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没有一头猪活着跑出德国?
热衷猪肉的国度
据《经济学人》杂志统计,2007年德国人人均吃掉了55.6公斤猪肉,而这一年中国人年均食用猪肉量为33.3公斤,德国人吃掉的猪肉的数量比中国人足足高出了一大截。走进德国大街小巷的餐馆中,各式各样的肘子,琳琅满目的香肠会在第一时间映入你的眼帘,让你垂涎不止,欲罢不能。
德国人对猪肉的痴迷,甚至体现在了德语的日常语境中。例如,在德国如果要形容某人一生过的很平淡,人们会说他“一生就像香肠这样过去了”;如果要说某人的运气好,人们会说“他有一头猪”;在举行婚礼前,新郎新娘也会期盼自己能够有一点“猪运气”。
为什么德国人会对猪肉如此热衷?这一饮食传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还需借助地理环境,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寻找合理的解释。
德国地处中欧,地形自北向南迥然不同。其中,北德地区为低地平原(内含低矮丘陵、沼泽和湖泊),中德和南德地区则是典型的山区。北德平原地带虽然可以发展农耕业,但由于受第四季冰川刨蚀作用的影响,历史上该地区地表肥土的流失量比较大,因此土壤肥力不足,再加上当地年积温比较低的缘故,北德平原粮食作物产量并不高。中德和南德地区又以山地为主,其地理条件更不适合发展种植业经济。而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德国自古以来都属于人口稠密区,对食物的需求量始终很大,这就导致德国的人地矛盾一直比较尖锐
面对这一困境,德国人只能先将有限的耕地资源用于发展种植业,以优先保证粮食作物的生产,因而也就无法找到充足的牧场去大规模地饲养牛羊。另外,同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相比,德国的海岸线要短的多,这就限制了德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规模。因此,海洋也无法为德国人提供充足的蛋白质。
但上述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德国人不需要肉食,相反,由于艰苦的生产劳作和频繁的战争冲突,体能消耗巨大的德国人迫切需要吃足够的肉类来补充能量。这样一来,惯于杂食、产肉量高且比较易于饲养的猪,便成为了德国人获取肉食的最主要来源。而且,德国的森林覆盖率很高,林中的各种野果野菜正好为猪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德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还能够提供猪所喜欢的湿润环境。于是,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德国人便逐渐养成了养猪的传统,猪肉也由此成为了德意志美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