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鱼用激素有什么?
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鱼体中也具有多种激素物质,这些物质是由鱼体内的内分泌腺体分泌的,按其化学本质来说可分为三类:含氮激素、甾体激素和脂肪酸激素。
在正常条件下,各种激素的作用是相互平衡的但若体内分泌腺体出现异常,激素的平衡就会受到破坏,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就会受到扰乱,从而影响鱼类的正常发育。因此,激素对鱼类的生长发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激素对鱼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激素对鱼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有选择地给鱼类口服激素不仅能使鱼类的体重和体长均有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可增加鱼类细胞中的蛋白质含量。②激素对鱼类的性腺发育、成熟及排卵有促进作用。水产工作者把合成促黄体生长素释放激素的类似物制成水剂或油剂,提前注射到成熟度较差的草鱼、青鱼体内,有明显的催熟作用,其效果尤以油剂为佳。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鲤鱼垂体匀浆液或其它激素对草、青、鱼催产。水产养殖技术人员还成功地利用腹腔或肌肉注射鲤鱼垂体匀浆液或其它激素,促进鲶鱼和鳗鱼的产卵或排精,加快鱼类的繁殖和生长速度。
③激素可诱导鱼类的性别转化,提高产量。除个别鱼类外,大多数鱼类是雌性比雄性个体,有些鱼类可大几倍到十几倍。因此,通过使用激素可大量培育单性鱼类,这对提高鱼类养殖的产量具有重大意义。
常用的鱼用激素:
1、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
又名LRH-A。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稳定,在阳光直射下易变性失效。本品具有刺激脑垂体分泌促滤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功能,进而促使卵细胞发育成熟和排卵,并促进精子的形成。
2、脑垂体PC
是鱼类的脑垂体经丙酮固定后的产品。脑垂体主要含促滤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两类。将脑垂体悬液注入鱼体,能促进鱼类性腺进一步成熟,并使亲鱼发生排卵、排精。本品用于亲鱼的催产。用鱼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胸腔、腹腔或肌肉注射。用量:每千克体重4~6毫克,雄鱼减半。应遮光,于低温、干燥处保存。
一.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池塘养殖以池塘“一改五化”技术为核心,“一改”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五化”包括水质环境洁净化、养殖品种良种化、饲料投喂精细化、病害防治无害化、生产管理现代化等。
(1)改造池塘基础设施
①小塘改大塘:将用于成鱼养殖不规范的小塘并成大塘,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佳(长宽约比为2.5:1),面积10-20亩为宜。
②浅塘改深塘:通过塘坎加高、清除淤泥实现池塘由浅变深,使成鱼塘水深保持2.0~2.5米,鱼种池水深1.5米左右,鱼苗池水深在0.8~1.2米。
③整修进排水系统:整修进排水、排洪沟渠等配套设施,要求每口池塘能独立进排水,并安装防逃设备。
(2)水质环境洁净化
①池塘水质的一般要求:
悬浮物质:人为造成的悬浮物含量不得超过10毫克/升。
色、嗅、味:不得使鱼、虾、贝、藻类带有异色、异味。
漂浮物质:水面不得出现明显的油膜和浮沫。
PH值:淡水PH 6.5-8.5。
溶解氧: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氧气必须大于5毫克/升,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保持水质“活”、“嫩”、“爽”。
②池塘水质调控
生物调控:
鱼菜共生调控,以菜净水,以鱼长菜;
微生物制剂调控,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细菌,实现净水。
以鱼养水,适当增加滤食性鱼类和食腐屑性鱼类投放量,改善池塘的生态结构,实现生物修复。
保持池水活、爽、嫩,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
物理调控:
合理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小开机时间短等。实现其增氧、搅水、曝气的作用。
加注新水:根据池塘水体蒸发量适当补充新水,有条件的地方可每半月加注新水1次;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1-2次。生石灰20-30千克/亩;沸石粉30-50千克/亩。
(3)养殖品种良种化
主养品种:选择以优质鱼类(如优质鲫鱼、草鱼、斑点叉尾鮰、团头鲂、泥鳅、翘嘴红鲌、黄颡鱼等)主养品种的选择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市场性(适销对路)、二是苗种可得性(有稳定的人工繁殖鱼苗供应)、三是养殖可行性(适应当地池塘生态系统)。
养殖模式:池塘80:20养殖模式。
鱼种质量:各种鱼种标准参照已有的标准和鱼种质量鉴定标准执行。要求品种纯正、来源一致、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病。
鱼种规格: 主养鱼类规格整齐,重量个体差异在“10%”以内,搭养鱼类个体大小一般不得大于主养鱼类个体大小。
(4)饲料投喂精细化
①饲料的选择:饲料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②饲料投喂量的确定
限量投喂:根据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阶段营养需要量和配合饲料的质量水平确定每天的饲料投喂量。
日投饲量=鱼的平均重量×尾数×投饲率
全年投饲量=饲料系数×预计净产量;
(5)病害防治无害化
①疾病的预防
优化池塘养殖环境: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环境保护剂 1-2 次。合理放养和搭配养殖品种,保持养殖水体正常微生物丛的生态平衡,有效预防传染性暴发性疾病的流行。
②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
严格检疫: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及监督,防止水生动物疫病的流行与传播。
鱼种消毒:入塘前对鱼种消毒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食盐(浓度2%-4%,浸洗5-10分钟,主要防治白头白嘴病,烂鳃病,杀灭某些原生动物、三代虫、指环虫等)、漂白粉(浓度10克/米3-20克/米3,浸洗10分钟左右,能防治各类细菌性疾病)。
饵料消毒:水草用6克/立方米水体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经清水冲净后投喂;陆生植物和鲜活动物性饵料用清水洗净后投喂。
工具消毒:网具用10克/米3硫酸铜溶液浸洗20分钟,晒干后再使用;木制工具用5%漂白粉液消毒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
食场消毒:及时捞出食场内残饵,每隔1-2周用漂白粉1克/米3,或强氯精0.5克/米3,在食场水面泼洒消毒,或在食场周围挂篓或挂袋消毒。
③流行病季节的药物预防(3-9月)
体外预防:食场挂袋挂篓。
全池遍洒:每隔半月用生石灰30克/米3等消毒。
体内预防:选用中草药(每100千克鱼用大黄30克、黄芩24克、黄柏16克、小苏打30克)粉碎后拌饲投喂。
④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放养优良品种:选择抗病力强、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来源一致的养殖品种放养,严禁放养近亲繁殖和回交种类。
投喂优质适口饲料:投喂营养全面、新鲜、不含有毒成分,并通过精细加工,在水中稳定性好、适口性强的饲料。
免疫接种:注射疫苗,使鱼类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⑤严禁乱用药物
使用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
(6)生产管理现代化
①了解当年鱼价走势,分析明年市场;
②结合本地实情,设计出鱼计划;
③放养优质鱼种,合理使用饲料;
④落实生产计划,加强生产管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