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鄢陵县的经济概况

相比于2011年,2012年鄢陵县生产总值完成206.8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5%、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亿元,增长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1亿元,增长16.2%。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4.9亿元、5.6亿元,增长25.1%和3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5元,增长13.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6元,增长12.5%。

鄢陵县的经济概况

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59.9%(扣除农业税后)。其中,工商税收完成4600万元,占收入总量的38.3%。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各项贷款余额2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 鄢陵农业和花卉经济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等,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截至2013年,鄢陵县花卉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北方花都”,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2004年,鄢陵县畜牧业跨进“河南省畜牧强县”。

2013年,全县花卉苗木面积52.4万亩,品种达2400多个,拥有各级各类花木园林企业612家,从业人员18万多人,经纪人8000多人,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系列产品,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卉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00多元。鄢陵县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有来自北京、宁夏、甘肃、上海、浙江、湖北、安徽、河北、内蒙古等地的59家省内外企业入驻,其中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有27家,1000亩以上的有7家,共落实花木面积36600亩,栽植花木6200万株,总投资达3.48亿元。到2013年年底,通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特别是三樱椒面积发展到13.8万亩。相继建成2000亩的莲鱼共养基地,1000亩的大枣基地,2000亩的樱桃采摘基地。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1983个,养殖小区40个,产值达13.5亿元,被授予“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县”。

截至2013年,鄢陵县已有5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2.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 截至2012年12月底,鄢陵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4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增加值68.9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居许昌市第2位。纺织、装备制造、箱包皮具、食品、木制品等5个传统特色产业实现增加值5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4.7%,5个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2.5%。

2012年,该县企业服务工作办公室共收集企业有关用地、融资、手续办理等问题85个,;为9家企业进行项目备案;为13家企业申报困难企业认定;组织16家企业开展产品产销对接,签订供货合同金额达2.2亿元;邀请天交所等保荐机构对4家企业进行上市辅导;认真筛选华创科技、华元电工、金钟皮具等7家企业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发展项目专项资金。

鄢陵县主要有纺织、食品、建材、机电、化工五大主导产业。姚花春酒业集团,年产原酒10000吨,产品先后荣获省优部优、国际博览会金奖,法国巴黎世界名优酒金奖。花都纺织有限公司、鄢陵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植丰全元化肥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集团的产品已成为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全县乡镇企业个数超万家,从业人员7.6万人,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以发展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国腊梅园、花卉长廊、千亩莲池赏荷园、万亩樱桃园、花乡农家乐、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等精品景区景点。

2013年,鄢陵县实施“6652”投资促进计划,开展“1131”招商引资行动,6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6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6%,带动产业集聚区和名优花木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91亿元、22亿元;城市综合改造、中技桩业、辰宇光电等一批打基础、增优势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建业集团、奥信集团、云南绿众源、北京汇源等知名企业落户鄢陵。

许昌-中国腊梅文化之乡?

蜡梅

许昌鄢陵县蜡梅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品种繁多,是我国重要的蜡梅栽培中心。?

鄢陵蜡梅的广泛栽培始于唐,兴于宋。唐代诗人崔道融有诗云:“故里琴尊侣、相逢近蜡梅。”宋元以来,诗人与文学家吟咏蜡梅者,画家以蜡梅为题材作画者,数不胜数,形成了独特的鄢陵蜡梅文化。鄢陵境内以柏梁镇姚家村为中心辐射方圆几十里,村民家多以种植蜡梅为荣。一株蜡梅栽种于农家庭院,成为当地老百姓寒冬腊月踏雪观赏蜡梅的生活情趣;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本土的风物与民俗,都与蜡梅结下了不解之缘。鄢陵县千余年的蜡梅栽培史,可以连缀成一部丰富多彩的蜡梅文化史。植物学专家、民俗文化学专家由此得出结论,鄢陵是中国最著名的蜡梅栽培中心,有着丰富的蜡梅文化的完整性,具有深厚的蜡梅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广泛性;蜡梅已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种,具有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特征。?

鄢陵的蜡梅文化可以追溯至2500多年前。据《诗经·郑风·溱洧》篇记载:溱水、洧水在鄢陵境内汇入双洎河,河两岸的姑娘小伙子为表达爱慕之情采撷兰草与芍药赠给情人: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这种富有田园生活情趣的生活场景被诗人写入诗篇,千古传颂。?

历经千余载的文化沉积,在鄢陵这片土地上演绎出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感人故事,构成中原地区独特的蜡梅文化,并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据大量的史料佐证,素有“花都”“花县”之美誉的鄢陵县是我国北方蜡梅栽培中心,鄢陵蜡梅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具有花色鲜艳、蜡质纯厚、香气馥郁的特点。?

据宋《曲洧旧闻》载:“许洛间有黄香梅(蜡梅的别称)”。黄庭坚《蜡梅》云:“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北宋时期,鄢陵为京畿重地,属开封府管辖,鄢陵蜡梅大量向汴京销售,一时成为京师达官贵人观赏的绝妙佳品。清康熙年间刑部尚书、诗人王士正《蜡梅》诗注中称:“鄢陵蜡梅以裴氏、张氏为冠,每岁辇至京师有一株至白金一锾者”。又在《寄梁曰缉》诗中注称:梅开腊月一杯酒,鄢陵蜡梅冠天下。现代园艺家彭学苏也在《蜡梅概述》中称:“蜡梅……以河南鄢陵最为著名”。鄢陵蜡梅享誉国内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先生多次莅临鄢陵考察蜡梅品种,题词赞赏鄢陵蜡梅: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压霜欺,蜡梅香飘万里长。?

鄢陵蜡梅种植遍及全县的12个乡镇,350余个行政村都有蜡梅种植。现全县蜡梅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共有蜡梅苗圃20余个,品种多达50余种。以柏梁镇姚家村为中心,方圆五公里为蜡梅栽培集散地也是鄢陵蜡梅落户的原生地。现有以生产蜡梅为主的“鄢陵蜡梅园”、“鄢陵花木盆景园”、“鄢陵六和花木生产基地”、“陈化店刘庄生产基地”等,全县年产120万株。?

鄢陵蜡梅文化深入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显著特色,又有传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鄢陵蜡梅民俗特色有蜡梅避邪之说,蜡梅喜庆之说,蜡梅友情之说,蜡梅风骨之说。?

20世纪80年代初,鄢陵县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彰显鄢陵文化特色,加大了对蜡梅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对遗存在民间传承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传说加以收集整理,编篡出有关蜡梅生产,栽培技术性书籍20余部,整理蜡梅文化故事传说30余篇,创作出《花魂》、《花乡清韵》、《花乡宴》、《金梅争艳?》?等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并分别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戏曲大赛奖;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鄢陵蜡梅文化,拍摄了《鄢陵蜡梅花》、《鄢陵蜡梅》等一批文艺记录片、专题片;党和国家***先后到鄢陵考察蜡梅生产情况,曾针对鄢陵蜡梅挥毫泼墨;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到鄢陵踏雪赏梅,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2001年至今,鄢陵县人民政府已连续召开了五届“中原花木博览会”,汇集天下英才,畅论鄢陵蜡梅文化,为彰显鄢陵蜡梅文化品位,提升鄢陵蜡梅知名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鄢陵蜡梅文化已成为中原文化宝库中最显著、最抢眼的文化因素。?

因此,我们认为鄢陵具有申报“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推动当地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当地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加快蜡梅文化遗产研究和蜡梅文化传承延续,蜡梅文化产业的开发,为振兴民间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