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新希望在湖南有几个饲料厂

6个。根据查询新猪派网显示,新希望六和在湖南有6个饲料厂家,还有1家负责养猪业务的公司。新希望集团在湖南有以下一分公司:湖南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项目投资。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

新希望在湖南有几个饲料厂

10年覆盖2亿头生猪!大北农如何让5万家庭农场主靠养猪致富?

正月初七,开工大吉!养猪业,彻底告别“跌宕起伏”的2022!但是根据最新的能繁母猪产能来看,2023年全国的生猪出栏量或许会更多,猪价也难谈大幅度上涨。

而在猪价持续低迷的行情下,养猪散户也是不断锐减,数据统计每年减少散养户约400万家!

周期更替,散户锐减长期以来,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全国中小散户的大量减少,但具体减少了多少,很难说得上来。

猪好多网根据已知的数据,做了简要分析如下——

据统计,2008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下的散养户数量在7222万户左右,2020年散养户数量下降到2062万户。

也就是说,在12年时间,养猪散户共减少5160万户!约合每年减少高达430万户!

大家都想知道最新数据,但2021、2022年的散养户数量还无从查证,不过从养猪业规模化程度来看,散养户减少的程度并未有大的缓解。

资料显示,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率从2017年的46.9%升至2022年的58%,随着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侧面印证了散养户数量的减少。

从上图不难看出,500头以下养猪户的市场占比不断降低,由此可以得知散养户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也曾指出“山东中小养殖户数量从2015年的104万降至2021年的25.9万,降幅高达75.1%。

因此综合来看,2021、2022年全国的非瘟疫情虽然相对稳定,但是规模化程度依旧在迅速提升,而且由于猪价行情的持续低迷,导致散养户依旧在持续退出。

对于2023年,可预见的是——生猪行情难以出现长期高价,养猪业竞争持续加剧;规模场会在稳定的产能中厮杀,而散养户容易在低迷的行情下退出。

2023年生猪出栏或更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比上年增加2867万头,增长4.3%。

全年猪肉产量5541万吨,比上年增加246万吨,增长4.6%。

2022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5256万头,比上年末增加333万头,增长0.7%。

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90万头,增加62万头,增长1.4%。

拆分来看——

首先是尽管我们一再说“消费低迷”,但全国猪肉产量依旧增长了246万吨,事实证明消费者抵制的不是猪肉,而是“高价猪肉”;只有当猪肉价格像2022年9、10月那样大幅上涨的时候,消费量才会迅速减弱,真要是猪肉便宜了,该吃还得吃。

其次是全国生猪存栏也增加了333万头,尽管量并不大,但也能很好地说明,猪价都降到这份上了,库存产能依旧在增加,2023年的供应不会少于2022年。

最重要的是年末能繁母猪存栏增加62万头,这一方面反映出2023年生猪出栏会更多,另一方面体现出养猪业的产能正趋于稳定,起伏变化更小了!因此2023年生猪行情不会像2022年那样“大起大落”。

综上所述,消费端极大地制约了生产端的利润,尤其是在生猪供应稳定且充足的基础上,消费端不可能有“缺肉吃”的顾忌,因此2023年猪价的上限会更低,起伏会更小!

再从整体的“肉蛋奶供应”来看,2022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同比增长3.8%。

重点是——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均不同程度增长。

也就是说,“内卷”的不止是生猪产业,而是整个畜牧业!尽管我们常说消费低迷,但市场上的牛羊鸡肉消费也不少,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更大,2022年末的时候甚至传出了“倒奶杀牛”的新闻,可见畜牧业整体竞争之惨烈。

因此往2023年来看,生猪产业的竞争压力也不会缓解,但压力就是动力,激烈竞争倒逼着行业“高质量发展”,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要付出一些“代价”。

高质量发展的“代价”其实,在生猪养殖水平迅速提升的背景下,不仅仅是“中小养户生存艰难”,猪企的生存难度也在加大,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生猪养殖相关企业35.95万家。

近5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2018~2022的新增猪企数量分别是3.38万家、3.15万家、5.28万家、2.46万家、1.63万家。

可以看到,除了2020年因为“非瘟红利”大量资本涌入养猪业,导致养猪企业异常暴增以外,整体形势确定为“新增猪企越来越少”。

新猪企数量的减少,根本原因是其生存难度不断加大,导致提升了养猪的整体门槛。

但这并非坏事,当一个行业进入门槛越高,就会越发稳定。

以养猪为例,如果动辄需要一两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的进入门槛,并且还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技术沉淀,那么开办猪场的人会轻而易举的放弃吗?并不会!养猪人会在低迷行情下,不断精进养殖技术,以获取生存与利润空间。

而这种业内的技术精进,又会拔高进入门槛,形成良性循环。

相反,如果一个行业大家能够在高行情时蜂拥而至,在低迷行情时又“一哄而散”,那么该行业整体上稳定性、安全性较低。

典型案例就是非瘟爆发后的生猪产业,产能大量淘汰而后迅速增加,结果行情崩塌又一片哀鸿......

因此我们都看到,尽管在规模化的趋势之下,生猪均价一降再降,国家依旧在鼓励规模化的发展。

2021年,全国排名前20的猪企市场占有率为21.41%!据悉,2022年这一数据提升到了24%!这是因为规模化促进了养殖业水平提升,实现了肉蛋奶稳定供应,强化了民生保障。

但代价也相当明显,那就是猪企市场占比越来越大、行业门槛越来越高、竞争越发激烈!

可值得反思的是,至今很多人还在盼望“非瘟疫情”等带来“猪病红利”。

但这类人不会想到,在他一方面眼巴巴盼望着疾病侵袭行业,只能依靠“暴利猪价”存活的时候,别人正在全副武装不断提升防病能力。

要知道,4年来非瘟的感染力从未下降!毒株甚至还在不断变异!但为什么发瘟越来越少?

可见,没有任何成功是白白得来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一定会有一些“牺牲”——那就是牺牲掉劣质产能、牺牲掉落后技术、牺牲掉了暴利行情......

不可否认,真话往往听来刺耳!但无论是散养户还是大猪企,现实就是我们必须抛弃“疾病推动行情”、“大猪企迟早崩盘”、“猪价还会暴利”这些幻想,“防病高产”已经由浮动因素成长为必然因素,养猪必为民生保驾护航。

简单来说,中国养猪业已不再必需非瘟疫苗,更不再需要暴利行情,重要的是你还需要什么才能养好猪?

前不久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文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实现振兴,农民必须实现富裕,这是对乡村振兴成果最直观的检验方法,就养猪业来说,必须让乡村里的中小型养殖户、家庭农场富裕起来。

从连续两年的一号文件中可以解读出,这就是顶层设计的核心意思。

但是,让家庭农场型养殖户富裕起来,尤其是“一直保持富裕状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最近3年生猪价格大幅涨跌,大多家庭农场养猪户没有政策、资源、资金、技术和种源优势,能维持生活已经很不错,有的农户踩错行情的点,一步错步步错,亏得一塌糊涂,最后只能负债离开养猪业。

并且,最近几年,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甚至已经超过60%,也就是说养猪业的基本盘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或许会给家庭农场带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未来家庭农场将以人效胜出发力育肥段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瘟后猪企和规模猪场大步伐扩张,但是他们在扩张布局的时候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了利润更高的前端种群繁育阶段,而对于育肥部分由于需要更多的栏舍、人力等,所以布局的相对较少,那么育肥这一部分由谁来做?

这就为家庭农场留下空间,也让猪企和家庭农场的产业合作迎来了历史机遇。

通常来讲,大型猪企在资源、资金、种源、技术、智能化等方面相对来说优势更为明显,但是其在人员,尤其是人员的高效利用方面却面临较大的困境,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接着养猪低效的问题、成本难降的问题都会接踵而来,最终导致亏损加剧。

所以,如果大型猪企能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没散户或家庭农场什么事儿了。

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

我们知道家庭农场这一类的养殖户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人员高效”,如果将大型养殖企业和家庭农场进行联合生产,是不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双方的困境,做到双赢?

那么,这个所谓的“产业联合”又该怎么做?

“产业联合”如何让家庭农场和猪企双赢?

我们知道温氏最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模式就是“公司+农户”,这个模式已经被业内很多养殖公司效仿,但是,现在养猪业的基本盘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已经达到近70%,数字背后的意思是我国的养猪散户正在变得越来越少,或者说这一部分散户要么退出市场,要么升级成了家庭农场,这就有了大北农提出的“平台+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这一模式既是对“公司+农户”模式的升级,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大北农在2022年就提出了“用10年链接5万个农场主,联合发展2亿头猪工程”。

先不管这个2亿头到底能不能做到,咱们先看看这个模式是怎么玩儿的?到底能不能让数以万计的家庭农场养猪户致富?如何让他们致富?

我们知道,大北农是做饲料起家的,现在业务涉及的层面更是广泛,包括生物育种、动保、饲料、生猪养殖、智能互联、养猪服务、金融财务等,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养猪的,基本上从猪场建设、引进种猪、到疫苗用药、喂料、猪场智能设备、金融贷款等各个方面都能和大北农的业务联系上。

而大北农的“平台+家庭农场”模式,就是把其平台上的种猪、饲料、动保产品与这5万个农场主共享,再加之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工程建设服务、金融服务、财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智能化服务、健康管理支撑、大数据分析支撑等,解决家庭农场主这一养殖主体在养猪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每一个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大北农和家庭农场都将是获益者!

在与众多家庭农场绑定发展的过程中,大北农直接就将自己的饲料、动保等实实在在的硬产品销售了出去,顺便也将智能养猪系统(设备)、金融服务等软服务也销售了出去,尤其是智能养猪系统还将为其积累大量的一线真实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又将为其育种、产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撑,价值无法估量。

而在这一“产业联合”模式下,家庭农场主可以共享大规模运行效应,共享强大的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共享新技术研发,共享风险防御机制,形成强大的运营支撑能力,联合共建更具竞争力的养猪生态。

(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你养猪需要用到的生产物资从大北农拿货要比自己单独在其他渠道购买要优惠些,还有就是大北农给你提供的技术支撑、健康管理支撑、智能设备支撑都要比你自己的研究摸索的那一套更加科学高效。

家庭农场可以依托一个大平台实现增效降本,大北农又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业务板块绑定好一起销售给了家庭农场主,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双赢,何乐不为?

那么,家庭农场主如果不依靠类似大北农这样的大平台,自己搞养猪能不能行?

当然!

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从乡村振兴层面,还是从环境生态、养殖效率层面,“家庭农场”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猪模式。

只是,未来的家庭农场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的是规模猪场,所以要想靠单打独斗和大型规模猪场抗衡胜算不大,专业分工、联合生产是未来10年家庭农场主可以抓住的一个历史机遇!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