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是怎么发明的
风车也叫风力机,是一种不需燃料、以风作为能源的动力机械。古代的风车,是从船帆发展起来的,它具有6~8副像帆船那样的篷,分布在一根垂直轴的四周,风吹时像走马灯似的绕轴转动,叫走马灯式的风车。这种风车因效率较低,已逐步为具有水平转动轴的木质布蓬风车和其它风车取代,如“立式风车”、“自动旋翼风车”等。
2000多年前,中国、巴比伦、波斯等国就已利用古老的风车提水灌溉、碾磨谷物。12世纪以后,风车在欧洲迅速发展,通过风车(风力发动机)利用风能提水、供暖、制冷、航运、发电等。
公元7世纪在西亚—大概在叙利亚,建造了第一批风车。世界上的这个地区有强风,几乎总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吹,因此就面向盛行风而建造了这些早期风车。它们看上去不像如今所见到的风车,而是有着竖式轴,轴垂直排列着翼,与旋转木马装置上排列着木马很相似。
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了第一批风车。有些人认为,在巴勒斯坦参加了十字军东侵的士兵们回家时带回了关于风车的信息。但是,西方风车的设计与叙利亚的风车迥然不同,因而它们可能是独立发明出来的。右图:典型的地中海风车有着圆形石塔和朝向盛行风安装的垂直翼板。它们仍用于磨碎谷物。
西方风车的不同之处在于翼板环绕着垂直面而转动。因为风在欧洲比在西亚较为变化不定,所以风车还另有一个机械装置,以使翼板面对着风来的方向转动。左图:在丹麦圣瑞斯的埃洛岛上,现代风车与供电的发电机相连。
风车在如今已很少用于磨碎谷物,但作为发电的一个手段正在获得新生。“装有发电涡轮机的农场”是由驱动发电机的大型风车组构成的。
公元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风车,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风车的历史。
风车
公元644年,一个叫阿布·鲁鲁亚的制造风车的波斯匠人,因行刺哈里发乌马尔·伊本·卡图布而被捕。644年是风车见于文献的最早年代。有专门的资料提到于两百余年后出现在塞斯坦(在伊朗和阿富汗的边界上)的著名的风车,这种风车是从公元前一世纪才被人们所知的小亚细亚的水平水车演变而来的,它的翼板安在一个垂直的“风转动轴”上,在一个水平的平面上转动。
同样,西方的垂直风车,则是由罗马人维脱劳维斯所描述的公元前22至公元前21世纪之间的垂直水车演变而来的。这种风车称为“柱车”,在1180年前后出现于法国,在1191年前后出现于英国。由于翼板无论何时都必须跟风向垂直,包括磨石和传动装置的木头车体就安在一根支承的立柱上,一根长的杠杆从背后把它转向迎风面。大概是在1270年于坎特伯雷出现的所谓《风车诗》中,有幅关于这种风车的最早插图。
不久之后从这种西式风车演变出的新式风车,于1300年前出现于法国。新的“塔式风车”由一个固定的塔构成,塔包括磨石和传动装置,只有装着翼板的塔顶能迎风转动。有时用一根尾杆达到这个目的,有时则是用装在塔顶里的一根杠杆。中世纪的这种风车插图甚为罕见,但是在沙弗尔克的一个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上有一幅图画,其年代为公元1470年。
对一年四季都没有河流来驱动水车的所有欧洲村镇来说,风车是一种福音。它也有助于取消手推磨和牛拉磨。但是风车的成本高,因为互相竞争的风车和水车同时使用是不可能经济的。
风力提水的意义是怎么样的?
明清出现厂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工作机的构造与龙骨水车相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这类提水机械用于太湖流域排水,有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
原理
风力水车包括风车和水车两部分。风车将风能传递给水车,然后由水车将能量传给所汲水体,从而使水得到提升。
3分类
风车的主要部件是在风力作用下能够转动的风轮。风轮是由风帆组成的。中国传统的风车可分为两类:①立轴主帆式。风轮由8面布帆组成,风轮受到迎面的风力而运动,风帆运动平面与风向一致,但有一侧相反。这类风车效率低,已逐步被淘汰。②卧(斜)轴篷式。风轮运动平面与风向垂直,风轮由3~18面布篷组成。由于翼式风力机的问世,旧式风车将逐渐被取代。
利用风力机提水饮用或灌溉,是风能利用的一种较简单的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发电机,只要把风力机转轴的圆周运动转换成垂直方向的线性运动就可以了。我国风力提水可用于农田灌溉、海水制盐、海水养殖、发展畜牧业及人畜饮水等方面。
我国江苏省兴化一带,自古以来就有用风力提水的传统。不过那时用的是立帆式风车,现在用的是叶轮式风车罢了。
风力提水装置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也开展了风力提水供牲畜饮水的试验,结果风力提水每头牲畜每年饮水费用,仅仅为深井柴油机和浅井柴油机费用的1/3~1/2,是最为经济的。另外,在我国干旱多风的河西走廊,利用风力机提水灌溉草原和农田,也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