

江汉平原在哪?三江平原在哪?

湖北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工农生产用水日益紧张。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缺水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应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新时期治水用水新思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当前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广大水利工作者应该把握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体制,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法规,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的经济社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使用占我国用水总量的60%多,而且大部分地区采用的还是原始的灌溉方式,浪费水现象严重,因此,21世纪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

 一、水资源短缺整体态势严峻

 我国北方年降雨量一般少于800mm,干旱地区的降雨量为100~200mm,有的地方终年无雨,而蒸发强烈,造成严重的干旱和土壤盐碱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全国约有11亿亩耕地面积没有水利设施,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全国城市、工业年缺水约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建制市668个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人口有1,5亿人的日常生活因缺水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建立节水型农业的紧迫性

 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严峻形势,因此大力推进节水灌排已成为21世纪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曾把节水列为资源节约的首位,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三、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需求,农业节水必须放在首位,因此建立节水型社会,搞好农业节水是重中之重,农业生产只能在节水中求发展。一方面要重点加强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改造,另一方面要重视干旱地农业集雨节灌技术的推广。未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现代科技的运用,而且取决于节水投入和节水政策。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从世界范围而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灌溉工程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埃及美尼斯王朝修建,各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悠久的灌溉历史和先进的灌溉经验技术,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在西部17州进行灌溉为主的水利综合开发,1985年喷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就达370%,沙漠国家以色列虽然干旱缺水,但有着世界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水利用效率很高。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灌溉历史。建国后灌溉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修建了许多宏伟水利工程。但很多地方干旱缺水然而水利用效率不高。要大幅提高水利用效率、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就必须吸收国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2加大节水灌溉科研投入

 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该加大自身的节水灌溉科研投入以实现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比如加大各大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扶持高校在采用更先进的排水措施和灌溉措施在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方面的实验研,因为这些方面的研究都直接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3农业用水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各省、市、自治区应当在总用水量指标中确定农业用水指标。各地区在分配水量指标内,应加强用水定额管理。节约的水量,有条件转让的,要按规定有偿转让;超指标用水的地区。当地财政要交纳农业用水调节费,用于发展农业节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审计和管理机构。

 4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和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的绝大部分粮食都是各大商品粮生产基地生产,因此加大这些商品粮基地建设,率先在这些基地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做为其他地方的示范园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土地的经济效益。之后将其成功经验技术推广开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着很强的社会经济效益。农业节水工程要在明晰产权和受益对象的基础上改革管理体制。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民主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水户参与、灌区自主经营的良性运行机制:小型农业节水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用水户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制订扶持政策,支持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技部门、企业单位和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制。

 5加强节水工作领导,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节水工作的领导,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水利部作为全国节约用水的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全国节水规划,节水技术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要健全节水管理机构,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的节水工作,保证将各项节水措施落在实处,做到节水目标到位、计划安排到位、建设资金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要利用各种媒体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感与节水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民节水。建立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要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尤其是农业节水,要动员全社会支持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灌溉事业任重道远。新水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体制和机制上都突出节约用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方针和任务。通过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保障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作为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共同遵守的指导原则,因此,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新水法为契机,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开创节水灌溉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161300黑龙江省讷河市九井灌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