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郑白渠的灌溉面积逐渐下降?
郑白渠以泾水为水源,但是仍因泾水含沙太多,特别是权贵们在渠上肆意建造水碓、水磨等,造成渠水大量流失,虽然维修较勤,郑白渠的溉田面积仍然逐步缩小,由10000多顷下降到几千顷。
分别是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
1、它(tuō)山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属于在永江支流银江上建设的储盐、储光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南部,依山傍银江镇,漳西出口。
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长王元伟创立。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水利工程遗产。
2、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伟大工程。它属于关中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泾河西北岸,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处。西引静水至罗水,东引罗水,全长300多英里(灌溉面积4万公顷)。
3、灵渠,原名秦挖渠、零渠、斗河、兴安渠、湘桂渠。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公元前214年开凿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由东向西,连接兴安县东部的洋河(湘江源头,由南向北流)和兴安县西部的大荣河(漓江源头,由北向南流)。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部。它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它建于秦始皇晚期(约公元前256-251年)。这是蜀县太守李兵父子在前人挖掘别岭的基础上组织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引水鱼口、飞沙堰、保品口等部分组成。
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远离人民和沃土千里的水旱“天国”。截至目前,灌溉面积已达30多个县市,近千万亩。它是世界上最长、仅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扩展资料: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百度百科:灵渠
百度百科:郑国渠
百度百科:它山堰 (水利工程)
百度百科:都江堰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7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