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叫海水养殖废水还是叫海水养殖尾水
是叫海水养殖废水。
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方法
1、物理处理法
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特别是沉淀、过滤和泡沫分离等技术,这些物理处理设施具有造价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缺点是只能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不能去除溶解性污染物,特别是不能除去对鱼类等养殖对象有强毒性的氨氮。
2、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技术中,氧化技术较多应用于海水集约化养殖废水处理,由于臭氧具有氧化能力强,处理后的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高,能快速分解水体中有机质和还原性无机质,杀灭水体中的病毒、细菌和微藻,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特别适合海水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特点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臭氧氧化技术的不足之处是处理成本较高,残留的臭氧对养殖对象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
3、生物处理法
生化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的吸收、代谢作用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与物化技术相比具有投资低、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是处理溶解态污染物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可生化性好,特别适合采用生化处理技术。目前海水养殖废水生化处理中应用较多的是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等工艺。
为什么要推行健康养殖?生态健康渔业生产技术有哪些?
“税惠活水”滋养中小企业不断成长
走进海尾智慧渔业产业园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进行项目后期的材料运输、混凝土浇筑等工作。该项目地处昌江县海尾镇,分两期进行,规划建设总规模4400亩,是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现代渔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秉承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以渔光互补模式建设,全园区主要使用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工厂化循环水车间和标准化养殖池塘等现代化设施设备,统一建设取排水管道和尾水集中处理站,统一处理养殖尾水,引导小企业和家庭养殖户异地迁移入园,杜绝水产养殖无序发展对海洋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
“项目起步区目前已完成90%,预计3月中旬前投产使用。投产后养殖东风螺、虾、鱼等海产品,主要引导我们渔民从小而散向大而精发展,相当于给养殖户建了一个市场,让他们往岸上发展。”海南省智慧渔业园区管理有限公司财务人员介绍道。
渔业养殖离不开“活水”滋养,企业发展需要税收优惠政策激发活力。而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更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韧性所在、潜力所在。
海南省税务局纳税服务处负责人介绍,该局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契机,持续推行更加精准的政策落实和更加优质的精细服务,用便民办税的“春风”“春雨”涌动中小企业的春潮,助力企业实现更加活跃、更加蓬勃的新发展。
“公司前后享受了‘六税两费’税收减免约4万元,国家的好政策提振了我们发展的信心。尤其是今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开展以来,税务部门服务效率不断提高,有新政策第一时间推送、有疑难点第一时间解决,俨然成为了我们小微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负责人由衷地说。
据悉,今年以来,海南税务部门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抓手,精准对接企业诉求,靶向化开展政策辅导,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为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贡献税务力量。
五指山市税务局将纳税人的“心愿单”成为税务人的“动力单”,成立涉税服务专家团队,一对一为企业解决涉税难题。澄迈县税务局推出“肩并肩”帮办服务新模式,通过调整窗口、整合业务、强化辅导、响应需求措施拉近了服务距离。
“工作人员就坐在我身边,我能清楚地看到每一步操作过程,遇到不懂的,与他沟通也很方便,感觉距离拉近了。”近期在澄迈县金马办税厅体验“肩并肩”服务的张女士说到。
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好的营商环境就像源头活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于无声处滋养企业,助力市场主体发展。
下一步,海南税务部门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问题,做实做细“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系列举措,着力打造特色税务服务品牌,让便民办税的“春风”常吹常新,让纳税人缴费人在“春风”中提升满意度和获得感。
1.推行健康养殖的重要性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喂的饲料残饵的发酵分解、水产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氨氮、动物尸体腐败的恶臭、水质的富营养化及药物的残留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减少和控制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目前主要通过生化方法消解氨氮、采用科学配制饲料及投喂技术、推行健康养殖观念、减少用药带来的污染等综合措施。因渔业水域水环境恶化而引发的病害及污染已经给水产养殖业带来极大的危害,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头疼的问题。不但让我国的环境综合治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压力,而且使我国的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境地。欧盟曾对我国水产品实行贸易禁令,美国、日本也对我国出口的虾类等产品发出通报,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赤潮发生,与之相应的是每年都有水产品被欧美一些国家或退回或就地销毁,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因此应清醒地认识到改善水产养殖环境、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污染的发生及蔓延、推行健康养殖的重要性。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了“养捕之争”后,中央对渔业要求“重点发展养殖”。1985年中央5号文件正式提出渔业要“以养为主”。1986年《渔业法》将“以养为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由此,中国渔业经历了由“捕捞为主”到“以养为主”发展方式的第一次重大转变。20多年过去了,仅局限在“以养为主”已经不能完全表达现阶段水产养殖和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要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养殖发展方式,关键就是要推进“健康养殖”。推进“健康养殖”是我国渔业发展方式第二次重要转变的标志。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
2.生态健康渔业生产主要技术生态、健康型的多品种混养模式。推广生态高效混养模式和测水健康养殖技术,重点推广池塘蟹—虾混养、鳖—鱼混养、鱼—蟹混养、鱼—鱼混养等多元化养殖模式,池塘多品种混养技术具有饵料利用率高、排出污染水少、药物使用量低、产品质量高和养殖经济效益好的优点。发展“渔—农”综合型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发展“渔—桑”、“渔—果”、“渔—蔬”等农业综合型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型小农场,科学规划渔农面积比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渔—农”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使投入的物质高效利用,渔业生产产生的残饵、粪便形成的淤泥作为农业生产的优质肥料,形成良好的物质循环链,对外排出的污染物极少,是今后重点提倡的生产模式。养殖水域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应用生物、化学、机械等手段调节养殖水域的水质,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生石灰改善水质,配备增氧机、水泵等机械设备增氧及曝气,加速水中物质的分解及循环,并被生物吸收利用,减少水中污染物的向外排放。天然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做好各开放式水域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工作,在水质达到要求的水域投放以滤食性鱼类为主的鱼种,适当种植和养护一些水生植物,建立鱼虾草共生的可循环生态系统,增加本地水产资源种群数量,恢复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不同鱼类的食物链特性提高水域自净能力。b.严格控制围网养殖与网箱养殖面积,将部分投饵养殖区调整为生态增殖区,使渔业从集约化养殖向休闲观光渔业方向转变,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封闭式循环水、零废水排放的工厂化水产养殖新技术。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是全世界重点发展的应用现代工业技术的资源节约型养殖模式,具有高产、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优点。该养殖模式是将水处理净化与水产养殖技术充分结合,定期补充水量,基本不外排养殖废水,是今后渔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之一。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福利与肉类生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