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呼噜怎么办?
导致宝宝打呼噜的原因很多,应根据具体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常见方式为调整睡姿、清洗鼻腔、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补充营养,用药时谨遵医嘱。
1、调整睡姿:宝宝在睡觉时,与呼吸有关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如舌根向后轻度脱垂,导致呼吸不畅,便可能会出现打呼噜。家长可以适当调整宝宝睡姿,使其气道通畅,呼吸畅通后呼噜声通常会消失;
2、清洗鼻腔:因感冒导致鼻腔内分泌物增多,或喝奶回流至鼻腔导致鼻腔堵塞,宝宝呼吸不畅,会出现呼噜声。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生理氯化钠溶液清洗宝宝鼻腔,或进行鼻腔按摩,促进鼻腔内分泌物排出,可以缓解打呼噜症状;
3、药物治疗:如果是鼻炎或鼻窦炎等疾病,导致宝宝鼻腔内分泌物增多,堵塞鼻腔,导致宝宝出现打呼噜。建议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治疗,针对过敏引起的鼻部炎症,还可采取氯雷他定片抗过敏治疗;
4、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会导致宝宝呼吸不畅,出现明显打呼噜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张嘴呼吸、睡眠差等。一般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如果不能缓解,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腺样体进行治疗;
5、补充营养:宝宝喉骨软化,也会出现打呼噜声,在吃奶或睡觉时比较明显,可以通过补充复合维生素D滴剂和碳酸钙D3片,帮助缓解打呼噜症状。
宝宝打呼噜,不仅影响睡眠,还会影响成长发育。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情况,如果出现异常,需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避免影响其成长。
宋江有两个浑号,一个叫及时雨,另一个就是呼保义。在《宣和遗事》、《癸辛杂识》等史料中,只称呼保义,不见及时雨。元曲中,或称呼保义,或称及时雨,颇不一致。《水浒传》里,一直是两者并用,只是口头上提及宋江,多称及时雨,而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忠义堂前的绣字大旗上,则赫然绣着“山东呼保义”几个大字,以与“河北玉麒麟”对举。可见,及时雨是一般口头的称呼,而呼保义才是宋江正式的浑号,运用于正规场合。然而,如果说及时雨这个浑号与宋江乐善好施的品行十分吻合,那呼保义却是何解呢? 宋朝武官官阶名称中,有一个八品以下的下级官阶:保义郎,呼保义中的“保义”二字,一般认为就是保义郎的简称。问题是,为什么要在“保义”之前,加上一个“呼”? 周密的《癸辛杂识》中收录了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的《宋江赞》这么说:“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这里,以保义与假王对称,而“呼”与动词“称”对举,足见此处的“呼”也是动词,是“称为”或“呼为”的意思。那么,呼保义就是“呼为保义郎”的意思了。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徽宗把皇位传给儿子之后,与蔡攸、近侍一起微服乘舟至泗上,兴致勃勃地到市场上去买鱼,沽人称他为“保义”。可见,称呼别人为保义郎在宋代是常有的事,这与当时好称读书人为“学究”、现代人喜欢称人“老板”是一样的,都是对别人的恭维。 在宋代,朝廷还往往用保义郎的空头官衔来笼络人。有时笼络忠义军首领,如《宋会要辑稿》兵二:“靖康元年六月一日敕节文,劝募到乡民丁壮忠义社,各使推择首领,自相团结,若得千人以上,与借授保义郎”。有时又是笼络输财出力的士民,如同上书职官五十五记载:“靖康元年五月十八日,尚书省言:‘昨降诏:天下士民有能推其财谷赢余以佐军兴者,各以名闻,等第推恩……如沂州沂水县民程渥献斗五千石……已与补保义郎。”出力献财,便得保义郎之称号,这是因为当时一般人以有保义郎之衔为荣耀,故而恭维别人为保义郎成为一时的时髦用语。 宋江是被“逼上梁山”的,他念念不忘的是“招安”,他乐意别人称他为保义郎,也喜欢自称保义郎。元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第五折中宋江自白曰:“安邦护国称保义,替天行道显忠义,一朝圣主招安去,永保华夷万世昌”。虽是出于杂剧,很能体现宋江的心态。照此分析,宋江用呼保义的浑号,不仅不足为奇,还是很顺理成章的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8868.html