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的品质
高山茶 品质的好坏,主要有二个因素,一为茶菁原料品质,一为制造技术,
(一)茶菁原料品质:1、选择优良品种:高山茶以青心 乌龙为主,台茶12号居次,(台茶12号,即一般所称金宣茶,台茶13号即为翠玉茶)高山一般不种植台茶13号。2、 良好的栽培管理:欲得优良茶菁,必须茶园管理合理,耕作与施肥需适当。因为茶园管理良好,茶菁发育才会整齐平均,若茶芽生长老嫩不一(俗称公孙菜)则在制造过程中,萎雕程度不易控制,茶叶品质难达理想。3、 宜把握茶菁采摘的时机与方法:制造优良鸟龙茶所用的茶菁,以顶芽开面后( 对口叶)二、三日,其下二、三叶叶片当未硬化时采摘最为理想。茶菁采摘时以长至五叶,留下二叶,采一心二、三叶最为理想,采量既多品质又好,不过在同一株茶树中,茶芽的萌发萌时间难望一致,在春茶时期,同一区茶园大体顶芽开面达半数以上时,即须开始采摘,否则部份茶菁易失之于粗老。总之制造高山茶的茶菁要叶质柔软,叶肉肥厚,色呈淡绿为佳。茶菁采摘时期的控制,对于制茶影响甚大。采得过迟(晚采,俗称饱菜),制成茶形状粗大,滋味淡簿。如果采得过早(嫩采,俗称幼菜),则成茶的色泽深绿近黑,茶汤缺少香气,品质难得上乘。4、 茶菁采摘后应妥善处理:茶菁经采摘离开茶树时,立即发生变化,其变化进行的快慢与好坏,是随着天候的不同,以及采后处理方法的商宜与否定而决定,因高山茶制造过程中,茶菁须经日光萎雕及室内萎雕等处理,使之部分发酵生成高山茶特有的香味,因此茶菁处理是否当,显然是制茶成败关键所在。假如茶菁在制茶之前就发生不良的变化,绝不能制成好茶。茶菁劣变的原因包括:(1)茶菁采摘时握得太紧而受伤或在搬运过程中积压受伤,为避免发生此种现象最好使用竹笼盛装茶菁,不宜使用茶袋。(2)堆积过厚,茶菁入厂应迅整摊开散热,厚度以20公分左右为度,若达30公分以上时,经过数小时后会产生高温,闷热会引起不良发酵,形成死叶。(3)放置时间过久,茶菁以当日采,当日制完成为原则 ,隔日菁绝难制好茶,茶菁放置六小时以上再制造,茶叶品质会降低。此外荼菁品质不同(如不同品种、9时以前采的上午菁、9~15时的中、下午菁、15时以后采的晚菁)应该分别制造、以利品质的控制。
这也是我国用山名加云雾命名的茶品特别多的原因所在。如浙江的华顶云雾茶、江西的庐山云雾茶、湖此的熊洞云雾茶、江苏的花果山云雾茶、安徽的高峰云雾茶、湖南的南岳云雾茶等。其实,这一判定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高山之所以出好茶,与其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据考证,我国茶树最早产于西南部的多雨潮湿的原始森林之中,茶树在经过长期的历史进化之后,为与自己的生长环境相适应,逐渐形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长特性。高山出好茶的真正奥妙,是由于高山往往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条件,因而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总是香气格外高久,滋味也格外浓厚。
高山茶与平地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限度。俗语中的高山出好茶,是相对于平地而盲的,但并非是山越高茶越好。经过调查表明,那些主要的高山名茶产地大都集中在海拔200-600米之间。
通常情况下,海拔超过800米以上的高山,由于气温偏低,茶树的自然生长往往受阻,并且容易受到白星病的危害,用这种茶树新梢所制作出来的茶叶,品尝起来往往感到涩口,味感较差。
但是无论如何,高山茶与平地茶两者,在品质特征上还是具有差别的,这一点对于经常饮茶的茶人来说不难分辨。高山茶新梢肥壮,色泽翠绿,茸毛多,鲜嫩度好,节间长。
由高山鲜叶原料加工制成的茶叶,外形上通常都条索肥硕、紧结,白毫显露,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花香,而且香气高远,滋味浓厚,十分耐泡;而与之相对的平地茶,往往条索细瘦,身骨较轻,新梢短小,叶底硬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少光。
由平地茶树的鲜叶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往往香气稍低,滋味较淡。高山茶与平地茶的众多不同中,差异最为明显的便是香气和滋味。茶人通常在评价某种茶叶具有高山茶的特征,指的就是这种茶叶高香味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