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如何进行养猪风险的预测和预防?

“养猪难,养猪的风险预测预防更难。”广大农民如是说。

如何进行养猪风险的预测和预防?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前生猪生产多以一家一户的农户为基础,多渠道收购,市场信息发布系统不完善,信息零碎、来源慢等情况下,养猪的风险是存在的,但也不是不可以预测和预防的。猪价与粮价密切相关。养猪离不开粮食,每当粮食丰收,养猪成本下降,农民养猪有利可图,苗猪价格就会上升。俗话所说的“猪贵粮贱”就是这个道理。1995年,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玉米每千克达1.8元以上,农民养猪无利可图。来年夏天,苏北苗猪价格暴跌,每500克只有2~3元,甚至出现了将苗猪丢在路边的现象。1996年各地粮食丰收,粮食价格下跌,猪粮价格比达到8∶1。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养猪热情,养猪渐渐进入高潮。

1.猪价波动有一定的周期性

1994年,猪价较高,生猪存栏数增加,为1995年的猪价大幅度回落打下了伏笔。1995年猪价暴跌,生猪存栏数大幅度减少,又为1996年的猪价回升创造了条件。1996、1997年粮价稳中有降,猪粮价格比拉大,调动起农民养猪积极性。

养母猪育苗猪,买苗猪育肥猪,造成母猪、苗猪、肥猪存栏数急剧增长,又为猪价下跌埋下了导火索。回顾几年来的猪价波动,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猪价上升到一定的价位,形成一定的养猪热时,5~6个月之内,猪价肯定走下坡路;在猪价下降到一定的限度,养猪热冷却7~8个月之后,猪价又会渐渐高起来。

2.猪价与消费需求有关

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都与消费需求有关,猪价也不例外。前几次的猪价下跌,是因为生猪存栏量大大高于市场需求量,造成供大于求,形成猪价下跌;猪价上升,是因为生猪存栏量减少,供不应求,形成猪价上涨。

我国的生猪销售,目前主要以国内需求为主,国外需求为辅。国外市场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极不稳定,需求信息往往是即时的,而生猪的生产销售有一定的周期,不能完全依赖国外市场来化解养猪风险。猪价与信息导向有关。农民收集信息的渠道有限,方式落后,时间较长。因此准确、及时、完善的信息导向非常重要。有些新闻媒体或是新闻工作者,在过热的形势下看不到或看不懂已经存在的风险,一厢情愿地为养猪热叫好,造成一定的信息误导。有些地方报纸,对来自上面的消息,不能根据本地的养猪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准确的信息报道。

猪肉市场完全放开以来,养猪业已几冷几热,几涨几跌,经过了多次风风雨雨的考验,广大农民朋友不难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勤于总结,不盲目跟风,该出手时就出手,见好就收,养猪风险不但可以预测,也是可以预防的。

养猪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养殖本身,因为市场价格和供求方面是没有问题的,生活肉类中最常见的是猪肉,价格近几年也是不断上涨。风险主要是:

养殖的经验不足导致成本升高或损失;

发生瘟疫导致猪只大量死亡;

自然灾害不可控因素导致的损失。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7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