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城的佗城历史
佗城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至今已有约2200年的历史,关于佗城,历代史籍有详细记述: 据《史记.主父偃传》记载,在秦军第一次南平百越时,赵佗屠睢同为秦军主要将领。公元前218年,秦军第一次进军岭南。秦主将屠睢的军队,在西线的西瓯地区惨败,屠睢被杀,“伏尸流血数十万”。东线的赵佗一路大军,实行剿抚结合政策,得到越人支持,在闽越一带建立稳固基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嚣为主将,赵佗辅佐之,南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令。因赵佗是东线一路军,进军路线很可能是从西江进入龙江,即东江上游(今龙川东北部),顺江而下,直至龙川老隆建立军事营寨,在今之龙川佗城筑土城设治所。龙川旅台学者近年编修的《龙川县志》载黄勋著《南越王赵佗龙川老隆行辕考》一文云:“赵佗率军最初抵达老隆设营寨顶、指挥设防部署,得川安谧后随之开邑龙川(龙城),建筑城池,以龙川令侯霸业自主。”今老隆寨顶的古堡残垣仍隐约可见,相传是南越王营寨处。老隆寨堡的南面约10公里处就是龙川佗城。佗城,三面环山,山峰秀丽,东临东江,江水如龙。赵佗选择此地筑土城为县治,是有道理的。更为重要的是,佗城处于东江、韩江分水界附近,西南可顺东江而下控制龙川南部,东南可顺韩而下控制龙川东部,战略意义十分突出。
唐宰相李吉甫所修《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河源县条目中记:“龙川故城在县东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龙川县也。秦南海尉任嚣疾,召龙川令赵佗,授之以政,即此处也。”按今之龙川佗城的地理位置,适为河源东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这与元和志所说正好相吻合。 宋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五)龙川条目中记云:“旧雷乡县广南刘 伪号乾亨六年改为龙川县,仍移就县,古赵佗城,西接嶅山,南临 水。在西北五里,龙川江旧名 溪,自虔州安远流至县界。”龙川江(即东江)源头从江西省安远县流入广东的第一个县即龙川县。今之龙川佗城西北正接嶅山,南临龙川江。这与《太平寰记》所说的地理位置正好相一致。
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引《循阳志翁韶序》云:“宋绍兴十五年,知州韩京迁于城东,即尉佗之故宅,有台有井。”又说:“龙川故城在循州治三十步。”当年循州治所即在今佗城镇府的右侧一带。 唐《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第八九页)河源县条目记云:“龙穴山今名龙川山,在(河源)县东北三百四十里。”这是迄今的见最早记载龙川“龙穴山”的古籍。再查考明嘉靖《惠州府志.舆图.惠州府境总图》中所画的“龙穴山”的方位,正是龙川县的广信都、十一都毗邻的地方。这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画有“龙穴山”的舆图。据龙川县文化名城调查组的同志亲自到实地考察,证实了今之龙川广信、十一都毗邻处(今龙川东北部,即麻布岗、岩镇等地)就“龙”取名山水8处,其中有一处“即穴流泉”十分形象地如颜师古等所说的景观相似。经查考,“即穴流泉”处同元和志所记和惠州舆图所画的方位相吻合。查考明嘉靖《惠川府志.舆图.龙川境图》记云:“(佗城)西至柳城村河源界20里,西南到允下村河源界20里。”同书的《惠州府志.舆图.河源县境之图》记云:“(河源)东北到龙川允下村界一百五十里。”据此可证,赵佗故城愉好在今之龙川佗城境内。 根据龙川县博物馆考证有关史料,秦时建龙川县城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筑的是方形土城。佗城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墓葬,其墓室均为土坟墓,没有砖室墓,直至隋唐时代才有砖墓。由此说明,考古发掘的情况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历经二千多年的变迁,古龙川县城今已不存在,但许多文物遗迹仍保存完好,如位于龙川县佗城光孝寺内(今佗城中山街何屋侧面)的越王井,是秦县令赵佗的汲井,后赵佗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贤韦昌明作有井记,勒之于石。《越王井记》云:“南越王赵佗,昔令龙川时,建治于嶅湖之东,阻山带河,四面平旷,登山望景,惟此为中,厥土沃壤,草木渐苞,垦辟定规制。北距嶅山十里,东距五马峰五里,南距河里许,相对即海珠山也(现佗城东坝对岸案下山下江中有石,光圆如珠,故名)。凿井于治之东偏,曰越井。”《越王井记》所指的正是今之龙川佗城的地理位置。井记又曰:“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实与越井相终始。”昌明是循州第一个进士,在唐僖宗时,官至御史翰林学士,治学严谨,加之其祖与赵佗是同辈人,从陕中跟赵佗同来,故城之事,祖辈相传,可信。
佗城内筑有赵佗故宅、赵佗台、赵佗弩营处,城郊有赵佗训练军队的马箭岗等,遗址至今尚存。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嶅湖秋月嶅湖位于佗城西北一公里,古代湖面纵横有两公里多,水深可行舟。宋代端平初年循州(龙川古时一度称循州)太守宋翊筑堤蓄水成嶅湖,从城濠开闸,灌溉堤下千余亩田。湖口有山叫湖山,湖内有湖光亭、飞跃亭、台隐堂、苏陈堂、关帝庙、嶅湖书院,有东桥、西桥、北桥、龙津桥、白云桥。宋元符二年苏辙被谪为化州别驾,安置在龙川,居湖上白云桥西闭门著述,曾在湖东筑堤抗旱。后人为纪念他,将他所筑的堤命名为“苏堤”。嶅湖风景优美,特别是在月明如昼的秋夜,湖水清彻碧绿,波平如镜,湖光月色,交相辉映,使人流连忘返。苏东坡曾赋诗赞美嶅湖景色:“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来月漾金,夜静问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轮沉”。元末至顺二年,嶅湖湖堤崩毁,后屡筑屡崩。明、清以来,湖水逐渐干涸,淤而为田。湖上亭、阁、寺庙虽不存,但湖内秋月潭、苏堤故迹仍在。
东山暮钟东山寺位于今佗城镇东瑶村的东山,离镇东约两公里多,建于隋大业年间,因寺位于东山,故名东山寺。寺四周松篁交翠,环境幽静。寺内有大钟,钟声洪亮,黄昏时敲钟,十里内可闻。
梅村横舟在佗城镇东北两公里的渡船头(地名,系东江渡口),与对岸梅村遥遥相望。两岸农舍栉比,人烟稠密,是佗城镇通往老隆镇的必经之路。由于东江中隔,古时南北两岸载客渡江的小舟数十艘,满江帆影,一片篙声,渔歌互唱,此唱彼和。苏东坡曾写有“梅村渡口看横舟,水自清清江中流”的赞美诗句。从前梅村一带,河边遍植梅花,故名梅村。每当梅花盛开季节,花影波光,汇成巨海,人游其中,几不觉身在舟中抑在梅林。近三百年来,由于屡遭兵燹,梅林被毁。1936年,横跨东江的“大江桥”建成后,来往不用舟楫,“梅林横舟”一景已不复存。有人建议此景改为“长桥卧波”。
龙台晚眺佗城至老隆水路之间河岸半山上,有一寺院,名曰“龙台寺”。寺院门前一方宽阔石台,名“龙台”。登临其上,老隆、佗城一带尽收眼底。每当红日衔山,霞光映石,景色奇诡,周围山树,凝绿聚翠,附近村落,炊烟袅袅,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合溪温泉合溪在佗城镇西约五公里。溪床有几股温泉从地穴涌出,温度颇高,游人到此多洗澡,洗时可引冷泉调整水温。洗澡后,披襟当风,身心愉快。周围野花遍山,百鸟啼鸣,尤使人心旷神怡。温泉含硫磺质,可治疗皮肤病。
旅游------金牛湖,
南京金牛湖:
出六合,沿金江公路向北三四十里,有一湖,色若蓝玛瑙,状如鹿茸,卧于峰峦之间,即金牛湖,美称南京“西湖”,雅号“天然氧吧”。金牛湖地接苏皖六合、天长、仪征两省三地。湖水向南流经八百河、滁河,汇入长江。
金牛湖乃人工湖,始建于1958年。初建时,千米长堤,万人负箕,人头攒动,全凭人力再造山河,将洼地剜削成湖泊,并横空筑起堤坝。金牛湖襟带南北金牛山、牛屎山,浑然一体。
金牛湖、金牛山山水依偎,湖以山得名。由南观山,巨牛首西尾东,牛脊弧拱而起,似酣眠初醒,徐徐踞立,四下逡巡,俯首饮水。与牛隔湖相望,湖北隆起一盘敦实圆扁的小山丘,俗名牛屎山。两山夹一湖,俨然一幅老牛饮涧的古画。
湖南岸,为名曲《好一朵茉莉花》发源地。1942年冬,新四军文工团何仿同志于此采风,依据山歌《鲜花调》改编而成,传唱中外。数年前,一位台胞重金聘请当地民工若干,依据祖辈传说,于这《茉莉花》发源地挖掘“金牛”,果得乌牛二只。奈何牛身陷于泥淖深潭,又为生铁铸就,虽经众人合力,乌牛纹丝不动。台胞再掷巨金,专修一道,遣来挖土机,始迎回一牛,置于十里外其私人塔楼内。
据史籍记载,明臣刘伯温善观风水,一日禀奏太祖,称金牛湖畔有龙气,恐他日将有楚汉争霸之虞,即令铸造两只铁牛,埋于湖畔,以镇王气,效仿秦始皇开秦淮河以疏导金陵王气。不料今日果有佐证。然而,竟不知此牛是否为彼牛?
清明时节,油菜花黄,摇曳生姿,溢香舞影,惹蝶招蜂,与滚滚麦浪遥相呼应,正是捕鱼季节。金牛湖承包之人,泛舟三四,彼此以方言吆喝呼唤,桨板扣击船舷应和。斜刺里一二只快艇斩波劈浪而来,穿梭引弦而去,凭添静极生动之趣。
此时的金牛湖,安详静谧。然而也偶有波澜骤起之时。据说,每年清明,小白龙必驾风云而过湖面,由东至西,掀起三尺浪,似一骑海马,绝尘而去,至于金牛山北麓,其母亲坟前祭奠。时有村民凿凿然称其曾亲眼目睹此情景。我怀疑这“尼斯湖怪物”为水底巨蟒,于惊蛰春回时,抬首翻身,嬉戏湖面,一展多日蛰伏的酥身;或为湖中硕鱼,在这春暖花开时,翻越扑腾,藉以产卵生息。
及至梅雨季节,湖水一日三涨。先前干涸龟裂的滩涂,百溪争流,昼夜不息。记得年幼时,赤足挎篓,随父亲下湖捕鱼。湖底溪流两岸,尽是软泥青荇,如柔软絮被,裹挟双足。鱼嬉戏于溪流间,众人争相扭胯撒网。片片鱼肚白,在这赭褐色的滩涂、赭褐色的渔人之间,显得那么耀眼。
童年时,湖边不似今日雨水泛滥,或人为蓄水养鱼,那时湖底少水。湖东一块隆起而平坦的滩地,为村民纷纷种植的分外田亩,可出粟米麻丝。绿洲凸现,俨然一方沼泽生态系统,村民称为“中面”,那时,是我们孩童们的乐园。
一到夏季,父母总要买来六七只苗鹅,交付于我。清晨,我赶鹅而出。鹅儿一路叼啄野草,引吭抖翅,来到“中面”,游食于诺大的草场。我们三五伙伴则钻营于芝麻丛中,西瓜棚下,葵花田埂间,取出兜中车马兵炮,昏天黑地杀将起来。或褪尽衣衫,裸游于浅水沟,凿穴抓蟹,钓鳝捉鳖,拾蚌摸虾,已然忘却鹅儿暮归丢散。于是,伙伴们惊惶呼唤,相助搜索失踪之鹅。
那时,我的外祖母尚健在,每每荷锄来到一块乱砖匝地、瓦片丛生的地方——据称为其祖居宅基地,于此种植些山芋花生、葵花芝麻、豇豆四季豆什么的,躬耕至中午仍不返回。母亲便递与我几块硬币,让我上街下碗馄饨,用搪瓷缸子盛着,给她老人家送去。老人家每次总要在缸底留下两三只馄饨给我,辛辣鲜美的味儿,兴许是我那时不辞炎热劳苦送馄饨的动力。
又一日正午,烈日当空,我与两位年龄相仿的孩子嬉戏于一石桥下。谁知桥下水深不可测,我旋即溺水,载浮载沉,手足并用,仍无一着落之处,如臻绝境,而水已没至眼鼻之际。幸有一只援手适时伸出,拉我脱离险境。平生首次直面死亡,全然没有恐怖,唯有湖水包围周身的宁静温馨,悄无声息。金牛湖之夏,几多浪漫的背后,还有几多残酷暴戾,就那么宁静温馨的消逝于湖中的生命,自古不胜枚举。
金秋之际,湖风习习。临湖观浪,,浪花前后相逐,推波助澜;静心听风,偶尔能明辨远方岸上人语犬吠;嗅那油油的水草、游游的鱼儿的水腥味,直入肺腑,如茶客啜茗,可以解忧。
从不同角落观湖,所得亦迥然不同。
自湖东一垄田埂上观之,金牛山、牛屎山如两口巨钟,由两翼裹挟此湖,宛如地母,安详宁静,仰卧于地,袒露其孕育两岸生命的柔情双乳。那一汪湖水,是她澄澈圣洁的胸脯。远方峰峦起伏的冶山,隐隐约约,如屏如障,遮罩着这位羞赧的神母!自湖北一条灌溉堤上登高远眺,远山近水,层次分明。至黄昏,落霞与孤鸟相映,残阳瑟瑟,孤鸟孑然振翅,回旋于湖中小汀。对岸村落里的冉冉炊烟,令人又记起人间烟火,才折身返回。十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我邀上两位好友,驱车来到牛屎山南麓、金牛湖北岸腹地,“迫而察之”,暮霭沉沉,于这灰蒙蒙的山水间,我们奋力劈浪,嘶吼,嚎叫,呐喊,声音回荡于两山间,甚是快意。浴毕,水涔涔静坐于岸边乱石上,有一搭没一搭,作青春非理性的对白。待风干后,再踏月色,兴尽而归。有一位多年前的旧游,家在金牛湖西北岸。我曾造访其雅舍,来到湖边他家责任田,几近湖心。田亩似一巨柄,直插湖中。四面皆水,两山巍峨相逼,甚至可以瞥见那山下种茶人的瓦舍木牖——水从四面袭来,漾至足下,飘飘然,如置身“世界中心”。最具气魄的,还是登临于南岸的水库堤坝。千米巨堤,如一爿巨人擘,横亘于桀骜不驯的湖水面前。自此,湖水驯服了,作云蒸霞蔚状。水之碧蓝、澄澈、透明,为南京市各水之冠,不愧为南京“西湖”雅称。若是再投身牛首牛背,则更添山松掩映、虚实相生之趣。
落叶萧瑟、落红化泥时,劝君来此湖畔小憩,寻幽访秘,效法古人。您还可以携带攀援绳索、露宿睡袋,一展矫捷身手。
等到数九隆冬,冰雪封湖,山水束素披银,银牛奔驰,天地恍如一顶雪色穹窿。湖周万籁俱寂,唯闻飒飒北风,摇落树梢雪团。野鸟或栖或飞,于白茫茫处苦觅鸟食,呼朋引伴,各各引颈啸哀。
据说湖边金牛山上也曾造九十九间寺庙,可惜一朝毁于日寇之爪。然而山寺自古香火旺盛,尤其庙会时(每年阴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善男信女由湖畔山麓手执一砖一瓦,虔诚登山,于寺前捐砖瓦,投硬币,焚香火,许心愿,祈福祉。更有远自扬州的香客,每年乘大巴而来,深信此山菩萨的灵验。
如今,金牛湖集水利、旅游、水产、种植等于一体。湖中野生鲢鱼最重达二百斤,已制成标本,供游人观赏。以鲢鱼头及鲜豆腐煨炖成的鱼头汤,以特大淡水虾焖蒸成的盐水湖虾,土色土香,诱惑着远方来客。至于山中雉兔惊走、狼奔狈突,湖中野鸭凫水,灰天鹅舞弄清影,虾蟹龟鳖横行,纯然野生动物们的天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于斯山斯湖,我们应该感激这山水,不但供应我们日常的饮食,也孕育我们山仁水智的禀性。于日日夜夜湖岸晓风残月的漫步中,我们性格中的安详静谧、澄澈透明而不乏倔强暴戾,是否也有这山水灵犀的感应?
杭州金牛湖
金牛湖,一曰明圣湖,即今杭州西湖.《云麓漫钞》引《十三州记》云:"钱塘湖,一名金牛湖,一名明圣湖,湖有金牛,遇明圣即见,故有二名."金农在家乡钱塘早年已负诗名,中岁以后四处游历,可谓名满天下,而在江干诸老之中,金农的诗集———《冬心先生集》四卷本,是最早付梓问世的.至晚年,自号金牛湖上诗老,应在情理之中的事了.梁同书《砚林诗集序》云:"乾隆庚申,同书与先生长君仍叔,同入郡庠,始获拜先生于床下.越三年,金冬心先生自扬州归,先大父馆之桐乳斋中,先生尝相过从.时先君子侍养家居,谈诗话旧,借以得老人欢,盖江干故交也.会其时乡耆宿,或致仕归田,或倦游还里,如顾月田,沈峙公,郑玑尺,金江声,吴东壁,周穆门,鲁秋塍,厉樊榭,杭堇浦,施竹田诸先生,一时并集;而方外则有虚,让山,高人则先生与金先生两人,诗社为最盛."梁同书这段文字大致告诉我们浙江南屏诗社结社的时间及大体成员."乾隆庚申",即乾隆五年.越三年",即乾隆八年,直到乾隆十四年,是金农失利京师,往返杭州,扬州之间及卧病江上的年月.这一段时间内金农的诗作几乎都是吟咏杭州山川景色,风光人情的(见《冬心先生续集》).其时金农正是花甲之年,又被同社诗友推为"高人",这大致是金农自号"诗老"的背景.依此推断,"金牛湖上诗老"一号大致出现在金农六十岁前后.金农为什么要在"诗老"之上冠以"金牛湖",而不是"钱塘","南屏"之属呢 可能尚有一些其他原因.金农曾写过一幅《金牛岩隶书轴》.其文为:长沙西南有金牛岩.汉武时,有田父牵一赤牛,告渔人欲渡江.渔人云:"船小,岂胜得牛 "田父曰:"但相容,不重君船."于是人牛俱上.及江半,牛粪于船.田父曰:"以此相赠."既渡,渔人怒其污船,以桡拨其粪于水(中),欲尽方知是金.诧其神异,乃蹑之,但见人牛入岭.随之而掘之,莫能及也.今渔人掘处尚存.(见《艺苑掇英》第二十四期)金农所写上述的这段故事,好象和"金牛湖上诗老"毫不相干.但若和他乾隆元年京师失利,"驱车出国门"路经山东所作《鲁中杂诗》中"国中所见皆糠粕,捐酒毁器无其人"对照起来看,颇能透出些消息."金牛湖上诗老"别号和《鲁中杂诗》都是处于金农由诗人之天国坠入不得不以鬻书鬻画为生的人间地狱生存状态的表述,其时金农内心充满了极大的愤懑和痛楚,金牛无人识,金牛之遗秽却为人们追爱不及,不正好和"国中所见皆糠粕"相对映吗 再之,"金牛湖上诗老"和"金牛岩隶书轴"之自号及创作几乎是在同时进行的,这就不能看着是偶然的巧合了.故尔,笔者认为"金牛湖上诗老"不仅包容作者对自己的嘲讽,而且对那个大厦将倾的封建末世亦极具冷嘲热讽的意味,其个人情感色彩甚浓.
金牛湖风景区--AA级--门票价格30元。
南京金牛湖:
出六合,沿金江公路向北三四十里,有一湖,色若蓝玛瑙,状如鹿茸,卧于峰峦之间,即金牛湖,美称南京“西湖”,雅号“天然氧吧”。金牛湖地接苏皖六合、天长、仪征两省三地。湖水向南流经八百河、滁河,汇入长江。
金牛湖乃人工湖,始建于1958年。初建时,千米长堤,万人负箕,人头攒动,全凭人力再造山河,将洼地剜削成湖泊,并横空筑起堤坝。金牛湖襟带南北金牛山、牛屎山,浑然一体。
金牛湖、金牛山山水依偎,湖以山得名。由南观山,巨牛首西尾东,牛脊弧拱而起,似酣眠初醒,徐徐踞立,四下逡巡,俯首饮水。与牛隔湖相望,湖北隆起一盘敦实圆扁的小山丘,俗名牛屎山。两山夹一湖,俨然一幅老牛饮涧的古画。
湖南岸,为名曲《好一朵茉莉花》发源地。1942年冬,新四军文工团何仿同志于此采风,依据山歌《鲜花调》改编而成,传唱中外。数年前,一位台胞重金聘请当地民工若干,依据祖辈传说,于这《茉莉花》发源地挖掘“金牛”,果得乌牛二只。奈何牛身陷于泥淖深潭,又为生铁铸就,虽经众人合力,乌牛纹丝不动。台胞再掷巨金,专修一道,遣来挖土机,始迎回一牛,置于十里外其私人塔楼内。
据史籍记载,明臣刘伯温善观风水,一日禀奏太祖,称金牛湖畔有龙气,恐他日将有楚汉争霸之虞,即令铸造两只铁牛,埋于湖畔,以镇王气,效仿秦始皇开秦淮河以疏导金陵王气。不料今日果有佐证。然而,竟不知此牛是否为彼牛?
清明时节,油菜花黄,摇曳生姿,溢香舞影,惹蝶招蜂,与滚滚麦浪遥相呼应,正是捕鱼季节。金牛湖承包之人,泛舟三四,彼此以方言吆喝呼唤,桨板扣击船舷应和。斜刺里一二只快艇斩波劈浪而来,穿梭引弦而去,凭添静极生动之趣。
此时的金牛湖,安详静谧。然而也偶有波澜骤起之时。据说,每年清明,小白龙必驾风云而过湖面,由东至西,掀起三尺浪,似一骑海马,绝尘而去,至于金牛山北麓,其母亲坟前祭奠。时有村民凿凿然称其曾亲眼目睹此情景。我怀疑这“尼斯湖怪物”为水底巨蟒,于惊蛰春回时,抬首翻身,嬉戏湖面,一展多日蛰伏的酥身;或为湖中硕鱼,在这春暖花开时,翻越扑腾,藉以产卵生息。
及至梅雨季节,湖水一日三涨。先前干涸龟裂的滩涂,百溪争流,昼夜不息。记得年幼时,赤足挎篓,随父亲下湖捕鱼。湖底溪流两岸,尽是软泥青荇,如柔软絮被,裹挟双足。鱼嬉戏于溪流间,众人争相扭胯撒网。片片鱼肚白,在这赭褐色的滩涂、赭褐色的渔人之间,显得那么耀眼。
童年时,湖边不似今日雨水泛滥,或人为蓄水养鱼,那时湖底少水。湖东一块隆起而平坦的滩地,为村民纷纷种植的分外田亩,可出粟米麻丝。绿洲凸现,俨然一方沼泽生态系统,村民称为“中面”,那时,是我们孩童们的乐园。
一到夏季,父母总要买来六七只苗鹅,交付于我。清晨,我赶鹅而出。鹅儿一路叼啄野草,引吭抖翅,来到“中面”,游食于诺大的草场。我们三五伙伴则钻营于芝麻丛中,西瓜棚下,葵花田埂间,取出兜中车马兵炮,昏天黑地杀将起来。或褪尽衣衫,裸游于浅水沟,凿穴抓蟹,钓鳝捉鳖,拾蚌摸虾,已然忘却鹅儿暮归丢散。于是,伙伴们惊惶呼唤,相助搜索失踪之鹅。
那时,我的外祖母尚健在,每每荷锄来到一块乱砖匝地、瓦片丛生的地方——据称为其祖居宅基地,于此种植些山芋花生、葵花芝麻、豇豆四季豆什么的,躬耕至中午仍不返回。母亲便递与我几块硬币,让我上街下碗馄饨,用搪瓷缸子盛着,给她老人家送去。老人家每次总要在缸底留下两三只馄饨给我,辛辣鲜美的味儿,兴许是我那时不辞炎热劳苦送馄饨的动力。
又一日正午,烈日当空,我与两位年龄相仿的孩子嬉戏于一石桥下。谁知桥下水深不可测,我旋即溺水,载浮载沉,手足并用,仍无一着落之处,如臻绝境,而水已没至眼鼻之际。幸有一只援手适时伸出,拉我脱离险境。平生首次直面死亡,全然没有恐怖,唯有湖水包围周身的宁静温馨,悄无声息。金牛湖之夏,几多浪漫的背后,还有几多残酷暴戾,就那么宁静温馨的消逝于湖中的生命,自古不胜枚举。
金秋之际,湖风习习。临湖观浪,,浪花前后相逐,推波助澜;静心听风,偶尔能明辨远方岸上人语犬吠;嗅那油油的水草、游游的鱼儿的水腥味,直入肺腑,如茶客啜茗,可以解忧。
从不同角落观湖,所得亦迥然不同。
自湖东一垄田埂上观之,金牛山、牛屎山如两口巨钟,由两翼裹挟此湖,宛如地母,安详宁静,仰卧于地,袒露其孕育两岸生命的柔情双乳。那一汪湖水,是她澄澈圣洁的胸脯。远方峰峦起伏的冶山,隐隐约约,如屏如障,遮罩着这位羞赧的神母!自湖北一条灌溉堤上登高远眺,远山近水,层次分明。至黄昏,落霞与孤鸟相映,残阳瑟瑟,孤鸟孑然振翅,回旋于湖中小汀。对岸村落里的冉冉炊烟,令人又记起人间烟火,才折身返回。十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我邀上两位好友,驱车来到牛屎山南麓、金牛湖北岸腹地,“迫而察之”,暮霭沉沉,于这灰蒙蒙的山水间,我们奋力劈浪,嘶吼,嚎叫,呐喊,声音回荡于两山间,甚是快意。浴毕,水涔涔静坐于岸边乱石上,有一搭没一搭,作青春非理性的对白。待风干后,再踏月色,兴尽而归。有一位多年前的旧游,家在金牛湖西北岸。我曾造访其雅舍,来到湖边他家责任田,几近湖心。田亩似一巨柄,直插湖中。四面皆水,两山巍峨相逼,甚至可以瞥见那山下种茶人的瓦舍木牖——水从四面袭来,漾至足下,飘飘然,如置身“世界中心”。最具气魄的,还是登临于南岸的水库堤坝。千米巨堤,如一爿巨人擘,横亘于桀骜不驯的湖水面前。自此,湖水驯服了,作云蒸霞蔚状。水之碧蓝、澄澈、透明,为南京市各水之冠,不愧为南京“西湖”雅称。若是再投身牛首牛背,则更添山松掩映、虚实相生之趣。
落叶萧瑟、落红化泥时,劝君来此湖畔小憩,寻幽访秘,效法古人。您还可以携带攀援绳索、露宿睡袋,一展矫捷身手。
等到数九隆冬,冰雪封湖,山水束素披银,银牛奔驰,天地恍如一顶雪色穹窿。湖周万籁俱寂,唯闻飒飒北风,摇落树梢雪团。野鸟或栖或飞,于白茫茫处苦觅鸟食,呼朋引伴,各各引颈啸哀。
据说湖边金牛山上也曾造九十九间寺庙,可惜一朝毁于日寇之爪。然而山寺自古香火旺盛,尤其庙会时(每年阴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善男信女由湖畔山麓手执一砖一瓦,虔诚登山,于寺前捐砖瓦,投硬币,焚香火,许心愿,祈福祉。更有远自扬州的香客,每年乘大巴而来,深信此山菩萨的灵验。
如今,金牛湖集水利、旅游、水产、种植等于一体。湖中野生鲢鱼最重达二百斤,已制成标本,供游人观赏。以鲢鱼头及鲜豆腐煨炖成的鱼头汤,以特大淡水虾焖蒸成的盐水湖虾,土色土香,诱惑着远方来客。至于山中雉兔惊走、狼奔狈突,湖中野鸭凫水,灰天鹅舞弄清影,虾蟹龟鳖横行,纯然野生动物们的天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于斯山斯湖,我们应该感激这山水,不但供应我们日常的饮食,也孕育我们山仁水智的禀性。于日日夜夜湖岸晓风残月的漫步中,我们性格中的安详静谧、澄澈透明而不乏倔强暴戾,是否也有这山水灵犀的感应?
杭州金牛湖
金牛湖,一曰明圣湖,即今杭州西湖.《云麓漫钞》引《十三州记》云:"钱塘湖,一名金牛湖,一名明圣湖,湖有金牛,遇明圣即见,故有二名."金农在家乡钱塘早年已负诗名,中岁以后四处游历,可谓名满天下,而在江干诸老之中,金农的诗集———《冬心先生集》四卷本,是最早付梓问世的.至晚年,自号金牛湖上诗老,应在情理之中的事了.梁同书《砚林诗集序》云:"乾隆庚申,同书与先生长君仍叔,同入郡庠,始获拜先生于床下.越三年,金冬心先生自扬州归,先大父馆之桐乳斋中,先生尝相过从.时先君子侍养家居,谈诗话旧,借以得老人欢,盖江干故交也.会其时乡耆宿,或致仕归田,或倦游还里,如顾月田,沈峙公,郑玑尺,金江声,吴东壁,周穆门,鲁秋塍,厉樊榭,杭堇浦,施竹田诸先生,一时并集;而方外则有虚,让山,高人则先生与金先生两人,诗社为最盛."梁同书这段文字大致告诉我们浙江南屏诗社结社的时间及大体成员."乾隆庚申",即乾隆五年.越三年",即乾隆八年,直到乾隆十四年,是金农失利京师,往返杭州,扬州之间及卧病江上的年月.这一段时间内金农的诗作几乎都是吟咏杭州山川景色,风光人情的(见《冬心先生续集》).其时金农正是花甲之年,又被同社诗友推为"高人",这大致是金农自号"诗老"的背景.依此推断,"金牛湖上诗老"一号大致出现在金农六十岁前后.金农为什么要在"诗老"之上冠以"金牛湖",而不是"钱塘","南屏"之属呢 可能尚有一些其他原因.金农曾写过一幅《金牛岩隶书轴》.其文为:长沙西南有金牛岩.汉武时,有田父牵一赤牛,告渔人欲渡江.渔人云:"船小,岂胜得牛 "田父曰:"但相容,不重君船."于是人牛俱上.及江半,牛粪于船.田父曰:"以此相赠."既渡,渔人怒其污船,以桡拨其粪于水(中),欲尽方知是金.诧其神异,乃蹑之,但见人牛入岭.随之而掘之,莫能及也.今渔人掘处尚存.(见《艺苑掇英》第二十四期)金农所写上述的这段故事,好象和"金牛湖上诗老"毫不相干.但若和他乾隆元年京师失利,"驱车出国门"路经山东所作《鲁中杂诗》中"国中所见皆糠粕,捐酒毁器无其人"对照起来看,颇能透出些消息."金牛湖上诗老"别号和《鲁中杂诗》都是处于金农由诗人之天国坠入不得不以鬻书鬻画为生的人间地狱生存状态的表述,其时金农内心充满了极大的愤懑和痛楚,金牛无人识,金牛之遗秽却为人们追爱不及,不正好和"国中所见皆糠粕"相对映吗 再之,"金牛湖上诗老"和"金牛岩隶书轴"之自号及创作几乎是在同时进行的,这就不能看着是偶然的巧合了.故尔,笔者认为"金牛湖上诗老"不仅包容作者对自己的嘲讽,而且对那个大厦将倾的封建末世亦极具冷嘲热讽的意味,其个人情感色彩甚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