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有什么特产?
目前,越南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原油、水产品、大米、咖啡、茶、服装和鞋类,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德国、新加坡和英国。进口商品主要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品种包括机器设备、成品油、化肥、钢铁、棉花、谷物、水泥和摩托车等。
自然资源
越南矿物有煤、铁、铬、钛、铜、铅、锌、锡、铝、镍、钨、汞、磷酸盐等,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煤的 储量达数10 亿吨,以广宁省储量最大。目前已开采的 有鸿基、锦普、汪秘、毛溪等煤矿。清化省的古定铬铁 矿储量很大。高平省静宿的锡矿,黄连山省老街的磷酸 盐开采量日益增加。铁主要分布在黄连山省、北太省。 中部义静、广南—岘港、义平、林同等省也蕴藏着锌、 铁、铅、铜、煤等矿产。森林和耕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 的60 %,出产多种木材和竹子,有铁木、红木、柏木 等贵重木材,还产紫梗、桂皮、松香、茴香等许多特产 以及党参、三七、何首乌、砂仁、巴戟、黄连等名贵药 材。渔业资源丰富,沿海有许多渔场,最著名的是藩切 和湄公河河口附近的渔场,盛产红鱼、鲐鱼、鳘鱼等多 种鱼类,此外,还产珍珠、海带、虾等海产。
印象:由于越南连年战争,许多矿产资源几乎处于未开发状态,近年越南政府积极促进矿产的开发。我公司对越南各省的矿产都做过调查,感觉矿质不错,含量高,但开发条件差。
特产资源: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产,越南的物产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根扁担挑着两筐稻谷"和"金山银海"。一根扁担"是指越南中部的狭长地带,它挑起的"两筐稻谷"是指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这两个著名的粮仓。在越南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盛产贵重木材和其他林产,活动着多种珍禽异兽;地下蕴藏着珍贵丰富的矿产,这是名副其实的"金山";而越南江湖河海里各种各样的水产资源则表明"银海"的美誉是当之无愧的。
世界第三稻米出口国
红河平源和湄公河平原地处亚热带,气候,雨量充足,土壤肥活,灌溉便利,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很适合种植水稻,大部分地区一年可种两造,有些地方一年可收获三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越南每年产大米650万吨,其中1/3用于出口,占世界大米出口总量的1/4。
从1981年到1983年,越南粮食连续三年获得丰收,平均每年增产近100万吨。越南官方宣布,198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近1700万吨,平均每人占有粮食300公斤,达到了低标准的粮食自给。人们普遍认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是越南在农业战线上陆续实施一系列的措施,把农村的改革逐步推向深入所致。1981年1月13日,越共中央书记处发出第100号决议。大部分土地按人口和劳动力分配到户的新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联产承包制稍早几年,越南是否仿效我国有点可疑)1989年越南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国,由原来每年进口大米40万吨到60万吨,到当年出口大米150万吨。1990年继续保持了出口大米150多万吨的势头。1991年是越南粮食生产空前丰收的一年,总产量折合稻谷达到2400万吨,出口大米近200万吨。此后又继续发展,199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近2500万吨,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近2600万吨。1995年又开创了2744.7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比1976年的1350万吨翻了一番。
越南全国山林面积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0%左右,其中森林面积10.4万平方公里,覆盖1/3的国土面积。森林里汇聚了东南亚乃至世界上多种动、植物,包括300多种兽类和成午种鸟类,盛产名贵木材和1000多种药材。在北京的深山密林中,有罕见的的高达60米的大树。中部西原地区,绵延不断的森林像辽阔无边的大海,面积达200多万公顷。西原森林出产的油楠,色泽经得如胭脂,乌木油黑闪光,檀木芬芳诱人。这些木材质地坚实如铁,不怕虫蛀,是建筑和制造家具的上等材料。在大叻一带深邃的松林中,有二叶松、三叶松和世界上稀有的五叶松。西原还生长有几十万公顷的茂密竹林、白藤,出产何首乌、砂仁、玉桂、蜂宇航局、蜂蜡等名贵药材。森林里还有老虎、大象、犀牛、孔雀等珍中贵物。西原地区既有辽阔的森林,也有辽阔的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它那肥活的红土泥层及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水和丰富的源源,又十分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早在法属时代,西原地区就出现了许多大种植园:橡胶园、金鸡纳树园、咖啡园、茶园、胡椒园等等。西原地区湍急的河流,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而一个个温泉又是人们极好的去处。西原地区还有多种矿产,由于矿层接近地表,开采就比较容易。
越南盛产黄麻、蒲草、橡胶、椰子、胡椒、咖啡等经济作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年生产的橡胶就达一万吨,居世界第四位。越南的甘蔗生长快,糖分多,全国到处都可以种植。咖啡、胡椒、漆等越南特产,远销国外,享有国际声誉。桂皮也是越南的特产,人说价值可比黄金,作用可比人参。此外,香蕉、菠萝、柠檬、柑桔、芒果、龙眼、荔枝、木瓜等热带水果,味美可口,从南到弱,到处都有,四季不断。布夏的柑、兴安的龙眼、清河的荔枝、大黄的香蕉,在越南北方历业脍炙人口。
越南有32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流的交汇点,又有众多的河流出海口,适宜的气候,丰富的食物,十分有利于各种海产生长。据统计,越南沿海有1200种鱼、70种虾,许多种鱼虾都有着重要的开发价值。仅北部湾就有900种鱼,中部沿海、南部东区沿海和暹逻湾等海域,每年的海鱼产量都可达到数十万吨。与此同时,海产养殖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今天,边肖带您了解古代越南的海洋意识是如何形成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越南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不仅陆上自然环境优越,而且靠近浩瀚的南海。到现在,越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所以似乎古代越南和海洋没有太多的联系。
事实上,越南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接触海洋了。在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越南产生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作品,也延续了与海洋有关的信仰神话。这些都是越南海洋文明的载体。从越南开始接触海洋,到后来的海洋文明和海洋意识,都有一定的转变过程。
令人好奇的是,越南这个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是如何产生海洋意识的?给以后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越南的地理半岛,面朝大海,海岸线长,港口多,所以海洋是越南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
越南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南北跨度很大,所以在气候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越南自然资源丰富,海岸线漫长。这些条件给越南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优势。如今,越南正在迅速崛起,这样的发展离不开其自然条件。
从越南的气候条件看,它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国家,一年四季高温酷热。再说这里毗邻海洋,受海洋影响大,所以潮湿多雨。越南地形复杂多样,陆地边界和海岸线都很长。越南是一个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国家。
越南更像一个半岛国家,而不是一个面向海洋的陆地国家。它的地形狭长,三面环海。可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与海洋息息相关。除了地域联系,与海洋如此紧密的联系也决定了越南的气候、水域等方面也与海洋息息相关。
越南的山地和高原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它的大部分山脉实际上是中国横断山脉在东南半岛的延续,而中国云南有三座山脉,分别是云南和广西交界处的武鸣山、哀牢山和刘钊山,向南延伸,形成了越南的北部山脉。
由于气候的影响,越南北部山区形成了喀斯特地貌,许多隐蔽的河流沿着三角洲流动。越南最著名的山脉叫长山山脉,从大陆插入海洋,是非常方便的沿海地区。越南依山面海,所以越南有一个习语:
"tualungvaoNui,quaymatraBien."
意思是“仰面朝天,面朝大海”。
越南有许多海港,许多港湾都建在海边。正是因为许多河流流向海口,越南才与海洋紧密相连。这种海洋环境非常有利于越南人民的水产养殖业,对越南的对外贸易也有很大的作用。这种天然优良的自然环境给越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古代越南海洋意识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自然环境,各种海洋活动也是古代越南海洋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
在古代,越南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内陆地区的人们平时无法接触海洋,自然对海洋知之甚少。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很少主动接触海洋,因为他们平时更热衷于农耕。这些沿海人整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但很少参加海洋活动,因此他们对海洋的意识非常淡漠。
海洋意识的产生是客观条件和行为活动造成的。即使越南有很好的自然环境,但人们参与海洋活动的情况很少,这对海洋意识的产生毫无帮助。也就是说,只有一定的海洋活动与优良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才会形成海洋意识,而一定的海洋意识也能指导海洋活动。
越南的海洋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沿海地区的海洋活动
沿海地区的海洋活动是以农业为主的水利建设、盐业生产等活动。因为越南河流流量短,经常发生洪水。鉴于这种情况,越南古人说:
“我国依山傍海,南北辽阔,东西收缩。雨在下,开始升到西山,但傍晚已经到了东海。河水出峨山,万里入海,不一样。”
这种地理特征使得越南开始修筑堤坝,发展水利,并对水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此之外,海洋还为沿海地区带来了一笔财富,那就是海盐。盐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夺取这一宝藏,当时沿海地区的人们开始了晒盐煮盐的活动。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们也开始填海造地,开发利用了许多沿海农田,依靠这些手段发展水稻种植。
2.各地区的海上航行,特别是在北部和南部海岸。
这些航次的起点和返回点基本都是沿海的海口和海门。这些航海家经过多次长期的近海航行,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出现了许多关于他们的著作。
3.古代越南的通商口岸和对外贸易。
这两个方面可以联系在一起。18、19世纪,越南的航海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于是朝鲜派人航行到下大陆和西洋。这样的航海活动带来了越南与外国的密切联系,官方的海外贸易开始增加,一些西方知识也影响了越南国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南的航海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越南的通商口岸也有所发展。
海洋活动的这三个方面与越南的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成为越南海洋意识的条件基础。正是因为越南与海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海洋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才会发展成对越南后来的发展极为有利的海洋意识。
古代越南的海洋意识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了古代越南的社会意识,为越南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所以古代越南形成的海洋意识也反映了当时客观的物质世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海洋意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引起这种意识的海上活动、海洋活动和海上贸易也呈现出越来越自觉的趋势。后来的海洋意识具体有五个层次。
1.上帝的意识
因为古代越南人感到未知,害怕自然的力量,所以出现了很多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在越南的古代史书中,记载了许多与神灵有关的事件。对于古代越南人来说,这些神话已经形成了一种信仰,根植于他们的民族,是表达他们对自然敬畏的一种方式。正因为如此,为海神意识提供了绝佳的交流环境。
2.方位意识
这种方位意识代表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抽象的海洋概念,即世界上有四个海域,分别是东南、西北、西北,泛指全球;二是面向越南的海域朝向,如“东海”、“南海”;第三指以越南为中心,根据海道连接判断东西南北方向。
3.灾难意识
古代越南人民对海洋的恐惧,不仅仅是因为海洋的神秘,还因为海神府的存在,即越南人民认为海神府会给人民带来灾难。这些灾害主要是指暴雨、洪水、洪水和航运造成的危害。每当这些灾难来临时,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打击。
4.财富意识
除了灾害,海洋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收入和极大的便利。通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立水产养殖,收购食盐,海上贸易,发展滩涂农业,给越南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和财富。
5.海防意识
在古代,越南采取各种行动保卫其沿海地区。一开始只是为了防止擅自出海。发展到历史后期,开始特别重视海防,保护土地储备,防止外敌入侵。
在古代,越南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他们的生产水平低,生产工具落后,所以最早接触海洋是为了农业发展。后来随着历史文明的推进和各种条件的创造,越南萌发了海洋意识,到了后期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海洋意识的形成不仅促进了越南沿海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越南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海外贸易、水利建设、盐煮晒等海洋活动给越南社会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海洋意识引导越南人民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为越南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