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之夷陵人文言文
1. 翻译古文
文安之,夷陵人,天启二年考中进士。
后被贬,给了文书,到南京从事工作。福王当政时候,起用他作为詹事。
唐王又召见他任命为礼部尚书。他正在打仗,就都没去。
永明王年间因瞿式推荐,和王锡兖一同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也没去。顺治七年六月,安之到梧州拜访皇上。
安之素来有高雅情操,与皇上谈及宦官之事,(遭国变,绝意用世)。到这是发现国家情势越发危急,凛然大义想要去匡扶社稷,于是就职了。
当时严起恒是首辅大臣,王化澄、朱天麟次于他,(但)严起恒让安之在他的位置而他自己居于下位。 有几个地方不怎么会,大概翻译下,希望能帮到你。
2. 翻译古文文安之,夷陵人,天启二年考中进士。
后被贬,给了文书,到南京从事工作。福王当政时候,起用他作为詹事。
唐王又召见他任命为礼部尚书。他正在打仗,就都没去。
永明王年间因瞿式推荐,和王锡兖一同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也没去。顺治七年六月,安之到梧州拜访皇上。
安之素来有高雅情操,与皇上谈及宦官之事,(遭国变,绝意用世)。到这是发现国家情势越发危急,凛然大义想要去匡扶社稷,于是就职了。
当时严起恒是首辅大臣,王化澄、朱天麟次于他,(但)严起恒让安之在他的位置而他自己居于下位。 有几个地方不怎么会,大概翻译下,希望能帮到你。
3. 文言文《故霸州文安县主薄苏君墓志铭》的翻译及答案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事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
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 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于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 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
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数千里之外,苏洵父于由默默无闻而一日之间名扬京城,于是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插)的样子。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健谈的人。
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
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之人了! 苏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亲;父毋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三代都不显达。苏序有三个儿于,长于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靠文章考中了进土;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到读书。
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
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
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
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
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 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
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于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开始的时候,欧阳修为他向朝廷推荐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后来又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作了霸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礼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 平 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58岁。
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特地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职,命令有司准备船载着他的尸体回蜀地下葬。 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惠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抚养人家的孩子,因此乡邻都很感激他。
苏洵晚秒年喜欢《易》,曾说:“《易》的内容大深奥了,加上遗失而弄不明白的地方,一些儒生拿附会之说混淆它,去掉这些(附食之说)那么圣人的思想就显现出来了。“著有《易传》但没完成就死了。
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在了彭山的安镇乡可龙里。
4. 《黎秋丈人》古文翻译原文: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女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疑似》
翻译:
大梁城的北部有座叫黎丘的小山,(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不分明而想像的迹象,不能不仔细考察。要查明这种相似而可疑的迹象,一定要找熟悉这类事物的人。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他们了解得很清楚。
5. 故霸州文安县主薄苏君墓志铭译文我是嘉兴秀洲现代的,把分给我啊!!!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
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 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 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
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
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①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
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
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②,故得之精。
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 以来抚花掂拘郾饺淀邪丢矛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 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 有八。
天予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 乡人多德之。
盖晚而好《易》,曰:“《易》 之道深矣,汩③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
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选自欧阳修《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注释:①茂才异等: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秀才称“茂才”。
异等,特别优 秀。②悫,音què,诚实。
③汩,音gǔ,埋没。 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事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
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 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于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 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
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数千里之外,苏洵父于由默默无闻而一日之间名扬京城,于是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插)的样子。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健谈的人。
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
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之人了! 苏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亲;父毋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三代都不显达。苏序有三个儿于,长于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靠文章考中了进土;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到读书。
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
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
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
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
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 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
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于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开始的时候,欧阳修为他向朝廷推荐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后来又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作了霸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礼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 平 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58岁。
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特地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职,。
6. 关于陆九渊这个人的文言文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日:“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又日:“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翻译:
陆九渊,表字子静,长到三四岁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为什么无边无际,父亲笑着不回答他,他竟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到了他十三四岁时,行为举止不同于其他的小孩,人们见到他都敬重他,他对别人说:“听人诵读伊川的语录,自我感觉伊川之学不合口味”他又说:“伊川(程颐)所说的话,为什么与孔子、孟子的言论不相类似,最近我发现他学说里有很多有不对的地方。”初读《论语·》,就怀疑他们的言论有些矛盾;一天他读到古书
有对“宇宙”二字解释,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他忽然醒悟说:“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内的事”。
7.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在明朝出没出过礼部尚书明末的礼部尚书文安之!找死我了,分拿来吧!
百度百科:
文安之,夷陵人,明末大臣。
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除南京司业。崇祯中,
就迁祭酒,为薛国观所构,削藉归。久之,言官交荐,未及召而京师陷。
福王时,起为詹事。唐王复召拜礼部尚书。安之方转侧兵戈间,皆不赴。永
明王以瞿式耜荐,与王锡兖并拜东阁大学士,亦不赴。顺治七年六月,安之谒王
梧州。安之敦雅操,素淡宦情,遭国变,绝意用世。至是见国势愈危,慨然思起
扶之,乃就职。时严起恒为首辅,王化澄、朱天麟次之,起恒让安之而自处其下。
孙可望再遣使乞封秦王,安之持不予。其后桂林破,王奔南宁。大兵日迫,
云南又为可望据,不可往。安之念川中诸镇兵尚强,欲结之,共奖王室,乃自请
督师,加诸镇封爵。王从之,加安之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
处军务,赐剑,便宜从事。进诸将王光兴,郝永忠、刘体仁、袁宗第、李来亨、
王友进、塔天宝、马云翔、郝珍、李复荣、谭弘、谭诣、谭文、党守素等公侯爵,
即令安之赍敕印行。可望闻而恶之,又素衔前阻封议,遣兵伺于都匀,邀止安之,
追夺光兴等敕印。留数月,乃令人湖广。安之远客他乡,无所归,复赴贵州,将
谒王于安龙。可望坐以罪,戍之毕节卫。
先是,可望欲设六部、翰林等官,虑人议其僭,乃以范矿、马兆义、任僎、
万年策为吏、户、礼、兵尚书,并加行营之号。后又以程源代年策。而僎最宠,
与方于宣屡劝进,可望令待王入黔议之。王久驻安龙,可望遂自设内阁六部等官,
以安之为东阁大学士。安之不为用,久之走川东,依刘体仁以居。
李赤心,高必正等久窜广西宾、横、南宁间。赤心死,养子来亨代领其众,
推必正为主。必正又死,其众食尽,且畏大兵逼,率众走川东,分据川、湖间,
耕田自给。川中旧将王光兴、谭弘等附之,众犹数十万。
顺治十六年正月,王奔永昌。安之率体仁、宗第、来亨等十六营由水道袭重
庆。会谭弘、谭诣杀谭文,诸将不服。安之欲讨弘、诣,弘、诣惧,率所部降于
大兵,诸镇遂散。时王已入缅甸,地尽失,安之不久郁郁而卒。
8. 夷陵县至喜堂记的原文及翻译峡州治夷陵,地滨大江,虽有椒、漆、纸以通商贾,而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贩夫所售不过鱐鱼①腐鲍,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贾皆无为而至。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
州居无郭郛②,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虽邦君之过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趋。而民之列处,灶、廪、匽③、井无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夷陵者,楚之西境,昔《春秋》书荆以狄之,而诗人亦曰蛮荆,岂其陋俗自古然欤?
景祐二年,尚书驾部员外郎朱公治是州,始树木,增城栅,甓④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又教民为瓦屋,别灶廪,异人畜,以变其俗。既,又命夷陵令刘光裔治其县,起敕书楼,饰厅事⑤,新吏舍。三年夏,县功毕。某有罪来是邦,朱公与某有旧,且哀其以罪而来,为至县舍,择其厅事之东以作斯堂,度为疏洁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成,又与宾客偕至而落之。
夫罪戾之人,宜弃恶地,处穷险,使其憔悴忧思而知自悔咎。今乃赖朱公而得善地,以偷宴安,顽然使忘其有罪之忧,是皆异其所以来之意。
然夷陵之僻,陆走荆门、襄阳至京师,二十有八驿;水道大江,绝淮,抵汴东水门,五千五百有九十里。故为吏者多不欲远来,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岁满或自罢去。然不知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作至喜堂记藏其壁。
夫令虽卑,而有土与民,宜志其风俗变化之善恶,使后来者有考焉耳。
峡州治所夷陵,地临长江,虽然有椒、漆、纸可以流通于商人,然而民间习俗节俭简陋,常常自产自足,没有什么需要依赖各地的。小商贩所出售的,不过是干鱼咸鱼,老百姓所喜欢的东西罢了,大富商都因无利可图而不到这里来。地方偏僻而且贫穷,所以夷陵是下等的县,而峡州是小州。
州居没有外城,大路不能通行车马,市面没有商铺排列,而咸鱼店铺腥臭得不能进去。即使是州君经过街市,也一定常常下马,捂着鼻子快步走过去。而老百姓居住的地方,灶屋、仓房、厕所、水井混杂在一起,一个房间里上层住人,下面养猪。覆盖屋顶都使用茅草竹子,所以每年都常常发生火灾,而当地风俗信奉鬼神,百姓相传说修建瓦屋的人家不吉利。夷陵这地方,是楚国西部边境,以前《春秋》记载楚国时把夷陵当做少数民族地区,而写《诗经》的人也称之为“蛮荆”,难道夷陵的陋俗自古就这样吗?
景佑二年,尚书驾部员外郎朱(庆基)先生治理峡州,开始栽树,修筑城栅,用砖铺砌南北街道,规划街市区域。又教百姓建造瓦房,把灶屋和仓房隔开,把住人与养猪分开,来改变夷陵的习俗。这些事情完成后,又命夷陵县令刘光裔加以治理这个县,建造供奉皇帝诏书的楼阁,整修官府办理公务的正堂,翻新官吏宿舍。景佑三年夏天,夷陵县的这些工作都完成了。我犯了罪来到此地,朱先生和我有老交情,而且同情我因贬谪而来,为我来到县府,选择正堂东边的地方修建至喜堂,规划宽敞洁净高大明亮而朝阳,让我住在这里调养心情。至喜堂建成后,他又和宾客一起来到这里庆贺落成。
我是犯罪的人,应该贬弃到偏僻恶劣之地,安置在穷困险恶之处,使自己身心劳苦愁思,然后才知道悔恨过错。现今竟依赖朱先生而得到好地方,得以苟且快乐安逸,欢快地使人忘掉有罪在身的忧愁,这都与我贬谪而来的原意不一样了。
然而夷陵偏僻,从陆路经过荆门、襄阳到达京城,有二十八处驿站的路程;水路取道长江,渡过淮河抵达汴京的东水闸,共五千五百九十里。所以做官的人多数不愿意来,而已到夷陵做官的人常常不能交卸职务,到任期届满后有的便自行辞职离去。然而不了解夷陵习俗原始质朴,很少盗窃争讼,县令每天的饮食有米有鱼,又有橘、柚、茶、笋四季时令鲜味,江山秀美,县府居室修整完善,没有不令人满意的。这并不是只有犯罪的人可以忘掉忧愁,而是凡来夷陵做官的人无不开始来时不高兴,来到后又喜欢了。作了《至喜堂记》,嵌砌在墙壁之间。
县令地位虽然低微,但负有守土安民的责任,应该记载地方风俗变化的好坏,让后来接任县令的人有所考证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