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故乡琐记(5):酸甜苦辣说烤烟

老家张村、冠军一带是著名的老烟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卖烟所得是我们那里农家一年的主要经济来源。烤烟叶,是下烟苗、打烟芽、除烟虫以及刷烟(意为摘掉合适的烟叶)、织烟、上烟、出烟、捡烟、分级、卖烟一条龙工作的总称,也是最为乏味、最为痛苦、艰苦劳作、费力费神的农活之一,至今想来,还能咂摸出淡淡的苦涩和丝丝的酸楚。

故乡琐记(5):酸甜苦辣说烤烟

01

河南邓州种烟历史,颇为悠久。据1996年出版的《邓州市志》记载:明崇祯15年(1642年),邓州由南方诸省引进烟叶,在冠军、梁庄和张村一带种植,作为吸食和观赏,后逐渐发展到文渠和湍河以西、厚坡以东,此可谓邓州种植烟草的最早记载。老家的烤烟大体分为两类:起初的品种为柳烟(又称柳子烟),到了光绪27年(1901年),因为学习湖北黄冈晒烟经验,部分改为摺烟(即后来非常著名的“邓片”,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三等奖和国家农商部一等奖)。建国以后,烟叶生产迅速发展。我们那里因为土壤结构好、种植历史长、烟叶质量佳,成为邓州三大种植区之一湍河沿岸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当时河南农村种烟叶,主要靠施加农家土粪,烟叶长势良好、叶片又黄又亮、一般有一人多高,烤出炉的烟叶品质好、等级高。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可以说是闻着烟叶的味道长大的,从长辈那里体验了种烟到烤烟的全过程,当然这里面包含着更多的劳累、苦痛:多少个早上父母把我们从梦中叫醒,极不请愿地趟着露水,到烟地里为烟草捉虫子;多少个炎炎盛夏硬着头皮在密不透风的烟地里逐棵逐棵地打烟芽子,为了保证主杆和主叶生长。每次几个小时下来熏得头晕脑胀,又黑又苦的烟油糊满了两只小手,不小心碰到嘴唇,一下子能够苦到心里,到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又累又重的活儿,要数刷烟、织烟和上烟、出烟。整个烟季,这样的机械劳作反复多遍。首先是刷烟。每一次,先把合适的叶片刷下来,加在胳肢窝,数量多了放到地上堆成堆,每一趟左右两边烟叶刷完,在长达半里地的两列烟的中间,堆起若干堆;每趟如此,直到把整个烟叶刷完,再一趟一趟地从地里搬出来,堆到地头停放的架子车上。第二项工作是织烟。也就是把烟片拉回家后卸到一个相对宽敞的场地,母亲、大哥、大姐就用准备好的将近两米长的竹竿,按照一左一右的方式,将烟叶用细麻绳织在上面,每一轮大概有一二十杆之多,往往顾不上吃饭、甚至熬夜干活。第三步是青烟叶织(系)完(好)后,装上车拉到生产队的炕烟炉(实际上是一个房子),一杆一杆的青烟叶被几个人传递送进炉内架子上摆好,中间留出合理空间,然后是用草垫子把门封上,由生产队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专有的炉道生火、填煤、烤烟,就像炼制仙丹一样谨慎小心,技术员中间几次要钻进房内查看温度、掌握火候。经过一定的时间,停火、开门,我们称之为出烟,也就是把烤好的烟叶一杆一杆地从架上取下来、送出炉,每一家都有人在外面依次接着,分头拉回家挑拣。

03

当然,印象深刻的还有捡烟、分级和卖烟。捡烟一般是在烟叶烤好出炉、按照相近原则和基本标准扎好把后,选择一个较大的场地进行。过去生产队时,我还记得是场边一个五间房里面、一屋子男男女女在忙乎;后来土地分到到各家独自进行时,则是在自家院子或者我家堂屋当间地上。

那时候母亲、大哥、大姐等齐上阵,我们打个下手,一级二级直到末级(当时大概分为12级,一般能有个别几斤二级或者三级就相当不错了,基本上都在四五六级甚至更低,有时候因为青烟叶质量和烤烟火候没掌握好,黑乎乎的一片,就基本上在最后两个级别,基本卖不上价钱)。各自一堆进行分类再码垛,整个房间弥漫着呛人的烟味和喧哗的噪杂声,偶尔有人说笑,算是艰苦劳作的一种点缀;当然,如果哪一次烟叶质量不好、黑乎乎一片,靠前几级数量少卖不出价钱,空气也会相对沉闷一些。

最难的是装上架子车,母亲拉着步行六七里去张村街烟草公司卖烟(我那时小,但也陪同多次,主要负责看车等),一道走来又累又渴,嘴巴干的直冒烟,到地方后一看长长的队伍头都大了,但也只能耐着性子排队等候验级过称。等轮到时还要遭受白眼,有的烟草技术人员还会变着法压级压价,少不得又要理论半天,最终拿到有限的几个钱时天色已晚,着急忙慌地往家走,等吃上饭已经很晚很晚,每个人的身心都已经疲惫到了极点。

所有这些,直到今天想来还是铭刻在心、无法忘却,成为痛苦、伤感和无奈的回忆,更是成为那个时候我或者我们坚决摆脱农村苦难生活原始的、巨大的动力。

?

您好,烤烟,大家知道的并不多,这个在云南贵州一带是支柱产业,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种植,干过的都知道,烤烟这事不是那么的容易,从小到大,如果在家里干活的时间比较多,大家最害怕的也就是这个活计了,不是因为它多么的难和累,是因为周期太长,没有那种农活是需要像烤烟一样,得至少连续忙上几个月,而且中间也并不能中断休息。这就是它辛苦的地方!

干过的都知道,现在8月正是烤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烤烟,在农村也是异常热闹的农忙季节,但是很多人家劳动力不足,没办法,烤烟这事就是劳动力多才好干,所以很多时候,就两家拼在一起干,不然一家三四个人,真的没办法进行。而且如今农村请小工价格也不便宜,本来就挣不了多少钱,再去请小工来干活,无疑是没什么意义。本来烤烟一开始,周期就在五至七天一烤,这是传统的烤房,新的技术可以三天一烤,但事实上烟叶也不会黄这么快。

五至七天一烤,勉强还能忍受,如果两家人拼着干活,一个周期内就是两家的都要烤,所以算起来也还是累的,前期的那些种植,移栽,施肥,除草,我们都不去管了,单从开始烤这个过程来说,它到底有多辛苦。有人会说了,不是有机器吗?当然至今我没有见过能够完好地自动摘烟叶的机器,而且烤烟地里面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人进去都还要让着点,生怕一不小心,就把烟叶拌断了,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小时侯,如果在里面乱窜,烟叶掉了要被父母骂的,因为每一张烟叶,都得慢慢变黄,烤出来才合格,提前打断回去的,就是废了的,这些在农民眼里都是钱,一张一张的积攒起来的。

每半个月还要对烟进行打芽,这个现在可以用药,省了好多事了,最令人头疼的就是烟叶上的油,一次去摘烟叶,两只手都得被油沾满,洗也洗不干净,如果到中午都还没有摘完,太阳很热的话,那么很容易就中暑晕倒。所以烤烟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早,天不亮就要去到地里面,最好能在中午把要烤的烟叶摘回来,中间也是随便带点吃的东西去。把烟叶摘下来,从地里面拿出来。这也是一个反复麻烦的过程,而且一季的烟,至少需要这样反复的七至八次,一般的也能烤上八烤。

拿回去之后,可能就容易点了,家里太阳晒不到,下雨了也不怕,编烟也是需要时间的,不过比从地里拿回来要容易多了,编烟,小孩子也都编,编好之后也要找地方堆放起来。装烟出烟,也是极度辛苦的事了,别说天气已经很热,烤烟房里面的温度,才是最大的考验,有人说怎么不等着冷了再进去,事实上能等吗?烤好的一杆一杆的拿出来之后,也要找地方堆起来,然后休息下,再把新的装进去,有时候遇到下雨天,烟叶上面都是水,滴在眼睛里面苦苦的。

这才是一烤烟的装烟过程,烤出来的烟,还要分拣,然后扎成一把一把的才能拿去卖,有时候扎得不好,别人还不要,反正在我的记忆里面,烤烟的辛苦程度是我能体会的,至少干了十多年,现在想起来都怕,虽然如今也不种植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家庭依然要种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