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荔枝哪里买
仙游县赖店镇仙南百货商行,袁州区寅易百货店。根据查询爱企查得知。
1、仙游县赖店镇仙南百货商行成立于2022年2月16日,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赖店镇锦田村内街34号,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食品销售;小食杂;餐饮服务;酒类经营等。
2、袁州区寅易百货店成立于2022年07月18日,位于宜春市袁州区红星社区天井窝1号数字产业园S0543号,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等。
莆田为什么叫文献之邦
儿时玩伴请我来双福村喝茶,我才知道涵江也有少数民族村。涵江区有三个民族行政村,双福村、南下村、坝头村。其中双福村于2013年开始修葺回民特色建筑而逐渐为人知晓。以“鉴湖秋月,荔枝飘香”得名的双福村古迹秀美、田园野趣,一派水乡风光。
回族双福村,承以郭氏。据《姓氏考略》记载:周武王封文王季弟于西号为郭公,其子孙以郭为姓。发源地是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唐郭子仪之后,由光州固始迁仙游,宋时迁居涵江魏塘,后散居涵江各地。双福村里郭氏绝大部分都是回族。有别于莆仙大地村名地标的原木雕花牌枋,双福村的村牌则是前两年刚落成的带着伊斯兰特色的大圆顶式,最顶上是一轮新月,“拱门”造型显得肃穆典雅,格外别致。书写着“壶岳钟灵族旺民殷双喜凝住气,兰溪毓秀荔红诗绿福门播雅声”的牌联好一个大气。
双福村的荔枝是出了名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村内有10株古荔枝树,被专业人士现场测定是拥有700年树龄的老树,且古荔是同期古树,成群存活至今,堪称奇观。为了保护古荔群,当地政府利用所处的河道优势,把鉴湖周边的空杂地整修改建成休闲公园,配套修建起来的栈道、景观桥、景观灯俨然新农村生态公园新景致。在荔枝丛掩映下的鉴湖,泛着粼粼波光。
虽是回族村,但是村民们的生活习性和汉族无异。饮食习惯也无二致。最明显的区别则是因为是少数民族,孩子在升学中有额外的加分。还有就是闹元宵的时候,村民是身着回族庆祝,以白色为主的,女性在大襟外还会穿上绣着花的坎肩。最特别的是盖头,镶嵌着珠片,绣着金边在火光中特别好看。虽是回民,双福村庆祝元宵的方式也是以摆宴席,跳火堆、游神等为主,体现了文化大融合的特征。
双福村回族建筑鲜见,倒是古民居、庙宇、书院遍布全境,历史遗迹比比皆是,在清乾隆年间重修的郭氏回族祖社、鉴湖书院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古民居中厝尾“百二间”大厝、百岁翁故居“三座厝”,沟尾“大厅堂”,圆里“古厅堂”等均显明清建筑风格。
双福村遍植荔枝。据称,该村的荔枝多为陈紫品种。莆田荔枝的色香味,堪称一绝!陈紫尤胜。“核如丁香,毋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这是蔡襄对陈紫荔枝的记录。
莆田为什么称为文献名邦?兴化大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是莆仙历史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莆田市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五代时期,歌舞、音乐、百戏就已盛行。唐代后,书法绘画开始发展,涌现出许多书法家和画家,其佳作传世至今,成为国宝。历史上,兴化著书立说者众多,唐代的黄滔被誉为八闽“文章初祖”;郑樵、刘克庄、林光朝、蔡襄、李霞、李耕,他们的作品,已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一、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剧种,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溶进了独特的莆仙方言和民歌俚曲,到宋代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杂剧”。
二、民间习俗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莆田是由闽族? 闽越族? 汉族这一历史进程走过来的,这就决定了她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不仅继承发扬了远古的闽族、闽越族的遗风遗俗,还接纳融汇了大量的外来民情习惯,特别是纳入汉民族这一大家庭后,便使其步入文献名邦、礼仪之邦之林成为可能。故而,从兴化民俗整体看,既有同汉族相一致的民俗,又有特有的习惯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三、科技
在古代,莆田市科技活动比较突出的是农业方面和航海方面,建筑业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有全国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耕技术方面有著名的《荔枝谱》、《种荔记》、《茶录》等著作。《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荔枝专著,被译成英、法等文字流传海外,航海、天文方面自唐代起,兴化人就有显著的成果,涵江天妃宫里珍藏的画有罗盘的明代航海星图,就是明证;元代莆田人陈绍叔悉心从事天文科学研究,以木、铜制浑天仪,观测天体,自制精微天体模型,传授天文知识。教育莆田市兴学重教之风代代相传。“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是兴化的传统“家训”,千百年来激励着后人奋发进取,涌现了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历代名人。
四、历史教育概况
南朝梁陈时期,郑露三兄弟入莆倡学,是莆仙文化教育的开端。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由林藻、林蕴创办的“澄渚书堂”(今莆田县西天尾镇澄渚村),广招学子,成为福建省第一所书院。兴化方言 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兴化方言的独特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遗存。文史大观兴化科第与著作历史上兴化有过科甲相望、簪组蟑联的盛况。
据方志和史料统计,自中唐至清末的1200多年间,举进士的共有1700多人,其中状元11人(福建共34人)榜眼5人、探花5人。状元:(宋)徐铎、薛奕、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元)林济孙、林亨;(明)林环、柯潜。榜眼:(宋)陈睦、方天若、李仁师、陈俊卿、蔡佃。探花:(宋)李昭远;(明)黄、林文、李仁杰、戴大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