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长期服用银杏叶片有何副作用?

银杏的药用功效

长期服用银杏叶片有何副作用?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438 文章录入:admin 〕

银杏

——李时珍著

〔释名〕 白果日用 ,鸭脚子。(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梅晓臣诗: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诗: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是矣。

〔集解〕 (时珍曰)银杏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楝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三棱为雄,二棱为雌。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或雌树临水亦可;或凿一孔,内雄木一块泥之,亦结。阴阳相感之妙如此。其树耐久,肌理白腻,术家求刻符印,云能召使也。《文选.吴都赋》注:平仲果,其实如银。未知即此果否?

〔气味〕 核仁甘,苦,平,涩,无毒。(时珍曰)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多食令人胪胀。(瑞曰)多食壅气动风。小儿食多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主治〕 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李鹏飞。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齇 皴皱,及疥癣疳慝阴虱。时珍。

〔发明〕 (时珍曰)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痰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太过,食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三元延寿书言白果食满千个者死。又云: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

〔附方〕新十八。

寒嗽痰喘 白果七个煨熟,以熟艾作七丸,每果入艾一丸,纸包再煨香,去艾吃。秘韫方。

哮喘痰嗽 鸭脚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并摄生方。

咳嗽失声 白果仁四两,白茯苓、桑白皮二两,乌豆半升,炒,蜜半斤,煮熟日干为末,以乳汁半碗拌湿,九蒸九晒,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神效。余居士方。

小便频数 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

小便白浊 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饮,日一服,取效止。

赤白带下,下元虚惫 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胡椒一钱半,为末。用乌骨鸡一只, 去肠盛药,瓦器煮烂,空心食之。集简方。

肠风下血 银杏煨熟,出火气,食之,米饮下。

肠风脏毒 银杏四十九枚,去壳生研,入百药,煎末和丸,弹子大。每服二三丸,空心细嚼,米饮送下。戴原礼证治要决。

牙齿虫慝 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二个,良。永类铃方。

手足皴裂 生白果嚼烂,夜夜涂之。

鼻面酒齇 银杏、酒浮糟同嚼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

头面癣疮 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邵氏经验方。

下部疳疮 生白果杵,涂之。赵愿阳。

阴虱作痒,阴毛际内中生虫如虱,或红或白,痒不可忍者 白果核嚼细,频擦之,取效。刘长春方。

狗咬成疮 生白果仁嚼细涂之。

乳痈溃烂 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傅之。急救易方。

水疔暗疔 水疔色黄,麻木不痛;暗疔疮凸,色红,使人昏狂。并先刺四畔,后用银杏去壳浸油中年久者,捣之。普济方。

银杏叶的药用范围

银杏叶的药用主要体现在医药、农药和兽药三个方面。明代李时珍曾曰:“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缩小便。”清代张璐璐的《本经逢源》中载白果有降痰、清毒、杀虫之功能,可治疗"疮疥疽瘤、乳痈溃烂、牙齿虫龋、小儿腹泻、赤白带下、慢性淋浊、遗精遗尿等症"。明代江苏、四川等地曾出 现了用银杏叶炮制的中成药,用于临床。

银杏为何可用于医疗

川村氏(1928)从白果肉中分离出白果酸、白果醇和白果酚三种化合物。

古川氏(1933)研究出这三种化合物的结构式。银杏的主要功用是抗结核。

祝维章(1943)通过银杏的化学与毒理研究,认为银杏对小白鼠有致惊厥的作用。

林传光等(1949)试验认为,白果汁、白果肉白果酚、尤其白果酸,在试管中能抑制杆菌的生长,而白果醇能促进分枝杆菌的生长。另外,银杏对多种类型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果肉的抗菌力较果皮尤强。

曹仁烈(1957)也报道,其水浸剂对几种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许多研究者都从新鲜银杏中提取出白果酚甲,经试验对离体兔肠有麻痹作用,使离体子宫收缩,对兔有暂短的降血压的作用,并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加。

银杏叶也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到目前为止已知其化学成分的银杏叶提取物多达160余种。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类、生物碱、聚异戊烯、奎宁酸、亚油酸、蟒草酸、抗坏血酸、a-已烯醛、白果醇、白果酮等。其中以西阿黄素为主体成分,银杏叶粗提取物4种双黄酮类(西阿多黄素、银杏黄素、异银杏黄素、白果黄素)以秋叶含量最高。秋叶为17.2mg/g,夏叶为4.4mg/g。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单位于60年代用银杏叶研制出舒血宁针剂,经试验对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武汉军区总医院曾通过百余例清胆甾醇过高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认为银杏叶提取物(冠心酮)有一定的降压作用。继而,德国、英国、法国、美国、韩国等都用银杏制造出了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80年代,上海天工制药厂、湖北安陆制药厂、深圳南方制药厂等均生产银杏叶制造的药物。1996年美国申请银杏提取物AGE专利,由原GBE向前进了一步了。山东郯城用银杏黄酮制造出银杏啤酒、银杏饮料。山东农业大学许慕教授和沂林科所研制出银杏叶茶。

银杏外种皮含有大量的氢化白果酸和银杏黄酮。外种皮水溶性成份具有较好的镇咳祛痰作用,其作用性质与环磷酰胺及塞米松类似。外种皮醇类中间体对22种临床常见致病菌抑制有效率为81%。0.1%的氢化白果酸抑制25种临床致病真菌的有效率为92%。外种皮提取物对苹果炭疸病等11种植物菌抑制率达88-100%。醇提取物对农作物病虫害3天内防治率达100%。

银杏的根也可入药。据窦国祥(1981)研究,银杏根中含白果内脂C、M、A、B,性味甘、温平、无毒。可治白带、遗精。这一研究成果开拓了银杏的药用途径,使一向作为烧柴乃至废物的银杏根派上了新的用场,成为药物原料,开发资源。

银杏有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效果

据新华社里约热内卢4月2日电:

据此间媒体报道,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产于中国的古老植物银杏有助于治疗老年痴呆症,以及延缓人体大脑衰老。

由巴西著名神经科专家桑托斯博士率领的科研小组从几年前开始研究老年痴呆症晚期患者的治疗方法,结果发现银杏具有通畅血管等功能,在延缓老年人大脑衰老,增强记忆力方面具有常规药物难以实现的效果。

这个科研小组在实验中挑选了48名年龄在60-70岁之间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这些患者被分成两 个小组,第一组每天服用80毫克经提炼的银杏汁,另一组则服用安慰剂。六个月后, 科研人员发现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病情越发严重,而服用银杏汁的患者在记忆力、注意力和完成复杂动作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

挽救大脑的植物——银杏

选自:《纽约时报》畅销书《神奇的食物》延缓衰老 ---延缓和逆转衰老进程的基本策略

著: 〔美〕简·卡帕 Jean Carper

译者:邱巍 张敏

出版:新华出版社

如果你的身体存在任何循环系统问题或者你想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包括因为年老大脑功能的衰退,那么银杏可以是一个很有利的赌注。如果一个医生知道银杏的作用,他一定会在开出的处方上加上它。幸运的是,你可以在任何健康食物商店中找到它。是的,银杏这个名字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是陌生而奇怪的,他听起来像是来自东方古老王国的某种东西。但他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观赏性植物,在整个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有它的踪影。被捣碎成粉末或液体状的银杏叶,很久以来就以其对大脑的返老还童作用闻名于世。经过五千年对银杏药用价值的断断续续的普及和传播,这种从中间裂开的叶子获得了恒久的新生。银杏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它对衰老的问题也有独到的功效。银杏抗衰老的本领在德国和法国的科学影响甚大,这两个国家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用它与衰老作斗争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普渡大学的药用植物权威泰勒博士声称,银杏是“过去10年在欧洲出售的最重要的要用植物”。举例来说,在德国,银杏叶的提取物受到严格的检测,每年医生要开出500万张含有银杏的处方用以防治一些衰老的最严重的症状,包括记忆力衰退。

银杏是什么?从专业术语上讲,这种抗衰老物质被称为银杏叶提取物。银杏是具有两亿年历史的观赏性植物,现在它主要生长在全球的温带地区,包括美国,它的叶子,即具有药用价值的部分分为两瓣,所以被称为双裂片叶。50磅的干银杏叶能够制成一磅的银杏叶提取物,这种提取物可以是液体的,也可以是固体的,它一般被制成胶囊或压成片剂。

银杏抗衰老的秘密 根据一些著名科学杂志的报导,银杏最为出众的抗衰老能力在于对血液循环的改善。这种功能对一些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人的血管老化、缺乏弹性并出现了栓塞。显然,银杏能够帮助血液更顺利地通过最为细小和狭窄的血管,使大脑、心脏和四肢的组织中缺氧的部分获得营养,起到恢复记忆力和消除肌肉疼痛的效果。300篇以上有关银杏的科学论文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其中许多论文都论证了银杏能够刺激血液循环,对组织增加氧气的供应,这很可能是通过扩张血管和阻止血液过分粘稠及血小板沉积来起作用的。最重要的是,银杏不仅能够将氧气和血液更多地输送到大脑的健康部分,而且对疾病损伤的部分格外关照,因此它能够赋予衰老的大脑以新生。

银杏的强大功效还来自于另一个方面:它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物。一项最近的试验显示,银杏在清除流离基方面的效率比维他命E还要高,因此它可以有效地防止高脂肪的细胞膜被氧化。法国巴斯德学会的德里博士认为,银杏的最重要的功效是在流离基对细胞破坏之后,重新恢复细胞膜的完整。在一项重要的动物实验研究当中,德里博士还发现,银杏可以恢复大脑细胞接受来自神经传导系统的,指导大脑进行工作的信号的能力。举例来说,银杏能够在大脑细胞中奇迹般地恢复一些接收点,增加十分重要的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的传送,这种物质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失去。这是银杏逆转大脑衰老的另外一条途径。

在欧洲,银杏获得了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声名,它应该成为每个希望度过幸福健康晚年的人生活中的重要伙伴。

(——麦卡伯,科罗拉多洲草本植物研究学会主席;科罗拉多洲草本植物研究学会是一个研究草本植物的非盈利性组织。)

银杏是如何抗衰老的 改善大脑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中含氧的血液通过大脑中细小的毛细血管的能力逐渐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为脑供血不足。它的症状是众所周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力下降,心不在焉、糊涂、乏力、疲劳、抑郁、焦虑、头晕和耳鸣。

根据一些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银杏能够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林姆堡大学的克莱金和奈普奇尔医生对40项控制研究进行了分析,他们在1992年的《英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用银杏来治疗脑供血不足和通常所使用的Codergocrine (HydergrineTM)具有同样的功效。 这两位荷兰医生特别引用了1991年德国所进行的两项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对99名患大脑功能障碍两年以上的老年患者施用银杏进行治疗,结果发现,3个月以后,72%的人的症状得到了改善,相比之下,用安慰剂进行治疗的人中只有8%症状得到了改善。与此类似,德国研究者对200名年均69岁的4年以上记忆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实验,结果是,服用3个月的银杏叶制剂后,71%的患者症状获得改善,同期只服用安慰剂的患者只有32%获得改善。

这两位荷兰研究者对银杏的药用价值深信不疑,他们表示,一旦自己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他们一定会服用银杏来治疗,因为所有的研究都没有发现银杏有什么明显的严重的副作用。根据他们的研究,治疗脑供血不足最常规的日服用量是120毫克,症状的改善一般发生在服用后的四到六周。

脑积水的治疗是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中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银杏提取物对化学引致的脑积水有较好的疗效。银杏还可以保护肝脏、减少心律不齐、防止过敏反应中致命性的支气管收缩,它在另一些情况下还被用于对付哮喘、移植排异、心肌梗塞、中风、器官保护和透析。

(——赫特伯博士,任教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

挽救老化的大脑 银杏似乎在那些比年轻人更需要它的老年人身上可以起到更快和效率更高的作用。根据意大利的一项研究结果,静脉注射银杏的提取液,使70%的老年人体内流向大脑的血液增加。但是,对于30至50岁的人,这个比例只有20%。另一方面,50至70岁的人血液量增加了70%,而且,老年人血流量增加至最大量所需要的时间也比年轻人要短。

快速恢复记忆力 在一些情况下,记忆力会得到迅速的改善。法国对18名平均69岁的老年男女进行了一项双盲实验,这些人都患有轻度的记忆力障碍。银杏改善了他们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在实验前一个小时,研究人员给参加实验的人服用了320毫克的银杏或600毫克的安慰剂,结果发现,银杏使其服用者的大闹处理信息的速度几乎提高了一半。

延缓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生 根据德国一项对40名被诊断为早老性痴呆症的患者进行的双盲实验,银杏似乎可以改善这些患者的一些症状。每日3次,每次80毫克的银杏服用一个月之后,记忆力、注意力和运动心理状态都有了显著的改善。由于早老性痴呆症被认为部分地因游离基的损害而导致,所以银杏的抗氧化活性很可能能够延缓这种损害的发展,如果能够防微杜渐地使用它,效果将会更好。西雅图自然产品研究咨询会的主任布朗博士说:“银杏叶的提取物是不多的几种真正能够被称为物超所值的<好药>。”?

改善边缘血循环 当人老了以后,由于流入边缘动脉血管的血液受到限制,可能会受到腿疼的折磨,这种情况被称为间歇性跛足。当血液循环太弱时,肌肉中的氧气量减少,有毒物资和流离基的生成增加,疼痛就出现了。有确凿的证据显示,银杏可以通过刺激血液循环来缓解这种疼痛。德国有一项统计显示,它对5次实验进行了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与服用安慰剂相比,服用银杏可以使患者在踏车实验中比服用前走得远得多。?

在一项德国进行的为期6个月的实验中,银杏使1/3的患者无痛步行的距离延长了一倍,在其他患者中,步行距离延长了30%。 银杏抗衰老的承诺下面是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所列示的银杏的功效:?

·改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当中的血流。

·改善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和信息处理速度的降低问题。

·延缓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生。

·减少由于四肢血流不足所引起的脚疼的发生。

·防止细菌的过分活跃,包括牙龈疾病。

·缓解旋晕症。

·减少耳鸣。

·防止由于视网膜缺氧引起的视力衰退。

·改善由于血液减少引起的听力损失。

·降低血压。

·增加良性的HDL胆固醇。

·防止不正常的血栓的发生。

·通过增加流人阴茎的血流,缓解男性阳痿的症状。

·缓解雷那尔德病,这是一种循环系统疾病,会引起手脚发冷。

多少类型、多少为宜? 几乎所有的有关银杏的科学研究都使用一种被称为EGB、761的标准银杏提取物制品,它由德国威廉·施瓦布制药公司制造,在美国出售时一般为片剂制品,商标是Ginkgoid。这种片剂中含有24%被称为黄酮葡萄糖甙的化合物,它在普通的健康食品商店中都有出售。解决衰老问题的一般用量是:每天3次,每次服用一片标准的40毫克银杏片。注意:服用专门制剂的效果不同于随便从你家附近的银杏树上摘几片叶子泡茶的效果。

多久才能看到效果?如果使用每天120毫克的普通用量,你可能需要至少4至6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会到银杏的效果。最近一项德国研究显示,短期记忆力的改善需要6周,而学习能力的提高则需要6个月。服用银杏不是一劳永逸的,你必须坚持服用才能获得好的效果,一旦停止服用,血流和其他由银杏带来的改善和好转都又会一去不复返。多少才算过量?在自然药物当中,银杏被认为是特别安全的一种。它只会引起轻度的不良反应,比如胃部不适和头疼,但是从未发现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一项研究显示,在8500名服用银杏达6个月以上的人当中,只有0.5%的人产生了诸如胃部不适的轻度不良反应。此外,根据一些报导,每天120毫克的用量会使一些老年人产生短暂的头晕。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减少用量就可以使这种症状消失。一些专家认为,如果出于治疗的目的需要较大剂量,那么对那些有轻度头疼和头晕的老年患者,可以从小剂量服用开始,6个星期之后再加大剂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有医生的指导。 注意:那些正在遵医嘱服用其他药物或有血栓问题的人,在服用银杏之前必须先咨询医生的意见。那些服用银杏之后产生副作用的人,也必须向医生咨询。

专家们抗衰老的秘密 克拉茨博士,40岁,美国抗衰老药物学会主席。克拉茨博士是该学会的创始人和负责人,他致力于对医生进行抗衰老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该学会是把衰老当作可治疗的疾病加以研究的第一组织。 克拉茨博士每天补充以下营养品:

·维他命E——800国际单位

·维他命C——2000到12000毫克

·胡萝卜素——15毫克

·硒——200毫克

·辅酶Q-10——100毫克

·银杏叶提取物——80毫克

·大蒜胶囊——12粒

·大剂量的复合维他命矿物质片剂(不含铁和铜)

预防衰老的有效物质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失去了很多身体能力之后才开始服用银杏呢?为什么不像服用维他命E和C及其他抗氧化物那样,早早地服用银杏来防止流离基的损害呢?事实上,新的研究成果对陈旧的观念提出了挑战。过去,对银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它的治疗功能上。现在,新的研究显示,银杏是一种具有抗衰老功能的强大的抗氧化物,它可以预防一些老年病的发生。

比利时的研究者发现,银杏的功能类似于人体内部分泌的最强大的抗氧化物——超氧化歧化酶,他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令果蝇返老还童的物质。日本研究者发现,银杏中所含的两种抗氧化物,杨梅黄酮和橡黄素,能够抵御流离基对大脑细胞的损害,这就带来了它对缺氧的大脑细胞的保护功能。研究者们推测,这两种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能够阻止流离基对大脑细胞的氧化。 所以,从中年开始每天服用40到80毫克的银杏作为衰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助于在年老时保持大脑功能的健全。这是克拉茨博士的观点,他现年40岁,是位于芝加哥的美国抗氧化药物学会的主席。他每天服用80毫克的银杏作为防止老年性大脑退化的神经系统保护措施。他说:“如果我的行动开始得足够早,我就有希望减轻年老时的退化程度。”银杏对于那些刚开始发现大脑功能减退的人来说尤为合适。专家们说,它可以延缓这种衰退,推迟或消除日后的正式治疗。

“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

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5

(一)生物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5

(二)生物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战略重点6

(三)生物技术引领的生物产业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7

(四)生物技术将成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突破点7

(五)生物技术将成为生物安全的支撑点8

二、总体思路与指导原则9

(一)总体思路9

(二)指导原则9

三、发展目标10

四、重点任务11

(一)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11

(二)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13

(三)研究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系统16

(四)加强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建设20

五、保障措施22

(一)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国家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协调机制22

(二)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22

(三)鼓励产学研结合,促进生物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22

(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23

(五)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模式,加强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23

(六)扩大国际与地区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势技术人才资源24

名词解释:25

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已将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2010年9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将生物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贯彻落实《决定》和《纲要》的部署,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实施,全面推进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特编制《“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生物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过去10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论文总数已占全球自然科学论文的50%以上;近10年来,《Science》评选的年度10项科技进展中,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占50%以上;2008年评出的SCI影响因子前20名期刊有16种属于生命科学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干细胞等前沿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医药生物技术将大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生活的质量;农业生物技术将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工业生物技术将加速“绿色制造业”发展,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生物质能将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压力;环境生物技术将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生物技术还将在保障国家安全、防御生物恐怖威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已经占据了科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二)生物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战略重点

为抢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世界各国纷纷制订国家战略规划,发布专项政策,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2009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了《21世纪的“新生物学”:如何确保美国引领即将到来的生物学革命》的报告,建议采取国家行动以加快发展“新生物学”,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粮食、能源、环境和健康4个领域的应用。2010年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发布了发展生物技术的5年规划《生物科学时代:2010-2015战略计划》,将尖端生物科学与技术作为首要优先支持领域。日本将生物技术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将“生物技术产业立国”战略作为日本新的国家目标,通过强大的财政支持,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韩国科技部在公布了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5年构想》后,又制定了国家规划《Bio-Vision 2016(2006-2016)》,指导和推动韩国生物科技的发展。2007年,印度发布了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在5年内,把生物技术投资翻4倍。我国《纲要》把生物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我国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三)生物技术引领的生物产业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当前,生物技术正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日趋成熟,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快速兴起。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年增长率高达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生物产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根据2009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制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产业的收入达到9170亿美元,其中制药占74.61%,达6842亿美元,生物技术产业占21.27%,达1951亿美元。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2011 年6 月14 日发布的生物技术行业年报显示,2010 年生物技术行业产值稳步增长,是继2009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首次实现全行业盈利之后的第二个盈利年。截至2010年底,全球(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约有生物技术企业4700多家,其中上市生物技术公司622家。上市生物技术公司总收入846亿美元,研发投入228亿美元,净盈利47亿美元,比2009 年增长30%。我国2009年生物产业产值达1.4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医药产业产值为10381亿元,生物农业约1200亿元,生物制造约1800亿元,生物能源约280亿元。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

(四)生物技术将成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突破点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为应对这些重大挑战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思路与方案。在农业方面,生物技术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生物育种技术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丰富农产品的种类。在医疗保健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预测性、预防性、个体化、参与性”(Preventive、Predictive、Personalized、Participatory)的“4P”医学将替代传统以治为主的诊疗方式,高通量筛选、组学技术、生物信息等技术的发展为预防医学、个体化治疗提供可能。体细胞重编程技术解决了生物伦理学面临的难题,以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显现出巨大应用前景,有望成为继药物、手术之后的新治疗模式。生物基材料为材料领域带来了重大变革,以人工合成细胞与生物催化剂为核心的生物制造技术和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燃料技术将逐步减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大大降低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领人类进入低碳生活。生物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将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巨大变革。

(五)生物技术将成为生物安全的支撑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逐渐成为一个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的世界性安全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生物安全领域投入巨资巩固并扩大其优势地位,生物安全综合实力发展迅速。据专家估算,我国仅11种危害较大的农业入侵生物所造成的年经济损失就超过574亿元。2003年以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警醒我们更加关注新发传染病带来的安全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发达国家掠夺生物资源的重要目标地区。据估计,我国生物遗传资源引进和输出比例大约为1:10,流失情况相当严重。我国防御生物恐怖的能力亟待加强。由于天然森林破坏,致使野生动物栖息和分布区日益缩小,加上人为乱砍滥猎,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在我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的物种受威胁。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安全迫在眉睫。解决生物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医药、农业、环境等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以确保国家利益和生物安全。

二、总体思路与指导原则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纲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抢占前沿技术的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选准自主创新的突破点,夯实科学发展的支撑点。

(二)指导原则

1、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紧跟国际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国家各大科技计划的侧重点,兼顾现实和中长期发展,整合覆盖医药、农业、制造、能源、环保等各领域的资源,集成各部门和地方的力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衔接。

2、突出创新、支撑产业。充分吸纳前沿生物技术的最新成果,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加强协同创新,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培育原始创新成果,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对重点关键技术和产品进行涵盖上、中、下游的多学科、多单位联合攻关,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点面结合、跨越发展。重点开展以新一代测序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核心关键技术点、重大技术体系和重大产品的研究开发,构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重大技术体系,建立国家级生物技术孵化器和集成示范基地,集成官产学研资等各方力量,以点带面,促进生物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目标是: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其中,发表SCI论文总数达到世界前3位;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数总数进入世界前3位;生物技术研发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四、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层面和环节。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进行落实。其中,对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主要由973计划来实施;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主要由863计划重点支持;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开发示范主要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对于生物技术发展中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和集成技术示范主要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并通过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有关创新能力建设由科技部和发展改革委对应计划联合支持。

本规划重点任务的实施,按年度、分步骤、有计划地在对应的国家各科技计划中组织实施,并按照各计划的组织实施管理模式执行,做好各科技计划间的衔接与配合。建立和健全涉及生物技术及生物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的部际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协调统筹国家有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集成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资金与力量,加强衔接与配合,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全力促进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工作,形成强大合力,推进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选择关键瓶颈问题,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不断提升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带动基础研究和技术科学的结合,引领未来高新技术发展。

发展重点:

1、农业科学

围绕农业动植物育种、科学养殖和栽培、资源高效利用、病虫害有效防治以及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农田资源高效利用、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及农产品安全等农业高产、优质、抗病、高效研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林草生态和综合农业系统。

2、人口与健康科学

结合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围绕疾病发病机理及其防治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非传染病慢性复杂性疾病、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灾害医学、感染与免疫等疾病机理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针对传染性疾病的重大需求,研究主要病原体致病与重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重要疫苗创制中的科学问题、重要传染病诊断治疗和预警新技术;围绕我国特色的中医科学,开展中医基本理论科学内涵诠释,创新发展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及方剂应用,针灸辩证论证相关的基础研究。

3、工业生物科学

研究新功能人造生命器件及集成,基因组学的网络分析,基因组的精细合成原理和技术,重大生物基产品的合成新理论、新途径、新方法等。

(二)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选择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核心关键技术,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在国际生物前沿科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抢占一批国际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制高点。

发展重点:

1、“组学”技术

以开发新一代测序技术为我国生物技术实现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基因组技术、转录组技术、蛋白质组技术、代谢组技术、表观遗传组技术、结构基因组技术等各类组学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研发高通量生物医学数据分析与文本挖掘技术,高通量样品分析技术、微量样品提取和放大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技术等,加快组学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在疾病防控、临床诊治和生物制造、品种创制、新药开发等领域的应用。

2、合成生物学技术

发展高通量、低成本DNA合成技术和基因片段高效组装技术,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分析、定向设计与合成技术,标准化生物元件与功能模块的构建技术,建立合成生物学在药物前体和中间体、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等的应用技术,逐步探索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和能源领域的应用。

3、生物信息技术

突破生物调控元件的计算、设计、组装与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个体基因组、群体基因组、个体化信息搜索引擎和各类新的生物学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基于个体组学数据的疾病风险分析、疾病诊治模型和系统研究;研究农业生物逆境胁迫相关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建立国家生命科学、医药技术领域数据汇交、管理和共享技术平台。

4、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

研究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等分化、发育、与体内微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细胞重编程、遗传分化与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干细胞分离鉴定、扩增及识别技术,干细胞的免疫排斥、安全植入以及活体精确观测示踪等关键技术,复杂器官三维构建、组织工程医疗产品保存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

5、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

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一批靶向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前瞻性的生物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以关键技术的突破来带动重点产品的研发,加快生物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速度。

6、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

开展重大疾病及常见疾病的分子分型分期与疾病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的可共享的临床资料、标本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研究重大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重大疾病分子分型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确证及临床评价,重大疾病个体化的临床诊疗方案。

7、生物芯片与生物影像技术

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市场前景的临床检测及卫生防疫用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及芯片实验室产品。研究生物分子结构、三维形态与快速变化的超分辨成像,大尺度、跨层次的高分辨生物成像;研究单分子分辨/多分子网络调控的快速、无损、并行高通量成像监测,细胞、模式小动物及人体整体水平的活体三维无损结构成像监测,神经系统高分辨结构与功能三维无损成像监测;研究基于多层次多参数影像信息的整合建模方法,结合临床重大疾病诊疗的成像信息监测与表征。

8、生物过程工程技术

研究和开发生物过程宏观代谢信息和细胞生长环境信息的在线检测技术、生物过程优化和控制技术;生物大分子和生物小分子的分离、提取和精制技术;发酵过程与分离耦合技术;新型高效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放大和制造技术。

9、生物催化工程技术

开展酶的定向改造、高效表达、固定化、辅酶再生、多酶耦合、酶与化学耦合、酶与发酵耦合以及不对称及对映选择性生物转化技术、非水相生物催化反应过程优化及放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本低、可工业化生产的生物催化工程技术,提高我国工业酶开发和应用水平。

10、药靶发现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

研究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靶标网络分析技术,靶标蛋白功能及生物活性构象模拟技术,基于新功能基因及其信号通路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基于结构、针对多个靶标的药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组合化合物库设计、合成和筛选等关键技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设计方法,化合物成药性评价药物虚拟设计技术,网络药理学设计技术,药物代谢工程模拟等技术。

11、动植物品种设计技术

以主要植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蔬菜、林草等)、动物(猪、牛、羊、鸡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重要动植物品种性状的分子构成解析、优异性状多基因聚合;动植物品种分子设计的信息系统、品种分子设计工程、品种分子设计的技术体系与验证。

12、生物安全关键技术

开展生物安全监控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公共卫生应急药物与装备的研制;研究病原体跨种传播机制,建立生物威胁相关病原体溯源技术;开展生物入侵防护关键技术研究。

(三)研究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系统

围绕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加强生物技术集成创新,重点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能力的重大产品,着力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由技术积累向产业化开发的战略转变。

发展重点:

1、生物医药技术及产品

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培育发展医药产业的需求,突破一批药物创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制创新药物,改造药物大品种,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

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临床诊断、预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的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

建立疫苗和抗体的大规模和快速反应生产新技术,系统的疫苗效果及质量评价技术体系,人源化抗体构建及优化技术;对传统疫苗进行改造增效,针对新发、再发重大传染病和多发感染性疾病研制新疫苗和抗体药物;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非感染性疾病,研制治疗性疫苗和抗体药物。

突破一批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在一体化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系统等高端产品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加速体外诊断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幅提升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突破一批生物医用材料前沿高端产品,开展一批主要依赖进口的高值替代产品研发,创制一批量大面广的生物医用材料,突破生物医用材料制品个体化设计、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生物材料产品生物力学、耐久性及安全性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

2、生物农业技术及产品

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完善转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性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开展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和普及,推进全降解农膜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开发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

针对特种生物资源,重点开展冬虫夏草、灵芝等重要珍稀药用真菌资源化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发掘和筛选在特殊环境生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资源,开展人工培育技术研究,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开发深加工系列产品。

研究开发海洋渔业新品种选育繁育和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开发水产养殖重大病害监测预报和免疫防治技术,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3、生物制造技术及产品

重点研究化工产品生物合成途径构建与优化、原料综合利用与生物炼制、工业生物催化与转化、生物-化学组合合成等关键技术,突破生物基平台化合物、手性化工中间体、生物基材料等重大化工产品生物制造的产业化瓶颈。形成有机酸、化工醇、生物基材料等产品制造的平台技术体系,形成手性醇、手性酸、甾体等高附加值手性中间体生产的创新生物制造路线。

研究开展生物技术在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中的应用,开发生物纺织、生物脱胶、生物制革、生物造纸等新技术工艺和装备,促进纺织、造纸、皮革等企业应用生物技术工艺,推动行业的清洁生产。

选择酒类、酱油、醋等传统酿造产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对菌种进行改良,对酿造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4、生物能源技术及产品

研究开发非粮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燃气、生物制氢等生物能源产品制造过程的共性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以工业和城市生活废弃物为原料,建立生物能源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示范。

研究开发微藻生物固碳核心关键技术,建立年固定二氧化碳总量超过万吨的工业化示范系统,率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微藻固碳的产业化,同时开发高附加值的系列微藻产品,为微藻大规模固定二氧化碳及微藻能源的发展提供技术、经济及环境评价指标,为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5、生物环保技术及产品

大力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发展废气废水生物净化技术, 开发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开发污染物降解生物新品种,发展石油炼制、医药化工行业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技术, 促进石油、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修复。

针对煤炭、工业废气和烟道气,开展微生物脱硫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高效功能菌的选育技术、微生物对硫代谢途径的控制技术以及复合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发展多菌群、单/多相反应器的研究,以及生化/物化法的复合技术推进微生物脱硫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四)加强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根据生物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系统加强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优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布局合理、科学高效并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共享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生物技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共享,为生物技术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