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为什么这个历史选择选C不选A

之前的答案不对,并不是牛耕还是马耕的问题,而是耕作技术和精耕细作关系的问题。看到牛马耕作就联想到精耕细作这点很正确,但牛马耕作这种技术的发展只是精耕细作制度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因为耕作技术发展了才能推广精耕细作制度,而不是耕作技术发展了就必然会出现精耕细作制度。就好比美国现在耕作技术十分发达,但因为地理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美国使用的是大农场粗放型管理。

为什么这个历史选择选C不选A

下面这些才是精耕细作制度在汉代的具体表现:

汉代赵过推行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强化精耕细作技术。

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

汉代发明了耧车

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

所以单纯这张牛马耕作图只能看出犁耕技术的进步而不能看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一个差不多的例子,lol想打到韩服王者,必然需要一台配置很好的电脑。但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一台配置很好的电脑,是不能推导出他能打到韩服王者的。

人称汉朝袁隆平,仅用三招养活6000万人口,究竟是哪一个高人?

一、农业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业的起源:原始社会即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

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自耕农经济,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③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4)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伟大的农学家赵过。

赵过用自己的努力,提高了当时汉朝农业的发展。要知道在古代农业可是国家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农业是国家的命脉,赵过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能够在当时汉朝农业基础却上养活了近6000万人口,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举措。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作物的存活率。

赵过是汉武帝时期的臣子,虽然汉武帝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君主,但是汉武帝也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常年的征战已经耗尽了国力,百姓的生活也是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汉武帝后来意识到了这一点,下达了《罪己诏》,一切以发展经济为主,就在这个时候急需农业人才,赵过有了用武之地。

汉武帝有着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将赵过任命为搜粟都尉,这是一个主管农业的官职。赵过上位之后,进行了很多的调研,他发现过去的耕种方法和制度已经不能在现在使用了。土地大量抛荒问题非常严重,传统的种植法已经难以适应要求,所以他就发明新的种植方法。

代田法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赵过根据实际情况发明的种植方法。代田法起到防风抗倒伏、抗旱的作用,提高了传统农作物的生存率,而且发现每亩能增产一石,还节约了人工,代田法大范围推广,很快全国的粮食产量就提高了,人们也能够吃上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