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的功能主要有
航运、灌溉、分洪。
1、中国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用于航运,便利了大运河周边居民的出行。
2、灌溉。中国大运河水量充足,两岸居民可用于灌溉农作物。
3、分洪。中国大运河河道宽而长,在洪水来临时可以作用于分流泄洪。
埋藏地下的“坎儿井”,如何浇灌地面庄稼的?
坎儿井这种特殊的水利工程科学合理,具有很多的优点:一是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二是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三是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的“清凉剂”;四是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动力。
天山雪水通过坎儿井滋养林草,灌溉农田,提供动物、牲畜及人的饮用水,发展了以水果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给干旱、燥热的吐鲁番盆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坎儿井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泉,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汗水和生命创造的吐鲁番文明。
1.地形:新疆的地形轮廓主要特点是“三山夹两盆”。北边是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尔泰山,中部是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南边是东西走向的昆仑山脉。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是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的是南疆的塔里木盆地。
2.气候:①新疆位于非季风区内,属于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②新疆云量少,光照强,气温的日较差大。
新疆气候特征是干旱,表现为光热丰富,降水稀少。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是远离海洋和高山环绕。来自海洋的水分在长途输送过程中逐渐减少,到达新疆上空时又被高山阻挡,不但水分减少,也形成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因此干旱。
坎儿井与横亘我国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是由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于2 300年前,在干旱燥热的气候条件下,结合当地水文地质特点,从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而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是我国最长的地下灌溉系统。直到今天,它仍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新疆的坎儿井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在坎儿井发展的最兴盛时期,新疆共开凿有1700多条、长5000多千米的坎儿井,仅吐鲁番地区就有1200多条。坎儿井被称为“地下大运河”。
新疆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其伟大性与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可以比肩,许多人对它十分好奇,好奇它是如何在荒漠里?立足?,大面积浇灌地面庄稼,让戈壁变成绿洲的。本回答将对这一水利工程概况、组成、原理等做一个简要介绍。
1、坎儿井不是简单的井渠,它是一个由竖井、地下和地面渠道、水坝四大部分组成的庞大灌溉系统。竖井是一种竖直的井状管道,既能将高山之水引至地下水渠,又能作为通道将挖掘的地下暗渠的淤泥等输送到地面,它们从高空看像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小土包,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如地面)井的深度较小密度较大,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如山腰)井的深度较大并且排布更为稀疏。地下渠道和地面渠道,毋庸置疑都是输送水体的人工河,前者运水又储水,弥补荒漠?吞水?的缺陷,后者则直接将水?分批?送到需要的地方,供生产生活所用。
2、坎儿井工程既反映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水平,又是因地制宜进行资源利用的绝佳措施。坎儿井规模很大,在吐鲁番内总数有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这在机械化水平并不发达全靠人力的古代来说,着实为一大壮举。想想暗渠的淤泥和井的深度,就觉得十分伟大。当然,吐鲁番干旱燥热的地理环境也为工程建设增加了难度。但是,存在即合理,需求即突破,人们充分利用吐鲁番稳定坚实的地质条件进行工程建设,借助吐鲁番的地势差进行储水运水,并通过涝坝等调动性,让整个戈壁都感受到了水的甘霖。
坎儿井,浇灌的不仅是干旱的土地与戈壁,以及华夏文明的绚烂与热情,更浇灌了炎黄子孙的创造自豪与热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