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水从哪来
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慧因涧)、长桥溪四条溪流。
西湖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流域内年径流量为1400万立方米,蓄水量近1400万立方米,水的自然交替为1次/年。西湖的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慧因涧)、长桥溪四条溪流。
湖泊水位保持在黄海标高7.15米,±0.05米,最高水位7.70米,最低水位6.92米,高低相差50厘米。库容量约1429.4万立方米。湖泊平均水深为2.27米,最深约5米,最浅不到1米。
湖泊年均湖面降水量562.9万立方米。水系冲刷系数为1.49,当枯水季节闸门封闭时,流速等于0,即使是洪水时期,一般流速也只在0.05米/秒以下。西湖引钱塘江水,量约为1.2亿立方米/年。
地质地貌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岛,西湖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可分为四个层次,海拔高度从50至400米依次抬升,形成“重重叠叠山”的地貌景观。
西湖与群山的第一层次相连,与后三个层次的距离,分别为1650米、3450米和5600米,在湖中看山景,仰角在5°以内。
水质及人工治理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蓄水量仅300余万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只能循航道行驶。1950年,国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国家投资计划。1951年,杭州市启动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
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达到1.808米,最深处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万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庆寺、清波公园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18处。
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定期排入湖中,西湖水体遭受严重污染。此后,由于湖床泥土冲刷和沉积物的积累,湖水深度又降为1.47米。
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还对西湖湖墈进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后总长度达29,800米,为西湖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驳墈。
环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开始筹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线,埋设污水管道17多千米,建污水泵站10座。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1日正式动工,1986年建成。
引水工程从钱塘江闸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总贮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后,西湖水体透明度提高5至7厘米。
2003年,历时四年的新一轮西湖疏浚工程完成,共疏浚346.9万立方米,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27米,水体能见度明显提高,并重新开挖了被湮没的茅家埠水域,水体容量由934万立方米增至1429万立方米。
西湖水质污染近年来不断加剧,并多次被评为劣V类。杭州市园文局西湖水域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王力称西湖水质污染的主要问题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有观点认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龙井茶区的化肥农药污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湖
三次为宜。
无论什么茶,不管是西湖龙井茶,还是其他各种茶叶,第一次冲泡,浸出的量占可溶物总量的50~55%;第二次冲泡一般占30%;第三次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了。
从其营养成分看,第一次冲泡就有80%的量被浸出,第二次冲泡时约15%,第三次冲泡后,基本全部浸出。对于茶香气和滋味,一泡茶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二泡茶鲜爽不如前;三泡茶香气和滋味已淡乏。
茶叶经过多次冲泡,能使一些难溶的有害物质(如某些极微量的残留农药)逐渐浸出,对人体有害。理想的泡饮方法是,每天上午一杯茶,下午一杯茶,既有新鲜感,又有茶香味。
以上所说就得出结论了,一般的绿茶(西湖龙井茶)冲泡3次为宜。还有一点就是一杯茶从早泡到晚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