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营养饲料与生理系
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发展是伴随着我校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而逐步沿革发展而来的。该系成立于2007年1月,主要从事和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生理、营养需求、饲料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科技服务。 营养与饲料与生理系的沿革和发展主要经历如下阶段
(一)、发展阶段
1952年以前,我国水产教育体系中尚无鱼类生理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相关课程,随着全国水产教育形势的发展, 1956年我校生理课被定为基础课程,并编写了教学大纲。,1960年我校王义强老师组织主编了我校第一本《鱼类生理学》教材,以后在1990年由王义强先生又主编了《鱼类生理学》全国统编教材。 1992年,由我校赵维信老师还主编出版了全国农林高等专科学校的《鱼类生理学》教材。目前,由魏华教授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鱼类生理学》。
我校198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鱼类生理学的硕士研究生,这在水产院校是最早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86年开始由王道尊为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专业本科生开出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课程,1994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王道尊副主编。1995年周洪琪为研究生开出“水产动物营养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2000年以后,陈乃松开设“水产饲料学”,黄旭雄开设“生物饵料学”,殷肇君开设了水产“饲料加工工艺学”,冷向军将开设“饲料毒物学及水产品安全学”,周洪琪将开设“饲料质量检验”。2006年以后,成永旭教授同时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水产动物营养繁殖学》课程。1988年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建立水产养殖学博士点,2000年开始招收营养饲料博士研究生。周洪琪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二)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成立
2007年根据学院学科整合和调整,将原来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研室和生理教研室进行合并,于2007年1月,组建了生命学院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系现有教职工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还有两人为在读博士。平均年龄40岁左右。现今营养饲料生理系(系主任 成永旭,付系主任 黄旭雄)有两个教研室,即营养饲料与生理教研室( 室主任:陈乃松,付主任 华雪铭),生理教研室(主任 曲宪成)和正在筹建的上海水产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周洪琪教授为本系的总顾问。 我校水产养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水产养殖呼唤高效生态的健康养殖,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营养饲料与生理系在水产养殖学科的重要地位。其原因:(1)水产动物饲料日益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第一要素。水产养殖中最重要地技术要素为四大要素:水,种,饵,病。水是前提,种是载体,饵是物质基础,水产生产的第一要素。(2)我国水产饲料发展和现状决定了其科研教学的重要性。饲料工业发展促进养殖水平提高,但仍需发展。
学校和学院在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对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的发展已形成共识,认为本系教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团队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水产养殖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的水平,特别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营养饲料与生理系应活跃在我校产学研发展的前沿。 主要科研方向和相关情况(见下表)
表:营养饲料与生理系科研优势方向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统计发表论文数 科研课题数 备注 营养饲料与免疫方向 180余篇 40 早期青鱼,后期鱼虾 生殖与内分泌 100余篇 20个 早期鱼,后期虾蟹 营养繁殖学 80余篇 25个 主要集中蟹类 1、办好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教育
2、建好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拟保持和形成如下三个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1)配合饲料研究团队
2)营养繁殖学研究团队
3)生理和内分泌干扰素研究团队
3、搭好科技平台,促进产学研发展
根据营养饲料学科的特点,在营养生理系层面上重点建设“两个研究实验室”和“一个转化服务平台”,即 饲料分析与检测实验室, 饲料机械与加工实验室和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
4、凝聚科研方向,多出科技成果 目标重点凝聚在蟹类研究方面,兼顾虾和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两只蟹,两条虾,两条鱼”,力争通过集成申报大项目,在3~5年内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两只蟹: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
两条虾:克氏原螯虾,日本沼虾
两条鱼:鳗鲡(黄鳝),银鲳
由于以往的捕捞和养殖多采取无组织、粗放型、甚至是掠夺性的生产方式,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显露出其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如渔业资源衰竭、生态环境破坏、渔业新技术引入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又直接关系到渔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整体的、和谐的社会发展观。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渔业生产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保护应尽可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作为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能源、粮食、资源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产生的,是对人类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增长的发展观的一种沉重反思。渔业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国内外渔业界共同议论的热点。 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1)公正性原则,强调发展应追求两方面的公正,一是本代人的公正,即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并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公正,即本代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2)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必须约束人类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行为。?(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一定也不是唯一的,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总的目标应该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遵从。 1?我国海洋渔业目前面临的困境1.1?渔业资源日趋衰竭?主要表现为:一是渔业产量年年增长,但渔船的总体经济效益却逐年下降;二是有些优质鱼类产量锐减;三是海洋污染严重,赤潮频繁;四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1.2?水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渔业水域污染严重,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受到了破坏,南海区域沿海地区每年向近岸排放废水约30亿吨,造成近海水域的污染和海洋环境的恶化。沿岸海域环境污染对渔业的影响及危害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1.3?近海渔业作业范围缩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造成了我国近海渔业作业范围的缩小。随着专属经济区的划定,我国近海渔业的渔场范围将缩小,在近海渔场范围受限制的条件下,如果不能压缩和控制捕捞力量,势必进一步加剧近海渔业“捕捞过度——单位产量下降——渔获种类低龄小型低值化——资源衰退”的恶性循环。200n mile专属经济区确立后,世界公海的渔获量由5%增至8%~10%,公海渔业资源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威胁,公海渔业的管理和限制将更严、更多,远洋渔业的发展面临着更新的问题和挑战。 2?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我国海洋渔业来说,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保护和恢复各类渔业资源,以求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为此,作者提出以下几条策略。2.1?更新观念?强化生态养殖理念,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广大养殖户和渔民间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养殖户从长远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自觉抵制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强化生态养殖理念,提高他们进行生态养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2?综合开发?按照资源经济替代性原则,走综合开发之路,引导渔民合理转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捕养”结构,要坚持“捕养并举,主攻养殖”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高产量、高效益的名特优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所占的比重;实施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切实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还应注重产品收获后的加工,不断提高水产加工业水平。扩大生态养殖规模,延长水产品产业链。一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为实行生态养殖创造条件。二是进行设备创新,加快加工流通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和设备上的创新,从而真正使生态养殖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运行体系,以便提高水产养殖的整体效益。2.3?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和损害?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一是控制渔船增长,实行配额捕捞制度,完善现有的休渔制度,缓解资源衰退现象,抑制捕捞能力的增长,切实巩固休渔成果。二是控制污染海洋环境的源头,防止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保持海洋载体处于良好状态。三是加大管理力度,从严打击破坏海洋环境行为。四是加快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步伐。注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尽量压缩容易造成环境破坏的养殖业,加快发展环保生态型养殖业。2.4?加强渔业法制建设?实施海洋资源法制化管理。从根本上确定海洋自然资源在经济上的具体实现形式,逐步健全海洋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确定地方海洋主管部门作为海洋资源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各涉海部门间协调的、具有活力的职能关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新海洋制度相适应的渔业法律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规范化的渔业执法队伍;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经济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增强执法手段,提高指挥和调度协同的能力。2.5?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科学技术可以提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渔业资源浪费、更加合理地利用和开发渔业资源,从而增进渔业资源安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又支撑着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科技兴渔”,向科技要资源,向科技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手段有很多:?一是要造就一支整体素质高的渔业科技队伍,提高参与开发水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加大水产科技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应用的力度;?三是要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发展生物技术;?四是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提高科研成果应用与渔业生产的转化率;?五是推广实用技术;?六是要完善渔业标准。?此外还应建立海洋开发研究中心,采取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海洋人才,抓好海洋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国际间和港澳台地区的海洋科技合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发展我国水产生物技术,要尽快增加投入强度,借鉴国外鱼类生物技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成就,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物资源、提高鱼类生长速度、抗逆性和改善品质,广泛应用基因工程疫苗,解决主要养殖对象的退化和病害问题,恢复我国养殖品种的优良性状,调整我国增养殖业种类和结构,避免养殖品种的遗传枯竭,实现水产生产良种化,以达到降低投入、提高产量和效益的目的,这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高新科技手段。?21世纪将是一个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时代,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池塘老化、水质环境污染、管理与技术滞后等诸多原因,水产动植物病害不可避免,新的病害不断涌现,有的已呈暴发性趋势。“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将病害的控制与环境的改善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研究水产动植物健康养殖的模式,加强病原、病理、传播途径等方面研究,对养殖生态环境、养殖模式进行优化、提供有经济意义并可迅速推广应用的新种质资源,推广疫苗和免疫诊断等应用技术。“健康养殖”已成为控制水产动植物病害大规模暴发、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水域污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养殖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保持和促进我国渔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应运用标准化来实现渔业现代化生产,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我国渔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一要完善渔业生产的环境标准;二要制订并完善水产养殖的品种、亲本和苗种质量标准以及水产养殖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三要制订饲料、渔药和病害防治技术标准。四要制订包装、运输、储存等配套标准以及进出口水产品苗种检疫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海洋渔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海洋渔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海洋渔业高速发展的21世纪,要确保实施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渔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并进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1]龙华.试论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4)[2]王淼权.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农业经济,2003.1?[3]吴敬友.加入WTO对北海渔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调查研究报告,第51期[4]李珠江.广东海洋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粤海通讯,2005.1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8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