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云南省农业厅的内设机构

云南省农业厅机关内设20个处室和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办公室、驻厅监察室:

云南省农业厅的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组织协调机关政务工作,协助厅领导处理日常事务;负责文秘、文书档案、行政许可、政务信息、政务公开、督查、信访、保密、保卫、综合性会议组织等工作;负责组织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和省政协委员提案;负责对外宣传、新闻发布和公共关系;协调组织综合问题的调研,起草部分综合性文件、报告;负责我厅对台事务;负责机关财务、财产管理等工作;负责机关社会保险工作。

(二)人事处

负责厅机关和直属单位的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劳动工资、安全生产、科技干部管理、技术职务评聘、工人技术职务考试考核评聘、出国人员政审、落实政策、人事档案、侨务等工作;负责厅系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推荐、审查;负责全省农技干部培训,拟定全省农技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有关政策,经批准后实施;指导和组织全省农业系统劳动工资统计、工资制度改革,指导管理全省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全省农、牧、渔、农机业工人技术等级以及技师考评,指导全厅系统社会保险工作。

(三)产业政策与法规处(云南省人民政府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

综合指导、监督全省农业系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贯彻农村体制改革政策并组织实施;组织或参与云南省农业和农村政策、法规、规章的调研、起草工作,对其他部门起草的法规、规章中与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关的条款提出修改意见;负责全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政策调研,指导全省农村经济经营工作;负责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协助有关部门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重大恶性案件;负责全省农业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开展全省农业系统法制宣传和培训;负责厅发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报备案、清理和汇编;审核厅机关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强制等具体行政执法决定;承担农业行政复议工作;负责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承担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注: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具体工作由云南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承担)

(四)发展计划处(云南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拟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年度计划;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组织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编制农业指导性计划并监督实施;研究提出省年度主要农产品、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出口政策建议,拟订农业开发规划并监督实施;承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关工作;承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村容村貌政治工作;完成厅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财务处

提出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信贷和保险等有关政策建议;编报部门预算并组织执行;承担提出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政策和项目建议,经批准后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并指导实施;指导、监督财务、国有资产、政府采购管理等工作;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完成厅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对外交流合作处

承担农业贸易促进和农业经济、技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参与农业对外援助政策和规划制定,协助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农业援外项目;综合归口管理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工作;负责实施、管理农业利用外资项目。

(七)科技教育处(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

贯彻执行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民培训、生态环境和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编制制定全省有关科技、教育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指导全省农业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负责农业科技项目的储备;负责有关科技项目及科技产业化项目计划管理;负责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管理工作;负责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继续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外来物种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负责农业科教宣传工作;组织农业重大科技攻关、技术开发;组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及推广;承办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及表彰奖励。

(八)种植业管理处

负责研究制定种植业发展规划、计划,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合理利用资源;提出种植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和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开展种植业政策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负责宏观指导全省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和全省中低产田地改良工作;负责商品粮基地建设及优质经济作物商品基地建设;负责农业生产资料需求计划的横向联系;负责农作物种子、植物检疫、肥料、农药等行业执法工作,按分工管理指导全省农作物技术推广、种子、植保、土肥等工作。

(九)渔业局(云南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云南省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拟定渔业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渔业资源保护利用目标、规划和措施,提出渔业发展战略和政策、重大技术措施;制定水产科研、技术推广的规划,管理水产科技成果;监督检查国家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参与制定本省的渔业法规;负责保护管理国家渔业资源、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渔业环境;代表省政府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维护国家和本省管辖水域的渔业权益,监督管理渔港、渔业专用港区、水域的港航安全秩序,协调处理渔事纠纷;负责指导渔船安全监督管理和船员考试培训;负责渔业质量管理工作,承担水产品质量和水产苗种、渔用饲料、药物及渔机渔具等渔业生产资料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云南省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工作。

(十)畜牧处

组织拟定畜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提出产业发展规划、发展重点、重大技术措施及推广项目;组织全省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组织对畜牧发展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工作建议;指导全省的畜牧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提出畜牧行业有关项目及投资建议,参与行业项目的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负责全省的种畜禽管理工作,审核发放种畜禽生产许可证,审核登记省级畜禽新品种;负责畜牧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综合分析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十一)兽医处(云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

组织拟定全省兽医与兽药行业发展战略及动物疫病防治政策;负责拟定及组织实施全省兽医及兽药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以及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提出兽医及兽药行业有关项目的投资建议,参与本行业项目实施及管理工作;负责动物疫情管理,统一组织、协调全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依法监督、管理全省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和药政管理工作,审核发放兽用生物制品供应(经营)许可证;负责兽医公共卫生、动物及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兽药残留监控、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承担云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二)草山饲料处(云南省饲料工作办公室)

负责编制草原生态建设、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执行草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承办草种生产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和管理工作;负责全省饲料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拟定全省饲料行业发展战略及政策,提出饲料工业行业发展和管理思路、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拟定饲料质量监测体系的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拟定全省畜产品加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收集整理、分析畜产品加工、畜牧业产业化的情况;提出畜产品加工的方向、重点和措施,并组织实施;参与提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畜产品加工、畜牧业产业化、草食畜等方面的重大项目;负责全省的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承担云南省饲料工作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三)农业机械化管理处

研究拟定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提出农业机械化的重大技术措施和推广项目,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引导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科研推广和农机产品的结构调整;指导全省农机使用(操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指导全省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负责全省农业机械的推广、鉴定和培训资质许可证核发工作;负责全省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研究提出全省农机扶持和补贴政策的实施方案和分配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重大农业机械化生产活动,指导全省农机救灾抗灾工作。

(十四)市场与经济信息处(云南省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负责拟定全省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提出大宗农产品和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及价格建议;预测预报农业各行业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情况、价格等农业经济信息;指导全省农业部门信息体系建设;指导全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拟定有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政策、规划;负责促进全省品牌农业发展;负责全省农、牧、渔业综合统计和农村基点调查工作;组织协调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的拟定、认证和管理;承担云南省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五)茶叶产业处(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

编制全省茶叶产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全省涉茶社团组织的工作;负责拟定促进全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章;牵头协调和管理茶叶产业种植、加工、流通、质量安全、科技等方面的工作;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相关工作。

(十六)热区经济作物处

拟订热区经济作物发展规划;组织产业发展政策调研,提出发展建议;指导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生产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指导热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十七)乡镇企业处(农产品加工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领导小组办公室)

拟订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引导乡镇企业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指导乡镇企业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有关配套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在县城和重点乡镇集约发展;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龙头企业发展;负责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统计等工作。

(十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拟订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农产品地方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信息发布的工作;负责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机构考核工作;负责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承担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

(十九)生物产业处

组织开展生物产业调查研究,拟订发展生物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编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省人民政府发展生物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全省生物产业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承办省农业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十)花卉产业处

拟定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花卉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及标准化生产工作;组织实施花卉产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牵头协调和管理花卉产业种植、加工、流通、质量安全、科技等方面的工作;指导涉及花卉的社团组织工作;承办省农业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机关党委

负责云南省农业厅机关和厅属单位的党群工作。履行《中国***章程》和《中国***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所赋予的各项职能;提出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党组织的决议的计划,发挥党组织作用,支持和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我厅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制定党员干部和职工政治思想理论学习计划,并督促检查落实;负责党组织和党员管理工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定期开好民主生活会,了解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并及时向党组反映;领导厅直属机关纪委开展工作,受理党员和干部的控告和申诉;负责处理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纪党规的案件;领导厅属单位的党建工作;负责厅属单位政工人员的培训、管理,政工系列职称工作;领导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负责农民劳动模范的评选和推荐工作;协助厅党组做好干部管理工作,配合厅人事处对干部进行考核考察,对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协调有关处室、单位做好厅系统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协助党组做好统一战线工作;配合省体育局和农民体协做好农民体育工作。

离退休人员办公室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和协调厅属单位的老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对老干部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要求,认真做好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调查研究,积极反映老干部的心声;组织、指导老干部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驻农业厅监察室

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四种技术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

序号 处室名称 主要职责 负责人 1 办公室 综合协调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工作,督促重大事项的落实;组织有关综合性文件、报告的起草;负责重大会议组织;负责文秘、督查、档案、机要、保密、宣传、政务信息、政务公开、信访、接待、行政后勤、财务、应急管理工作和厅机关规章制度建设;组织农业和农村调研工作。 叶峥 2 人事处 负责厅机关和直属单位机构编制、人事管理等工作;参与拟订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有关政策;指导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承担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和从业资格管理的有关工作,承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邹荣贵 3 机关党委办公室 负责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群工作。 辛玉增 4 省监察厅驻厅监察室 按照《党章》和《行政监察法》履行职责。 张德民 5 政策法规处 组织起草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政策规章,承担有关立法规划和协调工作;组织、协调农业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参与拟定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指导农业执法和执法体系建设;承担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承担农业政策法规的咨询和宣传;承担农业行政复议和听证工作,组织行政应诉工作。 黄旭华 6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 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权流转和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资产和审计,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拟订农业产业化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承担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指导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工作。 陈玲 7 计划财务处 组织拟订农业和农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技术改造计划,并监督实施;指导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管理农业遥感应用;组织实施农业现代化规划,扶持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指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组织农业项目申报、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承担本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计划管理工作;承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工作;负责机关财务、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内部审计和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指导厅属企业的改革;负责农业资源调查、开发和区域发展规划工作,承担省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肖祖建 8 科技教育处 承担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等相关工作;组织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项目的遴选及实施工作,承担农业科研、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参与实施农科教结合工作;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负责职责分工内的农业“五新”项目的审核和推荐,以及归口补助资金的计划安排和项目管理工作;承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指导农业教育工作,按规定管理中等农业教育,指导农民从业技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及农牧业村级农技员培训与管理工作;承担指导农用地、宜农滩涂、宜农湿地、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承担指导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按规定承担指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依法对本省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产污染防治以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污染或者破坏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承办外来物种管理的相关工作。 江斌 9 对外合作处 承办农业涉外和涉港澳事务;承担农业贸易促进、农业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关工作;按规定承办全省农业利用外资相关工作,指导协调农业对外援助和接受援助工作,承办协调管理我省与有关国际农业组织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事务;指导全省农业系统外事外经工作。 刘玫 10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处 牵头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闽台农业合作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组织、协调和服务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工作,协同有关部门举办重大涉台农业经贸活动;负责闽台农业合作专项经费和建设项目的管理;组织闽台农业合作宣传工作。承担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陈论生 11 种植业管理处 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种植业(包括粮食、油料、糖料、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发展政策、规划、计划;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及标准化生产工作,承担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管理、协调和指导工作;承担管理耕地质量和发展节水农业的相关工作,参与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承担组织抗灾救灾和救灾备荒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储备和调拨工作,承担种子(种苗)、食用菌菌种、肥料、农药管理和农作物遗传资源保护有关工作;按规定负责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管理。 林景元 12 兽医处 拟订兽医工作发展规划和计划,参与起草兽医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标准和规程;按规定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研究拟订全省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兽医医政工作;负责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工作。 林福桂 13 畜牧业处 拟订并组织实施畜牧、草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参与起草畜牧、草业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行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组织实施畜禽遗传资源、草地资源的保护工作以及畜禽良种、牧草良种的引进、开发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负责种畜禽和草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林加土 14 饲料兽药管理处 拟订并组织实施畜禽饲料、畜禽饲料添加剂、畜禽兽药、畜禽兽医医疗器械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参与起草畜禽饲料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拟订畜禽饲料、畜禽饲料添加剂、畜禽兽药抽检计划和畜禽兽药残留监控计划;依法承担畜禽饲料、畜禽饲料添加剂、畜禽兽药和畜禽兽医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进出口的监督管理工作。 兰坪亮 15 农垦处(南亚热带作物开发利用管理办公室) 拟订并组织实施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按规定监督管理国有农场土地资源的经营、使用;负责农垦系统经济与社会状况的统计等工作,指导农垦系统资源的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工作;负责拟订全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其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倪锋 16 农业机械化管理处(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拟订并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的政策、规划、计划;提出农业生产机械装备的技术要求和发展要求,引导农民使用新型农机产品;拟订本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拟订农机作业规范和技术标准,依法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和试验鉴定等有关工作;依法监督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使用,组织售后业务状况调查和公布调查结果;指导农机作业安全和维修管理;指导机械化农业生产和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高咸周 17 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参与拟订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农业信息化服务,组织协调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监测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承担农业统计和发布农业各类经济信息工作;承担培育、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品牌有关工作。 董帝伟 18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拟订并指导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承担农产品及相关农业生产资料地方标准制订、修订和农业标准化的有关工作;提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建议;承担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信息发布的工作;组织、指导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机构考核工作;承担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承担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其他有关工作。 邱章泉 19 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负责厅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郑立威

农业废弃物包括植物类废弃物(农林生产过 程中产生的残余物)、动物类废弃物(牧、渔业生产 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加工类废弃物(农林牧渔 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和农村城镇生活垃 圾等四大类。通常农业废弃物主要指农作物秸秆 和畜禽粪便。我国的农业废弃物呈现出四大特点, 即数量大、品质差、价格低、危害多的污染特点。每 年产生的废弃物数以亿计,同时发生的污染事件也 在逐年增加。农业废弃物由于有益成分含量低,即 可利用物品位不高,而有害成分含量高,利用中必 收稿日期:2006-01讲。 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成本提高。虽然农业废弃 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已经开展多年,也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的利用 率和前几年相比不仅未提高,反而有所降低,秸秆 焚烧和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 日趋严重,农民大多不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利用,随 意丢弃或者排放到环境中,使本来的“资源”变为 “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未来20年内实现GDP翻两番和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下,如何处理和利用成倍增加 作者简介:孙振钧(1956一),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废弃物生物转化与综合利用,农牧生态工程。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研究课题(2004BA516A03);国家863计划研究课题(2001AA46092)。 万 方数据 1期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 7 的有机废弃物是目前“三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有必要通过对国内外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现 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找出影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 源化的主要限制因素和技术瓶颈,提出未来20年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战略 和重点技术领域,这对真正实现农业废弃物变 “废”为“宝”,消除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分库储存太少,土壤质量下降,导致只能靠大量施 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化肥施用量越高,其利用率 越低。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利用,生产有机肥 料可以补充土壤养分,并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有 效性。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比例,一方面可减少或缓 解化肥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和保持土壤地力,促 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解决农村的能源短缺和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生 物质一直是农村的主要能源之一,农村生活用能源 仍有57%依靠薪柴和秸秆。薪柴消费量超过合理 采伐量的15%,导致大面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 失加剧和生态平衡破坏。农村的生物质能利用大 多以直接燃烧为主,不仅热效率低(低于10%),而 且大量烟尘和余灰的排放使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 境日益恶化,损伤了农民的身体健康。采用生物质 能转化技术可使热效率提高35%一40%,节约资 源,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九五” 以来的全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建设的实践已经 证明,有效利用农林废弃物和乡镇生活废弃物,发 展农村沼气等能源工程和生态农业模式,可有效地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减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减少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1.4生物质能为国家能源和电力紧张做贡献 我国已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进口国,2000 年,净进口量已达到7 000万t。生物质可通过各 种工艺转化为液体燃料,直接代替汽油、柴油等石 油燃料,作为民用燃料或内燃机燃料。而同期我国 含农业废弃物在内的生物质资源量达7亿t标准 煤,2020年的生物质资源量至少可达到15亿t标 准煤。如果将其中的50%用于生产液体燃料,即 可为我国石油市场提供2亿t液体燃料。另外,如 果能采取种植能源植物(能源作物和能源林)等措 施发展我国的生物质资源,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 整,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和农村居民收人,对振兴农 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能可以在填补农村电力供 应缺口方面做出贡献。1999年,我国电力生产总 量为12 600亿kW?h,人均用电不到1 000 , 1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1.1消除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 国家,每年大约有40多亿t,其中畜禽粪便排放量 26.1亿t,农作物秸秆7.0亿t,废弃农膜等塑料 2.5万t,蔬菜废弃物1亿~1.5亿t,乡镇生活垃圾 和人粪便2.5亿t,肉类加工厂(包括肉联厂、皮革 厂和屠宰场)废弃物0.5亿~0.65亿t,饼粕类 0.25亿t,林业废弃物(不包括炭薪林),每年约达 3 700万m3,相当于1 000万t标准煤。过去,我国农 民将农业废弃物作为有机肥使用,在促进物质能量 循环和培肥地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面 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废弃物 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种植业逐渐转向省工、 省力、高效、清洁的栽培方式,传统的有机肥料积、 制、存、用技术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 农业废弃物不再受欢迎,成为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 污染源。主要表现在:①臭气、秸秆焚烧、温室气体 排放,加剧了空气污染;②重金属和农药、兽药残留 污染土壤,增加环境生物的耐药性;③农业“白色 污染”严重影响土壤正常功能;④污水横流增加面 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⑤病毒传播,疾病蔓延,尤 其是人畜共患病等方面。 1.2保持和提高耕地土壤质量 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面积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保持地力不衰,在某种意义上应归 功于有机肥料的施用。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日益集 约化,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有了飞跃的 发展,传统的有机肥料面临被抛弃的境地。同时根 据全国化肥试验网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和国家土壤 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资料显示,近年来,耕地土壤 有机质含量有下降趋势,土壤缓冲能力减弱,抗灾 能力衰退;化肥利用率低;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养 kW?h/ 人?a,只有韩国的1/5左右,而人均生活用电更 低,只有110 kW?h/人?a左右。尤其农村电力 供应缺口更大。要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翻两翻的 目标,保障电力供应是必备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 当地生物质能资源,秸秆、薪柴、谷壳和木屑等,建 万 方数据 8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8卷 立分散、独立的离网或并网电站拥有广阔的市场前 景。如果用当前农林废弃物产量的50%作为电站 燃料,可发电4 000亿kW?h,占目前我国总耗电 量的30%左右。 杜绝它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其总量只能增加。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业废弃物量少而分 散,几乎不存在农业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当今 的农业废弃物污染主要是集约化农业使废弃物大 量集中,超过环境消纳能力的结果。按照环保部门 的“末端治理”方法,治理效果不佳,要达到排放标 准,治理费用很高,农业成本提高,不利于农业的发 展。国外的养殖场建设规模已经向中小型发展,并 且必须和一定的消纳土地或处理设施相配套才能 批准。源头控制就是控制养殖规模。全程治理包 括产前的饲料、产中的养殖工艺和方法、产后的粪 污处置与处理。提高饲料利用率,改革养殖工艺, 减少固体废弃物中氮磷含量,减少污水的产生量、 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的排放量。 做到既有利于养殖业的发展,又消除粪污对环境的 污染。 2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循环经济理念正在催生“废弃物”为新的 产业 废弃物产生于一、二、三产业,但不依属于任何 产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 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核心。废弃物需要上升到一 个产业地位才能与之相适应。本报告明确提出废 弃物为“第四产业”的概念。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 作为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将会成为农业与农 村持续发展的基础乃至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 环节。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从一项污染治理和环 境保护技术和策略提升为循环农业和循环经济的 高度。这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 康社会的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一循环农业一循 环经济是废弃物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2.2 2.4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欧美国家的种植制度多为一年一季,收获时, 在联合收割机后面悬挂秸秆粉碎机或直接悬挂深 翻犁翻入土壤内,直接还田。美国从20世纪40年 代开始研究覆盖免耕技术,现有70%的耕地实行 农作物秸秆免耕覆盖种植。也有的农场将秸秆青 贮发酵,用作饲料,过腹还田。在西欧各国对农作 物秸秆的利用情况较好,大约有20%的秸秆被用 作饲料。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约 有73%的肉类是由草转化而来的,澳大利亚约 90%,新西兰高达100%。由此可见,“秸秆一畜牧 业”的农牧结合方式是最简单而有效的农作物秸 秆资源利用方式。从养殖业发展看,发达国家的畜 禽饲养多以个体农场的生产方式进行,规模以中小 型为主。废弃物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干清粪和水冲 式,利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堆肥和厌氧发酵无害化处 理后,直接用于农田和草地。 2.5食品安全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面临新的机遇 和挑战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农业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世界性问题。除了农药残 留和动物抗生素残留问题外,近年来,欧洲被疯牛 病、口蹄疫、猪瘟和二恶英以及亚洲被禽流感等严 重的动物疫病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困扰。食品安全 危机终于使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变为农牧 业生产的主流。清洁的动植物生产方式使农业废 弃物的“清洁度”提高,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明显 降低,为农业废弃物的深度开发创造了条件。同时 生态农业的实践指明了变“废”为“宝”的 途径 农业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在“生产者一 消费者一分解者”组成的生态链上,分解环节形成 瓶颈,不能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量 堆积而造成污染。我国自20世纪40年代初开展 的生态农业,按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的原理,把农 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作为一种接口技术构建出 了包括“猪一沼一果”、“四位一体”在内的许多生 态农业工程模式,促进了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经 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只 有与生态农业模式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能。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提升或研 发新的农业废弃物生态技术,按生态循环原理和循 环经济的要求,和其他技术一道优化组装成新的生 态农业工程和区域发展模式,并按不同的区域和生 态类型建立相应的示范基地,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保持生态平衡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全面 促进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2.3 由“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全程治理方向 发展 农业废弃物,特别是养殖业废弃物是生物代谢. 的产物,和工业废弃物不同,是一种自然产物,无法 万 方数据 1期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 9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中对农用化学品(化肥) 的限用或禁用,为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商品有机 肥等打开市场提供了机遇;但同时,对农业废弃物 的处理和资源化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质量 标准。 2.6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向多元化、材料化和高值 化方向发展 我国农业有机废弃物的产生量大,分散在广大 农村、不易贮运,处理加工利用技术层面低,目前仍 然是以农用为主。预计近5—10年农业废弃物肥 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仍然是主要发展方向。但必 须用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克服利用价值低、生产 的肥料和饲料等产品质量差、商品价值低的症结。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 需要解决的大课题。特别是随着自然资源日趋短 缺和废弃物数量剧增,农业废弃物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重视,在市场经济和产业化经营的今天,“老三 样”(还田、青贮、堆肥)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以高值化产品开发为目标,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 利用是其发展趋势之一。利用农业废弃物开发新 型的生物材料、生化产品及替代石化产品和紧缺资 源替代物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极大地拓展了农业 废弃物的资源化领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