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中毒现场急救
在农村最常见的就是各种除草剂,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就有吞服农药的事件发生。那么,当农药中毒要怎么进行急救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药中毒方面的现场急救,供大家参考。
农药中毒怎么急救?
1.去降农药污染源,防止农药继续进入人体内,是急救中道先采用的 措施 。
(1)经皮引起中毒者,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裤,迅速用温水冲洗干净,或用肥皂水冲洗(敌百虫除外),或用4%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被污染的皮肤;
若药液溅入眼内,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20次以上,然后滴入2%可的松和0.25%氯霉素眼药水,疼痛加剧者,可滴入1%?2%普鲁卡因溶液,严重立即送医院治疗。
(2)吸入引起中毒者,立即将中毒者带离施药现场,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并解开衣领、腰带,保护呼吸畅通,除去假牙,注意保保暖,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治疗。
(3)经口引起中毒者,在昏迷不清醒时不得引吐,如神志清醒者,应及早引吐、洗胃、导泄或对症使用解毒剂。
2.及早排出已吸收的农药及其代谢物,可采用吸氧、输液、透析等 方法 。
(1)吸氧:气体状或蒸气状的农药引起中毒,吸氧后可促使毒物从呼吸道排除出去;
(2)输液:在无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的情况下,可输入10%或5%葡萄糖盐水等促进农药及其代谢物从肾脏排除出去;
(3)透析:采用结肠腹膜、肾透析等。
农药中毒急救常识
在农业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会使用到多种并且大量的农药,农药也是农民收获得保证。如果使用的方法不对就会引起中毒,知道一些农药中毒后的急救常识就可以给中毒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在接触农药时不小心中毒时,应迅速离开中毒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流通性好的地方,脱去沾有农药的衣物。有条件的马上用流动水、肥皂彻底冲洗。如果伤口处、眼睛弄上农药最好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及时送医院治疗。
对于服用农药中毒者其甚至还清醒时,应立即进行催吐。催吐可用手指或者筷子等刺激咽部。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先喝清水300-500ml后再进行催吐,然后及时送医院治疗。
对于农药中毒后昏迷、神志不清者应马上送医院治疗。在送医院路上应将中毒者头部转向一侧,防止其呕吐物堵塞气管,并且松开其衣领、腰带使其呼吸畅通。
农药中毒后要及时送医院治疗,不要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并且记住农药的种类帮助医生及时对症治疗。切记农药要放置在孩子不能碰到的地方,防止孩子误食后中毒。
农药中毒临床表现涉及多系统
皮肤、黏膜刺激症状 经口误服后,口腔黏膜、咽喉受刺激,有疼痛感和轻度灼伤溃烂,可形成口腔溃疡;眼部受污染时可有结膜炎征兆;未经稀释的制剂污染皮肤,局部受刺激致瘙痒,可出现红斑,少数患者有皮肤过敏。
消化道反应 常是急性经口中毒的主要症状,除口腔黏膜红肿外,常有恶心、呕吐、上腹痛,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及腹泻。
呼吸系统损害 吸入农药者可致咳嗽、气喘,肺内有啰音。经口中毒者可发生吸入性肺炎或肺水肿,出现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心血管损害 除心动过速或过缓外,常有血压降低,初期血压下降可能为血容量降低所致,但后期则为毒剂本身的作用。
神经系统症状 除头昏、乏力、出汗外,一般无严重损害;但大剂量经口严重中毒时,可见神志异常、抽搐或昏迷。
肝、肾损害 一般较轻,可自动恢复,严重者可因溶血,造成较重的肾损害,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
1.对症施药:要根据病虫的为害特点,选用不同作用的药剂,做到对症施药,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为此,一是要了解和掌握常用农药的作用特点、剂型、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是要分清防治对象,确定发生的是什么病或哪些害虫。如发生的是刺吸害虫,要选用内吸剂和触杀剂;若为咀嚼口器害虫,要选用胃毒剂。防治白粉病,要选用硫制剂。如果是种苗传播的病害,应采取种苗处理,浸种或拌种;如为空气传播的病害,则应采取喷雾法防治;如为土传病害,需用土壤消毒剂。
三是要注意新老农药交替使用,尽量减缓防治对象抗药性的产生。
四是要尽可能选用对天敌杀伤作用小的农药品种。
2.适时施药:防治病虫害需要适时。即选择病虫生长发育最薄弱的环节和最有利于大量杀伤的时机施药,才能提高防治效果。一般病害在整个侵染循环或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农药的反应和敏感程度有显著的差别。
在发病初期或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寄主阶段,是它的生活史中最薄弱的环节,此时对药剂较为敏感,抗药力最弱,因此是防治的有利时机。害虫的不同发育期,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害虫以3龄为分界,3龄以前抗药力弱,3龄以后抗药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卵孵化期和幼虫的蜕皮期抗药力最弱,是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
但防治介壳虫和钻蛀性害虫则不同,介壳虫类害虫要在若虫孵化盛期进行防治,钻蛀性害虫要在钻蛀之前或刚刚蛀入时施药防治效果最好。
3.严格掌握施药量:任何一种农药的使用量和浓度都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施用,不能任意增减。如随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大药量,不仅易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杀伤天敌,而且还会出现大面积药害。
反之,任意降低使用浓度,就会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为此,一方面要准确掌握每种药剂对某种防治对象的使用浓度;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每种农药的药效期。根据农药的有效期长短和防治对象的生活习性选择药剂和确定施药次数。
4.轮换用药:在一个地区长期连续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容易使病虫等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特别是一些菊酯类杀虫剂和内吸杀菌剂,连续使用数年,防治效果就会大幅度降低。
因此,轮换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品种,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5.合理混用农药:合理地混用农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病虫等产生抗药性并可兼治不同种类的病虫。目前有两种混用方法,一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原药混配加工,制成复合剂,便可直接施用。二是防治人员现场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混合在一起施用。
但现场混合不能随意组合,而应坚持先试验后混用的原则。混用的主要原则是:混合后必须增效,混用不能增加对人、畜的毒性,混配有效成分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变化。如遇碱分解的有机磷杀虫剂不能与碱性强的石硫合剂等混用;又如混合后会引起药害的农药不能混用,如波尔多液与石硫合剂混合后会产生多硫化铜,能引起植物药害;杀虫脒与代森锌混合后也会出现药害等。再如混合后若出现分层、沉淀现象的农药也不能混用。
如乳油剂型的农药不能与含钙、镁的农药混用,因为钙、镁能破坏乳化剂;可湿性粉剂与其他农药或肥料混用,若出现絮状沉淀的也不能混用等。混配时要随用随配,不宜久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