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在什么时期使用农药控制生长?
1、选地
玉米化控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的田块。因化控所用药剂属干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不能代替肥料,且化控田要求的种植密度较高,产出也多,因此水肥条件也应比常规玉米田好。故在土壤瘠薄、气候干旱又不能保证灌溉的玉米田中不宜采用。在风害严重、玉米易倒伏、生育后期气温偏低而不利于灌浆及实行大面积机械收获的地区玉米生产中使用化控技术更为有利。化控玉米田还应注意提高播种质量和加强田间管理,使植株生长发育与空间分布均匀为一致。
2、种植密度
比常规大田密度亩增1500株左右,能否确保密度是获取增产的关键。
3、喷药时期
最适喷药时期为雌穗小花分化后期,叶龄指数65-75时,如SC704可掌握在第14-16片叶全展或田间可见0.1%-l%植株抽雄时。若喷的过早,在化控矮化植株的同时,也对雌穗发育有-定抑制。过晚用药,对群休冠层结构的控制效果差。
4、喷洒药剂
亩用40克玉米健壮素或乙烯利,兑水20-30公斤。浓度过大会产生药害。另据我们测定,赤霉素与上述两种药剂之间有拮抗作用,因此生产中若因不慎喷药浓度过大,可喷50ppm赤霉素来适当缓解其害。喷洒方法:均匀地喷洒在上部叶片上,不重不漏,个别弱苗可避喷。为提高工效,人工喷药时可用双喷头喷雾器每次喷洒2行,大面积也可用飞机作业:亩用乙烯利50克加水5公斤喷洒。若喷药后遇雨,可在雨后酌情减量增喷一次。
在未施基肥或基肥数量较少时,施用种肥尤为重要。大豆施用种肥是东北春大豆产区提高大豆单产的一项成功经验,东北地区早春土温较低,大豆苗期根系发育较弱,吸收肥力能力较差,施用种肥能及时满足大豆苗期对养分的需求。最常用的种肥是过磷酸钙,为了防止过磷酸钙烧种、烧苗,最好是将过磷酸钙制成颗粒肥料或掺入少量优质有机肥料施用,如家畜粪肥、土杂肥、草木灰等。过磷酸钙的用量一般为150kg/hm2。
在高寒地区、山区、春季气温低的地区,为了促使大豆苗期早发,可适当施用氮肥作为“启动肥”,即每公顷施用尿素45~60kg,随种下地,但要注意种、肥隔离,肥料距离种子5cm以上。
磷酸二铵作大豆种肥效果很好。在丘陵薄地每公顷施用磷酸二铵187.5~225.0kg(或过磷酸钙500~550kg加尿素75kg);中等肥力的平川地、漫岗地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kg(或过磷酸钙450kg加尿素60kg);在平原肥沃地每公顷施磷酸二铵75kg(或过磷酸钙225kg加尿素30kg),同时施用硫酸钾或氯化钾75~100kg/hm2。种肥最好深施或侧深施,施在种子侧下方5cm左右。
大豆种植地区常采用钼酸铵拌种,拌种量为每千克种子用1~2g钼酸铵(如15kg种子用15~30g钼酸铵,加水0.5~1.0L配成肥料溶液)。播种前先将肥料用少量热水溶解,然后用冷水稀释到所需的量(配制成1%~2%的钼酸铵溶液),用喷壶把肥液喷到种子上,边喷边搅动,喷匀后阴干即可播种。但应注意用液量不宜过多,拌后种子一定要晾干。如果要拌农药,切忌在种子晾干后再拌。
在缺硼、缺锌土壤上,大豆施肥也常常采用硼肥或锌肥拌种处理。用硼砂拌种每千克豆种用0.4~0.5g硼砂,首先将硼砂溶于16mL热水中,冷却后与种子均匀混拌。用硫酸锌拌种,每千克豆种用4~6g硫酸锌,拌种用液量为种子量的0.5%。如果硫酸锌作基肥施用则不必拌种。
在许多国家的大豆生产中,播种时接种根瘤菌剂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措施。接种后,根瘤菌固氮所提供的氮素可占大豆总需氮量的50%~80%。在我国各大豆产区,根瘤菌剂的应用非常不平衡:南方应用得较多,北方较少。实验证明,根瘤菌剂如果使用正确,可使大豆平均增产10%。一般菌剂用量为每公顷2~3.5kg,以每粒豆种沾有10万个以上根瘤菌数为宜。拌完后应稍晾干再播种。播种后应立即覆土,以防日晒。如种子需先消毒处理,则应在播种前2~3周进行。肥料对菌肥有明显的影响,氮肥过量对根瘤菌固氮有抑制作用,会降低菌肥效果。
根瘤菌肥料与微量元素或磷、钾肥拌种时,应把拌过菌肥的种子先用少量泥浆裹种,然后再与化肥拌种。游离酸等副成分含量高的化肥对根瘤菌及种子均有抑制作用,不宜作拌种肥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