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在室内的正确种植方法介绍
人们一般看到的竹子都是生长在室外的,也有人喜欢在室内 种植 竹子。不过对于室内种植竹子的 方法 却不知道。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竹子要在室内怎么种吧。
1、移植或上盆时间宜在早春3月前后或秋季8 - 9 月。幼株需带泥团。亦可挖取地下鞭茎,带土种植,4月发根长笋。
2、对中棵株以上进行移植或盆栽的,需带鞭茎和泥团,并放入干鸡粪屑等作基肥。种后均需浇足水放置半阴处。
3、冬季,应在根基部加土并施入基肥,增添营养。这样能促进鞭根生长并更新,也利于今后多长竹笋。
4、竹的耐阴性强,盆栽的在盛夏可放置在帘子或树阴下。忌烈日直晒,以防叶尖枯焦。冬季放在室内通风处即可。
5、水分要求,冬季土壤略偏干,春秋保持湿润,盛夏高温时可偏湿一些,但忌积水,以防烂根落叶。
竹子的价值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一般竹子造林5?10年以后,就可以年年砍伐利用。
在农业方面,竹子的利用更为普遍。竹子可编制各种农具,如箩筛、簸箕、扫帚、晒垫等。竹子还被作成一种乐器竹笛。将竹子的竹节打通当作水管,供农田灌溉和引水之用。四川自贡盐区用竹管输送盐卤,费用低廉,经久耐用。大竹秆削去竹青,扎成竹筏,吃水浅,浮力大,至今仍是我国南方内河上游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水利工程上,劈竹成篾,编成石笼,内装石块,围在岸边用来防止河岸冲刷,巩固堤坝,修建水库,在都江堰等全国著名水利工程上被广泛使用。在渔业生产中,竹子也广为利用,从简单渔具到复杂的器具,水产养殖的固定支架和漂浮物均要用竹子制成,渔船的网架、桅杆、船篷、船篱也都离不开竹子。
在园林绿化观赏上,竹子的利用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广州富韵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首创园林绿化观赏竹子的设计、施工、养护和返收购一条龙服务。竹,虽无梅的俏姿,菊的艳丽,兰的芳香,松的雄伟。然而,竹的高节心虚,正直的性格和婆娑,惹人喜爱,受人赞诵。所谓?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菊、竹?四君子,构成中国园林的特色。纵观古今,爱竹、书竹、画竹、诗竹之士,不仅喜竹之外形,更爱竹之内涵,无不把竹子当作做人之楷模。因此,人们喜欢在房屋周围、庭园、公园里种植竹子。园艺 爱好 者用竹子制作盆景。宜作盆景的竹子品种很多,如盆景中被列为十八学士之一的凤尾竹、娟秀文雅的观音竹、潇洒飘逸的佛肚竹,情韵幽深的湘妃竹、骨节劲奇的罗汉竹、秆紫古朴的柴竹等。
竹笋是我国人民传统的素食品种之一,用现代工业化方法将各种鲜笋加工成罐头食品,不仅可满足无竹地区人民食笋的需要,而且竹笋加工业已成为我国重要出口创汇行业。竹笋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学家认为竹笋是天然的保健食品,它纤维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能促进肠胃消化和排泄,常食竹笋可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滞留和吸收,具有防癌和减肥的功效。红竹、黄秆乌哺鸡竹等优质笋用竹,竹笋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产量高,红竹等竹种在农村中已开始推广种植。
竹杆光滑坚强,纹理通直,是制造乐器、 文化 体育用品、家具以及工艺美术品等的重要材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采用各种竹子制成的家具和用品占很大的比重。竹竿和竹制工艺品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例如著名的茶秆已有100多年的出口历史,主要用于钓鱼竿和滑雪杖;竹簧 雕刻 、竹席、竹屏、竹瓶都是驰名海内外的工艺美术品。
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一次栽植成功就永续利用,而且竹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竹鞭纵横交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土防冲,防风减灾等良好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竹子开花后成片枯死的原因这是人们长期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科学家对此也持有不同观点。有的科学家认为,竹子生长到一定的年龄,必然会出现衰老,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他们作了如下解释:植物的根、茎、叶叫做营养器官,它们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叫生殖器官,它们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植物的开花习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次开花植物,如稻、麦、竹子等;另一类是多次开花植物,如苹果、梨等。一次开花植物一生就开一次花,其特点是,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占优势,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生殖生长就渐渐转向优势,最后开花结实。因为开花结实要消耗掉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竹子开花,使竹鞭和竹竿贮藏的养分被消耗尽,多数种类,如毛竹、梨竹等,开花后地上和地下部分全部枯死。但是,象斑竹、桂竹、雅竹等少数竹种,开花后地上部分死亡,而地下部分的芽仍能复壮更新;也有个别竹种如水竹、花竹等,开花后植株叶片仍保持绿色,地下部分也不枯死。不过,应尽快砍去花枝,以减少营养消耗,从而保证竹林的正常生长。其实,竹子开花在我国古书中早有记载。《山海经》中这样写道:?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晋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晋惠帝元康二年,草、竹皆结子如麦,又二年春巴西群竹生花。?
近代,中外有关竹子开花的记载也不少。有趣的是,有时竹子还会出现越山隔省、跨海隔洲地开花。例如,1907年日本的淡竹开花,而远隔万里的英国皇家植物园中的淡竹也同时开了花。又如,1933年我国浙江嘉兴的竹林开花,而安徽六安马头镇周围10公里的竹林也全部同时开花。大面积竹林开花,会造成很大损失。1984年夏季,我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箭竹大量开花,开花后大片竹林枯死,造成珍稀动物大熊猫因缺食而死亡。
竹子开花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发生在天气长期干旱、竹林土壤板结、杂草丛生、老鞭纵横的竹园。这是因为竹子严重缺水,营养不足,光合作用减弱,氮素代谢降低,糖浓度相应增高,造成糖氮比较高,为花芽的形成和开花创造了条件。可见,竹子开花是恶劣的生长环境所引起的。因此,根据竹种的特性,采取适当的管理 措施 ,即可控制竹子开花。例如,对毛竹林,可采用松土、施肥、盖土、浇水、挖竹蔸、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就可避免竹林出现开花现象。
我们平常看见过许多植物的花,如菊花、牡丹花、桂花、月季花、玫瑰花等。看见这些花都已习以为常。可是,有些人一见到竹子开花便十分惊慌,说竹子开花是荒年之兆,还有些人给竹子开花这一自然现象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
植物的花开从营养体与花的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次开花的植物,一生中只开花结果一次,结果以后就完成了它一生的生命周期,植株也就死亡了。这包括一年生的植物、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第二种是一生中多次开花结果的植物,植物可存活多年,如苹果、桃、梨等植物。
竹子属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在开花前可以生长几十年,开花时竹叶的颜色有点枯黄,在竹枝间长出一些藤一样的东西,上面长有一些小粒子,这就是竹子花。
竹子开花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如天气干旱、植物体衰老等情况。在不利的生长条件下竹子得不到应有的养料,就会使竹子开花结果以产生活力强的后代来适应新的环境。
竹子在开花结果之后就会枯死。其实开花结果后就枯死的植物多得很,如麦子、玉米、高粱、花生等等。只不过是许多植物属一年生的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已司空见惯了,而竹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结果,比较少见,于是便觉得奇怪了.
>>>下一页更多精彩?适合室内养护的观赏竹子?
麻竹种植与管理技术是什么?
古人对竹林有着莫名的青睐以致于在传承的古诗词中有着较多描写竹的词句,例如“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以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故事凸显点点哀怨。
竹林
而斑竹一词若脱离诗词中的理解可代指北方的竹林,是因古代北方竹林因为地理环境而呈现出不连续的现象类似于斑点状故而有斑竹一说,如此可知古时北方是有竹林的但最终迫于各种因素而迁徙于南方,恰巧南方人对它有钟爱之感让它得以延绵和名留青史,让它被南方取代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无奈的现实逼迫,顺理成章的取代1、咄咄逼人的地理环境
水谓生命之源是有着它自身的理由的,因为人体的成分组成中水占了70%左右、植物根系发达为汲取水分、仙人掌虽耐旱只因肉与根系储水,所以任何东西的生存离不开水资源,竹同样如此。
在古代乃至如今北方的水资源一直都处于匮乏状态,以致在中国经济渐好之时进行了南水北调大工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灌溉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竹林因为长期缺水而渐渐死去连带的还有竹笋的灭绝,从而导致竹没有后代可以持续生存而它身影也渐渐只在黄河流域附近能瞥见了。
随着其地理的不断演变过程中,古代黄河中下游流域曾有着大片竹林,从气候上的研究可知此处的处于中、温暖地带适宜竹的生长,而南方温度就正好合适所以在水长期缺乏时竹也在渐渐的往南方迁移。
竹适宜12到22度左右的气候下生存,而北方常年处于一种空气干燥和大风狂乱的环境里,但竹结构却是中空的在这样的狂风中很容易折断亦或连根拔起,同时在北方的冬天里人们冷的裹着一身大棉衣都不愿出门可想当地的寒冷,所以在如此凛冽的气候里竹是很难抗拒这种冷冻的,因此竹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而言是一种奢侈的植物。
土壤的研究一直都是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竹生存于偏酸的土壤中,但就北方土壤研究大部分呈现中性或微碱性、碱性,也有少量的弱酸性是不适合于竹的生长的,而南方的土壤大都是偏酸性,这就是为什么在北方难以看到它的身影却在南方有连片竹林的原因。
2、人类繁衍岁月中的牺牲品
岁月不饶人这是亘古的道理,人在不断的生老病死但也有新生命的诞生与此同时伴随着活下去的理念,在古代的长河里战火是没有停休过的。
哪怕是有昭君的出塞换回来的虽有长达60年的安宁但始终也是逃不过战火的覆灭,在厮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烽火的四溅与马蹄的践踏,这导致了竹林被焚烧、幼嫩的笋扼杀于睡梦中。
这样的磨难对于北方的竹林的来说是场浩劫,是没有存活希望的噩梦,而人也是它的灾星。
在古代北方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过程中他们于本就环境恶劣的地理中对于食物和住所就显得尤为的看重,春笋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为此在笋冒出之季总会被人们采摘。
这使得北方竹林的面积渐渐的减少,就连古代华北最为出名的“鄠杜竹林”与“淇园竹林”也随之隐没了,从而造成了如今北方没有竹林而南方竹林连片的面貌。
未得青睐,避而远之1、竹被忽视了
南方对于竹的青睐不仅仅体现在文人骚客的喜爱,更有它中空结构的利用、解剖后柔软竹条的编织、枝丫的装饰之闲美,而在北方的地界里它的优点未被人们发现甚至被他们嫌弃。
竹的中空令它在北方直不起腰来,这也让当地人们认为它抵挡不住大风毫无用处、而竹由于枝丫细长与叶的凋零总是挡住人们的道路且易燃鉴于北方寒冷竹也因此常被用于取暖、更有竹的解剖有些许的刺毛容易伤人以及对于当时人们而言食更为重要所以没有人愿意解剖,更甚因为环境恶劣人们自顾不暇又怎么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制作不能果腹的竹器呢?
正因如此,竹原本能为人们带来福利的功能被忽视掉了在恶劣之下的自生自灭最终导致了它的没落。
2、输在了审美不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生活于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中因此他们的审美更加倾向于环境的优美、和谐似乎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山水画,也正是这样才会有像李白、刘禹锡、杜甫等等这样的诗人游历南方留下赞美竹之高洁的不朽篇章。
而对于北方人民的审美更偏向于内在,因为在环境的严峻里呈现不出关于竹唯美的境界,从而更加影响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由于审美的不同使得古时人民对于竹这一植物更加没有好感。
所以在他人毁坏竹林时没有人站出来阻止也没有人为它的稀少而痛惜,只怪它输在“审美”二字上,好在它愿放下、不强求而迁移至南方最终找寻到自己真正的归宿,活在诗人的笔下、布衣们的手下。
3、被抛弃在联系上
无论古今春笋都是一道美味佳肴,对于南方是一道极其常见的菜肴而对于北方显然不是。
竹的生长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水来维持而春笋在生长周期里需要的水就更为多了,这在水资源匮乏的北方来说无疑是奢侈加妄想的,更不会有人为了能吃到春笋而浪费水在这个上面更不愿意花费精力与时间,竹与人的联系就在此被切断了。
就住处而言有云:“茅屋为秋风所破”茅屋在北方是不抵用处的所以人们转头看向了竹,他们利用工具将竹一头栽进土里随之排列从而构成围墙、将之固定于屋顶防止茅草被吹飞,但随时间的流逝,竹会被虫蛀变的不结实、变的轻巧,因而竹原本的位置被木所替代了,它再次回到联系的深渊里持续堕落。
总结达尔文有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完美的揭露了世间的生存法则,竹之古代北方延绵却奈何终究抵挡不住随岁月流逝里的环境恶劣、人类强者的焚烧与践踏、两地审美差异的抛弃而最终存活于历史的长河里。
但法则于此竹选择了放弃与不强求而不远千里迁徙至南方,终在南方适宜的土壤、水资源、审美、气候中得以长存,更有幸获得此地人们的青睐发挥出了自己的功能,成为人们心上的宝贝之一,活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不再如北方时苟延残喘也让南方人民得到了它功能下的福利。
一、竹苗栽植技术
1、麻竹苗的栽植时间:麻竹一般在3~4月发叶,6~9月发笋,栽苗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进行。不过,在不同地区,由于温度、降水的季节性分配不同,则造林时间也不一样。如春季降雨充沛,无春旱的地区,1~3月份均可栽植。
如有明显春旱,但有充足水源灌溉或灌水条件好的,在1~3月份内任选时间栽培;而既有春旱,又不能较好的灌溉的,应在春旱及将结束,春季较大雨量的降雨期及将来临前栽植为好。竹苗栽种后就能很快满足体内的水分动态平衡。确保造林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一环,并有利于当年发笋长竹。
2、竹苗的选购与处理 竹苗应从正规公司购买,较大数量购苗时,应先前往苗地考察、签订相关合同。要按先整地改土,后栽苗的程序,衔节调运苗木时间。应随挖、随运、随栽。如一时不能栽完,应放在阴凉避风处“假植”,或用稻草打湿后覆盖,定时浇些水。
远距离运输需打泥浆保湿包装运输,防止根芽干枯。在运输途中或上下车时要注意保护竹苗不受损伤。在栽植前,用锋利快刀把竹头伤口削平,除光竹头笋壳,用浓泥浆(泥浆里加入适量浓度生根粉更好,生根粉的包装袋上有使用说明,按说明操作)浆根备栽。
3、栽植方法:由于麻竹的地下茎有节间缩短的特点,在土壤中不作长距离的蔓延生长。栽苗时在整 翻好的土壤上或栽植穴上面需开穴栽植,穴的空间处理很重要,要求每穴(每丛)用腐熟堆肥、厩杂肥15~25千克,与表土拌匀垫底,浇足底水,然后将竹苗直立栽植于穴内,分层对竹蔸盖土。
竹蔸部覆土时要使细土与之紧密结合,适当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实,然后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以免穴内积水,弧形高度仅高于竹苗秆基3~5厘米,栽植深度以刚露出竹枝的一个节为准。注意回土以压实为度,不能用锄头捶打覆土。
栽后灌足定根水;栽苗后,可用地膜或稿杆覆盖,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发新根;覆盖后若发现土壤干燥或遇持续晴天,应揭膜灌水后再覆盖上地膜。当气温回升,夏季到来时揭去所盖地膜。竹苗成活走新根后才能按要求施肥,未成活或半成活时不宜施肥。
二、管理技术
1、灌溉
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新栽的竹苗,经过挖、运与栽植,根蔸受到损伤,吸收水分能力降低。若土壤水分不足,竹苗会因失水而枯死;相反,若因林地排水不良,基至栽植穴积水,根蔸不能正常呼吸代谢,会腐烂死亡。
所以造林第一年初,如遇久旱不雨(7~10天),土壤干燥时,则必须及时灌溉;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或遭冲刷时,又须及时培土和做好排水工作。灌溉时可以开挖水平沟引水自流灌溉,灌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度;排水可在林地周围开排水沟,也可在林中挖排水沟引出。
2、松土除草
新造竹林,在林枝郁闭前,每年要松土除草1~2次。第一次在5~6月,这时杂草幼嫩,易腐烂;第二次在7~8月。稀植林栽后的1~3年可以间作豆科作物,若有间种则结合抚育农作物进行。同时,注意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壅垛压青,把杂草铲除后堆在竹蔸附近,也有培土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笋生长,可提高产量。
3、施肥
每年3次。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扒土暴晒后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常用的春肥有人粪尿、猪栏肥、牛粪、饼肥等。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千克,或腐熟的饼肥7~10千克,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千克。
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第二三次施肥(追肥),应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千克,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千克。
先在竹丛四周开沟,将化肥均匀地撒入土内,或用水将化肥稀释后浇灌,施后随即盖土。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触嫩笋,以免引起竹笋萎缩死亡。
4、培土
未出土的竹笋,笋箨黄褐色,笋质细白脆嫩、味鲜。竹笋出土受光后,笋箨变绿或暗褐,竹笋老化,笋质降低。因此,在竹笋尚未出土前,用细碎的潮土培土,可避免竹笋的笋箨见光变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笋质量。通过培土,还可培育大笋,提高产量,培土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
5、扒晒
扒土是让竹蔸上的笋目露出土面,暴见阳光,以便提高温度,刺激和促进笋目萌发,同时也便于施肥。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用锄头自外向内将竹丛四周的土扒开,使笋目露出土外,但应注意不要损伤笋目。然后结合施肥ā覆土填回土壤。
6、割笋
割笋应掌握日期,割笋过早,笋体过嫩,产量低;过迟,则笋体老化,品质差。一般出笋初期和末期气温较低,竹笋生长缓慢,可每隔5~6天割1次,出笋盛期,气温高,生长快,笋质容易老化,每隔3~4天割1次。
割笋时,先扒开竹笋四周的泥土,用割笋刀从笋蔸上部切下割断,采割时切勿损伤附近笋目,割后必须用泥土覆盖已割笋的笋蔸,如肥水充足,其上部的笋目还会萌发出竹笋。结合割笋覆土,在竹丛四周松土除草。
7、留笋养竹
采笋与留养母竹是重要的技术关键,因为竹林是异龄林,合理的年龄结构及每丛保留合理的立竹数量甚为关键,可以视为竹林产量形成的内因。母竹留养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养竹方法
第一年,竹苗栽植造林成活后,在首批出土的竹笋中,选留健壮的竹笋1~2株抚育成竹。新竹长成后,在冬季来临前可砍去1/5~1/4的竹梢,以减少蒸腾,提高抗寒力,促使来年多发笋。关键是不能在中后期出的笋中去“留母”,也就是说,中后期笋可以全部挖食。
第二年,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本年度每丛可产竹笋5~10千克。
第三年,将早晚期笋全部挖食,只在第一支派、第二支派的盛期笋中选留2~3株母株。如果初期选留母竹多了会过多消耗竹丛养分,影响当年竹笋产量;而晚期发的笋,往往成竹质量差,而且此时选留母竹到冬季梢部尚未老化,易受冻害。
第四年,同第三年一样留养母竹,至年底,每丛留存母竹(1~4年生竹)7~8株。此时竹林已开始进入郁闭成林,每丛产笋20千克左右。
第五年,可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
第六年,除首批笋选留2株外,可将全部出笋挖食,并于年底把第一年留养的母竹与栽植的母竹砍去。以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
第七、八、九年就只采笋,不留母竹。
第十年除采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于冬季将第三年留养的母竹砍除。
总之,麻竹的经营管理,以每丛母竹保持在7~8株左右为好。造林成活后留好母竹,每年都可采笋。每隔4~5年疏伐一次,而疏伐当年又留母一次。最好在8~10年时挖老竹蔸一次,以放宽地下空间,有利于林地持续利用。
第二种留养母竹的方法
在第1~2年“留母”,即第一年的首批笋选留2~3株。
第二年在头年留的新竹上长出新笋,又各选留1~2株培育成新竹。这样每丛竹中就有新竹7~8株。
第三、四、五年只割笋,不留母竹。
第六年除割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在冬季砍除3~4株老的母竹。
第七、八、九年同第三、四、五年。
第十年同第六年,并将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
如此周而复始。由于笋用林每年要从林地里采笋,带走大量有机物质,因此,为了确保稳产高产,必须补充养分。要求每年每公顷追施有机肥37500千克;并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为主,每年每公顷225千克,可分期施肥。
麻竹栽培病虫害防治
1、竹象鼻虫:竹象鼻虫的幼虫蛀食竹笋,使竹笋内部霉烂,继而死亡。成虫每年发生一代,于土室中越冬,次年5月开始出土活动,6~7月活动盛期。成虫有假死现象,不善于飞翔,在笋体上啃咬笋箨纤维堵塞槽口。卵约经1周孵化为幼虫并蛀入笋体取食,被害幼笋则逐渐死亡。
防治方法:冬季结合林地垦复翻土,适当深挖,破坏竹象鼻虫的土室。在清晨或黄昏人工捕捉该虫的成虫,立即杀死。捕杀幼虫。当发现笋尖枯萎发黄,笋体变软,则被虫害的可能性极大,可用利刀切开捕杀。
2、竹螟:竹螟又称竹苞虫、竹卷叶虫。幼虫吐丝卷叶取食,大模发生时竹叶可被吃光,影响光合作用,使来年出笋很少。成虫每年发生一代,有趋光性,在交尾产卵前需吸食花蜜补充营养,6月中下旬取食竹叶,7月中下旬老熟,到冬季在竹蔸附近疏松土中做茧越冬
防治方法:冬季结合垦复松土,消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现幼虫卷叶时,可喷90%敌百虫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毒杀。5月底成虫出现期间,可用黑光灯诱杀。虫口密度大时,可在林中放“721”烟雾剂熏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