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1300亩玉米多半未出苗,种子完好,什么原因?4种防治方法要学会

五一长假已经过去,农民朋友也开始了辛勤劳作。

1300亩玉米多半未出苗,种子完好,什么原因?4种防治方法要学会

就在最近,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白庙子村的农民们发现,全村1300亩的玉米地,居然大半都没有出苗,这一现象很奇怪。

因为正常来说,到了五月份,当地的玉米出苗应该已经有8公分了。

这种情况引起了村民们的担忧,究竟怎么回事?

细心的农民朋友一挖开土壤才发现,有大量的虫子正在啃食种子和幼苗的根部,个别种苗已经出现了腐烂的迹象。

种子外形依然完整,内部却已经被吃光,这样的种子空有其表,再也不会发芽了。

那么,这只虫子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将千亩农田的收成都化为乌有呢?农民朋友又该如何对这种害虫进行防治呢?

金针虫及其危害

这种虫的名字就叫做金针虫。

金针虫是对鞘翅目叩甲科昆虫幼虫的泛称,主要种类

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体长在20~30mm之间。

沟金针虫的形状比较扁,背部有一条标志性的沟;细胸金针虫的背部前端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圆形斑纹,形状类似圆筒。

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对旱作作物构成严重的威胁。

金针虫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生活。

春、秋季节气温适中,此时金针虫就会挪动到农田的表土层,啃食庄稼根部或者种子作为食物,造成严重的虫灾。

金针虫危害的庄稼种类非常广泛,这些害虫会啃食禾苗、薯类和豆类等各种作物。

对于种子,金针虫会食用其胚乳,这会让种子失去萌发的能力;对于幼苗,金针虫会破坏其根、茎造成幼苗枯死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秸秆还田的号召,土壤的肥力得到了提高,对环境的破坏也减少了。

但是填埋回田的秸秆,却营造了一个对金针虫来说非常宜居的生存环境。

加之一些种植户还没有形成防虫治虫的意识,使得金针虫害时有发生,每次都让种植者损失惨重。

防治方法

对于金针虫的防治比较难,所以需要综合性的防治方法。

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利用生物方法对金针虫进行灭杀。

例如将含有杀虫物质的植物压榨后勾兑为杀虫液,灌到田里;或者磨成粉在田间抛洒。

还可以利用白僵菌和绿僵菌等能针对金针虫的病原微生物。

不过这种防治方法目前还在实验中。

最后,还可以提取金针虫的性信息素,投放出去作为陷阱,诱使金针虫集中,再进行灭杀。

2、农业防治

这种防治方法包括科学施肥、注意翻土、避免使用生粪肥等,按期灌地也可以起到打乱地下害虫活动的效果。

虽然这些方法对已经形成规模的虫灾缺乏明显效果,但是却可以防微杜渐,防止潜在的金针虫害的发生。

3、物理防治

这种防治方式的成本较低,而且可行性强,对于作物的伤害也比较校。

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人力灭杀、翻土暴晒,使用灯光引出金针虫进行灭杀。

值得注意的是,枯萎的杂草和树枝也会吸引金针虫,羊粪则能将金针虫赶走。

利用这些方式都可以高效地捕杀金针虫。

4、化学防治

农药一直以来就是控制虫灾的有效方法,但是金针虫有一些特殊性。

由于金针虫在土壤中的活动深度很大,所以需要将农药灌入深土层。

但是这样会造成严重的药物流失,削弱杀虫效果;同时药物被作物吸收,危害庄稼生长;最后,这些农药汇集到地下水脉之后,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由于化学防治的方便快捷,目前这是使用最广泛的灭杀金针虫的方式。

但是由于这种方式的副作用很大,所以切忌盲目施药,要慎重地选择药剂种类,选择科学的使用方法。

比较有效,危害又比较小的施药方式,是在对金针虫的生长阶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时期针对性的药物进行防治。

辛硫磷、甲基异柳磷在市场常见,效果也很好;二嗪农、敌百虫、速灭杀丁等各种药物也可以选择。

可以采用药品拌种、土壤灌注、根部上药等等方式进行施放。

除了金针虫以外,还有很多虫子会对玉米产生伤害,这些你都知道吗?

以下虫类也危害玉米健康,如粘虫、二点委夜蛾、双斑萤叶甲、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等,尤其是粘虫,又称行军虫,这种虫类会随风成群而至,两三天事件就能将整片玉米田啃秃。

总之,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针对性地捕杀各种危害玉米田地的害虫。

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害虫的习性和特点,对症下药,才能够事半功倍。

对于小编的介绍,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农药什么时候使用效果好?

害虫盛发期:对于害虫来说,害虫盛发期能够是卵孵盛期、幼虫盛发期、成虫盛发期,毕竟在那个时期用药防治效果最为显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是要节制害虫的生活习惯,在最易杀损害虫,并能有效地节制损害的阶段进行。

如防治粘虫,在卵块孵化顶峰期喷药,虽对已孵化的幼虫防治效果良好,但对后期孵化的幼虫并不一定见效,而当幼虫2-3龄顶峰时,喷施药剂,一次防治即可解决虫害问题。又如防治棉铃虫时,因为初孵幼虫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要钻进蕾铃内,若在幼虫2-3龄顶峰时再用药,则防治效果很差,而在卵块孵化顶峰期用药,其防治效果尤其显著;水稻螟虫、斜纹夜蛾也一样。

农药使用时间如何确定?

防治害虫时,通常应在幼虫2-3龄顶峰期前用药,有的应节制在卵块孵化顶峰期后用药,这时施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起因主要是:

一是幼龄期抗药性弱:幼龄害虫在3龄前体壁都很薄,体壁上还长有很多的微毛,微毛着生部位的表皮很薄,药剂就很容易透过这一层,而且这时虫体小,食量较小,损害轻,活动领域小,抗药(耐药)力弱,所以判别防治害虫的适期,应节制在2-3龄顶峰期前用药,有的应节制在卵块孵化顶峰期前后用药,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当害虫达到4-6龄时,害虫的食量、体壁的厚度均大大增长,其厚度可达1龄幼虫的50-100倍,体壁上的微毛也没有了,这样药剂就不易粘附在体壁上和透过体壁,达到害虫的体内就比较艰巨,同时,害虫的抗(耐)药性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大大影响了药剂的杀虫效果。并且害虫龄期增大后,虫体内的脂肪量也增加了,具备积压和分解许多农药的作用。害虫体内脂肪含量越高,这种作用就越显然,抗(耐)药性也就越强。

二是天敌敏感期:在害虫天敌对药剂反应比较敏感的时期内,应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以保护天敌,维持田间生态平衡。

三是感病生育期:对于病害来说,易感病的生育期都是药剂防治的最佳适期。如苗期最易感染立枯病,可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或在苗期喷雾防治;再如花期也是病害侵染的顶峰期,因此,应节制在开花期选用对路药剂重点进行防治预防,节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四是杂草敏感期:施用除草剂通常应节制在杂草敏感期用药。对于以种子滋生的杂草,幼芽期和幼苗期对除草剂较为敏感,因此,这一时期经常是除草剂用药的适期。通常节制在播后苗前或杂草1-2叶期为好。当使用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时,如克无踪、草甘膦、农达等,应在杂草茂盛生长期较为敏感时用药,除草效果显然,并且持效期长。如果防除春季和夏季农田杂草时,应在杂草盛发初期喷施除草剂最好。

五是害鼠断食期:从有效节制害鼠度来说,毒铒的投放宜节制在鼠类断食阶段较好。多年实验证实,春季灭鼠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害鼠的冬贮饲料耗尽,对毒铒的摄食相应较多;同时春季灭鼠还能够缩小基数,保护春播作物正常出苗和安全生长。

六是植物安全期药剂对植物的安全性是判别施药适期的一个先决条件。在施用农药时,要选择作物对药剂有较强抗药性的时期喷施,免得引起作物药害。

七是安全间隔期:农药的施用时期,还应依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节制在安全间隔期内施药,免得农药残留超标,造成不良结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