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测定和分析方法
农药测定和分析方法:
1)线性:分析物质响应的线性范围,至少应大于分析物标明浓度的±
20%。至少测定3个浓度,每个浓度测定两次,应附上此线性图、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等数据。测得的斜率可证明响应与分析物浓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标明值±20%范围内,其结果不应与线性有显著偏离,即相关系数(y)应>0.99,否则提交方法必须同时提供如何保持本方法有效性的说明,如故意使用不成线性响应的方法,也必须提出解释。2)精密度:
①化学分析:在此类准则中要求对重复性简单评价即可。至少作5次重复样品的测定,同时简单评价其结果,包括相对标准偏差RSD%。如认为合适,对测定中偏离数据可用Dixons或Crubbs试验检验,但要舍去某些结果时,必须明确指出,并应设法解释为何产生偏离的数据。数据结果的合格性应以修改的Horwitz公式为依据: RSDy<2(1-0.51ogc) X 0.67 式中C一样品中分析物浓度,以小数计。 Horwitz公司的推导和使用实例列于(附件1)中。
②物理化学性能测定:当进行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能测定时,使用官方方法(如 CIPAC或oECD)即不需要再予确认。本原则亦适用于对此类方法略有改动的情况,如使用其他方法时,必须测定其重复性,但无须遵守Horwitz公式。
3)准确度:评价方法的准确度,至少需要4个已知被分析含量实验室制备的“合成的”制剂进行测定,其结果可用students t统计或附件Ⅱ中其他适用方法检验。
4)非分析物质的干扰:在评价准确度时,通常包含非分析物质的干扰,因赋形剂中的任何干扰物均会导致分析方法出现系统误差。然而分析时应同时测定不带赋形剂的空白样品,或证明其无干扰,如有干扰时可测定数量,样品色谱图和其他结果均应附上。当原药有效成份中有特定杂质时,必须证明在相同分析条件下此类杂质的响应值不应大于被分析物或内标总峰高的3%。如有此类偏离,必须在提交报告中说明其数据是否已经校正。
5)特异性:方法特异性应以被分析物质的特点来确定,通常对此类化合物进行质谱测定,如使用GC/MS,LC/MS的Th极管陈列检测器或峰收集后使用质谱测定。在使用色谱法测定时,通常以此作为鉴别有效成份或确认分析标准品的方法。当制剂分析是根据其中一种方法时,不需要重复此项工作。 对金属创新的色谱法,必须确定其特异性,如使用质谱法,则可由谱带来推断。实际被测定物质的种类应在提交仲裁时阐明,如果不可能,必须解释其理由,供讨论时考虑。
1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以河北省灵寿县灵寿镇为主要调查对象,以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要调查方式。与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相结合,共发放问卷600份,涉及村民、乡村干部、科技人员等共600余人。尔后从中抽取500份数据比较全的调查问卷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调查结果
2.1农民用药购药基本情况
2.1.1农民购药渠道多 调查显示,有49%的农民通常在农技站(植保站)门市部购药,23%的农民通常在供销社门市部购药,6%的农民直接从农药厂门市部购药,22%的农民通常从个体户那儿购药。
2.1.2农民用药购药时从众心理较重 部分农民在决定用药、购药时存在从众心理。据调查,27%的农民是在听到农技站宣传时用药,40%农民是看到别人用药时用药的,33%的农民是根据自己庄稼的病害用药。在购药时50%的农民是看人家买什么药,自己也买什么药;21%的农民自己知道农作物发生了什么病虫草害,去买药时直接点名购药;29%的农民说出农作物病虫草害症状,听取销售人员的推荐购药。
2.1.3农民购药时注重效果和价格在选择农药时。有56%的农民表示只要效果好、价格便宜,不管它毒性高不高。32%的农民表示效果好,毒性低一点,残留少一点,价格贵一点也不要紧。只有5%的农民表示如果是生物农药,即使效果略为差一点,也愿意购买。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完全不知道农药的副作用和危害。有46%的农民表示对自己家里准备留作食用的农作物田块在收获前会有意识的少用药,而对准备出售的田块的作物,则会为保证产量而多用药。
2.1.4高毒农药比例高调查显示,所有使用的农药中,化学杀虫剂占到70%,在化学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60%,在有机磷农药中,高毒有机磷占65%,高毒有机磷中95%是甲胺磷。
2.1.5农民误用、错用药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中,有20%的农民承认误用过农药,有的是除草剂误用,有的是用来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不对症。
2.1.6农民对国家政策缺乏了解调查显示,65%的农民表示不知道有哪些农药国家已禁止使用了。农民们表示,国家禁止使用,厂家自然也停止了生产,我们就没地方买到了,所以对国家的政策了解与否不是很重要。
2.2农民施药操作情况
2.2.1施药时的防护情况在施药时,有14%的农民表示施药时头戴防护品,而不使用者占86%;68%的农民表示穿长袖衣和长裤,不穿长袖衣裤的占32%;戴乳胶手套或穿胶鞋的占31%,选择否的占69%。
2.2.2配药情况 在问及是否徒手配药时,选择是的占82%,选择否的占18%。
2.2.3打药情况 在问及农民打药时是否隔行打药、退步打药和顺风打药时,回答是的比例分别为5%、60%和40%{分别有7%和60%的农民表示,在打药时有吸烟进食和用手擦汗的习惯;99%的农民表示打药后会进行较为彻底的洗消;95%以上的农民感觉打药时身体受到了污染,而污染后照常干活的比例占97%。
2.3安全使用农药常识情况
调查表明,八成以上农民未接受过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培训,近半数农民对最常用的农药的毒性并不了解。在问及是否接受过安全使用农药宣传培训时。回答是的比例仅为20%;用药前阅读标签的农民所占比例为52%;31%的农民喷药穿的衣服是专用。98%的农民在喷药后清洗衣服;51%的农民表示施药时感觉不适继续干活;70%的农民表示家中农药保存的较为严密,但了解农药毒性的农民仅占49%。
3对策探讨
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严格控制农产品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已成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如何改变高毒农药使用比例高及农村农民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用药质量差、水平低的现状,我们在充分调查走访后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慎用化学药剂,提高用药水平
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高毒农药流入市场。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快新农药的开发、引进,植保部门则要积极开展新农药试验和示范。大力筛选、推广生物农药和绿色环保型化学农药;农药经营部门,要向广大农户推荐防效高、安全性好、污染小的农药。
我们可以用农业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等方法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尽量少用化学防治,做到不达防治指标不用药。此外,如果使用化学药剂,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现在市场上较多的是低毒、高效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的Decis、功夫菊酯、天王星等,烟碱类的吡虫啉、巴丹中间体杀虫单等。同时市场上复配农药较多,使用复配农药既省工,又省力。如日本已开始在稻田上采用所谓“一次处理”来代替过去的多次用药,并在生产上已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3.2要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和对农民的培训
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民宣传新技术、新农药及其使用方法。如把国家关于农药使用最新规定及农药使用的新技术印在一张纸上,在农民购药时每人发放一张;也可以黑板报或宣传栏的形式,向购药的农民进行宣传。关于具体宣传培训的内容,一是要向农民介绍病虫草害的基本常识,从而使其在购药、用药时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向农民宣传农药常识,比如哪些是高毒农药,哪些是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从而使得抵制使用高毒、高残农药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三是要向农民宣传农药使用技术,如什么作用机理农药,用什么施药方法等。宣传时,应做到通俗易懂。
3.3要正确选药,科学安全用药
3.3.1要正确选药 应根据防治对象,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植物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如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害虫,选用内吸性杀虫剂最理想;防治锈病、白粉病用粉锈宁较好;防治霜霉病,使用波尔多液效果好。
3.3.2要科学用药 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阶段、气候条件等用药。如梅、元花果等使用氧化乐果容易发生药害;一般植物的幼苗期和花期的抗药能力相对较弱;气温高,害虫新陈代谢作用旺盛,农药易发挥药效,防治效果好,但也易造成植物药害和人畜中毒。科学用药还应当做到:第一,适量配药。无论使用哪种农药,都应根据防治对象、生育期和施药方法的不同,掌握和控制防治病虫害的最低有效浓度、药量和次数。勿任意加大浓度和用量。第二,合理混用和交替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经过科学混合使用。不但能提高药效,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还可以兼治多种病、虫、杂草,节省开支,同时也可以互相增效。但是,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农药都能够混合使用。有些农药混合后,会生成沉淀,降低药效,甚至造成药害。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应以使用具有不同毒效机制,不产生或不易产生交互抗药性的不同类型的药剂为原则。对于新的农药品种,能否混用。最好先做小区药效试验。第三,适时施药,要做到适时施药,就必须了解病、虫、草的发生规律,抓住其发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施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此外,防治害虫时,还要根据其取食方式和活动场所等,选择农药和采用相应的施药方式。使用具有选择性的农药,或采用局部性施药时,应以保护自然天敌为主,注意研究自然天敌的控害指标。如当有效天敌与蚜虫的数量比达1:80~100时,可不必施药。
3.3.3要安全用药 农药的中毒现象大多数是由于操作不当、滥用、误食等原因造成。为了防止中毒,应严格遵守农林部颁布的《剧毒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3.3.4要正确对待防治效果 当前,大多数管理者都有片面追求防治效果百分率现象,甚至想把某种害虫彻底消灭,而一味地加大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其实想要人为地消灭某一个物种是不可能的,相反还可能因此而产生新的危机或不良后果。所以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即使防治率在70%左右,但对人、畜、植物安全,又控制了病、虫、草。这才是好的防治效果。
3.4加强农药管理,落实专 项资金,控制农药污染
各级农资部门应从广大农民利益出发,严把质量关,拒假农药于门外,各级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依法管理,保证农药质量,积极支援农业生产,保护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同时。为了使新农药的筛选、试验、示范顺利进行,有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专向资金,从而为控制农药污染,减少农药副作用提供资金保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